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讀懂:明朝十六帝極簡史

2020-12-13 最愛歷史

1956年,春天。考古隊進入明十三陵進行正式的考古挖掘。這是1949年以後第一次得到政府批准的古代皇陵挖掘行動。

作為明朝皇帝的陵墓,十三陵陵區佔地面積約120平方公裡,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陵園。

開挖這麼一個重要陵墓,怎麼能不慎之又慎呢?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北京市副市長吳晗首次提出明十三陵發掘計劃。身為明史專家,吳晗對十三陵頗為關注。

挖掘十三陵的消息一出,在社會上引起廣泛爭議。當時文化界的名流,如郭沫若、茅盾等人站隊支持吳晗。反對派中,國家文物局局長鄭振鐸和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長夏鼐最為激動,認為以當時的考古技術,根本難以勝任如此艱巨的挖掘任務。

認同派和反對派各執一詞,只好留待最高領導批示。1955年10月的一天,關於請示挖掘十三陵的報告送到了周總理的案頭,等待他的審批。周總理一看,茲事體大,必須得當面請示主席才行。幾天以後,周總理才在報告上寫下四個字:「原則同意!」

吳晗的計劃,首選是挖掘長陵——明十三陵之首,明成祖朱棣的墳墓。

▲朱棣的陵墓長陵 圖源/圖蟲創意

01. 從洪武到永樂

朱棣是明朝十六位皇帝中的第三位,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今天我們談論明朝皇帝,往往在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後就想到了朱棣,夾在中間的建文帝常被忽略。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朝的第二任皇帝。

不少人會好奇,明朝歷經十六帝,為什麼皇家陵園卻稱十三陵呢?有三位皇帝的陵園是缺失的,建文帝便是其中之一。

他的父親是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朱標早逝以後,朱允炆便是名正言順的皇太孫了。

作為皇太孫,祖父朱元璋從小把朱允炆放在身邊培養。朱元璋得意於自己對功臣的殺戮,對太孫說:「朕以御虜付諸王,可令邊塵不動,貽汝以安。」

朱允炆說:「虜不靖,諸王御之,諸王不靖,孰御之?」

朱元璋默然,問:「汝意何如?」

朱允炆答曰:「以德懷之,以禮制之,不可則削其地,又不可則廢置其人,又其甚則舉兵伐之。」

朱元璋說:「是也,無以易此矣」。

朱允炆竟一語成讖。

▲建文帝朱允炆

燕王朱棣名義上是朱元璋第四子,但他前面的兄長紛紛逝去後,他成為了實際上的長子。如果朱棣是個仁弱之輩也還好,偏偏他戰功赫赫,早就想取侄子而代之。

朱元璋死後,遺照中制止諸王前往京師奔喪。朱棣派自己的世子朱高熾和另外兩個兒子到京中祭奠朱元璋。朱允炆身邊的人勸說他扣下朱棣的三個兒子,但朱允炆還是把他們放回去了。

朱高熾等人安全歸來,這讓朱棣十分高興,說我們父子能夠再度相聚,是上天的贊助。於是打著「靖難」的旗號起兵造反,說是為了「恢復祖宗舊制」。

朱允炆是個倒黴孩子,如果不是他爺爺把所有能戰的功臣都殺光,說不定叔叔朱棣也不敢這麼輕易地「靖難」。

這場內戰歷時四年,在建文四年(1402)五月結束了。

朱棣攻破南京,登位為帝,大肆殺戮建文舊臣。宮中起了大火,但建文帝卻不見了蹤影,有說是死於大火,有說是當了和尚。

合法繼承者朱允炆,連皇陵都撈不到一個。而篡位者朱棣的陵墓,是十三陵中布局規模最大、最華麗的。十三陵的建立亦始於朱棣。

▲明成祖朱棣

可能還有人會問,那明太祖朱元璋的墳墓在哪呢?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堪稱中國史上出身最差的皇帝,祖上三代貧農。

這個出身農民的小夥子投靠紅巾軍的將領郭子興後,「子興奇其狀貌,留為親兵」,並把自己的養女馬氏嫁給他。

後宮中除了馬皇后,郭寧妃也是朱元璋在沒發跡之時,路過郭山甫家而被看中做女婿的。郭山甫連兩個兒子——郭興和郭英,都送給了朱元璋做小弟。

有軍中小頭目郭子興罩著,再靠著自己的軍事能力,朱元璋在紅巾軍裡的地位穩步上升。元朝至正十五年(1355),紅巾軍領袖劉福通擁立韓林兒稱帝,號小明王,建國為宋,朱元璋獲任左副元帥。

但朱重八又怎會屈居人下呢?至正二十七年(1367),他派廖永忠去迎接小明王之時,偷偷在船底砸了個洞,小明王身亡。解決了前領導人這個麻煩後,朱元璋北伐南徵,幾乎統一中國全境,洪武元年(1368)在應天登帝位,建立明朝。

