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草根的陳勝吳廣喊出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揭開了反秦的序幕,最終竟然為他人做嫁衣,漢太祖劉邦成為了最大贏家。五代十國時,後晉的安重榮比陳勝吳廣更有魄力,直接喊出了「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耳!」豪言壯語,最終卻死於「兒皇帝」石敬瑭之手。看來,說大話的往往不能笑到最後啊。這不,稍微低調一點的,就成了開國皇帝。這人就是宇文化及,但他的低調是在事業低谷之中發出的感嘆,他說:「人生固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人都是要死的,怎麼不當一天皇帝呢?
宇文化及劇照
宇文化及這個開國皇帝很可憐,他的地盤只有一個縣,但他卻不是本文的主人翁,本文主人翁的地盤比他的大多了。兩者對比具體見下:
第一、 宇文化及並非北周宗室,其姓氏源自北周皇帝的祖先賜姓。他的祖先是匈奴人,本姓破野頭。當初就是鮮卑宇文部落頭人的僕人,大概跟後來的包衣奴才一樣。因為這名匈奴人忠誠度很高,能力很強,再加上他們祖祖輩輩的努力成為了貴族。
第二、 宇文化及是開國皇帝,但並不是當了一天皇帝。好大喜功三徵高句麗的隋煬帝(隋世祖)楊廣正是死於宇文化及之手。弒君而又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宇文化及很快敗於李密之手,於618年九月再次弒君,小皇帝楊浩駕崩。宇文化及在「人生固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的自我安慰中建國稱帝,立都魏縣,建元天壽,定國號為許。滿打滿算也就半年,許國就滅亡了。619年閏二月,宇文化及和他的兩個皇子一併被竇建德殺害。
本文的主人公跟宇文化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最大的相似就是他們都跟鮮卑族有很大關係。
他的祖先是開國皇帝,他也是開國皇帝,只當了一天皇帝的這個人,就是大順開國皇帝李自晟。這李自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闖王李自成,福垊稱呼他李自晟,是因為從他建國稱王之後就改名了。李自成的祖先比宇文化及的祖先厲害多了,可是開創了北魏、西夏兩朝的開國皇帝。
拓跋珪雕像
北魏開國皇帝太祖道武帝拓跋珪。386年剛過「破五」(初六),代國王孫拓跋珪在內蒙古錫拉木林河舉行部落大會,建元登國,恢復代國。四月,拓跋珪以曹魏繼承人自居,改國號為魏,有南下一統之志。398年臘月二日,拓跋珪正式稱帝,開創了北魏王朝。
西夏開國皇帝景宗趙元昊。1038年十一月一日,趙元昊在文武百官的擁簇下,在今天的寧夏銀川南郊稱帝,定國號大夏,改年號為天授禮法延祚。趙元昊稱帝後,以臣子禮向北宋報告(上表),稱自己要北魏後裔,希望北宋批准、承認其稱帝地位。北宋大怒,通緝趙元昊,並收回賜姓,趙元昊也就成為李元昊了。
臣祖宗本出帝胄,當東晉之末運,創後魏之初基。——《宋史·李元昊》
李元昊的李姓也是賜姓,當初是唐朝賜給他祖先的姓氏,那時唐朝已經滅亡131年了。我們習慣上稱其李元昊,而他不僅為自己取名還取了姓。他姓嵬名,名曩霄。其實早在1032年他繼位(王位)時,在西夏境內就廢除了李姓、趙姓等賜姓,連祖先拓跋這個姓氏也不用了。改姓嵬名也並非數典忘祖,嵬名與魏名相同,強調了自己是北魏皇室的後裔的高貴血統。
崇禎十七(1644)年大年初一,在一片祥和中,李自成改名李自晟,在西安建國稱王。以西安為首都,建元永昌,定國號為大順,追尊其曾祖以下為大順王,追尊(西)夏太祖李繼遷為順太祖。李繼遷是西夏開國皇帝夏景宗李元昊的爺爺,李元昊的父親夏太宗李德明追尊李繼遷為夏武宗。
大順王李自成
李自晟認李繼遷為祖,除了攀龍附鳳外,另外一個因素就是他出生在榆林米脂李繼遷寨。這個李繼遷寨就是今天的陝西省榆林市米脂縣殿市鎮李繼遷村,當地人也叫該村為李家站。要這麼說來,李自成也可以稱之為拓跋自成、元自成、趙自成、嵬名自成什麼的。
李自成本名李鴻基,和明太祖一樣,一樣的窮,一樣的受地主欺負,一樣地當過和尚,一樣的壯實。他比明太祖幸運而又悲慘的是,好不容易找一個吃皇糧的工作——驛卒(郵遞員),卻因為一個御史的一句話下崗了,他整個大明所有的同事都失業了。他丟了工作,還不起艾舉人的債務,成了老賴,吃了官司,一怒之下殺了艾舉人。後來連他漂亮的老婆韓金兒出軌了,老婆都見了鬼,破壞家庭的蓋虎兒卻溜走了。
