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在吊死前,留下遺書,其內容是什麼?李自成看完為之動容

2020-12-25 密探零零發

崇禎十七年農曆三月十九日北京城火光沖天,這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在景山的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在他吊死前,他曾留下了一份遺書,李自成看完遺書後,為之動容。那麼,崇禎皇帝到底在遺書上寫了什麼,為何死對頭李自成看完後為之動容。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歷史真相。

崇禎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勤勉,同時也是最具悲劇色彩的皇帝。「無力回天」這四個字,可以概括崇禎的一生。他的哥哥朱由校英年早逝,沒有子嗣,將皇位給了他。這看似是天上掉餡餅的天大好事,但是崇禎皇帝運氣太差,他接手的明王朝早就病入膏肓,更要命的是他遇到千年難遇的小冰河期,天災不斷,瘟疫橫行。

據《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禎十三年,順德府、河間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並且是烈性傳染病的流行,「瘟疫傳染,人死八九」。

天災不斷,瘟疫橫行,民不聊生,為了活著,李自成、張獻忠各種起義不斷,猶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同時,關外的努爾哈赤更是虎視眈眈。內憂外患,崇禎皇帝面臨兩線作戰,最後活活被拖死了。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軍兵臨北京城,崇禎皇帝有意遷都南京,怎奈得手下的大臣夢坑爹,死活不同意,崇禎皇帝礙於面子,只能固守北京城。

皇帝是留下了,但是大臣們太坑爹了,沒有軍餉,崇禎皇帝搞募捐,哭著求大臣們捐點錢,但他們是鐵公雞一毛不拔,最後全部便宜了李自成。不捐錢就算了,但是他們更坑爹的是直接打開了城門,放李自成進來了。

三月十七日,農民起義軍圍攻京城。十八日晚,京城告急,崇禎帝在宮中飲酒長嘆:「苦我民爾!」崇禎皇帝自知北京城受不住了,就將自己的三個兒子送了出去。為了避免自己老婆和女兒受辱,他令周皇后等后妃自縊,而他自己更是用刀砍向自己的女兒。

做完可這一切,崇禎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崇禎帝說:「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最後在的景山歪脖樹上自縊身亡,死時光著左腳,右腳穿著一隻紅鞋,時年33歲。

崇禎帝吊死前於藍色袍服上大書:「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三月二十一日崇禎的屍體才被發現,李自成看了崇禎皇帝的遺書,為之動容,命人將其與田貴妃合葬。李自成之所以為之動容,顯然遺書的最後一句「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是崇禎皇帝寫給李自成的,在生命的最後時候,崇禎皇帝還心裡想著百姓,寧可讓人分裂自己的屍體,也不想自己百姓受到傷害,誰看了能不動容呢?