天生性格多疑,又擔心太子朱標軟弱壓制不了大臣,朱元璋在胡惟庸、藍玉案中牽連上萬人,並把徐達、廖永忠等功臣殺盡。

朱元璋分封兒子們為藩王,希望保得朱家江山邊境的安穩,結果遭到平遙縣訓導葉伯巨上書反對。朱元璋大怒,稱:「小子間吾骨肉,速逮來,吾手射之。」葉伯巨最終死在獄中。但日後的靖難之變,證明葉伯巨是正確的。

在東南起家的朱元璋,對應天(今南京)是有感情的,但臣下勸他:「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頑。」於是乎,以應天為南京,開封為北京。

不能單一定都南京的遺憾,朱元璋用身後的寢殿——陵墓彌補了。所以明太祖朱元璋的孝陵也不在十三陵之中,而是「光榮孤立」在南京。

▲朱元璋的陵墓孝陵 圖源/攝圖網

他的兒子朱棣,卻不像父親那樣對南京感情深厚。

永樂五年(1407),徐皇后去世,靈柩停在南京。徐皇后何許人也?開國功臣徐達之女。這位將門虎女,在建文帝派李景隆攻打北平城之時,穿上護甲登城參戰,鼓舞守軍士氣。官民士兵的妻女受到徐氏的動員,一起上城向敵軍投擲石塊,一次次打退李景隆的軍隊,直到朱棣帶兵回來將其打跑。朱棣對她十分尊重。

趁著徐皇后過身之時,早就想遷都北京的朱棣派遣官員、術士考察北京附近適合建陵之地。最後選定了北京市郊昌平的黃土山為陵區,賜名天壽山。負責選址的風水大師廖均卿,隨後被封為欽天監靈臺博士,享受四品官員待遇。

廖均卿是唐朝著名風水佬廖三傳的後人。他選定的皇陵穴位甚得帝心,但無論朱棣怎麼挽留,他都是堅決地要回鄉。朱棣只好作罷,贈他一把紙扇,並在扇上題詩:

「江西一老叟,腹內藏星鬥。斷下金石鯉,果中神仙口。賜官官不要,賜金金不受。賜爾一清風,任卿天下走。」

江西人廖均卿可能也是怕了朱棣對待官僚的魔幻作風,才會在立此大功之後,腳底抹油般溜回家鄉去。

朱棣在篡位以後,需要一篇為己正名的登位詔書。對朱棣登位有功的姚廣孝稱,起草詔書必須用建文舊臣方孝孺

方孝孺身披孝服至殿,朱棣說道:「我法周公輔成王耳。」

方孝孺質問:「成王安在?」

朱棣說:「伊自焚死。」

方孝孺說:「何不立成王之子?」

朱棣回答:「國賴長君。」

方孝孺又問:「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見說不過,便道:「此朕家事耳,先生毋過勞苦。」

見方孝孺軟磨硬泡都不為所動,朱棣威脅說要誅其九族。方孝孺硬氣地回答道:「便誅十族奈何!」此案最後連坐被處死者達873人,遠謫邊塞的不勝其數,又命人侮辱牽連之人的妻女,其殘暴在歷史上罕見。

除了武功,朱棣在文治方面最有名的,莫過於編撰《永樂大典》。傳聞吳晗和郭沫若這麼迫切地要挖長陵,主要是想一睹可能陪葬的《永樂大典》。可惜考古隊在這座龐大的陵園中花費了數周時間,也沒能找到長陵地宮的入口,最終不得不放棄。

本就對挖掘工作不滿的夏鼐提出,要不先挖一個最小的吧?

吳晗表示不行,再怎麼也得挖個中等大小的。

妥協的結果就是挖定陵。

▲萬曆皇帝的陵墓定陵 圖源/圖蟲創意

02. 萬曆和他的父親、祖父

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鈞的墓。他在位的年號是萬曆,又被稱為萬曆皇帝

神宗是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10歲繼位到58歲駕崩,統治中國長達48年。

他的統治過程分為兩個階段:張居正死之前和張居正死之後。

朱翊鈞年少即位,首輔張居正既替小皇帝處理政務,又安排小皇帝的教育事宜。指望一個虛齡10歲的小孩喜歡經書是不可能的,朱翊鈞喜歡的是有趣的書法和歷史。張居正命人編寫《歷代帝鑑圖說》,輯錄堯舜之後的可法之君事跡,供朱翊鈞學習,朱翊鈞對此書愛不釋手。

可惜好景不長。熱血方剛的少年皇帝年紀愈長,愈不滿於執政大臣的控制,張居正漸失帝心。萬曆十年(1582),張居正病逝,死後兩月神宗抄沒其家。而萬曆朝自張居正歿後,亦由盛轉衰。

