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將亡,太監向崇禎獻保命妙計,崇禎聽完把他一刀砍死

2021-02-23 老王說評書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老王說評書」,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內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崇禎愁眉不展。這天,李自成在西安建國大順,大順軍業已佔領西北數省、河南大部、湖廣北部,定都長安。

正月初八,李自成率主力向山西進軍。二十三日,大順軍到達平陽,平陽知府歸降。崇禎聞報大怒,將山西巡撫蔡懋德解職。然而繼任巡撫聽說李自成勢大,不敢赴任,蔡懋德只好背鍋到底,並在守軍裨將開門投降後自殺。

休整數日後,李自成繼續向北進軍。途中發布了著名的「永昌元年詔書」,文中歷數朝廷失德之處,奉勸崇禎早日退位。崇禎當然不願坐以待斃,命大學士李建泰督師「代帝親徵」。李閣老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韜略,不過他是山西本地人,還向皇帝表示:「願出私財餉軍,不煩官帑。」這就非常合崇禎的心意了。

李建泰出師後,勢如破竹,相繼攻克定興、廣宗兩縣—遺憾的是,他還沒走出河北呢。也就是說,大順軍遠在山西,畿輔州縣已經不讓大明督師進城了。李建泰的部下到民間吃飯,人家先問是大明還是大順的官,部下機智回答「大順」才混了一頓飯。

李建泰眼看形勢不對,率領親軍躲進保定城,上奏說:「賊勢大,不可敵矣。願奉皇太子南去。」可憐崇禎還眼巴巴地指望他打退李自成呢。北京陷落幾天後,李建泰在保定向大順軍投降。「代帝親徵」就這樣狼狽收場。

李自成從太原北上,除了在寧武關遭遇一定程度的抵抗外,其餘重鎮都聞風歸順。

三月初一,李自成到達大同,大同總兵投降。宣大總督王繼謨統率邊軍,駐地在山西陽和。他眼看部下人心浮動,下令召集文武在關帝廟盟誓,他自己慷慨激昂,周圍卻是默然一片。王繼謨眼看大事不妙,遂率領親兵百餘人護送庫銀向京城逃跑。不料走至半途,眾親兵竟劫奪餉銀、好馬,揚長而去。

而陽和那邊,一眾人等早就去迎接大順軍了。無可奈何之下,王繼謨上書請罪。不久,他收到崇禎諭旨,讓他戴罪立功,去解大同之圍。可這時大同已經歸順李自成,而王繼謨身邊連親兵都叛逃了。也就是說,崇禎是在命令一個丟失轄地的總督,率領著並不存在的軍隊,去解救一座已經投降的城池。

三月初六,李自成兵臨宣化,巡撫朱之馮命令士兵抵抗,士兵們卻都無動於衷,氣得他抱頭痛哭。總兵也大開城門,滿城結彩迎接大順軍。百姓在胸前貼上「順民」二字,焚香跪迎。

李自成還派了一支兵馬,從山西東出固關。鎮守河北真定的巡撫相當堅決,收到大順軍檄牌後下令碎牌斬使,表示要決一死戰。部下兵丁隨即以行動響應領導號召—將巡撫大人綁出西門斬首,自行使用大順永昌年號。

三月初七,真定歸附了李自成軍。大明的江山,只剩下短短12天了。當初送走李建泰後,崇禎就感覺到形勢惡化,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試圖給大明再續一下命,結果卻引發了好幾齣鬧劇。

崇禎首先號召勳貴、官員捐資助餉。為了給群臣樹立榜樣,崇禎動員自己的老丈人周奎至少出白銀兩萬兩。周奎堅持只能出一萬兩。於是皇后掏了五千兩私房錢,暗中派人送給父親,要他表現積極點,給皇帝一個面子。結果周奎從中扣下兩千兩,裝出一副毀家紓難又擠出三千兩的樣子。周奎算計精明,自以為得計——不久大順軍進城,從他家抄出現銀53萬兩。

其次是考慮逃跑。既然京師難保,南遷就提上了議事日程。然而崇禎這人非常好面子,一定要大臣出頭提議遷都。誰也不願背這口黑鍋,南遷的事情就這樣黃了。有人主張皇上守社稷,而讓太子去南京監國,或者把皇子分封到江南,不要被一網打盡。崇禎自暴自棄地表示:「朕經營天下十幾年還是這樣,孩子們能做什麼?」

