還原一個真實的建文帝:他真的鬥不過朱棣嗎?也許只是運氣不好

2020-12-17 世間人說

首先我覺得說人家朱允炆把朱棣逼反了,這真的是冤枉人家朱允炆了。自古以來削藩就沒有不造反的,漢景帝削藩七國反了,八王之亂這還沒有削藩呢,這些人就起來造反了,康熙帝削藩,照樣還不是反了。

所以我認為不存在什麼削藩過急這種說法,你就算是溫水煮青蛙,那個溫度到了一定的臨界值,難道青蛙會任由自己被燙死嗎?可見,這本身就是由於分封制和中央集權之間產生的無法調和的矛盾導致的,藩王都希望皇帝不要來管自己,而皇帝肯定想把所有的大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皇帝只要一削藩,藩王肯定反。

畢竟藩王也不傻坐等著自己一朝回到解放前,所以這個削藩在歷史上是無解的,除非這些藩王都是一群沒有腦子的貨,心甘情願讓皇帝來削自己的藩。但只要這些藩王裡有那麼一兩個不老實的,皇帝就休想削藩成功。

當然,

不可否認朱允炆在後期和朱棣的正面對抗中嚴重缺乏軍事調度能力,把李景隆這個笨蛋調到前線去和朱棣對抗,結果這號大神最後還是他打開南京城的大門把朱棣迎接進去的。

但我們不說這個,只說朱允炆真的是把朱棣逼反了嗎?

我看不見得,有的人可能會說為什麼不像漢武帝一樣用「推恩令」的形勢削弱藩王,但是可別忘記了漢武帝之所以能夠順利的推行「推恩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漢景帝打贏了「七國之亂」。朝廷的權威樹立起來了,擁有足夠的話語權。

但是我們把鏡頭拉回到漢景帝時代,實際上按照題主的說法,如果朱允炆把朱棣逼反這個結論成立的話,那麼我們也可以說漢景帝逼反了七國,康熙逼反了吳三桂。

但這個結論真的成立嗎?

我看不見得,漢景帝時代由於劉邦大封劉姓諸王的緣故,這些諸侯王「擁兵數萬,坐擁千裡之地」,幾乎可以說完全可以和朝廷分庭抗禮。換做是任何一個人去當皇帝,恐怕都不願意這麼一把「達摩克斯之劍」懸在自己的頭頂吧?

所以我挺贊同晁錯在《削藩策》中說的: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這些諸侯王你不削他,等有一天他實力足夠大了,不敢說他絕對會反,但肯定不會輕易服從你朝廷的指揮,這一點可以參照唐朝的藩鎮割據。

其實削藩的最根本原因不是這些藩王究竟有沒有造反,而是它已經對朝廷的統治形成了威脅。漢景帝當時面臨的情況正如《削藩策》中說的: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故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二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城,兄子王吳五十餘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所以說藩必須是要削的,至於怎麼削我覺得沒法假設,就像有些網友說推行「推恩令」,從理論上來說確實風險最小,手段相對柔和

,不像一上來就削掉藩王的土地和爵位這般粗暴。

但是誰也不敢保證「推恩令」這個政策不會激起藩王的反抗。

要知道漢武帝當時能夠推行「推恩令」得益於漢景帝打下了基礎,打贏了戰爭,讓藩王們的實力遭受嚴重損失,在此基礎上,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時才沒有遇到什麼阻力。

再來說朱允炆,他在三位老師(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的策劃下開始著手削藩,實際上朱允炆遠比漢景帝要更加小心謹慎,在削藩這個問題上他們是經過仔細分析的。

現在有些人說朱允炆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不先削朱棣,反而去削其它弱小沒有威懾力的藩王。

其實你能想到的,人家朱允炆的幕僚們早就想到了,問題在於,朱棣又沒有犯什麼過錯,你用什麼藉口一來就削人家的藩?這叫師出無名,有點腦子的人估計都不會這麼做。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直接削朱棣雖然風險大,但是如果成功了,後面基本上就穩妥了。

但誰能保證朱棣不直接造反?