除了張居正以外,萬曆帝朱翊鈞最知名的事跡,莫過於常年不上朝。

資質聰穎、姿容姣好的鄭貴妃是他最寵愛的妃子,生下兒子後晉封為皇貴妃。可惜這位鄭妃本來已不佔嫡,生下的兒子朱常洵也不佔長,神宗想立三兒子當太子的小心思被朝臣猜透,群起抗議。戶科給事中姜應麟打響頭炮,直指萬曆帝的操作「揆之倫理則不順,質之人心則不安,傳之天下萬世則不正,非所以重儲貳、定眾志也」。

看到此疏,萬曆帝大為惱火,把姜應麟貶到山旮旯當典史去了。可這也實現不了他把寵妃之子立為太子的目標,於是,朱翊鈞採取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隱居」了幾乎三十年。

朱翊鈞從21歲開始修建自己的墳墓,歷時6年修建完畢,花費了800多萬兩,相當於明朝兩年的農業稅。

定陵被打開後,考古隊發現了萬曆帝和他的兩位皇后的棺槨,以及大量精美的陪葬品。他一生中最愛的鄭貴妃,在他死後被朝臣視為「禍國妖妃」,終未能伴他於地下。

▲萬曆皇帝的陵墓定陵 圖源/圖蟲創意

一般皇帝會在生前修好自己的陵墓,但萬曆帝親爹的墓園昭陵,卻是在其死後才修建的。

明穆宗朱載垕,大明王朝第十二位皇帝,在位6年。他的父親明世宗,即我們熟悉的嘉靖帝,迷信方士陶仲文「二龍不相見」的說法,生前並未將朱載垕立為太子。朱載垕是在他爹死後,才可憐巴巴地奉遺詔登基為帝。

身為嘉靖不得寵的兒子,朱載垕在潛邸的十餘年過得小心翼翼。但正是這段日子,使朱載垕得以了解民生國計。他即位後,吩咐身邊的內侍做果餅呈上。尚食監和甜食房開出做果餅需採購的物資,稱耗錢千兩。朱載垕露出神秘的微笑,說道:「這種果餅何須千金,只要銀五錢,便可在東長安大街勾欄胡同買一大盒。」

萬曆朝名臣張居正,在穆宗還是裕王的時候已是他的王府講官。他在隆慶二年有一道奏疏,追憶當年給朱載垕講課的情景:「臣追思皇上昔在藩邸,臣因進講漢光武帝殺直臣韓歆事,反覆開導,言人臣進言之難,嘆光武以明聖之主,不能容一韓歆,書之史冊,甚為盛德所累。荷蒙皇上改容傾聽。」可見朱載垕是一位能納言的皇帝。

由於幼年被父親冷落,朱載垕竭力想在兒子身上彌補,對朱翊鈞呵護有加,是一位稱職的君父。

穆宗朱載垕是否死於縱情聲色,現在已不得而知了。在他短暫的皇帝生涯中,他尚未來得及修建自己的陰間宮殿。隆慶六年(1572),張居正提議將明穆宗葬在現成的地宮中,並增建了地面建築,是為昭陵

▲明穆宗朱載垕

但為什麼會有現成的陵園地宮呢?這要從穆宗的父親世宗說起。

明世宗朱厚熜,因武宗正德皇帝朱厚照無子,從藩王世子入繼大統,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年號嘉靖。

他的登基,引發了「大禮議」事件,這個事件和空置的現成地宮有著密切關係。興獻王一支是憲宗朱見深第四子朱祐杬的苗裔。武宗死後,其母親張太后希望立年幼的嗣君,好讓她繼續掌攬大權,但興獻王長子、15歲的朱厚熜顯然不能如她所願。

朱厚熜登基後第四天,就派人去安陸州迎接親媽蔣氏。隨後,開始商議興獻王祀典和尊稱之事。禮部尚書毛澄上議:「宜效法漢定陶王嗣成帝、宋濮王之子嗣仁宗的故事,稱孝宗為皇考,改興獻王為皇叔父,興獻王妃為皇叔母,祭告上箋稱侄,署名。」

朱厚熜大怒:「父母可更易若是耶?」但維護孝宗、武宗一系的毛澄和楊廷和等人堅持初議,史稱「護禮派」。

有和皇帝對著幹的人,自然也會有順著皇帝的人。大約兩個月後,觀政進士張璁上疏批駁護禮派,你們舉漢哀帝、宋英宗的例子,但人家從小就養在宮中,立為儲嗣,我們的陛下可不一樣,「今陛下以倫序當立,循繼之義,非為孝宗也……故謂陛下入繼祖統則可,謂為人後而自絕其親則不可」。

張璁是正德十六年(1521)的進士。這個曾七試不第的老進士是個有野心的人,企圖通過站隊嘉靖帝來獲得快速晉升。嘗試是成功的,雖然差點在嘉靖三年(1524)的朝堂上被護禮派大臣用笏板拍死,但張璁還是取得了皇帝的信任。嘉靖六年(1527),張璁被擢為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

