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將領盧象升死後,為何天下為之震動?

2020-12-13 康磊智說美食

盧象升是江蘇宜興人,明末崇禎皇帝的得力戰將,也是「進士」將軍。

1633年起,參與鎮壓李自成等農民軍有功,升任右副都御史。

總理河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等五省的軍務,兼湖廣巡撫,後升任兵部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

後來,他率部在巨鹿賈莊被清軍包圍,高起潛擁重兵而不救援,終因炮盡矢絕,戰死疆場,據說當時天下為之震動。作為鎮壓李自成的將軍,他沒有洪承疇的顯赫名聲,作為抗擊清軍的明軍將領,他也沒有袁崇煥那麼耀眼。

那麼,為什麼在他死後,會震動大明天下呢?他真的是大明江山的擎天柱嗎?下面就從這麼三個方面來解讀。

其一、盧象升作為崇禎皇帝的得力戰將,曾經與張獻忠、高迎祥、李自成等人的農民軍作戰,他幾乎把李自成的精銳騎兵,給殲滅殆盡了

彭孫貽的《流寇志》有記載:義軍稱盧象升為「盧閻王」,一遇見他就趕緊避而遠之。

盧象升幾乎每次上戰場,都能夠做到身先士卒,跟賊兵肉搏格鬥,有時候,「賊兵」的兵刃砍到他的馬鞍,他都不顧,如果戰馬死掉了,他就步行作戰。

有一次,他在險峻的山崖邊追趕賊寇,一名賊兵從山頂上放箭,正好射中了盧象升的額頭,又一支箭飛來,盧象升的僕夫瞬間死於馬下,他卻提刀越戰越勇。

賊兵嚇得逃走了,此戰後,他們相互告誡說:盧廉使這個人,誰撞上誰死,不可碰他。

盧象升因此獲得了勇冠三軍的威名。「賊兵」都怕了他,避而遠之,都向南渡河而逃。

盧象升在鳳陽大會諸將,並且上書皇帝,針砭時弊的提出明軍存在的嚴重問題,此後在他的努力圍剿之下,幾乎把李自成的精銳騎兵,給殲滅殆盡了

1636年,盧象升在鳳陽大會諸將之時,他上書崇禎皇帝說:

賊寇橫行以後,朝廷再調兵,賊寇人多時,再增派兵力,這只能說是官軍跟不上趟兒了。

官軍開上戰場,然後再討論供應軍餉,部隊會合以後,再來申請糧餉,這只能說是「玩命」。

況且請到的糧餉還不夠用,官兵們自然會跟隨賊寇去搶劫,這些年以來,官軍所召來的部隊,都和賊寇成了同夥,所食用的軍餉,都無異於盜賊的餉糧了。

他還說道:「各直省的巡撫大臣,都有邊疆重任,不要一有賊警就請求別人增援、調兵,你不響應他吧,其實大家本來就應當同舟共濟,你四處去接應他吧,你的兵力怎麼能跟得上?」

最後還說:「臺諫大臣們不管事情的難易,不顧將士的死活,專門在那裡說長道短,求全責備。將軍們即使有再大的本事,又怎麼能施展才能?

崇禎皇帝看了盧象升的奏摺,覺得頗有道理,此後,對他更加信任和重用了。

這個時候,高迎祥來圍攻廬州,沒打下,分路打下了含山、和州,然後進圍滁州。

盧象升率領總兵祖寬、遊擊羅岱解救滁州,在州城東面的五裡橋展開大戰,殺掉了賊首搖天動,奪取了他騎的駿馬。

賊兵的連營一齊敗下陣來,盧象升把戰敗的賊兵趕到五十裡以外。從朱龍橋到關山,賊兵的死屍填滿了溝壑,滁水都因此無法流動了。

賊兵這才北趨鳳陽,圍困壽州,闖過潁上、霍山、蕭縣、碭山,進而窺視曹縣、單縣。總兵劉澤清在黃河岸上駐防,賊兵就擄掠了考城、儀封然後西去。

有一支進犯亳州的賊兵,轉而打進歸德。永寧總兵官祖大樂加以攔截打擊,賊兵於是北向開封。陳永福在朱仙鎮打敗他們,賊兵就逃往登封跟別的賊軍會合。

然後分路開往裕州、南陽。盧象升會合祖寬、祖大樂、羅岱的兵力,在七頂山把賊兵打得大敗,幾乎把李自成精銳騎兵給殲滅殆盡了。

後來,盧象升駐兵南陽,讓祖大樂防守汝寧,祖寬防守鄧州。

他親率各路官軍進攻賊寇,同時派使者去通知巡撫王夢尹、鄖陽撫治宋祖舜說:「賊兵現在已經精疲力竭,我們可以從東西兩面夾擊他們,前面有漢江擋它的路,只要你們頂住,官軍就可以把他們一舉全殲。」

如果不是清軍入侵,把盧象升調往大同,估計李自成的農民軍,很有可能會被他給剿滅掉了!

