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16帝的年號,分別有什麼寓意,其中哪些與別人重複

2020-12-16 筆寫趣史

年號,一般是古代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年號最初由漢武帝所創,歷史上第一個年號為「建元」。皇帝不一定只使用一個年號,遇到特殊情況時,可能會更換,甚至隨著皇帝心情好壞,都可能會換年號。

歷史上使用年號最多的皇帝,就是女皇武則天。她在位21年,就換了17個年號,不得不承認,女人心海底針,難猜啊。由於一些皇帝在位期間更換過年號,所以後世在稱呼他們時,往往就用廟號加上朝代區分,就好比漢武帝、唐高宗等等。

到了明清時期,皇帝往往就一人一個年號,所以這時稱呼他們,大多就用年號代替了,就好比嘉靖皇帝、康熙皇帝等等。年號除了用來紀年外,一般還會有特殊寓意,不然皇帝也不會用。那麼明朝16帝的年號,分別都有什麼寓意呢?其中哪些又與別人重複的,我們一起來了解下。

1、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他建立了明朝,擁有洪大的武功。為了彰顯其聲威,朱元璋稱帝後,便決定用年號「洪武」。這個年號是朱元璋首次使用,不過後來有兩個人又用過。

一個是明朝後期的李新,他勾結海盜反抗明朝,建了個政權,定年號為「洪武」,然而很快就被明軍平定了。另一個是靖江王朱亨嘉,南明弘光帝被俘後,他自稱監國,開始用洪武278年紀年,企圖廢除朱元璋之後所有皇帝的帝號。不過與此同時,隆武帝在福建稱帝。

2、朱元璋去世後,孫子朱允炆即位,改年號為「建文」,意為建立文治。只不過這個年號只用了四年,皇位就被燕王朱棣奪走了,朱允炆下落不明。朱棣即位後,將建文年號廢除,不肯承認侄兒的帝位。這個年號只有朱允炆用過。

3、朱棣奪走侄兒的皇位後,改年號為「永樂」,意思是希望國家永遠太平、百姓永享安樂。這個年號曾被兩個人用過,一個是前梁桓王張重華,一個是五代南漢時的農民起義軍領袖張遇賢。

4、朱棣去世後,他的嫡長子朱高熾繼承皇位,改年號為「洪熙」,意為希望國家日益強大。只可惜這個年號用了不到一年,朱高熾就駕崩了。朱高熾是明朝評價較高的皇帝之一,開創了「仁宣之治」,他的去世令人遺憾。

5、接下來登基的皇帝,是朱高熾的嫡長子、朱棣的「好聖孫」朱瞻基,年號為「宣德」,寓意宣揚聖德,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同樣宣德也是首次被作為年號,不過宣德這個詞曾多次被使用,比如宣德軍、宣德門、宣德郎等等。

6、朱瞻基的兒子朱祁鎮,九歲便繼承了皇位,年號為「正統」,代表明朝是中原正統王朝,朱氏皇族代代相傳。朱祁鎮是明朝16帝中,唯一用過兩個年號的皇帝,另一個是「天順」,寓意奉天順意。這兩個年號都沒有與別人重複過。

7、在朱祁鎮被瓦剌俘虜期間,群臣擁立他的弟弟郕王朱祁鈺登基,改年號為「景泰」。當時瓦剌有意借朱祁鎮威脅明朝,而皇帝被俘虜,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因此這個年號的寓意是國泰民安。該年號僅他使用過。

8、朱見深是朱祁鎮的長子,曾經被叔叔朱祁鈺廢了太子之位,朱祁鎮復闢後,將其復立為太子。朱見深登基後,改年號為「成化」,是成果理化之意,出自「天常之道,生物而不有,成化而不宰。」同樣沒有別人使用過該年號。

9、朱見深寵愛比自己大17歲的萬貴妃,為了躲避萬貴妃的迫害,他的兒子朱祐樘從小被太監張敏偷偷藏在冷宮撫養。朱祐樘即位後,改年號為「弘治」,明朝從成化朝起,就已經有衰落的跡象,朱祐樘用這個年號,表明了他有弘大的治國理想。果然他就實現了「弘治中興」,弘治也成為唯一的年號。