「大禮議」的最終結果是孝宗稱為皇伯考,張太后為皇伯母,興獻王為皇考,興獻王妃為聖母(蔣氏)。

前後長達七年的「大禮議」在嘉靖七年(1528)總算結束了。

這件事爭的可不只是能不能管親爹叫爹這麼簡單。它的背後,是世宗朱厚熜利用新科進士和中下級官吏打擊舊有勳貴朝臣勢力的行動。張太后的娘家也被朱厚熜整得很慘。

嘉靖十七年(1538)十二月,朱厚熜下令修建陵墓,供他生父興獻王遷墳和母親下葬。陵墓是修成了,但是,將世宗生父葬入帝陵所在的天壽山陵區,是大臣們無論如何不能忍的。大臣們群起反對,朱厚熜只得作罷。他的生母蔣氏去世以後,葬在了湖北顯陵。所以此宮就空置下來,後來成為他兒子穆宗朱載垕的陵園。

朱厚熜早在藩王府的時候就不喜張太后,登基後更是多番羞辱她。張太后在嘉靖二十年(1541)鬱悶而終。

什麼仇什麼怨使得世宗如此厭惡張太后?

傳聞武宗朱厚照非張太后所出,而是被她收養的宮女之子。孝順的朱厚熜聽聞此事之後深惡張氏。

但這個理由不太說得過去。即使傳聞屬實,張氏作為嫡妻,取庶子為己子,在禮法上合情合理,朱厚熜吃飽了撐著去管這個?與其說是他不滿武宗非張太后之親生子,不如說是作為男性統治者,覺得妒婦如張太后,容不下孝宗有其他妃嬪,導致孝宗一脈最後絕嗣。

以上純屬猜測,但孝宗與張氏的確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罕見的皇室一夫一妻。帝王的陵墓中,不少葬有一皇二後,元後死後再有繼後,所以墓中有兩個後棺。但明孝宗的泰陵,只葬著他和張皇后。

▲明十三陵總神道上的石獸 圖源/圖蟲創意

03. 明朝中期的奇特皇帝們

明孝宗朱祐樘,朱家第九位皇帝,年號弘治,是有明一朝難得的好皇帝。他統治的時期,在歷史上有「弘治中興」的美譽。

萬曆朝首輔朱國楨曾說:「三代以下,稱賢主者,漢文帝、宋仁宗與我明之孝宗皇帝。」

孝宗登基後,清除憲宗一朝的奸臣,如以「房中術」獻媚的大學士萬安,並趕走一堆亂七八糟的禪師、番僧。在內閣中任用劉健、李東陽、謝遷等正直大臣,整頓了混亂的吏治。

因為父親憲宗皇帝專寵萬貴妃,導致朱祐樘擁有一個悲慘的童年。

萬貴妃寵冠六宮,任意加害有孕的宮妃。孝宗的母親紀氏是宮中女史,被憲宗偶然臨幸而有孕,萬貴妃得知後派人給她打胎。前去的宮女不忍心下手,謊稱紀氏只是腹中長瘤。朱祐樘降生後,萬貴妃又派遣太監張敏將其溺斃。張敏偷偷地把朱祐樘藏起來,直到6歲。朱祐樘的存在被發現後,紀氏被封為淑妃,很快遭萬貴妃迫害而死,善良的宦官張敏也吞金自殺。

或許因為親身經歷的「宮鬥」過於殘酷,朱祐樘的心靈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他的後宮一直只有張皇后一人。

▲明孝宗朱祐樘

武宗朱厚照是孝宗和張皇后的獨子,明朝第十位皇帝,年號正德。他的陵園康陵,葬有他與夏皇后的棺槨,也是建於他過身之後。

現在網上流行給朱厚照洗白,把他講得十分「好玩」,生性聰敏,能帶兵打仗,也能學習梵語佛經,是個「接地氣」的天子。但是作為一個皇帝,朱厚照的荒唐事跡絕不值得稱許。

孝宗彌留之際,曾握著內閣重臣劉健的手託孤,吩咐他好好輔助東宮。誰能料到他的兒子不聽顧命大臣的話,反而寵信「八虎」(東宮宦官劉瑾、馬永成、谷大用、魏彬等八人)呢?最被信任的宦官劉瑾把控朝政,到了被民間諷刺為「立皇帝」的地步。

明朝貴族建立類似「豹房」這樣蓄養猛獸的地方並不少見,但是皇帝久居豹房並在豹房中遙控朝政,也算是獨一份了。除了異獸珍玩,裡面還收納不少女子供朱厚照作樂。這人是個「人妻控」,連有孕的女子也不放過。

百姓的生活也是越過越差,正德朝發生了數次流民起義,以及一次藩王作亂。寧王朱宸濠造反的消息傳到北京,可把朱厚照樂得不行——朕終於有藉口南巡了。結果走到一半,傳來王守仁的捷報,稱叛亂已經平定。即便如此,朱厚照還是在南京遊玩數月,才肯罷休回宮。

