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信了嗎?崇禎上吊自殺前讓人重新厚葬了魏忠賢

2020-12-13 覃仕勇講史

「崇禎上吊自殺前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是一則假得不能再假的謠言,讀史者必須明辨是非,保持清醒的頭腦。

首先,崇禎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即使明知是自己做了錯事,也絕不肯低頭認錯,而殺魏忠賢是他一生最為自豪和獲贊最多的事,他怎麼可能幹「重新厚葬魏忠賢」這類嚴重打臉的事兒呢?何況,當時京城已岌岌可危、已到了火燒眉毛的時候。

簡單舉幾件崇禎打死不認的事兒吧。一、閣臣楊嗣昌為避免兩線作戰,提出了「攘外先安內」的戰略思想,建議與滿清議和。崇禎同意,派人秘密操作此事。不料此事洩漏,朝野譁然,崇禎不肯承擔責任,殺陳新甲推卸責任。二、洪承疇在松錦之戰後降清,外界誤傳他以身殉國。崇禎輟朝三日,以王侯規格「予祭十六壇」,還御製「悼洪經略文」明昭天下。但祭到第九壇時,收到洪承疇降清的確切消息,崇禎雖然惱怒,卻只雖罷御祭而已。三、李自成大軍東徵,明王朝面臨滅頂之災,崇禎有意南遷,但又不願擔負「棄都南逃」之名,一味痛斥眾閣臣:「吾非亡國之君,汝皆亡國之臣。吾待士亦不薄,今日至此,群臣何無一人相從?」即使到了京城陷落之際,他仍不肯正視自己治國的種種失措,只說:「諸臣誤朕也。」寫在袍服上的遺言也是:「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

通過這些,您覺得崇禎像是會重新厚葬魏忠賢的人嗎?

其次,就算崇禎勇於認錯,但他殺魏忠賢根本沒錯,何以要厚葬於他?!

近年來,有好事者不斷替魏忠賢翻案,把魏忠賢翻成一個心憂蒼生、敢為天下先的大政治家。

比如說,某大學教授寫有一部大作,書中寫:魏忠賢當權時,全國興起了給魏忠賢建生祠的熱潮,仿佛雨後春筍,一下子建了四十多個生祠,其中包括袁崇煥,但「魏忠賢對這些東西不是太看重,所以袁崇煥再怎麼拍馬屁、建生祠,朝鮮之戰、寧晉之戰打完,發現袁崇煥總是拒絕援助友軍,金兵以來就龜縮在城裡啥也不管,立刻既把他撤職了」,稱讚魏忠賢有原則性、鐵面無私,又寫:「毛文龍完全不理會魏忠賢,魏忠賢卻讓天啟皇帝把東江鎮的軍餉增加到了一百萬兩。毛文龍是大將風範,魏忠賢是政治家風範,兩人之間才是真正的國士之交。」

讀到這些,噁心得我差點連隔夜飯都嘔出來了。

該書中還大篇幅描述了許多大英雄、大政治家魏忠賢與和誤國殃民的東林黨人鬥智鬥勇的「光輝事跡」,讓人難以卒讀。

魏忠賢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讀宦官劉若愚所著的《酌中志》最真、最具說明力。

究其原因,魏忠賢擅權專政時,劉若愚在內直房經管文書,對魏忠賢其人其事了解最多,《酌中志》可謂第一手材料。

《酌中志》中記,魏忠賢發達前,宮中「多以傻子稱之」。

即魏忠賢本質上是一個智商低下的傻子。

寫到這兒,有人可能要嗤之以鼻——您說人家是傻子,但傻子怎麼會攫取到這麼大的權力?又怎麼能與強大的東林黨人鬥殺得難分難解、旗鼓相當?

