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亡國真相在於用了楊嗣昌

2021-03-05 老王說評書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老王說評書」,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內容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1627年,朱由檢登基,即崇禎皇帝,他是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從外人的角度來看,他是個好皇帝,至少是兢兢業業的工作,生活樸素,從來不享受,然而最終大明王朝還是在他手上亡國了,於是有人給他翻案,有「明亡亡於萬曆」的說法,其實崇禎皇帝登基的時候,拿到的雖不是一副絕佳好牌,但也就不算爛。

崇禎繼位之初,只有女真在外的威脅,國內還是比較安定的,偶爾某地會有點天災而已,如果這時的崇禎懂得知人善任,那麼他就不會搞得最後一敗塗地,很多人說崇禎的失敗,歸結於他殺了兩個人,一個是魏忠賢,一個是袁崇煥。

魏忠賢在的話,可以制約東林黨人,而袁崇煥在的話,可以抵禦關外的清兵,鎮壓國內的造反,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崇禎皇帝亡國的根本原因,不在於他殺錯了這兩個人,而在於他用錯了一個人,用錯的人叫楊嗣昌。

說崇禎用錯了楊嗣昌,並不是說此人是個奸臣,也不是賣國賊,相反他是終於大明王朝的,而且還是忠心耿耿的那種,但楊嗣昌有個巨大的缺點,就是打擊政敵,排除異己,明朝許多名將都直接或間接被他害死,導致明朝失去了主要力量。

1638年,皇太極派多爾袞南下,每次都戰無不勝,還搶走許多牛馬羊和婦女,明朝將領個個都害怕,只有盧象升去抵抗,終於給予清軍反擊,但楊嗣昌見盧象升在前線廝殺,他卻在後方觀望,結果盧象升沒有後備力量,佔據逆轉,最終深陷重圍而死,當時要是楊嗣昌出手,他就一定不會死。

明末時期,孫傳庭也是抵禦清軍的一員猛將,他的軍事才能突出,曾在子午谷設伏,弗洛高迎祥,李自成被他痛擊,最終騎著十多匹馬狂逃而去,盧象升死後,孫傳庭打算繼續進攻清軍,可楊嗣昌強迫他駐守薊遼,兩人政見不一,不料楊嗣昌竟讓人誣陷孫傳庭要謀反,導致孫傳庭入獄,戰機白白浪費了。

楊嗣昌是個文人,他一直奉行的政策是議和,面對李自成、張獻忠等人造反,他一直主張招安,或許他是看《水滸傳》看傻了,朝中有不少主戰派反對他,可每個反對他的人,基本都沒好下場,都被楊嗣昌打壓得不輕,如此反反覆覆,朝廷浪費了許多糧餉。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如果崇禎皇帝不用楊嗣昌,那麼盧象升或許就不會死,孫傳庭也不會受委屈,而李自成、張獻忠等人的造反事業,還沒壯大可能就被滅掉了,滅掉內部的反叛後,在對付關外的清軍,明朝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了。

崇禎皇帝雖然勤快,但並無大才,他手下能人雖然不少,但他卻不會使用,真正能幫助自己的他不用,反而用楊嗣昌這樣的酒囊飯袋,不僅損失了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等人,還逼迫洪承疇、祖大壽投降,不亡國反而倒是怪了。

【免責聲明】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部分文章為轉載,並不用於任何商業目的,我們已經儘可能的對作者和來源進行了通告,但是能力有限或疏忽,造成漏登,請及時聯繫我們,我們將根據著作權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刪除有關內容。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END-