日子過得奇葩,死法也十分奇葩。朱厚照在回宮途中,獨自泛舟捕魚,不慎落水,四天後在南郊大祀時倒地,臥床不起。正德十六年(1521)死在最愛的豹房之中,年僅31歲,無子。

▲明武宗朱厚照

朱厚照的祖父憲宗與皇后王氏、紀氏、邵氏葬於茂陵。憲宗朱見深是明代第八位皇帝,年號成化。雖然不如兒子孝宗,但他的統治還是要比孫子武宗好不少。

因為朱見深的父親、英宗朱祁鎮曾被蒙古人擄去,他的太子之位十分動搖,曾被叔父朱祁鈺廢掉,父親復位後才再次被立為太子。不過,朱見深繼位後,似乎不計較這段經歷,他恢復了叔父的帝號,平反了于謙的冤案。

憲宗朱見深政績不算太耀眼,但寬厚的性格為他加分不少。

重用宦官汪直,是他一直被詬病的地方。汪直最初在昭德宮侍奉萬貴妃,後成為御馬監太監,成化十三年(1477),領西廠,一時間氣焰頗盛,當時有「只知汪太監」之說。

朱見深與萬貴妃的宮闈八卦,十分惹人關注。這個年長皇帝19歲的宮女,是如何做到專寵20餘年的?連朱見深的生母也問過朱見深:「彼有何美,而承恩多?」答曰:「彼撫摩,吾安之,不在貌也。」

成化二十三年(1487),萬貴妃身亡,憲宗亦隨她而去。

▲明憲宗朱見深

朱見深的父親英宗朱祁鎮和叔父代宗朱祁鈺,是明史上一段奇特的故事。

明朝第六位皇帝是英宗朱祁鎮,年號正統,葬在裕陵,但第七位皇帝代宗朱祁鈺的墓卻不在十三陵之中。

身為長子又是寵妃孫貴妃所出的朱祁鎮,不滿一歲便被立為皇儲。但實際上,英宗並非孫貴妃親子。明宣宗朱瞻基的胡皇后與孫貴妃均無子,恰巧此時一個宮女生下兒子,便被孫貴妃抱養。宣宗正好有藉口廢掉胡皇后,立孫氏為後。一直到英宗二次登基,孫太后病逝,英宗的錢皇后才告訴他生母的真相,可惜他再無機會找出生母是何人了。

英宗朱祁鎮9歲登位,一切教育按皇帝的身份來,平日讀的是枯燥無味的經史,遠不如宦官王振安排的騎射有趣。親政後,他便十分信賴王振。

《明史紀事本末》中有這麼一段記載:「(工部郎中王)佑貌美而無須,善伺候(王)振顏色。一日振問:『王侍郎何無須?』對曰:『老爺所無,兒安敢有?』」

朱祁鎮親徵瓦剌也是王振慫恿的,由此導致了土木之變。結果是王振在混亂中被殺,朱祁鎮被俘。

皇帝被俘後,朝廷採取應急措施,立皇弟郕王朱祁鈺為帝,年號景泰,朱祁鎮被遙尊為「太上皇」。怎料朱祁鈺帝位都沒坐熱,蒙古人見朱祁鎮身上已無利可圖,遂將其放回。朱祁鎮在景泰元年(1450)八月二日,踏上了回歸故國之路。

然而,坐上了的帝位豈有讓出的道理?朱祁鈺是這麼想的,所以只能讓兄長「屈尊」住在南宮(延安宮)中了。

百無聊賴的日子過了六七年,朱祁鎮終於迎來了第二春。

景泰七年(1456)年底,朱祁鈺病倒,朝廷官員與宦官密謀,請英宗復闢。

景泰八年(1457)正月,石亨、徐有貞等人命軍士用巨木撞開南宮宮門,迎回太上皇,史稱奪門之變

被廢的朱祁鈺被遷至西內渡過殘生,不久病逝。朱祁鎮把朱祁鈺在天壽山陵區修建的陵墓搗毀,以王禮葬在玉泉山。可見,朱祁鈺是硬生生被逐出了十三陵。

▲明英宗朱祁鎮與明代宗朱祁鈺

04. 朱棣的兒子和孫子

朱祁鎮和朱祁鈺的父親——明宣宗朱瞻基,與皇后孫氏(謊稱為英宗生母的孫貴妃)一併葬在景陵。宣宗是明朝第五位皇帝,年號宣德。他是祖父朱棣寵愛的孫子,也是拯救父親朱高熾帝位的大功臣。

仁宗朱高熾人如其廟號,性格仁厚,被父親認為「不類己」。朱棣多次想把他廢除,幸而他生了個好兒子和討了個好太太。

朱棣曾稱讚朱高熾的正妻張氏:「新婦賢,他日吾家事多賴也。」

朱棣剛即位的時候,議立太子,問閣臣解縉。解縉稱讚朱高熾仁孝,天下歸心,朱棣不應。解縉又贊「好聖孫」,朱棣才動了心。可見朱瞻基在祖父心中很有地位,甚至稱讚他是「他日太平天子也」。