其二、他很早就力主抗清,守衛京師,崇禎皇帝第三次賜予盧象升「尚方寶劍」,讓他指揮全國各地來增援的明軍

這個時候,清軍已經由宣府、大同入侵,開始劫掠明朝的京畿地區。

京師戒嚴後,朝廷傳詔書,命令盧象升入衛京師,皇帝又一次賜給他「尚方寶劍」。36歲的盧象升,已經開始指揮明朝的全部援軍。

京師解嚴以後,朝廷傳詔書提拔盧象升為兵部左侍郎,讓他去總督宣府、大同、山西的軍事。

當時東北關外的大凌河已經失守,但松山錦州仍在,山海關防線仍很牢固。宣府、大同一帶則形同虛設。

盧象升在那裡大興屯田,谷熟以後,每畝收成一鍾,儲存了二十多萬石穀米。在他的努力下,形勢漸漸好轉。皇帝為此發布指示要九邊各地都學習宣府、大同的戍邊辦法。

後來,清軍入侵牆子嶺、青口山,殺掉了總督吳阿衡,搗毀了山海關正門。

崇禎皇帝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個總兵楊國柱、王樸、虎大威入衛京師,第三次賜予盧象升「尚方寶劍」,讓他指揮全國各地來增援的明軍。

他到都城後,崇禎皇帝向他詢問方略。盧象升回答說:「我主張開戰。」皇帝沉默好久才說:「現在招撫之策,也僅是朝臣們的意見,你可以先和楊嗣昌、高起潛等人再研究研究!」

盧象升隨後就跟他們倆討論,結果意見不一致。

最後,崇禎皇帝還是聽取了他的主戰意見,首先用一萬兩銀子犒勞部隊,楊嗣昌為盧象升送行時喝退左右,告誡他不要冒失地出戰,盧象升於是走馬上任。

當部隊駐紮在昌平時,皇帝又派宦官送來三萬兩國庫銀,犒勞部隊。

第二天,又賜給100匹御用馬匹和1000匹太僕寺養的馬,500條銀鐵鞭。

盧象升對部屬說:「和議果然是朝臣們的意見,看來皇上抗戰的決心是堅定的。」於是他也下定決心,已經考慮如何作戰的問題了。

其三、盧象升名義上統率明朝各地的明軍,實際上領兵不到兩萬人,最後還要親自躍馬衝陣,身中四矢三刃,壯烈殉國,死後過了80天,他的屍體才得以收殮

崇禎皇帝賜予盧象升「尚方寶劍」,讓他指揮全國各地來增援的明軍。

但是很多事,他都受到楊嗣昌、高起潛的阻撓。

盧象升上書請求分編部隊,朝廷就決定宣府、大同、山西三位總兵的部隊,歸盧象升指揮,而山海關、寧遠等各路部隊,卻歸高起潛指揮。

盧象升名義上統率全國各地的部隊,實際上他領兵不到兩萬,駐紮在順義。

1637年,皇太極命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統左翼軍,貝勒嶽託為揚武大將軍,統右翼軍,貝勒杜度等相副,兩路徵伐大明。