感謝大家的閱讀,你的閱讀是對小編的鼓勵,如果覺得文章還不錯的話,小手輕移點一下右下角,點「 好 看 」,謝謝對小編的支持,小編一定每天給你們帶來更多資訊。

相關焦點

  • [視頻]明亡清興六十年:崇禎登基
    崇禎為朱常洛第五子。朱常洛與其兄長朱由校在位時間均短,16歲的崇禎繼承帝位。此時明帝國因為小冰河期天氣異常寒冷,災荒頻繁和外敵頻繁入侵在風雨中飄搖。  十六歲登基的崇禎竭盡全力,勤儉勤勉,兢兢業業,付出全部的精力與明末龐大無恥的文官集團抗爭,十七年來用盡心力去挽救天下和百姓,最終以身殉社稷。用自己的生命為大明社稷殉葬。
  • 崇禎皇帝找人測字,連寫哪三個字?測字先生看後皆說大明必亡!
    崇禎皇帝雖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怎奈他既無治國深謀,又無任人之智,加之性情嚴酷,多疑好猜忌,對朝臣動輒怒斥、問罪、誅殺、凌遲,對百姓常年亂施苛政,因而大明朝堂上罕有忠貞效命之臣,朝堂外也是三千裡亡國景象。
  • 亡國後,崇禎皇帝與溥儀更說了一句話,前者讓人敬佩,後者讓人痛恨
    文/小冷歷史上的亡國之君有很多,有的下場比較悽慘,有的下場是比較好的。比如三國時期的劉禪,蜀國亡了以後,劉禪去到了魏國,為了自保一度「樂不思蜀」,最後,在洛陽安享晚年直到去世。古代歷史上的亡國之君有很多,但是,被拿來做最多對比的,就是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清朝的亡國之君宣統帝溥儀兩人了。同樣是亡國之君,崇禎皇帝與宣統皇帝在王國說說的話,前者讓人肅然起敬,後者讓人痛恨萬分。其實,崇禎皇帝是特別有爭議的一個皇帝,很多喜歡明史的人都說崇禎不是亡國之君,而是攤上了亡國之運。
  • 崇禎:一個勤勉君王的死局
    天啟六年(公元1626),袁崇煥孤軍駐守寧遠,用紅夷大炮擊敗後金,努爾哈赤重傷而退,不久病死於瀋陽,而袁崇煥則一戰成名。他在遼東精心布局,加強防務,使明朝政府在遼東戰局上,獲得了一個絕好的轉機。在崇禎帝看來,重新啟用袁崇煥,無疑是平定遼東的重要一步。崇禎帝升任袁崇煥為兵部尚書,將解決遼東外患的重任全權委託給他。
  • 此人忠明抗清,為何崇禎說他「欺世」,乾隆反而贊他「完人」
    崇禎三年,黃道周第一次頂撞了崇禎帝。事情是這樣的,崇禎開始追究袁崇煥案,由於原大學士錢龍錫曾舉薦過袁崇煥,所以受到牽連。當時滿朝文武沒一個敢為錢龍錫辯護,唯有黃道周連上三道奏疏,替錢龍錫說話。他更是在奏疏中,直接指出崇禎的過失,說他殺了多位閣臣,白白損害了國家。崇禎帝大怒,最後將黃道周貶為平民,不過卻饒了錢龍錫一命。直到崇禎九年,黃道周才再次被啟用。
  • 看看亡國公主們的下場,沒有最慘只有更慘,終於理解崇禎了
    但是,一旦發生國家動亂,或者亡國,那麼最悽慘的也是她們。在戰亂中,尤其是被滅的國家中,皇室成員首先就成為被打擊的對象,各路叛軍都會對原來的皇室成員進行殺戮和蹂躪。這個時候,很多亡國公主自然逃不脫厄運,而且會成為殺戮和打擊的對象。因為是女性,叛軍的折磨手段可謂殘忍至極,而且一般情況下為了表示對前朝的憎惡,公主和妃嬪們往往會備受凌辱後才被殺死。
  • 李自成進軍北京,崇禎為何不南遷?因為他採取了四大措施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隨著李自成的大順軍隊攻破北京,大勢已去之下,無奈的崇禎帝朱由檢在景山自縊以身殉國,明朝因此滅亡,享國276年。 歷朝歷代皆有亡國之君,但縱觀中國古代史,崇禎帝朱由檢這個亡國之君,可能是最讓人同情或者說惋惜的亡國之君。他不好女色,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很還是節儉,奈何腐朽的明朝已是積重難返,加之自身性格是生性多疑剛愎自用,所以最後成為了亡國之君,多少有些生不逢時的無奈。
  • 崇禎皇帝的一個性格缺陷,最終,導致大明王朝提前亡國了
    之後,崇禎親自敲鐘,但卻沒有一個大臣來上朝,使得絕望的他帶著一個隨從爬上了北邊的萬歲山,在一棵歪脖子樹上了結了自己的性命。伴隨著崇禎皇帝的逝世,統治了中國兩百多年的朱氏王朝就此結束了。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一切都要從十七年前說起。十七年前,崇禎帝朱由檢只是一個藩王。