魏忠賢的發跡,可以說是撞了超級狗屎運——在曠日持久的萬曆朝「爭國本」中,光宗朱常洛落到「無人辦膳」的境地,魏忠賢有幸成為了光宗身邊的「小火者」,而隨著光宗父子先後登上帝位,他想不發達都難。

至於他領導的閹黨能與東林黨分庭抗禮,並不是他的功勞,而是依附於他的閹黨成員太能幹。

不信?我們來看,崇禎繼位後,準備要辦魏忠賢了,把魏忠賢的親信一個個趕走,魏忠賢居然無知無覺,連掙扎都不掙扎一下,這不是傻是什麼?

崇禎清算到他頭上了,叫他滾蛋,也似乎也沒有特別沮喪,高調地組建了一個規模龐大的車隊,將自己搜刮來的財產全部打包,浩浩蕩蕩,拉了十幾裡路,趾高氣揚地啟程。

這智商,低得超乎我們的想像。

崇禎沒有在京城開刀,是擔心他會有什麼厲害的後著。在等他上路後,上發現他那麼乖,遂無顧忌,追發了處死他的命令。

一直到死,魏忠賢也沒有絲毫反抗,很聽話地搭起一條白練上吊了。

整個除閹過程波瀾不驚,乏善可陳。

這一過程表明:魏忠賢就是一個純粹得不能再純粹的傻子。

不過,話說回來,魏忠賢雖然是個傻子,卻也是個兇殘暴烈、滅絕人性的傻子。

他興六君子之獄,把楊漣、左光鬥、魏大中、袁化中、周朝瑞、顧大章六人下獄,同時將趙星南、鄧渼、毛士龍、王之寀等十五人削籍並追贓。

楊漣這些人,在獄中飽受摧殘,死後,喉骨被魏忠賢命人剔削出,密封在一個小盒內。

魏忠賢視這些喉骨為戰利品,每每賞玩,必面露得色,口中獰笑著說:「諸公別來無恙,還能上書否?」

魏忠賢主政期間,國內白色恐怖籠罩,人們路上相遇,只能以目傳意,不敢言語。

崇禎殺白痴加惡魔的魏忠賢有什麼錯?有什麼必要「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

明代史料極其豐富,但這些史料中,很多來自於道聽途說,以訛傳訛,以至於良莠相混、優劣難分。「崇禎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的謠言在明末就有了。

其中計六奇的《明季北略》就有記:「起舊司禮太監曹化淳戴罪守城,上密旨收葬忠賢遺骸。」

馮夢龍的《燕都日記》也記:「起復內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賢遺骸。」「化淳昔事忠賢;奏言: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首。嗚呼!此真謬舉矣。」

但這幾條記載根本經不起推敲。

您想想看,魏忠賢死在哪兒?死在今河北阜成縣,死後,崇禎又下令磔碎其屍骨於河間,用《國榷》上的記載來說,那是「魏忠賢犯殊死,不餘寸骨」,屍骨都不剩了,還有什麼遺骸可供收葬?

退一萬步說,就算魏忠賢剩有遺骸,論理就應該被保存於磔屍地點河間府,距京城有200餘公裡遠。而按《燕都日記》上的說法,崇禎帝是在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下密旨收葬魏忠賢的遺骸」並「修墳立碑」,崇禎本人卻在三月十九日自殺殉國了,這前後只有五天時間,要把距京城200餘公裡遠的「魏忠賢骸首」運到京師,並「修墳立碑」,時間上根本就做不到!

再有,《明季北略》和《燕都日記》都記,經辦此事的人是曹化淳。

但是,曹化淳早就在崇禎十二年上疏告假回鄉了。崇禎十七年甲申之變,曹化淳已經在武清故鄉退休五了年之久!