最要緊的一項是調集四方兵馬勤王。然而他們不是磨磨蹭蹭,就是不為所動,甚至還有人率部南逃。崇禎無奈,例行公事地發布了兩次「罪己詔」。雖然他的真實想法是「朕非亡國之君」「諸臣誤朕」,但在詔書中還是得裝裝樣子:「己實不德,人則何尤?」

很快,李自成軍安然通過居庸關,先頭部隊到達京城北面。京城此前流傳起古怪的謠言,說是「李公子」到了要給窮人每人發五兩銀子,於是京師百姓的態度變成了「望賊如望歲」。

擔憂自己命運的似乎只有崇禎。他在宮裡捶胸頓足,仰天長號:「內外諸臣誤我!」

眼看城破在即,皇帝手足無措,有個太監說:「皇爺不須憂愁,奴輩有策在此。」崇禎大喜,問他有何妙計,太監答曰:「賊若果然入城,直須投降便無事矣。」崇禎勃然大怒,一劍把他砍死。

1644年三月十九日,大順軍佔領北京,明朝就此覆亡。此時,北京城的居民正忙著迎接新主。有的在門口設立香案,上書「大順永昌皇帝萬歲、萬萬歲」,有的在帽子上貼上「順民」字樣,穿著破衣服隱藏在民間的崇禎的三個兒子就是這樣做的。

沒多少人在意死去的崇禎。兩千多名在京官員,殉死者只有二十幾人。倒是新政權比較關心崇禎的下落,認為他隱藏在民間,懸賞黃金一千兩徵集線索。兩天後,有太監在煤山發現了崇禎的坐騎,這才找到崇禎的遺體,將其葬入昌平田貴妃墓。與此同時,熱衷功名的原明朝官員紛紛前往大順政權處報名請求錄用,爭先恐後地為李自成出謀劃策:「江南不難平也!」

然而,李自成等認為,明朝大官的財富,不是盜竊國家的就是剝削百姓所得,都是贓物。所以明官三品以上概不錄用,一律發往各營追贓助餉。在清兵到來之前,這些權貴吃了不少苦頭,吐出了很多銀子。

官紳地主的集體背叛,直接促成了大明垮臺。他們先是拋棄了崇禎,夢想歸順新朝,繼續做太平官,等到發現李自成不按套路出牌,便不惜勾引清朝貴族入主中原。本是明朝最主要受益群體的官紳地主,在國家覆亡之際,卻爭先恐後跳離這艘破船。

在這個王朝行將就木的最後80天裡,舞臺上演出的不是慷慨悲壯的史詩,而是一幕幕令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喜劇,這是崇禎最不願意卻不得不看到的。