10、朱祐樘是個專一的皇帝,他也只有朱厚照一個活下來的兒子。朱厚照即位後,年號為「正德」,寓意德堅意正。「正德者,自正其德,居上位者正己以治民。」但朱厚照似乎本人與年號不符,是明朝爭議較大的一位皇帝。

「正德」這個年號用過的人比較多,比如西夏崇宗李乾順、唐朝岐王李業之子李珍、大理國段思廉,還有日本中御門天皇也用過此年號。

11、由於朱厚照沒有兒子,所以皇位由堂弟朱厚熜繼承。據說朱厚熜即位後,大臣為其擬了三個年號,分別為紹治、明良、嘉靖,最後朱厚熜選擇了「嘉靖」,意為嘉嘉靖靖。這個年號沒有別人用過。

12、之後的皇帝是朱載坖,年號為「隆慶」,一聽這個年號,就知道是吉祥喜慶的意思。這個年號越南陳睿宗陳曔也用過。

13、明朝下一個年號是「萬曆」,使用者為朱翊鈞。萬曆的意思是明朝與世長存,皇帝歷世長久、萬壽無疆。這個年號只有朱翊鈞用過,不過它是明朝存在最長的年號,用了四十八年時間。

14、朱常洛是明朝著名的「一月天子」,他在位的短暫時間裡,明朝的年號為「泰昌」,寓意國泰安昌。只可惜他自己不太「安」,在位一月就因「紅丸案」死了。這個年號沒有別人用過,也成為明朝使用時間最短的年號。

15、朱由校即位後,年號為「天啟」,意思是奉天啟示。但這時候什麼年號都不重要了,因為明朝面臨內憂外患,已經搖搖欲墜。史上用過這個年號的,有南詔第七代國王勸豐佑,以及南梁皇帝蕭莊。

16、朱由校的三個兒子皆早夭,所以皇位由弟弟朱由檢繼承,年號為「崇禎」。據說當時內閣擬定的年號有四個,最終朱由檢選定了「崇禎」,因為他覺得這裡面有崇尚禎祥的意思。另外崇禎諧音「重振」,他內心十分希望能夠重振大明河山。歷史上沒有人用過這一年號。

「崇禎」是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所使用的最後一個年號。之後還有南明,用過弘光、隆武、永曆三個年號。從明朝歷代皇帝的年號可以看出,皇帝還是希望寓意好的年號,而其中有些也代表自己的心思。

年號大多都沒有被別人用過,這樣顯得獨一無二,極少數被別人用過,可要不非正統王朝,要不就是外國君主。因此我們在稱呼明朝皇帝時,更習慣用年號代稱,比如嘉靖皇帝、萬曆皇帝、崇禎皇帝等等。當然也有像朱祁鎮這種擁有兩個年號的,那便只好用廟號稱呼他為明英宗。

(參考文獻《中國歷代年號》《思陵典禮記》《列朝年號辨誤》等)