還有,馮夢龍的《燕都日記》記:「化淳昔事忠賢」,很多不了解曹化淳的人也認為:曹化淳是閹人,魏忠賢是閹人,彼此都是閹人,惺惺相惜、兔死狐悲,所以曹化淳會建議崇禎「重新厚葬魏忠賢」。

這裡,有必要說說曹化淳的簡單經歷。

曹化淳本是太監王安的親信,早年被安排到信王府服侍信王(即後來的崇禎帝),後又回到宮中。天啟初年,魏忠賢手掌大權,害死了王安,同時把王安的親信曹化淳驅逐出京,發配到留都南京待罪。崇禎即位後,把曹化淳召還,並委以重任,讓他負責清理魏忠賢時代的冤假錯案,協助查處閹黨。

瞧,曹化淳哪有「昔事忠賢」了?他又怎麼會對魏忠賢「惺惺相惜、兔死狐悲」?

搞笑的是,曹化淳在崇禎十二年就上疏告假回鄉了,上面提到的計六奇的《明季北略》卻記:「(崇禎十二年三月十八日)賊攻西直門,不克,攻彰義門,申刻門忽啟,蓋太監曹化淳所開。得勝、平子二門亦隨破。」

即:李自成攻北京,是曹化淳開門獻的城。

所謂十人成虎,曹化淳不但被人說成是「重新厚葬魏忠賢」的經辦人,還被人誣衊成開門獻城的歷史罪人。

隱居在家的曹化淳有口難辯,曾作《感懷詩》感慨其事:

報國愚忠罔顧身,無端造誣自何人?

家居六載還遭謗,並信從前史不真。

有關「曹化淳開門」的流言散布很廣,經無數文人士大夫口傳筆錄,曹化淳實是跳進黃河洗不清。

現在可查的《流寇傳》《國榷》《痛史本崇禎長編》《崇禎實錄》《明史紀事本末》等各種古籍都記錄有「曹化淳開門」事。

崇禎朝錦衣衛指揮僉事王世德親身目睹經歷了明末崇禎帝在位期間朝中的諸多事件,全程見證是甲申之變,北京城破後,其帶家眷遁往江南,隱居鄉下,不問世事。到了康熙年間,看到前朝軼事在民間被傳得沸沸揚揚,有感於稗官野史記事荒謬虛妄,胡編亂造,肆意誹謗先朝皇帝,為了澄清史實,他提筆「錄其聞見,凡野史之偽者正之,遺者補之」,撰成《崇禎遺錄》。

《崇禎遺錄》替曹化淳辯誣說:「(北京)外城西南隅,地名煙閣,皆回回所居。(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賊攻廣寧門(彰儀門)急,群回倡亂開門,外城遂陷。次日,賊自東直門角樓緣城而上,大城遂陷。野史雲,閹官獻城,非也。」斷然否定了宦官開門獻城的說法。

對於「崇禎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的謠言,王世德同樣在《崇禎遺錄》裡進行了駁斥:「野史有上命收魏忠賢骸骨之說,不知何來,荒謬不足辯。」

這裡還得補充說一下,當時的野史為何會出現「崇禎讓人重新厚葬魏忠賢」的記載呢?

