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象升是江蘇宜興人,明末崇禎皇帝的得力戰將,也是「進士」將軍。
1633年起,參與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有功,升任右副都御史。
總理河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等五省的軍務,兼湖廣巡撫,後升任兵部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
後來,他率部在巨鹿賈莊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重兵而不救援,終因炮盡矢絕,戰死疆場,據說當時天下為之震動。作為鎮壓李自成的將軍,他沒有洪承疇的顯赫名聲,作為抗擊清軍的明軍將領,他也沒有袁崇煥那麼耀眼。
那麼,為什麼在他死後,會震動大明天下呢?他真的是大明江山的擎天柱嗎?下面就從這麼三個方面來解讀。
其一、盧象升作為崇禎皇帝的得力戰將,曾經與張獻忠、高迎祥、李自成等人的農民軍作戰,他幾乎把李自成的精銳騎兵,給殲滅殆盡了
彭孫貽的《流寇志》有記載:義軍稱盧象升為「盧閻王」,一遇見他就趕緊避而遠之。
盧象升幾乎每次上戰場,都能夠做到身先士卒,跟賊兵肉搏格鬥,有時候,「賊兵」的兵刃砍到他的馬鞍,他都不顧,如果戰馬死掉了,他就步行作戰。
有一次,他在險峻的山崖邊追趕賊寇,一名賊兵從山頂上放箭,正好射中了盧象升的額頭,又一支箭飛來,盧象升的僕夫瞬間死於馬下,他卻提刀越戰越勇。
賊兵嚇得逃走了,此戰後,他們相互告誡說:盧廉使這個人,誰撞上誰死,不可碰他。
盧象升因此獲得了勇冠三軍的威名。「賊兵」都怕了他,避而遠之,都向南渡河而逃。
盧象升在鳳陽大會諸將,並且上書皇帝,針砭時弊的提出明軍存在的嚴重問題,此後在他的努力圍剿之下,幾乎把李自成的精銳騎兵,給殲滅殆盡了
1636年,盧象升在鳳陽大會諸將之時,他上書崇禎皇帝說:
賊寇橫行以後,朝廷再調兵,賊寇人多時,再增派兵力,這只能說是官軍跟不上趟兒了。
官軍開上戰場,然後再討論供應軍餉,部隊會合以後,再來申請糧餉,這只能說是「玩命」。
況且請到的糧餉還不夠用,官兵們自然會跟隨賊寇去搶劫,這些年以來,官軍所召來的部隊,都和賊寇成了同夥,所食用的軍餉,都無異於盜賊的餉糧了。
他還說道:「各直省的巡撫大臣,都有邊疆重任,不要一有賊警就請求別人增援、調兵,你不響應他吧,其實大家本來就應當同舟共濟,你四處去接應他吧,你的兵力怎麼能跟得上?」
最後還說:「臺諫大臣們不管事情的難易,不顧將士的死活,專門在那裡說長道短,求全責備。將軍們即使有再大的本事,又怎麼能施展才能?
崇禎皇帝看了盧象升的奏摺,覺得頗有道理,此後,對他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這個時候,高迎祥來圍攻廬州,沒打下,分路打下了含山、和州,然後進圍滁州。
盧象升率領總兵祖寬、遊擊羅岱解救滁州,在州城東面的五裡橋展開大戰,殺掉了賊首搖天動,奪取了他騎的駿馬。
賊兵的連營一齊敗下陣來,盧象升把戰敗的賊兵趕到五十裡以外。從朱龍橋到關山,賊兵的死屍填滿了溝壑,滁水都因此無法流動了。
賊兵這才北趨鳳陽,圍困壽州,闖過潁上、霍山、蕭縣、碭山,進而窺視曹縣、單縣。總兵劉澤清在黃河岸上駐防,賊兵就擄掠了考城、儀封然後西去。
有一支進犯亳州的賊兵,轉而打進歸德。永寧總兵官祖大樂加以攔截打擊,賊兵於是北向開封。陳永福在朱仙鎮打敗他們,賊兵就逃往登封跟別的賊軍會合。
然後分路開往裕州、南陽。盧象升會合祖寬、祖大樂、羅岱的兵力,在七頂山把賊兵打得大敗,幾乎把李自成精銳騎兵給殲滅殆盡了。
後來,盧象升駐兵南陽,讓祖大樂防守汝寧,祖寬防守鄧州。
他親率各路官軍進攻賊寇,同時派使者去通知巡撫王夢尹、鄖陽撫治宋祖舜說:「賊兵現在已經精疲力竭,我們可以從東西兩面夾擊他們,前面有漢江擋它的路,只要你們頂住,官軍就可以把他們一舉全殲。」
如果不是清軍入侵,把盧象升調往大同,估計李自成的農民軍,很有可能會被他給剿滅掉了!
