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死後半年裡,朱棣從鵝圈抱出上萬兵器,奪走大明嫡孫江山

2020-12-25 漢史鉤沉

朱元璋確確實實是一個好父親,他希望自己的子孫能夠團結一致,共同輔佐他選定的繼承人朱允炆。但就如今天所謂的「代溝」一樣,子孫們有自己的打算,特別是皇族的子孫,他們是無法體會朱元璋這種深厚的父愛的,在他們看來,這個白髮蒼蒼的老者早就應該領退休金走人了。他們關注的只是這個老者所坐的那把椅子。 朱元璋奮鬥一生,為子孫積攢下了大筆的財富,可當他走到人生的終點時,他的子孫的眼睛卻只盯著他手中握著的那筆財富,投向這個老人的只是冷冰冰的目光。 這無疑是朱元璋一生中最大的悲哀。 ——《明朝那些事》

太子朱標暴斃後,九邊重鎮的塞王們。對京城的朱元璋和朱允炆,這一老一小、爺孫皇位的覬覦,在當年明月筆下展現的淋漓盡致。

正所謂「拳怕少壯,棍怕老狼」。年邁的朱元璋,是技巧高超而氣力不足;稚嫩的朱允炆,是年輕氣盛但缺乏經驗。

而朱標這個中流砥柱的坍塌,對燕王朱棣、秦王朱樉、晉王朱棡來說。除了感情上略微的不忍外,更多的是皇位來襲的喜悅。

因此,晚年的朱元璋,最大的隱患就是這群羽翼豐滿的兒子。當然,兒子們不會對他怎麼樣。一是虎老餘威在,和他鬥風險太大;二是快七十歲老人還有幾年?老的走了,小的還能跑了不成,沒必要提前冒險。

但朱元璋也是幸運的:在他生命最後3年,秦王朱樉突然暴斃了。這讓遲暮的朱元璋,望著小孫子朱允炆,由衷地鬆了口氣。

老天對朱允炆的眷顧遠不止於此。爺爺朱元璋駕崩前50天,晉王朱棡也去世了。因此,朱元璋臨終前,對小孫子朱允炆是放心的。他還專門給了朱棣一封詔書:

朕諸子獨汝才智,秦、晉已薨,系汝為長,攘外安內,非汝其誰?——《明史紀事本末》

什麼意思呢?秦王、晉王已死,朱元璋對朱棣也放心了。在他看來一個燕王,是威脅不到朱允炆地位的。所以他又擺出了慈父的面容,勸朱棣做諸王表率,朝廷戍邊的利劍。

一切血緣、親疏關係的轉化,都在於當時的形勢,這就是皇家子弟的悲哀之處。

朱允炆錯過的「推恩令」

朱元璋駕崩後,朱棣與朱允炆很快有了第一次交鋒——奔喪。正所謂「主少國疑」,朱允炆是明令禁止,任何藩王離開封國來南京奔喪的。

但朱棣不理會朝廷禁令,直接就從北平向南京出發了。朱允炆親自給朱棣發了一道詔書後,朱棣才帶著王府親衛返程。朱棣對朱允炆的試探,使得這位少年君主非常不滿。

這時候,一個叫高巍的人站了出來。他是朱元璋時代培養的人才,不僅重視農耕富民,還強調漁鹽充稅和鍊金強兵的重要性,是一個能務實、不迂腐、人品好,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建議朱允炆,採用漢武帝時的「推恩令」,讓藩王封國越分越小,最終將威脅消弭於無形之中。這本是極好的建議,卻讓兩個人破壞了,他們就是主張「削藩」的齊泰、黃子澄。

齊泰、黃子澄的「削藩」,得到了上至建文帝,下至百官的一致認可。原因很簡單,「削藩」更有機會:齊泰等文官更有機會升遷;李景隆等武將更有機會封侯;建文帝更容易立威。

他們早就將朱棣等藩王當成了「唐僧肉」,認為這些藩王的實力,早就無法抗衡朝廷了。這種時候讓他們用「推恩令」?笑話,你殺只雞,還要等到雞餓得沒力氣?

這就是建文帝,聽取齊泰、黃子澄「削藩」建議,否決高巍「推恩令」的原因。但是朱棣是任人宰割的雞鴨嗎?打臉很快就開始了。

鵝圈崛起的朱棣

早在朱標猝死的時候,朱棣焦躁的心就蠢蠢欲動了。讓他這個馳騁北疆的燕王,臣服於乳臭未乾的朱允炆,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朱標雖然文弱,到底是自己的哥哥,長兄為父,論資排輩,心理上還說得過去,畢竟人家參加工作早,可那個十五歲的小毛孩居然也敢在自己頭上作威作福,無論如何想不通,無論如何辦不到! ——《明朝那些事》

同樣躁動的姚廣孝,找到了野心勃勃的朱棣。這個不正經的和尚,送了朱棣一頂「白帽子」, 讓朱棣更堅定了自己的內心。「王」上加一「白」,就是一個「皇」字,人生在世一搏何妨!