所以當時的齊泰就是建議直接削朱棣,但黃子澄就認為師出無名,不如先削那些犯了過錯的藩王。

退而與泰謀,泰欲先圖燕。子澄曰:「不然,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謀定,明日入白帝——《明史》

計劃制定下來後是非常順利的,朱允炆先後廢除了五個藩王,都沒有遇到什麼反抗。

除此之外,人家朱允炆還知道一邊監視朱棣,一邊削弱朱棣的實力,調走他的軍隊。

於是命都督宋忠調緣邊官軍屯開平,選燕府護衛精壯隸忠麾下,召護衛胡騎指揮關童等入京,以弱燕。復調北平永清左、右衛官軍分駐彰德、順德,都督徐凱練兵臨清,耿瓛練兵山海關,以控制北平。

總之不管後續朱允炆在政策上出現了怎麼樣的失誤,我覺得都不能說他逼反了朱棣,就像晁錯說的「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你不削藩,將來藩王做大了,你能保證他不反嗎?同樣的,你就算削藩,你也不能保證他不反。

結果朱棣最終選擇了反,他不甘心吶。早年大哥朱標去世以後,朱棣滿心以為朱元璋會把自己冊立為皇太子,結果沒想到朱元璋非常喜歡朱允炆。

不當皇太子就算了,現在這位侄子還要來削自己的藩,朱棣內心肯定是有一絲不平衡的。所以乾脆特麼反了算了,搏一搏單車變摩託。所以說朱棣造反既不能怪朱允炆,也不能怪朱棣,要怪就怪朱元璋,因為這是他留下的爛攤子。

只能說朱允炆和漢景帝的不同之處僅僅在於,朱允炆打輸了戰爭,漢景帝打贏了戰爭。但是別忘了,漢景帝為了平息叛亂,直接把晁錯給殺了,人家朱允炆可沒有殺齊泰和黃子澄。

其實,朱允炆如果打贏了這場戰爭,哪怕他一上來就削朱棣,恐怕也沒人會說有什麼不妥。僅僅因為他打輸了,所以人們才會跳出來說他幹的怎樣怎樣不好,那裡犯了錯誤,但這些都是事後諸葛亮,沒有一點可行性。

那些只存在於理論中的東西就像「紙上談兵」一樣是死的,不變的,假如說當初鹹豐帝像漢武帝一樣把慈禧給賜死,是不是清朝的結局就會好一點。

但是吧歷史沒有這麼多的假如,很多事情當時之所以發生,自然有它的道理和原因,事後再來說它的對錯是沒有意義的,就像人家孔子說的「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那位英名的康熙帝在削藩的問題上不也栽了一個大跟頭嗎?