不得不說朱棣的眼光還是很毒辣的。

比起堂叔建文帝朱允炆,朱瞻基平定自己叔父朱高煦的叛亂真是手到擒來。朱高煦在宣德元年(1426)起兵反叛,不到半月便被朝廷拿下。

面對祖父浪費大量人力物力控制的交趾(越南),朱瞻基果斷決定撤兵,雖被指責是「委棄祖業」,但此舉對交趾和大明都是有利的。

宣宗的父親朱高熾葬在由兒子修建的獻陵。由於年代久遠,獻陵只有一部分的明樓和寶城保存下來。

朱高熾是明朝第四任皇帝,年號洪熙。

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也是嫡子,母親是徐皇后。雖然在位只有短短的十個月,但在他執政期間,經過他祖父、父親的高壓統治後,官僚、百姓終於得以修養生息。廟號為仁宗。

作為朱棣的兒子,朱高熾在兵事方面可以說是遺傳甚少了。他自幼喜文偃武,體弱多病,即使只是作為世子,父親也更喜愛勇武的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

永樂七年(1409)以後,朱棣因為北徵和遷都的事,長留北京,命令已是太子的朱高熾監國。在此期間,他多次遭弟弟構陷,被父親猜忌,但還是積累了不少政治經驗。

朱高熾即位後,釋放了一批諫阻北徵而下獄的大臣,寬赦了建文朝諸臣的家屬,並詔令停辦下西洋寶船。但他也有羞辱直言勸諫的臣下的一面。侍讀李時勉上疏,說朱高熾居喪臨妃嬪,日旦未臨朝。朱高熾得疏,大怒,召見李時勉。李時勉應對不屈,朱高熾命武士用鐵瓜擊斷其脅。

朱高熾的死很突然,洪熙元年(1425)才過了兩天便病死,終年48歲。

▲明十三陵總神道 圖源/圖蟲創意

05. 明朝最後三任皇帝

明仁宗與兒子明宣宗的統治合稱為「仁宣之治」,是明朝燦爛的開始。

然而,兩百年後,朱明王朝的江山傳至神宗萬曆皇帝的兒子光宗,越發顯出滅亡之兆。

明光宗朱常洛(神宗萬般不樂意才封的太子),明朝倒數第三位皇帝,與三位皇后合葬在慶陵,在位只有短短的一個月。所有精力幾乎都被他用在了後宮美姬之上。

朱常洛登基後不久便病倒,鴻臚寺卿李可灼稱可以進獻靈丹妙藥。李可灼所進之藥是紅色的藥丸,稱「紅丸」,朱常洛吞下兩丸後便駕鶴西去了。眾人始終沒能搞懂「紅丸」到底是什麼玩意兒,終成懸案,史稱「紅丸案」

雖然死得快,但朱常洛是有兒子留下的。光宗長子朱由校繼位,是為明熹宗,年號天啟。

這時明朝的國祚已進入倒計時,朱由校是倒數第二位皇帝,死後葬在德陵。此時的明王朝已無修建豪華陵寢的財力了,德陵修得頗為簡陋。

朱由校在位的七年,除了木工做得好,沒幹過幾件好事。他溺愛自己的乳母客氏,聽聞客氏與魏朝、魏忠賢兩宦官私通,將兩宦官傳至榻前,問客氏喜歡誰,自己替她做主。客氏說喜歡魏忠賢,朱由校便替她罵退魏朝。客氏封奉聖夫人,魏忠賢也得任秉筆太監。

朱由校的皇后張氏不喜客氏和魏忠賢,被二人視為眼中釘。二人竟派心腹捶打懷孕的張皇后的腹部,導致皇后流產。

天啟年間,遼東崛起的後金已越來越壯大,朱由校依然無所作為。天啟七年(1627)五月以後,熹宗朱由校病倒,飲「仙方靈露飲」而亡。

熹宗死後,由弟弟毅宗朱由檢繼位,也是我們所熟知的明代末帝崇禎。

▲崇禎的結局,就是明朝的結局

崇禎是一個有理想的皇帝,也是一個沒有能力實現自己理想的皇帝。

即位之初,17歲的年輕人還是很有一番幹勁的,怎料臣下都是老滑頭,很是挫傷崇禎的自尊心。

文臣間的互相鬥爭,讓朱由檢猜忌臣下結黨。難得的能將袁崇煥被後金用反間計殺掉,但朱由檢卻始終不察覺自己已經中了敵人的奸計,反而認為「邊臣不足任矣」。認定朝臣不可信的崇禎帝,只剩下了一個選擇,就是重用宦官。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農民軍攻破紫禁城,朱由檢連飲幾十杯酒後,揮劍砍殺自己的后妃和女兒後,換上便服出城。