他像朱元璋一樣,投了軍,投的還是大明的軍隊。長官為甘州總兵(省軍區司令員)楊肇基,兩人的名字都有基,李自成很珍惜工作,作戰勇猛,愛崗敬業。被參將(參謀長)王國提為把總(營長),在大明朝那可是正七品,相當於縣太爺的級別。大明末年,朝廷就是一個字窮。縣太爺能發下工資,可他這個把總就發不下工資了。連工資都發不下來,別說知縣就是布政使的級別也沒用啊。
李自成劇照
那一年(1629年)金兵南下,皇太極入京,朝廷號召各地勤王,參將王國率兵奉詔勤王。到了金縣(甘肅蘭州榆中縣)把總李自成和他的同事們,就向參將要工資。結果卻是要錢沒有,要命兩條——參將和當地的知縣死了。他倆是被憤怒的把總和他的弟兄跟給殺了。出現這樣的情況,無非是避免出現像當年的戚家軍因為要獎金、要工資而被朝廷消滅的慘劇。而且就在這一年,袁崇煥被千刀萬剮了。
李自成終於反了,他投靠了王佐掛,可不到一年,王佐掛就投降他的老東家大明了。李自成就跳槽到「不沾泥」張存孟那裡,又不到一年,張存孟做了王佐掛第二。李自成只能繼續跳槽,跟著「闖王」混。這次,李自成在「闖王」那裡不僅沒跳槽,還接了他的班。因為李自成是「闖王」高迎祥的外甥。
不跳槽不等於不投降,李自成和高迎祥、張獻忠、曹操、老回回等起事者依然不大明軍隊的對手。不過,李自成的投降和王佐掛、張存孟他們都想的一樣,都是詐降,所謂好漢不吃眼前虧是也。時機一成熟,李自成等13支隊伍就採取兵分四路,四面出擊的策略。
明朝內有義軍,外有金兵,又趕上疫情,慢慢地就撐不住了。李自成攻下南直隸,連崇禎帝在鳳陽的祖墳都刨了,不光是朱元璋的孝陵遭了殃,連明太祖出家的皇覺寺也給毀了。崇禎帝肺都氣炸了,命令米脂知縣邊大綬把李自成的祖墳也給刨了。李自成的大軍反擊,水灌開封,殺福王,回到老家改名稱王。
崇禎帝殉國處
李自成1644年正月初一稱王,然後不停東進,大明王朝此時已經是不堪一擊了。二月,拿下山西,晉王、代王被殺。三月,揮師入京,連明朝的精銳王牌京師京營(御林軍)都投降了。三月十八日,身宮中心在「順」的太監杜勳勸說崇禎帝要君王死社稷。守陵太監申芝秀早已投降大順王,給足了崇禎帝的面子,為的就是讓他識時務者為俊傑,以皇位換平安。崇禎帝是堅決不讓賢,堅決不是禪讓,天子守國門,你打吧!
《明季北略》杜勳盛稱『賊眾強盛,鋒不可當,皇上可自為計』,遂進琴弦及綾帨,上艴然起。守陵太監申芝秀自昌平降賊,亦縋上入見,備述賊犯上不道語,請遜位,上怒叱之。」
那李自成也就不客氣了,三月十九日打入紫禁城,內閣首輔魏藻德和兵部尚書張縉彥帶著文武百官跪迎大順王李自成。崇禎帝帶著王承恩,掛在了煤山槐樹上,明朝滅亡。其實崇禎帝知道,他投降李自成並禪讓給他,也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的,反而可能會留下罵名。已經入宮的李自成並沒有立即稱帝,而是在稱帝前所做的兩手準備。一方面在京城「肅貪」、「懲奸」,弄不了不少錢;一方面招降吳三桂,但他的下屬奪人所愛的陳圓圓,並不是吳三桂反叛的主要原因。
吳三桂劇照
吳三桂向李自成和多爾袞都伸出了橄欖枝,他要看誰的實力根強,誰能讓他利益最大化,加上吳三桂聽說父親吳襄被抓,愛妾陳圓圓受辱,伺機而動變成了詐降,襲擊李自成的唐通部。兩方完全撕破臉,李自成北上大徵伐吳三桂,山海關大戰爆發。吳三桂完全倒向多爾袞,但卻玩了個漁翁得利。李吳大戰,多爾袞作壁上觀,在吳三桂不敵,李自成受挫之際 ,多爾袞猶如猛虎下山,一戰而勝。李自成回師北京,吳三桂懷著國讎家恨帶著多爾袞入關了,成為引狼入室的罪人。
李自成稱帝劇照
四月廿九日,李自成回到紫禁城。他先將在京師的吳三桂三十八口家人殺害,之後立即舉行稱帝大典,正是成為了大順開國皇帝。李自成這時候稱帝,大概有著強烈的宇文化及的「人生固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感嘆吧!四月三十日凌晨,李自成和他的大軍向西安撤退。就這樣,李自成成為了歷史上當過一天皇帝的開國皇帝,比宇文化及還鬱悶啊。
福垊說:李自成稱帝那一年,李自成國號是大順,張獻忠年號大順,福臨年號是順治,順治還封了三個順王。最後,順治順最多,年齡最小,結果他最順。李自成的失敗,正是吳三桂和多爾袞聯手的結果,而他們的聯手的原因大概也跟李自成入京後,其部屬無組織、無紀律,還有沒有善待明朝官員有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