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前些年清宮戲火遍大江南北,因此我們往往對古代的歷史印象大多都停留在了清朝,但是其實根據歷史史實來講,清朝是滿人所入關中原建立起來的朝廷,故而多稱之為「滿清」。
而在清朝之前,存在一個朝代稱之為「明朝」,這是中國歷史上漢人所建立的最後一個朝代,而他的創立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朱元璋。
不過由於滿人入關結束了明朝,因此明朝的名聲其實並不是特別好,似乎清朝有意的在「抹黑」著明朝,因此我們對於朱元璋以及他的子孫後代們都有著不太好的印象,就比如殘忍嗜殺、大殺功臣之類的。其中就包括一個嚴重被歷史低估的人物,永樂大帝——明成祖朱棣。
「硬漢」朱棣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建立,到崇禎帝朱由檢煤山自縊,共有16位皇帝,歷時276年。而在這16位皇帝中,朱棣是第三位皇帝,而且皇位來得有點不太好意思說,是從自己侄子手中奪得了皇位。
雖然說皇位的來歷不太光彩,而且朱棣確實有些殘暴嗜血(比如靖難之時的屠城),但是其能力和手腕皆是毋庸置疑的,稱得上是「文治武功」,頗有建樹。我個人一直覺得朱棣在某些方面上是完全不遜色於「唐宗漢武」,可惜由於後世的刻意抹黑而造成了類似於隋煬帝楊廣一樣的印象。
其實朱棣對於大明王朝的建立是絕對立下了汗馬功勞的,文學方面修訂了《永樂大典》,這是唯一一部沒有進行人為官方刪改過的一套非常完善的百科全書,不像是清朝修訂的《四庫全書》;政治方面建立和完善了內閣制度;社會層次上,打造了「永樂盛世」的局面;武力上更是徵戰沙場,開疆拓土。
漢人風骨
今天我們且不講朱棣的那些豐功偉績,單是來看看朱棣臨終之前留下的一道聖旨,就知道朱棣的人格魅力了。當時上面寫著:我朝國勢之尊,超邁前古,其馭北虜西番南島西洋諸夷,無漢之和親,無唐之結盟,無宋之納歲薄幣,亦無兄弟敵國之禮。
這段話可以說是霸氣十足,外徵蠻夷之地,內無和親結盟之說,更不會有宋朝時期漢人的繳納歲幣之說,更別提向敵國稱兄道弟了。可見朱棣的血性,可見大明的血性!據說當時的多爾袞入關看見之後,自嘆弗如!
話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大明王朝歷來以「天之守國門,君王死社稷」聞名於世,明朝自從朱棣遷都北京,鎮守中國的「北大門」以來,哪怕數次敵軍入京,多次的京城保衛戰,明朝都誓死不遷都,崇禎帝更是以死殉國。
不光光是皇帝有血性,老百姓亦是如此,滿清入關之後的「嘉定三屠」到「揚州十日」,可以說是血流成河,可悲可嘆。但是這卻也是我們漢人的風骨。
清朝效仿
話說清朝多爾袞也是非常有感慨,於是清朝根據當時朱棣所留下來的「聖旨」也給自己家皇室留下了祖訓,上面寫著:丟尺寸之土,減一分版圖,即非我愛新覺羅子孫。
咳咳,當然這話說的也是大白話,文化水平可能不高,但是意思是顯而易見的,當然結果也是顯而易見的。晚清在慈禧老佛爺的帶領之下,割地賠款那是常有的事情,最後甚至和平的貢獻出了皇位,和當初崇禎帝的做法可以說這差別就大了。
其實我們總結來看,明朝是真的非常有漢人骨氣的,也並非我們刻板印象的不堪和殘暴,我皇明之肝膽、骨氣都是非常值得我們銘記和為之驕傲的!對此,你以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