但齊泰、黃子澄託大歸託大,雙方實力懸殊也是事實。朱棣雖有十萬燕軍,但這是朝廷的兵,他只有指揮權沒有所有權。

歸他所有的是1萬燕王護衛軍,而且在掉腦袋謀反這件事上,這些人也未必全聽他的。朱棣能完全信任的,只有燕王府800護衛。朱允炆與朱棣的實力,至少有10倍的差距。

因此,朱允炆削藩不久,就幹掉了周王、岷王、湘王、齊王、代王。並命張昺、謝貴、張信等人,囚禁朱棣於燕王府中。此時的朱棣,只有800府兵可以調動,只得靠裝瘋拖延時間。

燕邸,故元宮也,深邃。道衍練兵後苑中。穴地作重屋,繚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鑄軍器,畜鵝鴨亂其聲。——《明史》

朱棣裝瘋拖延時間的同時,姚廣孝在幕後行動了。姚廣孝不僅在後院練兵,還命人挖了地穴,在地穴中飼養雞、鴨、鵝等家禽。利用家禽叫聲,遮蓋地穴下打造兵器的聲音。

一切準備就緒後,朱棣先是裝病擒殺了張昺、謝貴兩人。而後帶著張玉、朱能,和操練好的800府兵,一夜之間就奪取了北平九門的控制權。

朱棣奪回北平城後,立刻從燕王府地穴,搬出了提前打造好的上萬兵器,武裝了北平城九門守軍。同時以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名,拉開了「靖難之役」的序幕。

唯一成功的藩王

朱棣「靖難」之後,10萬燕軍多有響應。短短一個月時間,朱棣就聚集了數萬精銳燕軍。

想著「殺雞」的朱允炆傻眼了。這小子一看事情鬧大了,急忙派出朱元璋留下的老傢伙——耿炳文,領兵13萬號稱三十萬,徵討燕王朱棣。

可是耿炳文是個善守不善攻的名將,讓他和朱棣野戰本來就有問題。更糟糕的是,朱允炆還給耿炳文上了個緊箍咒——不要讓我背負上殺叔的惡名。

「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朱允炆可以說是傻得可愛了。沙場交鋒本就是你死我活,皇位爭奪更是成王敗寇。出徵之前,就讓己方大將注意分寸,那他還如何打仗?真當沙場是校場不成?

結果很明顯,朱棣將耿炳文打的是暈頭轉向,燕軍連續兩場大勝。原因有三:1.耿炳文野戰本就不如朱棣;2.耿炳文六十高齡,朱棣正是年富力強;3.朱允炆的告誡讓他束手束腳。

耿炳文兵敗後,朱允炆聚集了50萬大軍,命李景隆合擊朱棣。這個李景隆,是朱元璋外甥李文忠,大明第三名將之子。出身正、教育好、關係鐵,是朱元璋為朱允炆特意培養的打手。

可是這個李景隆,也真是虎父犬子的代表。先是動用50萬大軍,攻不下朱高熾1萬人鎮守的北平,讓朱棣有時間搶了寧王的「朵顏三衛」。而後又讓回援的朱棣,在鄭村壩內外夾擊,打得50萬南軍丟盔棄甲。