相關焦點

  • 16歲少年崇禎,如何用三個月弄死了魏忠賢?
    熹宗皇帝那位只當了一個月皇帝就掛掉的、短命老爹明光宗朱常洛,在七年前(1620年)將帝位囑咐給長子朱由校,也就是後來的熹宗皇帝時,也是這麼說的。可惜朱由校做了七年皇帝,卻將明帝國繼續搞得烏煙瘴氣。臨死前,明熹宗還不忘殷殷囑咐他的弟弟、信王朱由檢說:你即位以後,要幫忙保全我的張皇后。還有魏忠賢是個大大的好人,恪盡職守、謹慎忠心,「可任大事!」
  • 崇禎少年天子繼位,怎麼智鬥魏忠賢?不能說沒有作為
    說起明朝滅亡,很多人會把滅亡的原因都扯在崇禎皇帝朱由檢身上。其實不然,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但人為因素早在萬曆皇帝的時候就已經種下了。萬曆皇帝後面一死,他的兒子泰昌皇帝繼位,只當了29天皇帝離奇去世。接著就是木匠皇帝朱由校繼位,眾所周知他一繼位重用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朝堂上下一片烏煙瘴氣。
  • 被人稱為「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為什麼鬥不過年僅17歲的崇禎?
    被人稱為「九千九百歲」的魏忠賢,為什麼鬥不過年僅17歲的崇禎? 魏忠賢最風光的時候,被人稱為「九千九百歲」,這和萬歲就差了一百歲,那些巴結魏忠賢的人都紛紛給魏忠賢立生祠,甚至還有人肉麻到說要將魏忠賢和孔子並列,可見明朝時期無恥的人有多少,只不過這一切都是有一個東西在作祟,這就是至高無上的皇權,而魏忠賢隻手遮天卻鬥不過年僅17歲的崇禎,也是因為皇權。
  • 魏忠賢究竟是怎麼被崇禎的繡春刀劈死的
    年輕的信王驚呆了,他懷疑是魏忠賢的試探圈套,只敢跪地叩頭:臣死罪。這時魏忠賢的死敵、皇嫂張皇后從屏風後出來,說:事情緊急,不可推辭。張皇后對信王一直不錯,連信王的王妃都是張皇后親自挑的。於是信王明白:這天子的座位,真的要自己來坐了。於是17歲的信王朱由檢,一夜之間就成了大明王朝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改年號為崇禎。
  • 天啟皇帝去世,崇禎為何能以皇兄身份繼承皇位?魏忠賢「神助攻」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
  • 天啟駕崩,崇禎登基,魏忠賢為他自己「選擇」了最終的「掘墓人」
    當然,天啟皇帝之所以會出現如此「無後而終」的悽涼「窘境」,全都是拜他最為寵信的「權閹」魏忠賢所賜。只不過令魏忠賢自己也沒有想到的是,這樣一來反而是弄巧成拙,因為他也就此為自己「選擇」了最終的「掘墓人」。
  • 閹黨領袖魏忠賢,差點替崇禎背了個大黑鍋
    一    魏忠賢本名魏進忠,河北肅寧縣人,本是市井之徒,也曾娶妻生女過了幾天安穩日子。魏忠賢沒啥追求,沒事就喜歡賭兩把,偏偏沒手氣,欠了一屁股債。債主堵門逼債,魏忠賢就把女兒給賣了,妻子賭氣離家出走改嫁他人。
  • 當信王選妃撞上天啟大爆炸,魏忠賢有嘴也說不清
    崇禎皇帝朱由檢未登基前是大明親王,他哥天啟皇帝朱由校親封的信王。一轉眼就到了朱由檢大婚時期,信王選妃從天啟五年十一月開始,到天啟六年五月,歷時半年多,禮部在京畿初選了77名淑女,從中又選出了周氏一人。而當年天啟皇帝朱由校全國選婚5000人,僅僅花了三個月時間,就搞定了最終50人名單,從中選取了一後二妃。
  • 「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噴飯!
    一:讓人噴飯的「崇禎為魏忠賢平反」其實,「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出處,來自晚明小說家馮夢龍作品《燕都日記》裡的選段:明朝亡國前夜,魏忠賢的昔日老部下曹化淳毅然為魏忠賢正名:「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一句話叫焦頭爛額的崇禎帝眼淚譁譁,連忙「收葬魏忠賢骸首」。場面十分感人。