參考文獻:《明史》、《漢南續郡志》

相關焦點

  • 崇禎皇帝臨死前的一封遺書,透露了大明滅亡的真相
    崇禎臨死前寫下的遺書內容是:「朕自登極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致逆賊直逼京師,然皆諸臣之誤朕也,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由此可以看出:崇禎對於做亡國之君非常內疚,但同時也表達出對群臣誤國的痛恨,以及對老百姓的愛護。總的來說:崇禎是一個好皇帝,尤其對於老百姓,但對於當時那些群臣來說卻不是一件好事,這種觀點怎麼理解呢?請聽筆俠慢慢道來。明朝到底亡於什麼?
  • 吊死崇禎皇帝的槐樹為何被鐵鏈拴了300年直至枯死?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大明末代皇帝朱由檢,在勵精圖治多年後,發現根本無法控制越來越惡化的局勢,到了最後連內部的起義都鎮壓不了,還被攻破了都城。
  • 吊死崇禎的歪脖子大槐樹,為何被清朝用鐵鏈綁了200年直至枯死?
    吊死崇禎的歪脖子大槐樹,為何被清朝用鐵鏈綁了200年直至枯死?1644年3月18日,崇禎皇帝在煤山留下最後一道聖旨,然後把頭伸進歪脖老槐樹上掛著的白綾裡,結束了他的一生。吊死崇禎皇帝的樹,曾經被清朝統治者套上鎖鏈,頑強地存活了兩百多年。不過,目前在景山公園中我們看到的那棵槐樹,已經不是當年的那一棵了。
  • 崇禎皇帝臨死前,在桌子上寫下了六個大字,可見他既可憐又可悲
    次年三月,大同陷落,北京告急,皇帝朱由檢被迫在煤山自縊,明朝國運自此衰頹。在後世主流觀點看來,「亡國之君」大多為沽名釣譽之輩,根本難主帝王大業。可是,唯有崇禎皇帝朱由檢,亡國後依舊得到了」千古難有之聖君「的高度評價。史籍記載,他曾在殉國前留下「文臣人人可殺」的遺言,那麼,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 從冗繁公文,談崇禎皇帝之死
    可是,冗繁的公文又浪費了崇禎皇帝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曾應遴是兵科的一位官員,他每次奏摺都會羅列幾十條,不分輕重。可是,崇禎皇帝又不得不看。因為,他擔心漏掉一些國家大事兒。不僅如此,崇禎皇帝一遍看完,還得看第二遍,以便可以找出有價值的東西。為此,崇禎皇帝特別召見曾應遴,對其進行誡勉談話。
  • 此人忠明抗清,為何崇禎說他「欺世」,乾隆反而贊他「完人」
    不過有時候大臣太過耿直,也並非什麼好事,要是遇到宋仁宗這樣的皇帝,可能倒沒有什麼,可要是遇到脾氣大點的皇帝,那可就危險了。就好比今天要說的這位,此人忠明抗清,是明末時期一位民族英雄。但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禎,卻不怎麼待見他,甚至說他「欺世」。更令人沒有想到的是,清朝的乾隆皇帝,反而贊他是「完人」。為何會變成這樣呢?此人就是明末文學家、書畫家、民族英雄黃道周。
  • 史上最有骨氣的皇帝,死前還留下一感人的遺言,上萬老百姓自願殉國
    但是下面我們要說的這個王朝,真的是讓我們見識到了什麼是真正的氣節,什麼叫做寧死不屈。我們要說的這個朝代就是明朝,明朝非常受現代人的歡迎,原因何在呢?其實就是明朝的成長史更符合主流價值觀,滿足了老百姓們對國家的期待。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他來自於社會的最底層,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一步步成為了大明王朝的最高統治者。
  • 堂吉訶德式的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在危機之中,有雄心壯志的崇禎當然解決危機,實現中興之治,而抵抗韃虜和平定內亂都需要錢財,於是崇禎就只能加稅再加稅。 二 要面子,不要議和,不要江山 崇禎上任的時候,國家內憂外患,為解決危機,崇禎早在崇禎元年,就派出袁崇煥和後金談判議和,當時清朝雖然實力強大,但是並沒有問鼎中原的實力和決心。
  • 傳言神算劉伯溫留下兩塊碑、三幅畫,暗藏玄機,預測了大明氣運!
    今天呢就給大家講講關於「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載」的劉伯溫死後留下預言的故事。萬曆石碑據史料記載,萬曆34年的三月,東方的空中出現了一顆巨大的彗星,長約數十丈,形如長刀,光芒耀眼。我們來解讀下碑文:甲申年來日月枯——甲申年即為公元1644年3月,日月即為明,意思是明朝將在1644年滅亡。十八孩兒闖帝都——十八拼起來是「木」字,孩兒是為「子」,十八孩兒就是「李」字指代李自成,李自成帶兵闖入京城。
  •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南遷?如果學宋朝南遷,大明能延續下去嗎?
