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泛濫成災的倭寇,為何在清朝不見了?誰搞定了他們?

2020-12-24 Boss爆史

提起明朝的戚家軍,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他們正是因抗擊倭寇而聞名於世。而在整個明朝時期,倭寇一直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歷朝皇帝都將防備倭寇作為重中之重。在嘉靖朝,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更是達到了頂峰,這才有了戚家軍的橫空出世。但令很多人沒想到的是,在明朝肆虐沿海的倭寇,在清朝卻突然消失了。是誰剿滅了他們呢?今天就來給大家介紹一下。

戚家軍

倭寇產生的背景

13世紀末,日本手工業從農業分離出來,但尚不發達,很多生活用品及藥材都有賴中國的供給。但在這個時候,日本卻實行了海禁政策。由於中國貨物奇缺,所以導致價格大漲,很多日本封建領主、貴族、武士、商人都駕船來中國貿易。14世紀,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在戰爭中失敗的南方封建主,便組織武士、浪人到中國沿海進行武裝走私和劫掠的海盜活動,人們稱之為「倭寇」。

日本倭寇

明朝建國後,頒布了嚴厲的海禁政策,朱元璋更是規定「片板不許下海」,嚴禁私人貿易。朱元璋即位後,連續派使者前往,希望恢復兩國關係。但日本當時處在分裂對抗狀態,所以幾次派遣使者都毫無結果。明成祖朱棣上位後,統一日本的足利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也希望肅清南朝餘孽,遂答應與明朝合作,剿捕倭寇。

朱元璋

但足利義滿死後,其子足利義持改變外交政策,雙方的勘合貿易中斷,日本不再管剿捕倭寇。倭寇又開始對我國沿海進行騷擾。而我國沿海居民因為海禁政策的影響,收入急劇縮水,單單依靠本省產的糧食已經養活不了他們。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地主富商與日本封建主、浪人勾結,組成了海盜集團。所以在當時的倭寇中,既有日本封建主、武士和浪人,也有中國沿海居民。其中大海盜王直、徐海便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

肆虐明朝的倭寇為何會在清朝消失?

倭寇之禍讓明朝歷代皇帝都憂心忡忡,為何在清朝卻突然消失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首先,明朝嘉靖時期對倭寇的沉重打擊。嘉靖初期,明王朝借寧波「「爭貢事件」,下令嚴禁造違式大船,凡是屬於違禁海船的盡數銷毀,企圖切斷一切海上聯繫和貿易往來。結果倭寇卻越禁越多,在東南沿海迅速泛濫。當時恰逢張居正主事,便啟用了戚繼光、俞大猷等著名將領。

倭寇

嘉靖四十年,戚繼光率戚家軍在台州九戰九捷,殲入寇台州之敵。之後,他與俞大猷聯手,基本肅清福建、浙江的倭寇。嘉靖四十四年,二人再度合作,剿滅盤踞在廣東、南澳的倭寇。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蕩平。隆慶時期,為了防止東南沿海百姓再度與倭寇勾結,便取消海禁,允許人們航海前往東洋、西洋貿易,白銀源源不斷流入中國,史稱「隆慶開關」。

戚家軍

其次,日本國內嚴厲的海禁政策。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德川家康代替他掌控日本,實行幕府統治。當時西方傳教士湧入日本國內,很多日本農民都加入了教會。與此同時,葡萄牙快船也要進入日本國內,要求貿易。德川幕府擔心外來勢力會影響自己在日本的統治,所以頒布了新政,即「鎖國令」。

主要內容有:一、取締天主教的傳教活動,對外國傳教士應予以告發或逮捕,防止天主教在日本蔓延。二、嚴禁日本船出海貿易,日本商人也不得與海外往來。不得派遣日本人去外國,因偷渡被捕者,處死刑。三、對駛抵日本的船隻,進行嚴密監控,貿易活動要在政府的全部監視之下。四、對於已經離開日本在外國營造房屋的日本人,再返回日本處死刑。正是在德川幕府的嚴厲打擊下,倭寇漸漸減少,他們也不敢再冒著生命危險騷擾我國沿海。