兩天後,人們在煤山上發現了崇禎僵死的屍體。

崇禎帝和周皇后的屍身被草草葬入兩年前已死的田貴妃的墓穴之中,所以崇禎的帝陵思陵規格特別小。

歷經十六帝276年,明朝就此滅亡。

明成祖朱棣苦心孤詣地找尋吉穴,到頭來,還是阻止不了江山易姓。

參考文獻:

[清] 張廷玉:《明史》,中華書局,1974年

[清] 谷應泰:《明史紀事本末》,中華書局,1977年

孟森:《明史講義》,中華書局,2009年

王天有:《明朝十六帝》,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胡漢生:《明十三陵》,中國青年出版社,2007年

相關焦點

  • 每人一個標籤,極簡評價明朝十六帝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1368年建國,1644年亡國,國祚276年,共傳十六帝。後人公認,明朝皇帝最為奇葩,高曉松更是公開表示明朝是一個「名君,無名將,無名士」的朝代。那麼,明朝皇帝究竟怎麼樣呢?今天就嘗試給每個皇帝一個簡短的評價。
  • 明朝十六帝,北京明十三陵,另外三座哪去了?
    導讀:明朝(1368年 ―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但是去過北京的朋友都知道,在北京昌平區天壽山麓只有十三座明朝皇家陵寢,那麼這十三座陵的墓主人都是誰?其餘三座陵墓哪裡去了?
  • 明朝十六帝如果綜合能力和貢獻該怎麼排名?
    如果按照明朝十六帝綜合能力和貢獻排名的話,我認為首當其衝第一名肯定是朱元璋,其次是他的第四子永樂大帝朱棣。第一:明太祖朱元璋說到朱元璋這個名字,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一介乞丐通過十餘年打拼最終成為明朝的開國皇帝,不可謂不傳奇。和普通的開國皇帝不同的是,他什麼都沒有。
  • 傳國玉璽才八個字,宋朝和明朝卻出了十六字玉璽,被視為不祥
    到明朝時候,各個玉璽都是四個字。「若敬宗廟,則以「皇帝尊親」之寶;賜親藩,則用「皇帝親親」之寶;賜守令,則用「敬天勤民」之寶;求經籍,則用「表章經史」之寶。」只有建文帝的「凝命神寶」與以上玉璽大不相同。據說建文皇帝還在為皇太孫的時候,有一天夢中見到一個神人,給了他一方重寶。等到建文剛即位,就有使者從西方而來,獻上一塊雪山青玉,二尺見方,質理溫慄。
  • 假設崇禎帝能夠當機立斷遷都南京,明朝的歷史會不會改寫?
    有道無福,說的就是崇禎帝朱由檢!戲文裡唱得好,說崇禎帝有道無福,在位一十八年,旱九年澇九年。時局糜爛,百官離心,再加上天災人禍,縱然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世,怕是也相當棘手,更何況如崇禎般年輕的帝王呢?暫且不論崇禎帝功過是非,因為這已經成為事實,大明朝在他手裡完了,相信他在煤山自縊而亡的剎那,恐怕想的也是愧對列祖列宗吧!如果時光倒流,回到當年,崇禎帝忍辱負重,聽從大臣的建議,遷都金陵,相信歷史必定會改寫,至少,大明的國祚,不會是僅僅兩百多年。
  • 明朝有十六位皇帝,為何卻皇陵卻叫做明十三陵?有三人不在裡面?
    皇帝去世以後,都要安葬在各自的陵墓之中,陵墓的規格和隨葬品,也是極盡的奢華,不過也有作為皇帝,沒有被安葬在應有的皇帝陵墓中,在明朝就有這樣的現象,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座陵墓。明朝的十三座陵墓到了現代社會後,還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那為什麼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卻只有十三位皇帝,能夠被安葬在皇陵中,剩餘那三位皇帝是因為什麼原因,導致沒有葬入皇陵之中呢?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明朝政治中心遷移的問題。
  • 一文讀懂電容傳感器
    藍色標題,獲取文章】 10、一文讀懂光纖傳感器 11、一文讀懂溫溼度傳感器 12
  • 《中國哲學簡史》,讀懂了這本書,也就讀懂了中國人
    以上所有這些問題,在一本書裡都能找到答案,甚至於得到更多意外的收穫,這本書就是今天喜哥給大家推薦的——馮友蘭的《中國哲學史》。為何推薦這本書呢?我給大家總結出五點必讀的理由,任何一個理由,都足以讓你恍然大悟、愛不釋手、津津樂道。
  • 明朝16帝,按照個人能力和國家貢獻,該如何排名呢?
    如果按照個人能力和對國家的貢獻來說,明朝的16帝,可以分為五個檔次。 第三檔次:能力跟不上抱負的皇帝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十位皇帝,身為明朝第一仁君的明孝宗之子,這位皇帝的一生都是叛逆且荒誕不經的,當然也是極具爭議性的。
  • 明朝十六帝之朱翊鈞,有點奇葩,有點荒唐,還極不尊重自己的職業