其二、他很早就力主抗清,守衛京師,崇禎皇帝第三次賜予盧象升「尚方寶劍」,讓他指揮全國各地來增援的明軍
這個時候,清軍已經由宣府、大同入侵,開始劫掠明朝的京畿地區。
京師戒嚴後,朝廷傳詔書,命令盧象升入衛京師,皇帝又一次賜給他「尚方寶劍」。36歲的盧象升,已經開始指揮明朝的全部援軍。
京師解嚴以後,朝廷傳詔書提拔盧象升為兵部左侍郎,讓他去總督宣府、大同、山西的軍事。
當時東北關外的大凌河已經失守,但松山錦州仍在,山海關防線仍很牢固。宣府、大同一帶則形同虛設。
盧象升在那裡大興屯田,谷熟以後,每畝收成一鍾,儲存了二十多萬石穀米。在他的努力下,形勢漸漸好轉。皇帝為此發布指示要九邊各地都學習宣府、大同的戍邊辦法。
後來,清軍入侵牆子嶺、青口山,殺掉了總督吳阿衡,搗毀了山海關正門。
崇禎皇帝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個總兵楊國柱、王樸、虎大威入衛京師,第三次賜予盧象升「尚方寶劍」,讓他指揮全國各地來增援的明軍。
他到都城後,崇禎皇帝向他詢問方略。盧象升回答說:「我主張開戰。」皇帝沉默好久才說:「現在招撫之策,也僅是朝臣們的意見,你可以先和楊嗣昌、高起潛等人再研究研究!」
盧象升隨後就跟他們倆討論,結果意見不一致。
最後,崇禎皇帝還是聽取了他的主戰意見,首先用一萬兩銀子犒勞部隊,楊嗣昌為盧象升送行時喝退左右,告誡他不要冒失地出戰,盧象升於是走馬上任。
當部隊駐紮在昌平時,皇帝又派宦官送來三萬兩國庫銀,犒勞部隊。
第二天,又賜給100匹御用馬匹和1000匹太僕寺養的馬,500條銀鐵鞭。
盧象升對部屬說:「和議果然是朝臣們的意見,看來皇上抗戰的決心是堅定的。」於是他也下定決心,已經考慮如何作戰的問題了。
其三、盧象升名義上統率明朝各地的明軍,實際上領兵不到兩萬人,最後還要親自躍馬衝陣,身中四矢三刃,壯烈殉國,死後過了80天,他的屍體才得以收殮
崇禎皇帝賜予盧象升「尚方寶劍」,讓他指揮全國各地來增援的明軍。
但是很多事,他都受到楊嗣昌、高起潛的阻撓。
盧象升上書請求分編部隊,朝廷就決定宣府、大同、山西三位總兵的部隊,歸盧象升指揮,而山海關、寧遠等各路部隊,卻歸高起潛指揮。
盧象升名義上統率全國各地的部隊,實際上他領兵不到兩萬,駐紮在順義。
1637年,皇太極命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統左翼軍,貝勒嶽託為揚武大將軍,統右翼軍,貝勒杜度等相副,兩路徵伐大明。
貝勒嶽託從密雲北邊牆子嶺,毀壞長城,破邊牆入邊,斬殺明薊遼總督吳阿衡。
多爾袞則在青山關毀邊牆而入,兩軍在北京郊區通州會師。
當時崇禎皇帝已經有和議的意願,讓兵部尚書陳新甲和清朝在私底下接觸。