德川幕府

最後,清朝通過倉儲系統,提高糧食供應保障能力,解決了沿海百姓的糧食供應問題。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能吃飽喝足的情況下,誰願意冒著殺頭的風險從事違法犯罪活動?而少了內應,即使倭寇想騷擾我國沿海地區,也是有心無力。與此同時,清朝也組建了強大的水師,加強了對東南沿海地區的防禦。所以倭寇在清朝便消亡了。

參考資料:《明太祖實錄》、《明史》

相關焦點

  • 我國沿海在唐宋元明時期都有倭寇橫行,為什麼到了清朝卻沒有了?
    人們獨到明朝歷史的時候,通常都會對明朝中期肆虐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倭寇深惡痛絕,更會對名將戚繼光剿倭七戰七捷的事跡拍案叫絕……但是,筆者今天要說的是,倭寇並非是被戚繼光打跑的,直到清朝倭寇才被真正禁絕,而且所謂「倭寇」並不是真正的倭寇,他們其實大多數是中國沿海地區的住民。
  • 明朝時的倭寇:我從哪裡來?
    我們以前一直以為,抗倭名將戚繼光消滅的倭寇,都是日本人。其實,這是一個誤解,因為有人希望我們這樣想。明朝中後期,肆虐東南沿海的倭寇,並不是一股日本浪人,而是規模極大的海盜團體。 這個團體以海外走私為主要盈利方式,控制著東太平洋和中國南海,把持著中國大陸東南部的海岸線。而且在日本九州、臺灣雞籠(基隆的早先稱呼)擁有穩固的基地。
  • 明朝狼兵對戰日本倭寇 第一次損兵大半 第二次斬倭寇近2000
    在明朝疆域上,位於廣西壯族地區有一個特殊的兵種,那就是土司們的士兵,其中最著名的要數狼兵了,不僅在當地出名,在明朝也是家喻戶曉,老百姓都知道他們驍勇善戰,不畏死亡。狼兵聲名在外,被推薦去剿滅倭寇當時的明朝,飽受倭寇侵擾,沿海地區百姓苦不堪言,朝廷多次出兵去剿滅倭寇,結果是敗多勝少,還被打怕了,看見倭寇就逃跑。當時的抗倭總督張經,沒有辦法,只好去請外援,有人給他推薦狼兵,悍不畏死的狠兵好過現在畏倭如虎的明兵。
  • 明朝中期海盜盛行,浙江陷入危機,戚繼光如何戰勝倭寇?
    明朝中期海盜盛行,浙江陷入危機,戚繼光如何戰勝倭寇?在明朝時候,有這麼一股敵人一直是朝廷統治者的心腹大患,他們是乘著小船從海上而來的,可是來得也快,去得也快,似乎沒有人能夠把他們給制服。這群倭寇在浙江一帶早已經成了耀武揚威的勢力,一般地方的兵馬無法對付他們,而這些人又因為有著獨特的倭刀而讓使用大刀之類的明朝士兵屢屢吃虧,這件事在明世宗當朝的時候就這麼越鬧越大,可是總不能讓這麼一點兒人就壞了明朝的根基,於是千挑萬選,明世宗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胡宗憲。可是胡宗憲也不是非要親自去打仗,於是他就找了另外一個人來作為對付倭寇的將領。
  • 明朝宦官幹政的現象嚴重,學習明朝制度的清朝為何沒有類似現象?
    不過,清朝在各項制度上的創新,並沒有多少,大多還是在此前各朝代的或好或壞的經驗上修補。而清朝借鑑最多的,就是被它取代的明朝。清朝的絕大多數制度,都是在明朝的基礎上繼承,好的留下,壞的拋棄。明朝最被人詬病,也最讓人害怕的是,錦衣衛和宦官幹政,其中,宦官幹政的影響最大。其實,明朝宦官勢力的權力,即使是最巔峰期,也都不如晚唐的宦官們。
  • 明朝末年,3000倭寇被俘虜,戚繼光見後:全部處死,一個不留