    明朝的皇帝,論得上長壽的少之又少,他的老爸朱載坖身體羸弱,又沉迷於方術,三十六歲之時便駕崩,彼時朱翊鈞繼承皇位,年方十年。主少國疑,幸在朱載坖去世前,叮囑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位大臣要極力輔助幼主。他的母親李氏之前是個平凡的宮女,對於政治一竅不通,這就排除了垂簾聽政的可能,基本上國事由大臣們來處理。
  • 盤點明朝16帝的歷史冷知識
    明朝是漢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國祚276年,歷經16個皇帝。有天子守國門,不割地不賠款不納親的美稱。然而,明朝皇帝都是比較有個性,也是非常奇特的。今天我們來看看明朝16個皇帝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冷知識。在講明朝16個皇帝之前,首先講一下明朝的皇帝和親王的一些有趣的冷知識。
  • 明朝16帝的年號,分別有什麼寓意,其中哪些與別人重複
    那麼明朝16帝的年號,分別都有什麼寓意呢?其中哪些又與別人重複的,我們一起來了解下。1、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他建立了明朝,擁有洪大的武功。為了彰顯其聲威,朱元璋稱帝後,便決定用年號「洪武」。這個年號是朱元璋首次使用,不過後來有兩個人又用過。
  • 獨家 | 一文讀懂Adaboost
    【集成學習】系列往期回顧:獨家 | 一文讀懂集成學習(附學習資源) 參考資料:1. 李航.《統計學習方法》2. 周志華.《機器學習》3. 曹瑩,苗啟廣,劉家辰,高琳. AdaBoost 算法研究進展與展望.
  • 閒思 極簡史啊極簡史,你要讓我說你些什麼好
    這就得從「極簡」一詞聊起,歸位極簡書行屬的同伴,大抵都薄薄二百餘頁,可所述之學問,引用之知識,其廣播、深雜,實令吾等書生汗顏。不過,亦可真稱得上這一講求效率的實在世界一劑剛猛解藥。若不出意料,對於「極簡史」的了解,還得從下面這本書講起……《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約翰·赫斯特(John Hirst) 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你一定愛讀的極簡歐洲史》,本書於2011年末上市,旋即引爆市場。這款「爆款」圖書,岔開了兩條流行路線。
  • 通常說明朝國土是「兩京十三省」,可為何明朝地圖卻有十六塊?
    沒錯,但元朝那是叫「行省」,「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這「省」一開始其實是機構名,和現在某某部,某某司是一樣的;元朝在「省」前面加個「行」字,表示這是中央往地方的派出機構。而且還有一個冷知識大家可能更不知道!嚴格意義來說明朝和清朝都沒有省!
  • 新書上架丨《明朝那些小事兒》316個明朝小故事,輕鬆讀懂明朝市井...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如果說《明朝那些事兒》講的是王侯將相的大事,那麼,《明朝那些小事兒:金陵瑣事》講的就是士妓官商的小事。如果想真正觸摸到明朝社會的肌理,「穿越」回到明朝的街頭裡巷,可以來讀讀,這本歷史奇書——《明朝那些小事兒:金陵瑣事》。
  • 一文讀懂磁傳感器(必須收藏)
    【點擊藍色標題,獲取文章】 >、一文讀懂接近傳感器 3、一文讀懂磁傳感器 4、一文讀懂流量傳感器
  • 明朝的奇葩皇帝這麼多,為什麼明朝國祚還能延續276年之久?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這個名字也是非常的有意思,重八重八,就是兩個八,兩個八就是十六,剛好明朝也正好只有十六個皇帝,有時候世事就是這麼的巧合。明朝十六個皇帝可以說是個個奇葩,朱元璋先前因為貧窮,為了有口飯吃,敲過木魚當過和尚拿過破碗當過乞丐。在朱元璋當上了皇帝之後,把皇宮裡的空地,全部種上了菜。不愧是布衣皇帝,行事是如此的樸素。
  • 【今日直播】葛劍雄:14億中國人的來歷:中國人口極簡史 | 復旦金融公開課
    2020年7月14日,中國著名人文學者、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葛劍雄走進「復旦金融公開課」,系統解讀「14億中國人的來歷:中國人口極簡史本次課程將在《復旦金融評論》官方微信號直播,同時在新浪財經頻道、新浪財經APP、今日頭條財經頻道、《復旦金融評論》抖音官方號、百度APP、第一財經、人民視頻、界面新聞、中銀大學、文廣直播、騰訊自選股、浪客等平臺全網同步視頻直播,並與魯班大學領袖學院合作播出。
  • 明朝十六位皇帝,哪三位皇帝活得比較長?分別活了多大?
    明朝一共統治了二百七十六年,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明朝最後一個崇禎皇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在這十六位皇帝中,哪三位皇帝活得比較長呢?分別活了多大歲數?明朝活得最長的皇帝,排名第一位的就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