相關焦點

  • 歷史上明朝皇帝列表年號
    明朝皇帝列表(含畫像)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 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歷十二世,傳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樂)、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統/天順)、明代宗(景泰)明憲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
  • 宋朝皇帝主要年號的寓意
    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的標誌,稱為奉正朔,自漢武帝創建年號以來,歷朝歷代新皇登基,常常會改元,並同時改變年號。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一個皇帝在位時,可以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數有多個年號。明朝以後採用一世一元制,除明英宗復闢更改年號和清太宗建立清朝改元外,大致上都是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
  • 所有皇帝都有年號嗎?年號怎麼來的?歷史最有名的十個皇帝年號!
    什麼是年號呢?年號是中國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一般由皇帝發起。先秦至漢初無年號,漢武帝即位後首創年號。歷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內訌外憂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號。一個皇帝所用年號少則一個,多則十幾個。那麼歷史上有哪些比較著名的年號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
  • 日本天皇的年號,為何多來自中國古籍?
    比如日本有很多年號是與咱們國家古代的年號相同,明顯不是巧合。比如建武(東漢光武帝劉秀)、永和(漢順帝劉保、晉穆帝司馬聃)、神龜(北魏孝明帝元詡)、大同(梁武帝蕭衍)、天保(北齊文宣帝高洋)、天平(東魏孝靜帝元善見)、寶曆(唐敬宗李湛)、天福(五代晉高祖石敬瑭)、正德(明武宗朱厚燳),等等。其中有三個,是咱們國家歷史上有為明君的年號。如果咱們國家年號的時間順序,分別是建武、貞觀、弘治。
  • 「平成」變「令和」,從日本年號交替,聊聊中國的年號文化
    我國在辛亥革命以後才採用公元紀年法,在此之前古人大多使用的就是年號紀年,如果您有機會穿越到赤壁之戰時期,別人會告訴你:今年是建安十三年。那麼換年號有什麼講究麼?>則是在汾水挖出了寶鼎,更改年號以作紀念;唐高宗時期有鳳凰出現,改元為「儀鳳」,漢宣帝、東吳孫權在位時都有黃龍出沒,所以都把年號定成了「黃龍」,除此以外還有什麼「五鳳」、「神龍」、「龍朔」、「大象」、「神龜」等等不一而足。
  • 從帝王年號中,給小孩取好聽又有寓意的名字
    每位新生兒的父母都想給孩子取一個又好聽又很有寓意的名字,很多人從詩詞歌賦和古文裡找,但是很容易重複,而且大多數人是沒有古文造詣的。所以,取到好名字不容易,而且現在名字都太有年代感,取名喜歡扎堆。看看,下面有沒有你認識的或身邊人的名字?同音甚至同字的?
  • 人們習慣用年號稱呼清朝皇帝,那麼他們的年號各有什麼寓意?
    人們習慣用年號稱呼清朝皇帝,那麼他們的年號各有什麼寓意?相必大家都比較了解中國各朝代皇帝的稱呼,在之前的文章中,編者也做過廟號、諡號、年號的介紹,講述過它們之間的沉浮起落。廟號的追封並非胡亂拼湊,而是有一定的規矩和含義,比如一般開國君主都會叫「高祖」、「太祖」,中興之主叫「中宗」,世系偏移,旁系入繼大統,一般叫「世宗」或「代宗」,仁宗、聖宗、孝宗、睿宗多為明君賢主,哲宗、興宗、成宗是守成之君;哀宗、思宗則應用於較為悲情的亡國之君。
  • 盤點明朝16帝的歷史冷知識
    明朝是漢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國祚276年,歷經16個皇帝。有天子守國門,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親的美稱。然而,明朝皇帝都是比較有個性,也是非常奇特的。今天我們來看看明朝16個皇帝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冷知識。在講明朝16個皇帝之前,首先講一下明朝的皇帝和親王的一些有趣的冷知識。
  • 古代皇帝的「年號」都是怎麼制定出來的?方法有六種
    可見,年號的更改和制定,一度曾是某種不太嚴謹的行為,完全由帝王的個人心情和喜好來決定。四、年號還可以表達某些特殊的政治寓意在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古代的政治家們會用年號來表達一些特殊的政治寓意。比如清朝的「同治」,誕生於辛酉政變之後,寓意著兩宮太后和大臣們共同治理朝政的意思。再比如說皇太極的年號叫做「崇德」,完全是和明朝「崇禎」的年號對著幹。「崇德」代表著崇尚德政,而「崇禎」的意思是崇尚禎祥。