貝勒嶽託從密雲北邊牆子嶺,毀壞長城,破邊牆入邊,斬殺明薊遼總督吳阿衡。

多爾袞則在青山關毀邊牆而入,兩軍在北京郊區通州會師。

當時崇禎皇帝已經有和議的意願,讓兵部尚書陳新甲和清朝在私底下接觸。

大學士楊嗣昌、總監軍太監高起潛揣測到了崇禎意在和議,對盧象升多方阻撓,盧象升名為總督天下兵馬,但根本調動不了其他人的兵馬,他定下的用兵策略一條也沒法推行。

宣、大同、山西三總兵,吃空餉也吃得太狠,三總兵的部隊數量,竟然不到兩萬人。

盧象升的兵馬,因數量上不及來援的關寧軍,導致關寧軍宦官監軍高起潛,不願接受盧象升指揮。

崇禎皇帝見此,居然改用內閣首輔劉宇亮節制天下援軍。盧象升只能統領自己的宣、大、山西三總兵,關寧軍則繼續由宦官監軍高起潛指揮。

因此,盧象升雖一度名義上總督天下援兵,實際上能夠指揮的兵馬不到兩萬人。

盧象升由涿州進據保定,命令諸將分道出擊,在慶都和清軍作戰。

可是,巡撫張其平居然不發軍餉。軍中又傳說雲、晉有清軍,貪生怕死的大同總兵王樸,藉機離開盧象升逃走了,因此,盧象升只剩下楊國柱、虎大威兩位總兵。

1639年1月14日,盧象升領兵進駐巨鹿的賈莊。太監高起潛統帥關寧鐵騎數萬在雞澤,距離賈莊不到50裡,盧象升派遣楊廷麟去請求救援,高起潛卻藉故拖延

1月15日,盧象升領兵至蒿水橋,被清軍主力包圍。

盧象升命虎大威護左翼,楊國柱護右翼,自領親兵於中軍架炮設弩,與清軍決戰。

從早晨一直戰至下午,炮彈和箭頭都打光了,於是盧象升下令以短兵接敵,英勇奮戰,清軍以精騎夾攻,明軍士卒死傷殆盡。

總兵虎大威欲攜其潰圍而出,盧象升按劍大呼:「將軍死綏,有進無卻!」

他繼續率親兵躍馬衝陣,身中四矢三刃,壯烈殉國。後來,高起潛居然不戰而潰。

戰後,楊廷麟及部下,在戰場上尋獲盧象升遺體,其兵甲裝之下,尚著麻衣白網,當時他還正在服父喪。

大同等三郡的老百姓,聽說盧象升的死,痛哭失聲,聲震天地。

盧象升死後,楊嗣昌怕他沒死,以後會報復他,派了三個巡邏兵去查看。其中一人叫俞振龍,告訴楊嗣昌,盧象升真的死了。

其實,對楊嗣昌而言,他倒是希望盧象升沒死,他就可以把怯懦畏戰之類的罪名,都加到盧象升的頭上了。

順德知府上奏盧象升的死狀,楊嗣昌故意刁難,過了80天,盧象升的屍體才得以收殮。

後來,盧象升的妻子王氏,以及盧象升的弟弟象晉、象觀請求撫恤,都沒有允許。

直到楊嗣昌剿張獻忠失敗自殺後,朝廷才贈盧象升太子少師、兵部尚書,賜祭葬,直到南明福王時,才追諡「忠烈」。

綜上所述,盧象升作為崇禎皇帝的得力戰將,曾經與張獻忠、高迎祥、李自成等人的農民軍作戰,他幾乎把李自成的精銳騎兵,給殲滅殆盡了。

後來,他力主抗清,守衛京師,崇禎皇帝三次賜予盧象升「尚方寶劍」,讓他指揮全國各地來增援的明軍。

其實,盧象升名義上統率明朝各地的明軍,實際上領兵不到兩萬人,最後還要親自躍馬衝陣,身中四矢三刃,壯烈殉國,死後過了80天,他的屍體才得以收殮。

可以說,他確實是大明江山的擎天柱,所以在他死後,「天下為之震動」。

相關焦點

  • 明朝末年,天將雄師——盧象升,死後為何讓天下為之震動?
    即便這次勤王之中,盧象升並沒有得到一展拳腳的機會,但是崇禎皇帝記住了這個心懷天下的年輕人。次年,崇禎提拔盧象升為右參政兼副使,外出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兵備,號稱「天雄軍」。從此,盧象升正式開始了自己輝煌無比的軍事生涯.
  • 明末抗清將領,穿孝服殺敵陣亡,死後天下為之震動
    在明末清初,由於國家內憂外患,而產生了一大批精忠愛國的英勇將士,其中明朝將領盧象升是較為突出的一個,但他的命運也算是最為悲慘的。在盧象升死去之後,天下為之震動。而這震動的主要原因無非是人們心痛,一個為明朝江山付出一切的將軍,在死去之後卻被如此對待,另一點就是,盧象升這位將軍的死去緣由令人感到憤慨。
  • 崇禎十一年清軍入寇的真相(二):陳新甲害死盧象升