但朱允炆就是相信李景隆,這樣的失敗都能寬恕。然後李景隆在白溝河,又敗給了兵力不足自己一半的朱棣。自此,朱棣轉守為攻,擊破南軍50萬合圍,開始了徵戰山東。

但山東可不好惹,盛庸、太平、鐵鉉,給朱棣上了一課。朱棣第二大將張玉,都讓盛庸給殺了。就是朱棣傾盡全力,和盛庸這些人打,勝負也只是五五開。

可這個五五開,是朱棣不能接受的,因為一個燕地耗不過大明一十三省。於是,朱棣冒險繞過山東,直奔長江邊的南京而去。

關鍵時刻,一個人站了出來,那就是第一名將徐達之子徐輝祖。這個徐輝祖,雖然是朱棣大舅哥,但打起朱棣可不手軟。徐輝祖2次擊敗朱棣,但都是勝利之後就讓朝廷火速召回了。

原因也很簡單,朱允炆覺得他和朱棣關係親密,不值得信賴。打死燕軍上萬人,還不能信任?朱允炆信任的是誰,是50大軍兵敗北平的李景隆。

就像蒼蠅偏愛臭雞蛋一樣,李景隆50萬大軍慘敗兩次,朱允炆都放心讓他守南京。徐輝祖大義滅親,2次擊敗朱棣,都只能被火速召回。

然後最諷刺的一幕出現了,朱允炆信任的李景隆,打開城門迎朱棣入了南京,做了「靖難第一功臣」。徐輝祖作為朱棣的大舅哥,卻秉持著大義,在燕軍勝局已定的情況下,帶著府軍打了最後的巷戰。

朱棣終於勝利了,他接受著群臣的朝拜,這是他應得的,他付出了努力,現在是得到回報的時候了。父親的身影似乎又在眼前浮現。 你雖然沒有把皇位交給我,但我還是爭取到了,憑藉我自己的努力。我會用我的行動證明我才是這個帝國最適合的繼任者。我不會讓你失望的,這個龐大的帝國將在我的手中變得更加強大!我將把你的光輝傳揚下去,讓所有的人都仰視我們,仰視我們這個偉大的國家! 大明!

最終 ,將朱元璋留下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爛的朱允炆。點燃南京皇宮,結束了建文帝的時代。一個鵝圈內打造兵器,以一城戰一國的雄主朱棣登上了歷史舞臺。並成為了五徵漠北、平定安南、鄭和下西洋、編撰《永樂大典》的「永樂大帝」。

這就是神作《明朝那些事》中,朱元璋嫡孫朱允炆,與燕王朱棣的精彩交鋒。本名為石悅的當年明月,就是用這種幽默有趣的文字,向我們講解了明朝200多年的歷史。雖然《明事》是本通俗讀物,但當年明月在寫書過程中,參考了大量《明史》、《明實錄》的資料。

因此,聯想創始人柳傳志就說:「我特別想和寫《明朝那些事》的人聊聊,那本書很好。我覺得喜歡看的人都是有思想、願意想事情的人,這是本好書,除了把史實擺出來,還要評論、挖掘,用現代的語言去說,他有他的角度」。

利用這套書,當年明月成為了當代最暢銷的歷史讀物作家,每年都能收取上千萬版稅。如今當年明月應出版社要求,出品了《明朝那些事》2020增補版,內容更加全面。這套《明朝那些事》全冊,印刷了厚厚的9本。既有趣又貼合史實,是明史愛好者最好的讀物。