可見凡是和利益相關的東西,從來沒有說有四平八穩的手段可以合理解。

此外也充分說明「打鐵還需自身硬」,否則不僅鐵還沒有打成,自己反而被火花燙了一身的傷,這只能說朱允炆有心想要重新鍛造朱棣這塊鐵,但是自己的技術和實力還不達標吧。

關注【圍爐言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

相關焦點

  • 朱棣不害怕活著的建文帝,反而對消失的他非常擔心,為什麼?
    朱元璋死後,孫子朱允炆登基了,也就是建文帝。建文帝剛剛做皇帝就開始削藩,最終朱棣不服開始造反,靖難之役幾年後,朱棣打進了南京,取代了自己的侄子,做了皇帝。於是,朱棣在位幾十年的時間裡,一直在不遺餘力的尋找建文帝。關於朱允炆最後的結局歷史上眾說紛紜,無法定論,甚至連鄭和下西洋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奉命前去尋找朱允炆,看看他是不是到了海外。朱棣也在皇位上不安了數十年,直到自己死的那一刻才得到解脫。
  • 建文帝為何急於對朱棣動手?
    朱元璋死後,建文帝做了皇帝,建文帝沒有像其他剛繼位的皇帝一樣暫時按兵不動,用一段時間來觀察形勢,積聚力量,而是急忙對諸王動手,尤其是朱棣。這其中的原因可能不光是鞏固自己的皇位這麼簡單,那原因到底是什麼?
  • 大明風華:朱棣與當和尚的建文帝見了面,歷史上有無此種可能性?
    《大明風華》中朱棣與當和尚的建文帝居然見面了,歷史上朱棣到底有沒有找到過朱允炆呢?在《大明風華》第17集,朱棣見到了當和尚的朱允炆,眾人都擔心他會下殺心,但最終他說了一句話:「建文已死,死在我攻進應天那天,自焚而死,我何須再殺一個僧人?」
  • 已然成為大明的帝王,為何還要苦苦追尋建文帝?朱棣有什麼苦衷
    朱棣進入皇宮,但卻看不到建文帝的影子,《明史》記載:「皇宮中大火突然升起,建文皇帝不知道去哪兒了」朱棣有些慌了,畢竟他的即位不是當朝正統,建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欽定的皇位繼承人,是所有朱元璋的兒子都首肯過的繼承人,畢竟當時的朱棣也是形式上表示了認可,如今如果建文帝沒有死在皇宮裡,那麼必然會對朱棣的朝廷構成巨大的威脅。
  • 朱棣登基後,為何瘋狂尋找建文帝?以至於都把張三丰給請出來了
    一、建文帝和他的兩個兒子「靖難之役」,是改變明朝歷史走向的大事件。據《明史》載,還在朱元璋活著的時候,他就應感覺到建文帝,是當不久這皇帝的。隨著「靖難之役」發生,朱棣攻入南京城後第一件事,便是確認建文帝的下落。得到的結果是「建文帝跟長子朱文奎自焚於宮中」,只留下了次子朱文圭。果然朱元璋當年沒說錯。那麼朱文圭被殺了嗎?沒有,被圈禁了五十多年。直到「奪門之變」發生,朱祁鎮重新當上皇帝後,深感被圈禁的日子太難受,動了惻隱之心才把他放了出來。
  • 朱棣奪取侄子皇位只用了4年,建文帝為什麼不堪一擊,差在哪?
    他朱允炆可是朱元璋生前就指定的皇位繼承人,其實細細分析就會發現,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是註定的。影視作品中的朱棣其實建文帝朱允炆,也算得上是位悲催的皇帝了,掌握天時,地利,人和的他,卻依舊未能鬥得過自己的皇叔朱棣,究其原因不外乎這幾點。
  • 朱棣油炸鐵鉉,將景清剝皮,這是真實歷史還是後人黑他?
    建文元年(1399) ,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為旗號起兵對抗建文帝,四年後成功登基稱帝,史稱「靖難之役」。史學界對「靖難之役」的研究很多,但大多集中在建文帝如何削藩操之過急,朱棣起兵如何英明神武,以及以齊泰、黃子澄、李景隆為代表的建文臣子如何喪失良機上。
  • 建文帝到哪兒去了?明成祖曾派人尋找,最後知道了他的消息
    那具屍體到底是不是建文帝已無法分辨,燕王朱棣為什麼還把他當作建文帝的屍體?他相信嗎?當然不信,把他當作建文帝的屍體是政治需要,因為只有建文帝死了,他才能名正言順地登上皇位做皇帝;建文帝活著,他反而有所顧忌,廢之殺之,都要留下惡名。
  • 建文帝失蹤600年後,朱姓老農捧出神秘大印,揭開他失蹤之謎
    明洪武三十一年,大明朝創建者明太祖朱元璋病逝,皇長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建文帝繼位後,為推進帝位開始了撤藩,這立即造成 了全國各地的諸侯王不滿意,坐鎮北平的燕王朱棣反應更為猛烈。你敢撤藩,我要奪了你的皇位,朱棣進行了「靖難之役」。
  • 建文帝的豬隊友,這貨直接家門口送人頭
    之前有朋友問我,朱棣在謀反的時候朱允炆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嗎?當然不是,如果一個皇帝連謀反這樣的事都警覺不了那他就不要當這個皇帝了。朱允炆在朱棣發起「靖難」早期的時候還是很有動作的,具體表現在啟用老將耿炳文,將朱棣亂黨阻隔在山東以北,為了對付耿丙文這個老賊,朱棣沒少使陰招。
  • 失蹤39年的建文帝在明英宗時現身,背後有何隱情?