    另外,楊嗣昌在盧象升戰死後安排孫傳庭接替盧象升,調洪承疇,曹變蛟入衛,也使得楊嗣昌害死盧象升的謊言不攻自破。所以,真正謀害盧象升的人是誰?新任宣大總督,陳新甲。對,就是「正史」中「因為議和洩露,崇禎推卸責任殺掉的」那位兵部尚書。陳新甲議和並不能挽救明朝,他也並不是因為議和被殺的,這點以後我會寫文章專門分析。今天只分析陳新甲如何害死盧象升的。
  • 想和不言和,暗合不明和:崇禎十一年明朝的「議和」之念
    崇禎十年,在清朝再次進攻朝鮮和皮島之時,明朝正忙於平定北方的農民軍。當時,熊文燦節制直隸、湖廣、河南、四川、山西、陝西軍隊,統籌進攻農民軍。崇禎十年是大旱之年,當年閏四月,刑科給事中上言:「今日之旱,殆非尋常災異也,天下財賦之地,已空其半,又遇驕陽亢旱,吳、越、楚、豫、燕、齊之間不知幾千萬裡,是所未盡空者,殆將並空矣。」到了六月,山東跟河南一帶又發生了蝗災。
  • 明末的最後一根稻草,天雄軍統帥「七省督師」盧象升也慘死清軍手
    這位盧督師雖說是個文人,卻實在是明朝大將中少見的一位武藝高強的人物。在崇禎六年的一場與農民軍的戰鬥中《明史盧象升傳》中寫道「象升每臨陣,身先士卒,與賊格鬥,刃及鞍勿顧,失馬即步戰,逐賊危崖,一賊自巔射中象升額,又一矢僕夫斃馬下,象升提刀戰益疾。賊駭走,相戒曰:盧廉使遇即死,不可犯。」。
  • 明朝皇帝朱祁鎮,打錯一仗,殺錯一人,為何死後廟號卻為英宗?
    在朱高熾和朱瞻基這兩位大能把持的朝政下,明朝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國力達到了空前鼎盛的境況,史稱「仁宣之治」。 而朱祁鎮同志在整個明朝歷史的皇帝中都非常特別,並不是因為他有多大的能耐,而是他從皇帝到俘虜、到囚犯、再到皇帝的傳奇經歷,以及他在政績上的兩大敗筆——打錯一仗,殺錯一人。
  • 毛文龍死後的兩次皮島之戰,明朝為何一次大勝,一次慘敗?
    劉興治賊心不死,暗中聯絡皇太極,準備叛逃到後金,皇太極派額駙佟養性帶200乘船接應,事情洩露後,劉興治被皮島的明朝將領沈世魁殺死。皮島內亂時,有一個滿人趁機從島上逃回後金,他向皇太極報告:「興治被殺,島中未定,若於此時以一支兵襲島,則可全利也!
  • 上天給了崇禎帝十七年時間,工作勤懇,為什麼還是沒能拯救明朝?
    崇禎帝在位十七年,一直勤勤懇懇,為什麼還是沒能挽救大明朝?史上大多亡國之君都是昏君,好比秦二世胡亥、陳後主陳叔寶、宋徽宗趙佶等等。而崇禎帝卻是個勤勉的皇帝,他一心要復興大明,不分晝夜地處理公文,吃喝用度都相對節儉。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雍正帝在審訊曾靜時,針對曾靜書內提到因「明亡之恨」而反清一說,反駁道:「前明之亡國,亡於流寇李自成之手,與我朝毫無幹涉。」甚至認為清朝攻滅大順政權,是「為明朝報仇雪恥,是我朝深有德於前明」。然而在筆者看來,從明朝萬曆末年經天啟朝直至崇禎朝,後金是始終是明朝的勁敵,且持續消耗著明朝的實力,是明朝最終滅亡的重要原因。
  • 青山宮:閩中三宮之一,五代閩國的將領,為何被宋朝封王
    既歿,鄉人廟祀之,後傾,故地猶存,明洪武二十一年重造之。偽閩即是殘唐五代十國時期的地方割據政權——閩國,由於明朝以宋代為正統,因此在這些割據政權之前加一「偽」字,以示法統。「張悃,五代時天下割據,兵燹疊告,民各鳥獸四散,鄉間不保,集民兵訓練之,旗鼓嚴肅,刁鬥時巡,青山一帶,盜不敢犯,桑麻無恙,雞犬寧」。可見,張為將期間,不光紀律嚴明,還主動出擊,打擊盜匪海寇,保境安民,為當地的老百姓做出了卓越貢獻。
  • ​明朝開國將領廖永忠
    明朝開國將領廖永忠作者:湖南武岡廖富華廖永忠(1323―1375),巢縣(今安徽巢湖)人,楚國公廖永安之弟,明朝開國將領,爵至德慶侯,後因逾制被明太祖賜死,明朝安宗廖永忠答:「能夠為聖明的主子效力,掃除寇亂,名垂史冊,正是我的願望。」朱元璋聽後稱讚不已。廖永忠協助廖永安率水師渡江之後,攻取採石、太平,擒獲陳野先,打敗蠻子海牙及陳兆先,平定集慶,攻克鎮江、常州、池州,徵討江陰海盜,都有功勞。作戰勇猛,累建戰功,廖永安因中毒箭被俘,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在囚牢中逝世,死後,朱元璋為之痛哭,並親自寫文祭奠,配祭功臣廟。
