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明朝的戚家軍,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他們正是因抗擊倭寇而聞名於世。而在整個明朝時期,倭寇一直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歷朝皇帝都將防備倭寇作為重中之重。在嘉靖朝,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更是達到了頂峰,這才有了戚家軍的橫空出世。但令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在明朝肆虐沿海的倭寇,在清朝卻突然消失了。是誰剿滅了他們呢?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倭寇產生的背景
13世紀末,日本手工業從農業分離出來,但尚不發達,很多生活用品及藥材都有賴中國的供給。但在這個時候,日本卻實行了海禁政策。由於中國貨物奇缺,所以導致價格大漲,很多日本封建領主、貴族、武士、商人都駕船來中國貿易。14世紀,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在戰爭中失敗的南方封建主,便組織武士、浪人到中國沿海進行武裝走私和劫掠的海盜活動,人們稱之為「倭寇」。

明朝建國後,頒布了嚴厲的海禁政策,朱元璋更是規定「片板不許下海」,嚴禁私人貿易。朱元璋即位後,連續派使者前往,希望恢復兩國關係。但日本當時處在分裂對抗狀態,所以幾次派遣使者都毫無結果。明成祖朱棣上位後,統一日本的足利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也希望肅清南朝餘孽,遂答應與明朝合作,剿捕倭寇。

但足利義滿死後,其子足利義持改變外交政策,雙方的勘合貿易中斷,日本不再管剿捕倭寇。倭寇又開始對我國沿海進行騷擾。而我國沿海居民因為海禁政策的影響,收入急劇縮水,單單依靠本省產的糧食已經養活不了他們。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主富商與日本封建主、浪人勾結,組成了海盜集團。所以在當時的倭寇中,既有日本封建主、武士和浪人,也有中國沿海居民。其中大海盜王直、徐海便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
肆虐明朝的倭寇為何會在清朝消失?
倭寇之禍讓明朝歷代皇帝都憂心忡忡,為何在清朝卻突然消失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明朝嘉靖時期對倭寇的沉重打擊。嘉靖初期,明王朝借寧波「「爭貢事件」,下令嚴禁造違式大船,凡是屬於違禁海船的盡數銷毀,企圖切斷一切海上聯繫和貿易往來。結果倭寇卻越禁越多,在東南沿海迅速泛濫。當時恰逢張居正主事,便啟用了戚繼光、俞大猷等著名將領。

嘉靖四十年,戚繼光率戚家軍在台州九戰九捷,殲入寇台州之敵。之後,他與俞大猷聯手,基本肅清福建、浙江的倭寇。嘉靖四十四年,二人再度合作,剿滅盤踞在廣東、南澳的倭寇。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蕩平。隆慶時期,為了防止東南沿海百姓再度與倭寇勾結,便取消海禁,允許人們航海前往東洋、西洋貿易,白銀源源不斷流入中國,史稱「隆慶開關」。

其次,日本國內嚴厲的海禁政策。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德川家康代替他掌控日本,實行幕府統治。當時西方傳教士湧入日本國內,很多日本農民都加入了教會。與此同時,葡萄牙快船也要進入日本國內,要求貿易。德川幕府擔心外來勢力會影響自己在日本的統治,所以頒布了新政,即「鎖國令」。
主要內容有:一、取締天主教的傳教活動,對外國傳教士應予以告發或逮捕,防止天主教在日本蔓延。二、嚴禁日本船出海貿易,日本商人也不得與海外往來。不得派遣日本人去外國,因偷渡被捕者,處死刑。三、對駛抵日本的船隻,進行嚴密監控,貿易活動要在政府的全部監視之下。四、對於已經離開日本在外國營造房屋的日本人,再返回日本處死刑。正是在德川幕府的嚴厲打擊下,倭寇漸漸減少,他們也不敢再冒著生命危險騷擾我國沿海。
最後,清朝通過倉儲系統,提高糧食供應保障能力,解決了沿海百姓的糧食供應問題。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能吃飽喝足的情況下,誰願意冒著殺頭的風險從事違法犯罪活動?而少了內應,即使倭寇想騷擾我國沿海地區,也是有心無力。與此同時,清朝也組建了強大的水師,加強了對東南沿海地區的防禦。所以倭寇在清朝便消亡了。
參考資料:《明太祖實錄》、《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