  • 悲情的崇禎、悲情的明末
    公元1627年農曆八月二十四日,本該秋高氣爽的季節卻依舊陰雲密布,朱由檢在皇極殿舉行即位大典,決定於次年改年號為崇禎。崇禎面對千瘡百孔的大明王 朝他將以什麼為突破口來終結亂象呢。崇禎幹的第一件事情是掃除閹黨,他快刀斬亂麻的迅速收拾了魏忠賢,並平反了被閹黨打壓冤枉的一批能臣幹將。
  •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南遷?如果學宋朝南遷,大明能延續下去嗎?
    因此崇禎帝對於和議之事,始終左右為難,他暗中同意楊嗣昌的議和主張,但一旁的盧象升立即告訴崇禎帝說:「陛下命臣督師,臣只知戰鬥而已!」,朱由檢只能辯稱根本就沒有議和之事,盧象升最後戰死沙場。明朝末年就在和戰兩難之間,走入滅亡之途。
  • 恥辱感最強的亡國之君,卻被污衊為慳吝之君!
    明末大儒顧炎武說道:「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後知保其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明朝滅亡,誠令人悲痛,而崇禎帝殉國,更顯此事悲壯。然而,作為自秦朝以後,恥辱感最強的亡國之君。
  • 崇禎帝:「英明」的昏君
    明朝的末代皇帝一—以其年號而被稱為崇禎帝的明思崇朱由檢,在我國歷史上的歷代亡國之君中,是最受後世輿論同情乃至讚揚的一個人。清代纂修的《明史》稱頌他「承神(宗)、熹(宗)之後,慨然有為,即位之初,沈機獨斷,刈除奸逆,天下想望太平」,「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勤惕勵,殫心治理」,「盛德度越千古,蒙難而不辱其身,為亡國之義烈矣!」這樣的評價,簡直可與開國皇帝朱元璋媲美,較之周赧、漢獻之流,真有天壤之別了。 崇禎帝本人對自己的「天縱英明」也是非常得意的。
  • 崇禎上吊自殺前讓人重新厚葬了魏忠賢
    簡單舉幾件崇禎打死不認的事兒吧。一、閣臣楊嗣昌為避免兩線作戰,提出了「攘外先安內」的戰略思想,建議與滿清議和。崇禎同意,派人秘密操作此事。不料此事洩漏,朝野譁然,崇禎不肯承擔責任,殺陳新甲推卸責任。二、洪承疇在松錦之戰後降清,外界誤傳他以身殉國。崇禎輟朝三日,以王侯規格「予祭十六壇」,還御製「悼洪經略文」明昭天下。
  • 崇禎十一年清軍入寇的真相(二):陳新甲害死盧象升
    戳穿滿清修的《明史》的所有謊言,用明朝檔案重建崇禎朝歷史上一篇文章筆者已經論證過了,楊嗣昌並沒有謀害盧象升,分兵是因為清軍分兵兩路
  • 崇禎:勤儉好學的昏君+倒黴蛋
    自萬曆年間皇帝一頓飯斥資萬兩,而崇禎下令減至百兩,自己衣服破了都是皇后親自縫補。由此可以看出,崇禎皇帝私生活不是那樣糜爛不堪的,即便是亡國之君,這一點也是值得肯定的。崇禎工作起來更是勤奮,不輸於後世的康熙、雍正。清代修的《明史稿》中曾這樣描述崇禎皇帝:「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慮成疾,宮中無宴樂之事。」也就是說他加班加點的幹活熬的都有病了。
  • 從冗繁公文,談崇禎皇帝之死
    編者按:從古到今,上級的各種政令,全是用公文下發的;下級的各種匯報、請示,也是通過公文向上傳遞的。
  • 崇禎帝朱由檢自縊前,為何左良玉擁兵上百萬卻是見死不救?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隨著李自成的大順軍隊的勢如破竹,距離北京越來越近,崇禎帝朱由檢終是坐不住了,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是想盡一切辦法,來試圖抵禦李自成的大軍,於是詔天下勤王,並且親自點名地方的實力派將領入衛北京。
  • 馮學榮:關於明朝亡國的十萬個為什麼
    昨天的文章提到明朝亡國,文章發出去之後,許多讀者就明朝亡國,提出了許多問題,老馮我覺得挺有趣的,所以今天我乾脆為大家寫一篇《關於明朝亡國的十萬個為什麼》,跟大家簡單分析和總結一下,希望通過這篇小結,能夠幫助大家想明白一些事情、頓悟一些道理。疑問一:大明崇禎年間,中國北方爆發大規模饑荒,崇禎皇帝為什麼不從南方運糧食過來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