 {免責聲明:文章引至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相關焦點

  • 崇禎帝夢見一個字,大臣說這是好兆頭,唯獨此人跪下:大明要亡!
    明朝的時候崇禎皇帝就做了一個很奇怪的夢。崇禎皇帝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也就是明朝的亡國君。歷史上對於亡國君的評價都不太好,但是崇禎皇帝卻是一個例外。崇禎帝夢見一個字,大臣說這是好兆頭,唯獨此人跪下:大明要亡!關於大明的亡國,所謂的原因實在太多了,比如政治失衡、比如小冰河期的饑荒、比如東林黨的貪腐等等。
  • 崇禎年間,北京城外忽現一隻40斤的大公雞,高人:大明要亡
    崇禎皇帝,是封建社會漢族的最後一位帝王,在其統治時期就發生了一件怪事。北京突現一隻40斤的大公雞,一位高人看到說:「大明要亡」。崇禎末年北京城內有一位農民家養著一隻大公雞,只是這隻大公雞有點與眾不同,雞冠很紅,雞爪很大,叫聲也很響亮,有別於其他的公雞,這隻雞還非常大,竟然重達40斤。之後這隻雞越來越有名,引起了人們的觀賞熱潮。
  • 崇禎皇帝找人測字,連寫哪三個字?測字先生看後皆說大明必亡!
    到了崇禎十四年,瘟疫肆虐,天怨更甚。崇禎十六年,天津又爆發肺鼠疫,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京城也好不到哪裡去,四成人口死於俗稱「疙瘩病」的瘟疫,十室九空。天災之外,因崇禎昏庸、猜忌、亂為,朝堂上亦是亡國景象。
  • 他被認為有經天緯地之才,崇禎若用此人戰略,可避免天亡大明!
    他被認為有經天緯地之才,崇禎若用此人戰略,可避免天亡大明! 很多人都認為天要滅亡大明,例如明朝受到農民軍以及清軍的兩面夾擊等。其實明朝也有挽回敗局機會,但是崇禎這個人見異思遷,好計謀不能徹底貫徹,最終自己在東北喪失國土,在關內首都被李自成攻陷,自己也不願意成為俘虜,選擇自殺身亡。
  • 崇禎:一個勤勉君王的死局
    崇禎帝讓太監當著魏忠賢的面宣讀奏疏。魏忠賢聽罷,萬分驚恐,第二天便請求辭職。幾天後,崇禎帝下詔將魏忠賢貶往中都鳳陽祖陵。然而,魏忠賢居然氣焰不減,離京時帶著衛兵一千餘人,前呼後擁,招搖過市。崇禎帝聞訊大怒,下諭將其緝拿回京。在崇禎帝的嚴厲督責下,對閹黨的清算開始了。崇禎帝啟用了一批曾經被魏忠賢排斥的官員,平反冤案無數。
  • 崇禎帝人生中最後一晚是怎麼熬過去的?太有骨氣了
    我們都知道,明朝的亡國之君便是崇禎皇帝,在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中,崇禎的名聲還算不壞,最多是說他的能力不足,挽救不了大明江山。但要是把他跟商紂王、周幽王、楊廣等人相比,是不是感覺崇禎也沒那麼殘暴,至少崇禎的出發點是好的,他也想拯救大明,奈何心有餘而力不足。
  • [視頻]明亡清興六十年:崇禎登基
    崇禎為朱常洛第五子。朱常洛與其兄長朱由校在位時間均短,16歲的崇禎繼承帝位。此時明帝國因為小冰河期天氣異常寒冷,災荒頻繁和外敵頻繁入侵在風雨中飄搖。  十六歲登基的崇禎竭盡全力,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無恥的文官集團抗爭,十七年來用盡心力去挽救天下和百姓,最終以身殉社稷。用自己的生命為大明社稷殉葬。
  • 崇禎:勤儉好學的昏君+倒黴蛋
    漫說紅顏禍,實乃將離心,是非誰計較,成敗轉頭空。一六四四年三月十九日,紫禁城外鐵蹄錚錚,「闖」字大旗迎風招展,紫禁城中黃土飛揚,宮娥太監神色慌張,各宮各殿已亂做一團,金鑾殿內不見文武百官,而在灰塵之中隱約看見一人身著龍袍,手提寶劍,目光呆滯,鬍鬚和銀髮隨風飄起,徑直的走向長公主院中。
  • 李自成兵臨城下,崇禎找相士算命,連測四字結果一樣,後字字應驗
    崇禎皇帝上臺後,為了「興明」,展示了幾個好的特長:一是果斷,他一上臺就除掉了禍害朝政的「攝政王」魏忠賢。二是勤政,他每天通宵達旦地審閱政務,處理國事。三是重賢。他提拔有真材實能的官員到高位,為家服務。然而,儘管他改革創新,勵精圖治,以圖拯救大明帝國。但冰凍三尺非一日寒,再加上崇禎皇帝本人才情平庸,再加上老天不作美,天下四處鬧災荒。
  • 悲情的崇禎、悲情的明末
    朱由檢和哥哥十分親密,有一次他問哥哥你這個官我能不能做,熹宗微笑著說,可以,等我做幾年之後就讓給你來做,不料一語成讖,熹宗真的只做了短短七年皇帝遊玩時的一場意外讓他染上重病,天啟七年八月十一日熹宗在乾清宮西暖閣召見了朱由檢準備將搖搖欲墜的大明江山交付給這個不滿十八歲的弟弟。天啟七年的八月二十二日,在他哥哥去世後第二天,朱由檢入宮。
  • 崇禎皇帝臨死前的一封遺書,透露了大明滅亡的真相
    由此可以看出:崇禎對於做亡國之君非常內疚,但同時也表達出對群臣誤國的痛恨,以及對老百姓的愛護。總的來說:崇禎是一個好皇帝,尤其對於老百姓,但對於當時那些群臣來說卻不是一件好事,這種觀點怎麼理解呢?請聽筆俠慢慢道來。明朝到底亡於什麼?