  • 魏忠賢是如何從一個街頭混混成為九千九百歲的?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濤哥說評書」,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最新內容了。
  • 父親是「江洋大盜」的明朝皇后,曾幫助崇禎帝奪嫡
    朱由校其人雖然不貪戀美色,但卻有一大嗜好,那就是喜歡做木匠活。痴迷於木工活的朱由校,鮮少過問朝政。對於大明帝國的把控,朱由校全靠心腹宦官魏忠賢的奏報。魏忠賢正是憑藉朱由校的信任,才得以專權並與皇帝乳母客氏成為了對食。皇后張氏對魏忠賢專權早就有所不滿。每當張氏與朱由校獨處的時候,她都會勸諫丈夫處置魏忠賢。
  • 有人說魏忠賢不死大明不亡,有人說魏忠賢十惡不赦,究竟是忠是奸
    魏忠賢到底是奸臣還是忠臣,這要看從哪個角度來講了!從文臣的角度來講,他是奸臣,他幫助皇帝對付文官集團,打壓文官集團,文官集團掌握著話語權,所以魏忠賢是奸臣!從百姓國家的角度講,他是忠臣,魏忠賢強勢徵收東南賦稅,緩解百姓壓力,國庫增收,國家局面不致於糜爛,所以他是忠臣!
  • [視頻]明亡清興六十年:崇禎登基
    造謠的人和謠言傳播的人各有各的目的,盲目相信的人懶得去思考,以獲得一種自己勝過古人的粗陋快感。 關於崇禎的著名謊言,還有他的「剛愎自用」和「生性多疑」。這些謊言在崇禎離開人世後的一百多年被創造出來。這些御用文人苦心孤詣尋找出的罪證,成為小說家意淫的素材。 但當我們自己翻開歷史,我們會看到一個和現在被妖魔化的崇禎完全不同的少年。   朱由儉,母親賢妃,父親明光宗。
  • 崇禎朝刑部右侍郎,北京城破後在城門下自殺殉國,全家緊跟著殉國
    後來事情傳開了,周圍人都對其豎起大拇指,稱讚其有松柏的操守、剛正的行為作風。隨後,孟兆祥升任稽勳郎中,但由於為官剛烈,忤逆權貴重臣,被貶為行人司副官職,不久升遷光祿丞,進少卿。歷左通政、太僕卿,旋進通政使,拜刑部右侍郎。
  • 為何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會那麼快亡?太監和東林黨我們了解多少
    在這樣自我閹割式的大環境內,也難怪崇禎上吊的時候就一個太監陪著他。而此時明朝的文人和大臣,卻在忙著進京趕考的趕考,投奔新主子的新主子。反而是被歷史罵得最多的太監,成為了大明江山的最後送終人。而對於魏忠賢這個太監裡的極品,我們到底對他了解多少呢?
  • 魏忠賢地位很高,為何還要謀朝篡位?多此一舉?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
  • 魏忠賢是取得木匠皇帝朱由校的信任,做到獨掌政權的地步
    木匠皇帝不過魏忠賢和客巴巴在就料到會有這麼一天,因此早就提前做好了防範。也就是將未來即將登記的皇帝也聽自己的話,控制住這個未來掌管皇權的人。魏忠賢和客巴巴據《甲申朝事小紀》記載:「張氏有孕,客氏暗囑宮人,於捻背時,重捻腰間,孕墜。」也就是說,是客氏私下叮囑給宮女,在給張皇后按摩的時候,用勁過猛導致早產。
  • 魏忠賢與全球化
    英國人和西班牙人第一次翻臉,是因為一個叫霍金斯的英國人,專門幹從非洲買黑奴賣到南美的勾當,但是1568年他賣完奴隸遇到大風,請求到墨西哥一處海港休整,剛好這時候西班牙任命的新總督到港,西班牙人信天主教,英國人信新教,兩邊互相看不順眼,本來新總督已經同意了讓他們進港休息,但不知道為什麼腦子一抽,認為英國人是在他們領土上搞走私,臨時翻臉,叫人把霍金斯400人的隊伍幾乎全宰了
  • 亡國後,崇禎皇帝與溥儀更說了一句話,前者讓人敬佩,後者讓人痛恨
    古代歷史上的亡國之君有很多,但是,被拿來做最多對比的,就是明朝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朱由檢、清朝的亡國之君宣統帝溥儀兩人了。同樣是亡國之君,崇禎皇帝與宣統皇帝在王國說說的話,前者讓人肅然起敬,後者讓人痛恨萬分。其實,崇禎皇帝是特別有爭議的一個皇帝,很多喜歡明史的人都說崇禎不是亡國之君,而是攤上了亡國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