    這建文帝其實也是個軟弱無能之輩,在佔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建文帝花了三年多的時間,也沒能消滅朱棣,反而被朱棣擊敗,最終,朱棣攻陷南京,建文帝在混亂中逃之夭夭。建文帝的出逃讓朱棣深感為難,因為建文帝給他留下了一個巨大的難題:接下來該怎麼辦?
  • 《大明風華》當中朱棣找到了朱允炆,正史上也是如此嗎?
    明成祖朱棣繼位後,一直沒有放棄尋找建文帝朱允炆,最終成功的見到建文帝朱允炆,只不過這個時候的建文帝朱允炆是以僧人的形象出現,身邊還有兩位帶刀的暗衛保護著他。建文帝朱允炆與明成祖朱棣見面後進行了一番交談後,最終選擇了冰釋前嫌,不過這樣的情節看看就好,畢竟是影視劇,但凡是影視劇都有虛構和誇張的成分存在,並不能代表真實的歷史。
  • 三次站在風口上的朱棣,是靠運氣成為皇帝的嗎?
    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王勃運氣是什麼?人類生存的宇宙是由一些基本原則制定的,這些就是所謂的天道,無法改變。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基因決定了貓吃老鼠是必然,而老鼠如何逃生跟貓如何吃到老鼠則是隨機的。
  • 朱棣靖難成功後,建文帝的兒子下場如何?小兒子被幽禁長達五十年
    在持續長達四年的「靖難之役」過後,建文帝朱允炆不僅弄丟了皇位,就連自己也給弄丟了。而朱棣雖然最終奪取了皇位,但由於其乃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按理來講靖難成功之後是要將皇位還給朱允炆一脈的,由此其實不難推斷,靖難之役後朱允炆的子女下場不會太好。
  • 他是朱棣的心頭大患,讓朱棣吃盡了苦頭,百姓卻把他當神明祭拜!
    在明代的古書記載中,有一個人人厭惡的大壞蛋,他的名字叫鐵鉉。鐵鉉出來做官的時候是明太祖朱元璋統治的時期,是一個風氣剛正,有勇有謀的明代臣子,究竟是什麼原因明代的撰寫者要把他寫成十惡不赦的,品行不好的罪臣呢?小編就要給你普及普及這裡面真正的實情了。
  • 徐桂喜:深度解析建文帝所犯三大致命錯誤及其原因
    來到建文帝身邊時,黃子澄的優勢得天獨厚,當建文帝還是太子時,他就是東宮伴讀,在那種「風刀霜劍嚴相逼」的深宮之中,他們倆在生活和學習中結下了革命的友誼。 正是這種革命的友誼,在後來建文帝的決策中屢屢發揮作用,使得建文帝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 子桐閒聊:建文帝輕鬆上位,卻沒能輕鬆統治
    ,不過這些只是說說,朱元璋是千古神算,甩了各種江湖半仙幾百條街,然後朱允炆是自己革自己的命,我們應該都知道辛亥革命,而且近代史有不少的國家都革了命,有的需要死人,有的不需要,像工業革命就不會死人,一般都是革別人的命。
  • 因說錯一句話斷送萬裡江山,建文帝朱允炆有沒有後悔
    朱允炆可謂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皇帝了,雖然他在位時間只有短短4年,他出名並非是因為自己有作為,而是因為他的皇位很是逆天的被自己的叔叔朱棣給搶奪了。我為啥說這個皇位被奪有點逆天了,因為當時的情況是就算放頭豬在建文帝的位置上,以當時建文帝手上的實力,也是有很大勝率戰勝朱棣的。
  • 滿身書生氣的建文帝朱允炆,終不敵鐵血皇叔
    滿身書生氣的建文帝朱允炆,終不敵鐵血皇叔明朝的第一個皇帝朱元璋,他以前是一個小和尚,本應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過著貧窮的日子。卻靠著自己的智慧和一幫願意幫助他的文臣武將,硬生生攀上了皇帝的至尊寶座,不得不說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是實實在在的逆襲。由於前半生都在為了生計甚至活命而奮鬥努力,根本沒有摸過紙筆,鬥大的字都不認識。
  • 建文帝唯一的兒子,被監禁五十五年,一生悲慘
    明朝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比較傳奇的一個朝代也是中國歷史上由漢人建立的最後一個王朝,而明太祖朱元璋,大家也都非常熟悉了,而作為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的一生也是十分的傳奇。朱元璋為了不讓自己的子孫後代陷入皇位的爭奪,於是在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就殺了很多的開國功臣,可是沒想到的是即使做了這麼多,他的心願還是沒能實現,朱元璋剛開始是想將皇位傳給朱標的,可惜朱標很早就去世了,這讓他非常心。所以朱元璋非常的無奈,直接將他的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文,可是沒想到的是朱元文在繼位沒多久之後,朱棣就篡位了,也成了歷史上唯一成功篡位的王爺,建文帝也是歷史上唯一失蹤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