有需要的朋友,點擊下方橫條,即可擁有↙

相關焦點

  • 朱元璋和朱棣這對皇室父子,誰在穩固大明江山方面更勝一籌
    在明《太祖實錄》的記載中,朱元璋展現出了對朱棣的欣賞,以及對朱標和朱允炆的嫌棄。根據歷史,在明太祖駕崩後,太孫朱允炆接手了朱元璋的皇位,至於他老爹朱標,早在洪武二十五年就掛了。而朱允炆隨後的削藩行為,引發當時駐守北平的燕王朱棣發動了為期四年的靖難之役,最終朱棣打敗朝廷的百萬大軍,入主南京。
  • 朱元璋為何不選朱棣做儲君,3個原因,註定朱棣本事再大也不能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他和馬皇后所生的嫡子就要5個,所以朱元璋有很多的繼承人,即使嫡長子朱標去世,朱元璋還有4個嫡子可選,尤其是嫡子中有文韜武略、戰功赫赫燕王朱棣。朱元璋將皇位傳給朱棣,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為何朱元璋不傳位給朱棣,而要選擇孫子朱允炆?
  • 朱元璋為何不傳位給朱棣?這三大原因,註定了朱棣本事再大也沒用
    那麼為何朱元璋捨棄文武全才的朱棣,非選定孫子朱允炆呢?這個問題,只要站在朱元璋的視角去觀察便會發現,朱元璋沒法傳位給朱棣,這三大原因,註定了朱棣本事再大也沒用!其一:朱棣沒有代言人大明朝既是朱家人的,也是文武百官的。
  • 北京紫禁城對大明王朝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朱棣要大修紫禁城?
    1420年正式宣布完工之後,在接下來的500年裡,見證了我國明清兩代的興衰榮辱。大家在感慨於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明清兩代皇室的奢侈與大氣的同時,很少有人去思考,整個天下都曾是朱家人的天下,當年朱家人原本視南京為大本營,為什麼突然想要來「鳥不拉屎」的北京城發展呢?1366年,見天下已定的朱元璋開始考慮對皇權的強化。
  • 為什麼朱元璋被稱為「明太祖」,朱棣被稱為「明成祖」呢?
    無論是「太祖」,還是「成祖」都皇帝去世後在太廟裡的廟號,按照《孔子家語·廟制》裡的規定:「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所以,以「祖」為廟號的皇帝,其功勞都比較大,一般都是開國皇帝,或者開國之後的前幾位有大功績的皇帝。
  • 大明分封藩王的副作用:代王朱桂,朱元璋的兒子裡的第一惡王
    朱元璋朱元璋兒子眾多(26個),除了太子朱標和第26夭折以外,其他都被封為藩王了,這些藩王良莠不齊,當然最狠的要數燕王朱棣,真刀真槍地造起反來了,但朱棣畢竟當了皇帝,脫離了藩王身份在剩下的藩王裡,最混蛋的要數代王朱桂了。朱桂是朱元璋的第13子,洪武二十五年被封代王,就藩大同。這個藩王就沒做過一件好事,他家的「家醜」真是多,甚至連自己的繼承人都要加害,以至於死後家裡都沒人給他花錢安葬。在朱元璋的諸多兒子藩王裡,他可稱得上是第一惡王了。
  • 孔祥舉:由2019賀歲國劇《大明風華》看朱棣與釋道的關係
    各位朋友大家好,相信最近大家刷手機抖音的時候,經常會刷出網絡熱播劇《大明風華》的短視頻,這部因匯聚梁冠華、朱亞文、湯唯、鄧家佳等多名國內優秀演員的歷史劇,因劇中各路大咖一言不合就相互飆戲的精彩情節十分吸引人眼球。話不多說,咱們邊看邊嘮,直奔主題說說劇中老戲骨王學圻老師扮演的朱棣皇帝。
  • 鐵血帝皇朱元璋,為給皇家掃除障礙,殺人無數,最後為何不殺朱棣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名,攻破了大明帝國的首都應天,在這場叔侄大戰中,朱棣成功地從朱允炆手中奪取了皇權。最終伴隨著朱允炆在大火中的失蹤,朱棣以藩王造反的手段,成功地登上了皇位。燕王朱棣當皇帝時,距離朱元璋去世才4年,可見一切其實是朱棣早已準備好的。
  • 朱棣造反,那麼朱元璋的其他兒子,為什麼不維護朝廷的權威呢?
    朱元璋死後,孫子朱允炆繼位了,也就是建文帝。不過建文帝屁股還沒有坐熱,他的叔叔燕王朱棣就發動了靖難之役。 最終,經過幾年的戰爭,朱棣最終贏了,取代了朱允炆,做了大明的皇帝。
  • 高曉松說朱棣的媽媽是韓國人,大明王朝有一半韓國血統,是嗎?
    話題回來,看圖說話,高曉松在一期節目中說朱棣的媽媽,是一個韓國人,大明王朝有韓國一半的血統,雖然我們國人最討厭韓國血統,最討厭韓國棒棒,但是可能這個是個事實。那麼朱棣的媽媽到底是不是韓國人呢?為什麼會有這種傳言呢?小編張老師給大家聊聊。朱棣的媽媽是誰,大概有這樣三種說法。一:孝慈高皇后,就是民間外號是大腳皇后的馬秀英,朱元璋的原配夫人。
  • 朱元璋曾斷言朱棣不合適做皇帝,朱棣說:我做出點成績給你看看
    明朝歷經十六帝,共計276年,朱元璋定鼎天下,勤於政務,明朝經濟繁榮,政治昌盛,眾多明朝皇帝中最有作為的皇帝一共有兩個,第一個就是明太祖朱元璋,而第二個就是明成祖朱棣。不過,曾經的朱元璋卻斷言朱棣並不適合做皇帝,而且還幾次三番的打壓朱棣。你可知道這是為什麼?小編這就來為你解密。
  • 朱元璋為何沒有傳位給兒子朱棣,而立朱標的兒子為太子的真實原因