  • 明朝名將,位列明朝開國六公爵之五,同時又是明朝開國六王之一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他是一位特殊的人物,不但是開國六王之一,同時位列明朝開國六公爵之一,也是少數沒有收到朱元璋清洗的明朝功臣之一,他就是明朝的衛國公-鄧俞。鄧俞,原名鄧友德。為了能夠迅速的平定天下,在朱元璋佔領滁州時,年僅十八歲的鄧俞率領部下上萬人,投靠朱元璋,朱元璋十分高興,封鄧俞為管軍總管,並賜名為俞,從此鄧友德改名鄧俞跟隨朱元璋南徵北戰。為了能夠更好的統一江南,朱元璋命令鄧俞和常遇春領兵南下,攻打元朝的重要城市牛渚磯、太平府、溧陽、溧水、句容、蕪湖等地。
  • 祖父是明朝第一個降將,她還當上了眾嬪之首,卻在宮中憑空消失
    最重要的一點,還是明朝本身已經腐朽透頂,離心離德,無論是邊關將領還是普通百姓,都已經失去了信心。所以,當後金崛起時,許多人摒棄了傳統觀念,紛紛投奔,而引領這場投降浪潮的,就是撫順守將李永芳。 李永芳的官銜並不高,僅僅是遊擊,但他所鎮守的撫順,卻是明朝對抗後金的最前線,作用極為重要。
  • 為何秦始皇死後僅3年,40萬秦軍變綿羊?曹操:此人死後再無軍魂
    世人皆知,秦人「奮六世之餘烈」,橫掃六合,一統天下;但鮮有人知在這之前,從周平王東遷,到秦穆公稱霸,九代秦君浴血奮戰,覆滅犬戎二十一國,秦人才得以在關中立足。尚武如秦人,為何秦始皇死後僅僅3年,40萬秦軍就從虎狼變成了綿羊,被5萬楚軍覆滅在巨鹿?曹操感傷一人之死,秦軍再無軍魂!
  • 在明朝泛濫成災的倭寇,為何在清朝不見了?誰搞定了他們?
    但令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在明朝肆虐沿海的倭寇,在清朝卻突然消失了。是誰剿滅了他們呢?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明成祖朱棣上位後,統一日本的足利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也希望肅清南朝餘孽,遂答應與明朝合作,剿捕倭寇。
  • 李成梁並非大明最優秀的將領,為何可以成為不世之功臣?
    由於李成梁太強悍,有效地扼制了蒙古騎兵的入侵,為朝廷立下大功。1.2五伐女真,穩定遼東局勢當時遼東除了蒙古入侵,還有女真為害。由於當時的女真尚未統一,明朝對女真的策略是誰強就打誰,防止其勢力做大。李成梁遵循這一原則,先後五次出兵打擊女真。
  • 為何明朝皇陵沒被盜過,清朝的皇陵卻大規模被盜?連軍閥都不敢!
    為何明朝皇陵沒被盜過,清朝的皇陵卻大規模被盜?連軍閥都不敢!看過《鬼吹燈》和《盜墓筆記 》的朋友都知道,盜墓在民間操作起來也非常方便,何況是團夥有組織的作案,更不要說孫殿英這樣調集軍隊,大規模行動的。他們就夢想著在死後能保持和活著一樣的榮耀,活著統治人世間,死後統治陰間地府。基於這樣的構想,皇帝一般從坐上皇位開始就兩條腿走路,一條路就是滿天下找神仙夢想長生不老,一條路開始修建皇陵,保證死後依然可以擁有一個大大的天下。幾千年來,成神仙的皇帝沒有,死亡卻從來沒有缺席。
  • 一個六品小官 因為創下明朝一個紀錄 死後得到朱棣特殊對待
    拿贈諡來說,按明朝的規定,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員死亡以後,會有禮部的官員根據其生前的官職、業績及品行擬定一個諡號,再由皇帝親自定奪,三品以下的官員則沒有賜諡的資格。其他的恤典也是如此,不同級別的官員死後有不同規格的待遇。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是一個明朝六品小官徐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