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覺得說人家朱允炆把朱棣逼反了,這真的是冤枉人家朱允炆了。自古以來削藩就沒有不造反的,漢景帝削藩七國反了,八王之亂這還沒有削藩呢,這些人就起來造反了,康熙帝削藩,照樣還不是反了。
所以我認為不存在什麼削藩過急這種說法,你就算是溫水煮青蛙,那個溫度到了一定的臨界值,難道青蛙會任由自己被燙死嗎?可見,這本身就是由於分封制和中央集權之間產生的無法調和的矛盾導致的,藩王都希望皇帝不要來管自己,而皇帝肯定想把所有的大權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皇帝只要一削藩,藩王肯定反。
畢竟藩王也不傻坐等著自己一朝回到解放前,所以這個削藩在歷史上是無解的,除非這些藩王都是一群沒有腦子的貨,心甘情願讓皇帝來削自己的藩。但只要這些藩王裡有那麼一兩個不老實的,皇帝就休想削藩成功。
當然,
不可否認朱允炆在後期和朱棣的正面對抗中嚴重缺乏軍事調度能力,把李景隆這個笨蛋調到前線去和朱棣對抗,結果這號大神最後還是他打開南京城的大門把朱棣迎接進去的。
但我們不說這個,只說朱允炆真的是把朱棣逼反了嗎?
我看不見得,有的人可能會說為什麼不像漢武帝一樣用「推恩令」的形勢削弱藩王,但是可別忘記了漢武帝之所以能夠順利的推行「推恩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漢景帝打贏了「七國之亂」。朝廷的權威樹立起來了,擁有足夠的話語權。
但是我們把鏡頭拉回到漢景帝時代,實際上按照題主的說法,如果朱允炆把朱棣逼反這個結論成立的話,那麼我們也可以說漢景帝逼反了七國,康熙逼反了吳三桂。
但這個結論真的成立嗎?
我看不見得,漢景帝時代由於劉邦大封劉姓諸王的緣故,這些諸侯王「擁兵數萬,坐擁千裡之地」,幾乎可以說完全可以和朝廷分庭抗禮。換做是任何一個人去當皇帝,恐怕都不願意這麼一把「達摩克斯之劍」懸在自己的頭頂吧?
所以我挺贊同晁錯在《削藩策》中說的: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之,其反遲,禍大。
這些諸侯王你不削他,等有一天他實力足夠大了,不敢說他絕對會反,但肯定不會輕易服從你朝廷的指揮,這一點可以參照唐朝的藩鎮割據。
其實削藩的最根本原因不是這些藩王究竟有沒有造反,而是它已經對朝廷的統治形成了威脅。漢景帝當時面臨的情況正如《削藩策》中說的:
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諸子弱,大封同姓,故孽子悼惠王王齊七十二城,庶弟元王王楚四十城,兄子王吳五十餘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
所以說藩必須是要削的,至於怎麼削我覺得沒法假設,就像有些網友說推行「推恩令」,從理論上來說確實風險最小,手段相對柔和
,不像一上來就削掉藩王的土地和爵位這般粗暴。
但是誰也不敢保證「推恩令」這個政策不會激起藩王的反抗。
要知道漢武帝當時能夠推行「推恩令」得益於漢景帝打下了基礎,打贏了戰爭,讓藩王們的實力遭受嚴重損失,在此基礎上,漢武帝推行「推恩令」時才沒有遇到什麼阻力。
再來說朱允炆,他在三位老師(黃子澄、齊泰和方孝孺)的策劃下開始著手削藩,實際上朱允炆遠比漢景帝要更加小心謹慎,在削藩這個問題上他們是經過仔細分析的。
現在有些人說朱允炆犯的一個錯誤就是不先削朱棣,反而去削其它弱小沒有威懾力的藩王。
其實你能想到的,人家朱允炆的幕僚們早就想到了,問題在於,朱棣又沒有犯什麼過錯,你用什麼藉口一來就削人家的藩?這叫師出無名,有點腦子的人估計都不會這麼做。當然,從另一方面來說,直接削朱棣雖然風險大,但是如果成功了,後面基本上就穩妥了。
但誰能保證朱棣不直接造反?
所以當時的齊泰就是建議直接削朱棣,但黃子澄就認為師出無名,不如先削那些犯了過錯的藩王。
退而與泰謀,泰欲先圖燕。子澄曰:「不然,周、齊、湘、代、岷諸王,在先帝時,尚多不法,削之有名。今欲問罪,宜先周。周王,燕之母弟,削周是剪燕手足也。」謀定,明日入白帝——《明史》
計劃制定下來後是非常順利的,朱允炆先後廢除了五個藩王,都沒有遇到什麼反抗。
除此之外,人家朱允炆還知道一邊監視朱棣,一邊削弱朱棣的實力,調走他的軍隊。
於是命都督宋忠調緣邊官軍屯開平,選燕府護衛精壯隸忠麾下,召護衛胡騎指揮關童等入京,以弱燕。復調北平永清左、右衛官軍分駐彰德、順德,都督徐凱練兵臨清,耿瓛練兵山海關,以控制北平。
總之不管後續朱允炆在政策上出現了怎麼樣的失誤,我覺得都不能說他逼反了朱棣,就像晁錯說的「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你不削藩,將來藩王做大了,你能保證他不反嗎?同樣的,你就算削藩,你也不能保證他不反。
結果朱棣最終選擇了反,他不甘心吶。早年大哥朱標去世以後,朱棣滿心以為朱元璋會把自己冊立為皇太子,結果沒想到朱元璋非常喜歡朱允炆。
不當皇太子就算了,現在這位侄子還要來削自己的藩,朱棣內心肯定是有一絲不平衡的。所以乾脆特麼反了算了,搏一搏單車變摩託。所以說朱棣造反既不能怪朱允炆,也不能怪朱棣,要怪就怪朱元璋,因為這是他留下的爛攤子。
只能說朱允炆和漢景帝的不同之處僅僅在於,朱允炆打輸了戰爭,漢景帝打贏了戰爭。但是別忘了,漢景帝為了平息叛亂,直接把晁錯給殺了,人家朱允炆可沒有殺齊泰和黃子澄。
其實,朱允炆如果打贏了這場戰爭,哪怕他一上來就削朱棣,恐怕也沒人會說有什麼不妥。僅僅因為他打輸了,所以人們才會跳出來說他幹的怎樣怎樣不好,那裡犯了錯誤,但這些都是事後諸葛亮,沒有一點可行性。
那些只存在於理論中的東西就像「紙上談兵」一樣是死的,不變的,假如說當初鹹豐帝像漢武帝一樣把慈禧給賜死,是不是清朝的結局就會好一點。
但是吧歷史沒有這麼多的假如,很多事情當時之所以發生,自然有它的道理和原因,事後再來說它的對錯是沒有意義的,就像人家孔子說的「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那位英名的康熙帝在削藩的問題上不也栽了一個大跟頭嗎?
可見凡是和利益相關的東西,從來沒有說有四平八穩的手段可以合理解。
此外也充分說明「打鐵還需自身硬」,否則不僅鐵還沒有打成,自己反而被火花燙了一身的傷,這只能說朱允炆有心想要重新鍛造朱棣這塊鐵,但是自己的技術和實力還不達標吧。
關注【圍爐言史】,每天閱讀深度歷史內容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