  • 明帝國滅亡前的24小時,有兩件事太詭異,李自成和崇禎都是奇人
    先說第一點:勝利在望的李自成竟然要求崇禎皇帝準許他投降。根據歷史典籍《小腆紀年附考》裡的記載,在第四卷中有這麼一條記錄,說李自成雖然兵臨北京城下了,但她沒有著急下令攻城,而是先派出了一個太監去找崇禎皇帝,而且這個太監原來還是崇禎皇帝身邊的太監,只不過他投降了大順軍。
  • 明末失此良將,是崇禎第一大罪狀,直接導致大明政權土崩瓦解
    崇禎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次年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帶兵鎮壓李自成、張獻忠民變。由於時疫流行,糧草不足,兵員彈藥缺少,朝廷催戰,無奈草率出戰,後兵敗,在陝西潼關戰死,馬革裹屍,年約51歲。《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孫傳庭堪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傳奇人物!
  • 李自成進軍北京,崇禎為何不南遷?因為他採取了四大措施
    但現實是殘酷的,在大廈將傾之際,不論誠心與否,沒人會聽他的懺悔,沒人會在乎他承認的錯誤。更何況他說的再好,也比不上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均田免賦」的口號,這個口號一出,是將當時底層百姓都紛紛拉攏過去,畢竟你說的再好,也沒有具體承諾什麼實際好處,對於底層百姓來說,並沒有什麼吸引力。
  • 16歲少年崇禎,如何用三個月弄死了魏忠賢?
    而經過7年的發展,到熹宗皇帝病危時,魏忠賢已然是大明朝上下左右敬畏的「九千歲」了,他手下的勢力遍布紫禁城內外,從內廷的太監到東廠、西廠和錦衣衛,再到朝廷的大臣和邊關將領,無不以他馬首是瞻,按照當時左副都御史楊漣的話來說就是,整個大明國內外,儼然已是「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了!」
  • 崇禎與袁崇煥之間的死結是什麼?當初袁崇煥為何要擅自誅殺毛文龍?
    他與明熹宗乳母相勾結,憑藉明熹宗做靠山,任秉筆太監,提督東廠,權勢燻天,一是形成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號稱「閹黨」。崇禎繼位之初,一切事務均有魏忠賢主持,甚至威脅崇禎的安全。崇禎帝經過長期準備,在不斷鞏固權力後,終於一舉拿下閹黨魁首魏忠賢,一時天下稱快。史載「時黨勢甚熾,外廷洶洶,慮有他變」,「上下不動聲色,神明獨運,無一人之助,而誅逐元兇,再安社稷,天下翕然誦聖智焉。」
  • 崇禎皇帝的一個性格缺陷,最終,導致大明王朝提前亡國了
    之後,崇禎親自敲鐘,但卻沒有一個大臣來上朝,使得絕望的他帶著一個隨從爬上了北邊的萬歲山,在一棵歪脖子樹上了結了自己的性命。伴隨著崇禎皇帝的逝世,統治了中國兩百多年的朱氏王朝就此結束了。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一切都要從十七年前說起。十七年前,崇禎帝朱由檢只是一個藩王。
  • 開門見煤山:崇禎皇帝17年殫精竭慮,仍阻擋不住大明王朝走向衰亡
    當然崇禎也存有諸多明顯的弱點,他剛愎自用、獨斷多疑;誅殺閹黨,整理朝綱,卻又對文武將官心存疑慮;他增加賦稅,用於平叛抗清,卻造成更多不堪重負的貧民揭竿而起……崇禎懷有中興之志,殫精竭慮,卻始終無法扶正將傾之大廈。明王朝在崇禎在位的17年間加速了衰亡。
  • 魏忠賢究竟是怎麼被崇禎的繡春刀劈死的
    只要不打算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之勢殺進宮中,將新皇帝一刀兩段,他就只能暫時步步為營嚴陣以待。魏公公擔心,但崇禎比他更擔心。進宮接受群臣參拜的時候,未亡人張皇后走到他的旁邊,嚴肅地在他耳邊說了一句話,新皇帝也很嚴肅地點頭。大家猜想,皇后一定是在勉勵他艱苦奮鬥,大明江山代代傳。但嫂嫂在小叔子耳邊說的是:如果不想死,就不要吃宮裡的東西。崇禎心領神會,況且他也是有備而來。
  • 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也有人說明朝亡於崇禎,其實明朝亡於這個人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那麼,明朝到底亡在誰的手裡?學術界對於「明朝到底亡在誰的手裡」這個問題一直爭論不止,有人說明朝是在萬曆年間滅亡的,有人則認為是崇禎皇帝的錯,還有人說是東林黨爭才明朝覆滅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