    而崇禎皇帝亦深知不能兩面作戰,私底下同意議和。但明朝士大夫鑑於南宋的教訓,皆以為與滿人和談為恥。 而在這樣的困境下,崇禎皇帝不是沒有想過遷都的問題,畢竟自己的先祖朱棣就曾遷都北京,但是當時的遷都是有著一定的利害考量的,且當時天下大定,主要是處理北方的民族關係,因為其遷都是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的。但是這個時期的遷都,卻是在國家危難之際,遷都就有著眾多屈辱的成分,而這便會給大明的先祖們帶來羞辱。
  • 明朝最昏聵的皇帝不是崇禎,不是正德,而是明英宗
    但是明朝同樣也有著不少昏庸無能的君主,比如說沉迷於煉丹的嘉靖皇帝,不上朝的萬曆皇帝,整天貪玩的正德皇帝,或者是愛做木匠活的朱由校,還有很多人熟知的吊死在煤山上的亡國之君崇禎。
  • 崇禎感慨朝廷無人才,大臣卻建議其停止科舉,恢復千年前的制度
    在明朝滅亡之前,崇禎皇帝總是感嘆手下人才不夠,而且大臣們糊弄自己才導致最終不可挽回的結局。從歷史的角度考量,崇禎作為末代皇帝,對王朝的崩潰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崇禎被一群只知道爭權奪利的官員包圍,最後也只能是無能為力、聽天由命了。
  • 崇禎皇帝的一個性格缺陷,最終,導致大明王朝提前亡國了
    當朝天子是他的哥哥朱由校,也就是天啟皇帝,父親是死於「紅丸案」的明光宗。光宗由於從小不受父親待見,活得十分窩囊,當了皇帝後,每天都兢兢業業,生怕哪天見了先祖爺。所以,光宗對兒子的教導也不是很上心,且天啟皇帝有個特殊愛好,那就是做木活。如果,不是那年被群臣擁立為皇帝,他一定是個好木匠。但可惜的是,天意弄人,他稀裡糊塗的就成了一朝天子。
  • 崇禎上吊的歪脖子樹,五十年前就死了,現今的這棵樹是怎麼來了?
    此時天色將明,崇禎帝在前殿鳴鐘召集百官,卻無一人前來。 於是,崇禎帝說道: 「諸臣誤朕也,國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棄之,皆為奸臣所誤,以至於此。朕在位十有七年,薄德匪躬,上邀天罪,致虜陷內地三次,逆賊直逼京師,諸臣誤朕也。朕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以發覆面而死;任賊分裂朕屍,勿傷我百姓一人。」
  • 天啟皇帝去世,崇禎為何能以皇兄身份繼承皇位?魏忠賢「神助攻」
    感謝大家的閱讀,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 。
  • [視頻]明亡清興六十年:崇禎登基
    崇禎為朱常洛第五子。朱常洛與其兄長朱由校在位時間均短,16歲的崇禎繼承帝位。此時明帝國因為小冰河期天氣異常寒冷,災荒頻繁和外敵頻繁入侵在風雨中飄搖。  十六歲登基的崇禎竭盡全力,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無恥的文官集團抗爭,十七年來用盡心力去挽救天下和百姓,最終以身殉社稷。用自己的生命為大明社稷殉葬。
  • 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他的管理有哪些不足?
    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他的管理有哪些不足?時下很多論調喜歡把四阿哥跟朱由檢陪綁在一起,兩者也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只一點上就可以打破這個可比性。這一點其實在天啟之前許多任萌帝那裡就展開苗頭了,如果說正德是自己作的嘉靖又深愛閉關修煉,萬曆則是徹頭徹尾地看破紅塵了。在皇權時代立儲絕對是天大的事情,皇室逐漸衰微同樣也是一種隱患——君不見清朝晚年那些歪瓜裂棗般的皇帝麼?(也就光緒還身體硬朗一點點)崇禎仿佛並不存在名不正言不順,但也已經到了再無其他合適人選的地步了,所以便由著他去罷。
  • "太陽生日"與崇禎之死的歷史記憶
    周作人曾回憶說:「民國初年我在紹興,看見大家拜朱天君,據說這所拜的就是崇禎皇帝。朱天君像紅臉,被發赤足,手持一圈,雲即象徵縊索,此外是否尚有一手握蛇。此像雖曾見過,因為系三十年前事,也記不清楚了。」又馬敘倫記述說:「英玉欲赴梅白克路松柏裡朱天廟進香,屬餘為導。及至其處,燭火香菸,目為之眩。……朱天大帝者,實則明崇禎皇帝也,故塑像右手持環,左手持棍。邵裴子說:棍以象樹,環以象結繩,正擬思宗自縊也。
  • 崇禎皇帝朱由檢,那與人鬥、與天鬥、與命鬥的悲情壯烈的一生
    因其年號為「洪武」,所以史稱洪武之治。其次說明成祖朱棣,在他老子的基礎上,運用更深厚系統的知識大腦,同樣的勵精圖治,勤政愛民。大力發展經濟,並提倡文教,國力穩健上升。而且他雄才大略,多次御駕親徵,開疆擴土,宣揚國威的同時,發展海外經濟。因而國家富強,疆域遼闊,開創了「萬國來朝」的局面。
  • 崇禎皇帝與粉蒸肉(圖)
    明末清初崇禎皇帝微服南巡,到了鄭韓,在一次郊遊時,來到名嶺(封后嶺),天色已晚,加之腹中饑渴,天黑店遠,無法回店,於是便投宿在一姓丁的農夫小店,善良的丁氏夫婦,非常好客,把家中準備過年才吃的扣碗肉拿了出來,經過加工送於崇禎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