大學士楊嗣昌、總監軍太監高起潛揣測到了崇禎意在和議,對盧象升多方阻撓,盧象升名為總督天下兵馬,但根本調動不了其他人的兵馬,他定下的用兵策略一條也沒法推行。
宣、大同、山西三總兵,吃空餉也吃得太狠,三總兵的部隊數量,竟然不到兩萬人。
盧象升的兵馬,因數量上不及來援的關寧軍,導致關寧軍宦官監軍高起潛,不願接受盧象升指揮。
崇禎皇帝見此,居然改用內閣首輔劉宇亮節制天下援軍。盧象升只能統領自己的宣、大、山西三總兵,關寧軍則繼續由宦官監軍高起潛指揮。
因此,盧象升雖一度名義上總督天下援兵,實際上能夠指揮的兵馬不到兩萬人。
盧象升由涿州進據保定,命令諸將分道出擊,在慶都和清軍作戰。
可是,巡撫張其平居然不發軍餉。軍中又傳說雲、晉有清軍,貪生怕死的大同總兵王樸,藉機離開盧象升逃走了,因此,盧象升只剩下楊國柱、虎大威兩位總兵。
1639年1月14日,盧象升領兵進駐巨鹿的賈莊。太監高起潛統帥關寧鐵騎數萬在雞澤,距離賈莊不到50裡,盧象升派遣楊廷麟去請求救援,高起潛卻藉故拖延
1月15日,盧象升領兵至蒿水橋,被清軍主力包圍。
盧象升命虎大威護左翼,楊國柱護右翼,自領親兵於中軍架炮設弩,與清軍決戰。
從早晨一直戰至下午,炮彈和箭頭都打光了,於是盧象升下令以短兵接敵,英勇奮戰,清軍以精騎夾攻,明軍士卒死傷殆盡。
總兵虎大威欲攜其潰圍而出,盧象升按劍大呼:「將軍死綏,有進無卻!」
他繼續率親兵躍馬衝陣,身中四矢三刃,壯烈殉國。後來,高起潛居然不戰而潰。
戰後,楊廷麟及部下,在戰場上尋獲盧象升遺體,其兵甲裝之下,尚著麻衣白網,當時他還正在服父喪。
大同等三郡的老百姓,聽說盧象升的死,痛哭失聲,聲震天地。
盧象升死後,楊嗣昌怕他沒死,以後會報復他,派了三個巡邏兵去查看。其中一人叫俞振龍,告訴楊嗣昌,盧象升真的死了。
其實,對楊嗣昌而言,他倒是希望盧象升沒死,他就可以把怯懦畏戰之類的罪名,都加到盧象升的頭上了。
順德知府上奏盧象升的死狀,楊嗣昌故意刁難,過了80天,盧象升的屍體才得以收殮。
後來,盧象升的妻子王氏,以及盧象升的弟弟象晉、象觀請求撫恤,都沒有允許。
直到楊嗣昌剿張獻忠失敗自殺後,朝廷才贈盧象升太子少師、兵部尚書,賜祭葬,直到南明福王時,才追諡「忠烈」。
綜上所述,盧象升作為崇禎皇帝的得力戰將,曾經與張獻忠、高迎祥、李自成等人的農民軍作戰,他幾乎把李自成的精銳騎兵,給殲滅殆盡了。
後來,他力主抗清,守衛京師,崇禎皇帝三次賜予盧象升「尚方寶劍」,讓他指揮全國各地來增援的明軍。
其實,盧象升名義上統率明朝各地的明軍,實際上領兵不到兩萬人,最後還要親自躍馬衝陣,身中四矢三刃,壯烈殉國,死後過了80天,他的屍體才得以收殮。
可以說,他確實是大明江山的擎天柱,所以在他死後,「天下為之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