  • 中國古代年號命名有什麼規則?為何有的皇帝統治時期不只用一個年號?
    不僅是他,後世王朝幾乎都在年號上遇見過這種問題。歷朝歷代各種大大小小的政權多如過江之鯽,每個帝王上臺都要用年號,有些精力旺盛、統治時間長久的一用就是七八個,越是到了後世就越難避免重複。由於年號被視為國家君主福祚的標誌,故而務必選擇吉祥好口彩字詞。正是在這種原則的指引下,古代封建王朝給後世留下了花樣繁多的年號。按《辭海》的統計,如果把各種雜七雜八的小朝廷、邊疆少數民族政權都算上的話,中國古代一共使用過911個年號,其中正統王朝使用過的年號大約是310餘(根據對正統王朝的認定有出入)。
  • 一文讀懂:明朝十六帝極簡史
    從洪武到永樂朱棣是明朝十六位皇帝中的第三位,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今天我們談論明朝皇帝,往往在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後就想到了朱棣,夾在中間的建文帝常被忽略。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不少人會好奇,明朝歷經十六帝,為什麼皇家陵園卻稱十三陵呢?
  • 明朝16帝,按照個人能力和國家貢獻,該如何排名呢?
    明朝歷12世16帝,國祚276年,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大一統王朝。 如果按照個人能力和對國家的貢獻來說,明朝的16帝,可以分為五個檔次。
  • 為何我們叫李世民為唐太宗,而不是某某帝或年號?沒有辦法!
    漢隋的皇帝,我們愛稱某某帝,如漢武帝;作為皇帝,怎能讓別人隨意議論呢?所以,秦始皇乾脆直接廢除。而西漢又給恢復了。一直到隋朝,這個時期的諡號簡短,一字、兩字便成。我們熟悉的劉徹,諡號「孝武」,劉秀諡號「光武」,曹操諡號「武」,司馬炎諡號「武」,宇文邕諡號「武」,楊堅諡號「文」。
  • 別找了,你要的明朝16位皇帝都在這裡,直接收藏吧!
    別找了,你要的明朝16位皇帝都在這裡,直接收藏吧! 一句「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是錚錚鐵骨的大明最真實的寫照。朱元璋從社會最底層的乞丐,一路篳路藍縷,一路披荊斬棘,開創了大明200多年基業。終明一朝,即便朝廷內部有腐敗,外有邊患,再昏聵的皇帝也都一直堅守著不納貢、不和親、不割地的錚錚誓言。如此王朝,著實讓人敬佩。
  • 廟號、諡號、年號,一個皇帝怎麼會有這麼多稱號,是自己取的嗎?
    新皇上位,他肯定要和上一任君主區分開來,那最直觀的就是改年號了,改換年號又叫「改元」。年號是由皇帝自己定的,喜歡什麼用什麼。一個皇帝有多少個年號一方面是看其在位時發生了多少大事,大事越多年號也越多。另一方面可以說全憑喜好,比如咱古代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同志,其在位15年時間(690年-705年)卻用了14個年號,可以說是非常任性了。
  • 解讀大清王朝歷代皇帝的年號寓意,多為國家繁榮富強之意
    前面小編按自己的理解,解讀了大明王朝歷代皇帝的年號寓意,現在來解讀深受「一世一元制」影響的大清王朝的年號寓意,這裡所指的清朝年號,除了皇太極改國號為「清」之後的年號,還包括改國號之前的年號,那是後金的年號,清朝年號包括:天命、天聰、崇德、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
  • 李世民稱唐太宗,劉徹卻稱漢武帝,皇帝諡號、廟號、年號有何區別
    李世民稱唐太宗,劉徹卻稱漢武帝,皇帝諡號、廟號、年號有何區別自秦始皇確立帝號以來,我國古代大大小小的經歷了上百位皇帝,皇帝代表了我國古代最尊貴的身份,是不能直呼其名的,不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對於帝皇的尊稱卻往往有著三種不同形式的叫法。
  • 明朝滅亡時,崇禎帝自縊殉國,滿朝文武有多少人自殺?
    所有灰色崇禎皇帝都離開了紫禁城,在萬藝山壽黃亭附近自殺,明朝宣布滅亡。後人非常想念明朝,迫不及待地穿越過去。但是,現實情況如何,當時留在京城的文武百官,還有多少人會為明朝殉難?北京是明朝當時的都城,大大小小的文武官員沒有數千人,有幾百人,但為明朝殉難的人很少!大部分官員和老百姓一樣,在家門口寫著「順民」字樣,爭先恐後地拜訪李自成,想為自己在信條中抓住官位。
  • 封建社會最霸氣的帝王年號,第一個五個皇帝用過,最後一個可惜了
    從漢朝漢武帝開始,歷任皇帝都會有自己的年號,而年號不是固定不變的,因為皇帝認為,年號和國運有很大的關係,所以遇到了一些大事時,也會改年號,因此皇帝在任時間都有一個以上的年號。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最霸氣的七個帝王年號。
  • 使用頻率最多的年號
    年號是古代皇帝用於紀年的工具,因為幹支排序只有六十種(從甲子、乙丑、丙寅……、癸亥),所以漢武帝首創年號紀年。雖然年號使用重複性比幹支紀年要少,但是還是有些皇帝使用重複的年號。比如首個年號建元,使用過此年號的皇帝有:漢武帝劉徹、東晉康帝司馬嶽、前秦宣昭帝苻堅、齊高帝蕭道成。那麼使用率最頻繁的年號是哪個呢?是建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