    眾所周知,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在元末期間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打下了大明江山,建立了明朝朱氏政權。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朱元璋是一個媲美秦始皇、漢武帝的千古一帝。而在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慮皇位的繼承問題,這個難題又再次回來。在此期間,朱元璋曾說四皇子朱棣,有許多地方都與自己非常相似,他原本是有意於朱棣,因為四皇子朱棣確實在眾皇子出眾,非常能幹又才華。但當朱元璋向大臣們商討的時候,大臣卻提出,如立四皇子為太子,那麼將二皇子、三皇會怎麼想?一旦因為太子之位而出現內訌,後果將非常嚴重。
  • 大明風華:太子朱高幟又老又笨,朱棣為何不廢黜他?
    大型古裝宮廷劇大明風華正在熱播,劇中身材肥胖,略帶萌點的太子爺獲得不少網友的關注,甚至被明史迷吐槽將歷史上的朱高熾演活了。 明成祖朱棣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朱高熾是朱棣和徐皇后的嫡子。朱棣年幼時,曾跟著父親朱元璋橫徵北戰,戰功赫赫,為人武勇粗獷,不拘小節。
  • 朱元璋剝了一個桔子給兒子吃,朱棣母親得知後,趕緊讓兒子逃命!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也是我們熟知的永樂大帝。在26個兒子中,他最像朱元璋。在他統治的22年中,明朝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有30多個國家向明朝稱臣,史稱永樂盛世。可以說,明成祖朱棣取得的成績不在朱元璋之下。《劍橋中國明代史》這樣評價朱棣:明成祖被公認為一個多智多謀和精力充沛的徵戰者,通過他的徵剿和對外的遠徵,他完善了開國皇帝的豐功偉績,並使明朝的力量和影響達到了頂峰。
  • 永樂大帝朱棣為何成為藩王篡位第一人,明太祖朱元璋錯在哪?
    為什麼講朱棣?兩個機緣,一個是前一陣中國《永樂大典》,有兩冊在法國拍出了800多萬歐元的天價,相當於6500萬人民幣。《永樂大典》就是永樂大帝朱棣時期修的書,這和他有直接的關係。另外一方面,今天是7月17號,歷史上的今天,1402年的7月17號是朱棣在南京繼位登基,成為明朝第三個皇帝的日子。所以這兩個機緣咱們今天可以開始講講朱棣。
  • 朱棣死前的一道聖旨,大明足足霸氣了200多年,網友:這才是硬漢
    而在清朝之前,存在一個朝代稱之為「明朝」,這是中國歷史上漢人所建立的最後一個朝代,而他的創立者大家都是耳熟能詳的朱元璋。不過由於滿人入關結束了明朝,因此明朝的名聲其實並不是特別好,似乎清朝有意的在「抹黑」著明朝,因此我們對於朱元璋以及他的子孫後代們都有著不太好的印象,就比如殘忍嗜殺、大殺功臣之類的。
  • 朱元璋26子,為何沒人敢和朱標爭太子位,甚至連朱棣都選擇隱忍?
    我認為大家在既定的歷史之中,有個錯誤的認識,認為明成祖朱棣最終能夠成為皇帝,還把大明王朝帶向盛世,就毫不猶豫的覺得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二十多個兒子之中的最強王者。在二十多個王者之中,還有好幾位都是不錯的。
  • 朱元璋不傳位給燕王朱棣的真相
    作為罕見的勇士和智慧人物,朱棣可謂一代「戰神」。現在他33歲,正當青春年少。  論才能和胸襟,朱棣都勝過朱允炆。一次,大家在宮裡看賽馬。朱元璋出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朱允炆沒有打仗經驗,所見不過平凡瑣事,憋足勁想出「雨打羊毛一片氈」,軟綿綿的,沒什麼味道。而朱棣見過世面,巧對「日照龍鱗萬點金」,氣魄宏大,朱元璋聽了非常高興。
  • 為什麼朱元璋、朱棣可以一言九鼎,而後期皇帝卻處處受文官制約?
    為什麼朱元璋、朱棣可以一言九鼎,而後期皇帝卻處處受文官制約? 開國之君大多強悍無比、氣場十足,很難被他人左右,其中的佼佼者便是朱元璋。他白手起家,經歷千難萬險,開創了龐大的明帝國,並且得位最正,他驅逐了腐朽、汙濁、暴虐的元王朝,為萬民敬仰。
  • 已然成為大明的帝王,為何還要苦苦追尋建文帝?朱棣有什麼苦衷
    建文四年(公元1403年),朱棣攻克應天,靖難大獲全勝,大明帝國面臨著朝代的更替,帝王的替換。朱棣進入皇宮,但卻看不到建文帝的影子,《明史》記載:「皇宮中大火突然升起,建文皇帝不知道去哪兒了」朱棣有些慌了,畢竟他的即位不是當朝正統,建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親自欽定的皇位繼承人,是所有朱元璋的兒子都首肯過的繼承人,畢竟當時的朱棣也是形式上表示了認可,如今如果建文帝沒有死在皇宮裡,那麼必然會對朱棣的朝廷構成巨大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