    明朝嘉靖年間,在沿海一帶有很多倭寇,這些倭寇一路燒殺,無惡不作。為了平定倭患,朝廷派了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去浙江一帶駐紮。浙江沿海,倭寇泛濫,他們打家劫舍,地方官員拿他們沒有辦法,只要向朝廷求助。沿海城市因為有海上貿易,所以在這些地方,有很多倭寇,他們不僅阻礙了正常的貿易,還嚴重幹擾當地百姓的生活。
  • 清朝頂戴花翎造價百萬,為何卻輸給明朝造價很低的烏紗帽?
    在有關明清兩朝的古裝電視連續劇中,人們看到,明朝的官員和清朝的官員除了服裝不同,而且戴的帽子也不相同。明朝官員頭戴有兩個翅子的烏紗帽,而清朝官員的紅頂子的官帽上都要插上一束花翎。最早的烏紗帽其實起源於東晉,在明朝以後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比起清朝的官帽,明朝的官帽確是在設計上更加簡潔圓潤。更重要的一點是,清朝大臣官員頭上不是頂著紅寶石就是翡翠之類,而明朝官帽不僅更加注重實用性,而且看起來也比清朝官帽顏值高了太多吧。
  • 明朝抗倭:日本對蘇東淮南鹽區「重拳出擊」,是誰給你的自信?
    或許是歷史遺留問題,或許是明朝政策的問題,許多日本浪人為了掠奪財富,不惜千裡,選擇乘舟進入中國。特別是在東南沿海地區,成為他們肆意妄為的主要地區。在明朝中期,揚州地區無疑是最繁華的城市,而許多浪人的目標,正是揚州。好在面對外寇來臨之時,許多國人並沒有坐視不理,而是選擇拿起武器,與之抗爭。
  • 這位明朝將軍率水師追殺倭寇直到琉球,因海運而封侯
    提起明朝的危機,大家都會想到「南倭北虜」:即北方的蒙古和南方的倭寇。 明朝中後期,衛所制逐漸敗壞,軍備廢弛,而日本此時一些戰敗的武士便趁機前來殺人越貨,成為令人咬牙切齒的「倭寇」。直到後來俞龍戚虎才將這些畜生殺的殺,攆的攆,東南沿海才恢復了平靜。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關於明朝滅亡的原因,學界乃至民間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源於萬曆、天啟皇帝惰政、不視朝;有人認為源於明末時的氣候小冰期及農民起義;還有人認為明朝亡於東林黨的空談誤國,種種看法十分多元。清朝統治者也多次強調,明朝不是清朝滅亡的,而是李自成滅亡的。
  • 「清朝無昏君,明朝都是昏君」——清朝的皇帝贏在哪裡?
    文|逆北「清朝無昏君,明朝都是昏君」這種說法本身是經不起推敲的。首先,對於怎樣便算是昏君,需要給出一個明確的定義。像沉迷於聲色犬馬,不理朝政,疏遠愛提批評意見的大臣,親近阿諛奉承的小人都是昏君的表現。但標準過多反而不利於我們的進一步論述。
  • 清朝時期的準噶爾到底多厲害,為何能硬生生的死磕清朝近70年
    清朝時期的準噶爾到底多厲害,為何能硬生生的死磕清朝近70年有句話說得好:「強是相對的,弱同樣也是相對的」,或許有人會認為清朝時期的準噶爾很強,或許也有人會認為清朝時期的準噶爾很弱,那麼咱們也只能用相對的方式來說了,如果非要說準噶爾很強的話,估計也就只能是限於和清朝對比了
  • 幾億的漢人、為何會被清朝統治數百年?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不止還十分的豐富多彩,裡面出現了很多具有自己特色的朝代,還有一些在某個方面特別強大的朝代,例如唐朝就是一個文化極其絢麗多彩,還將文化傳播到了遠方國家的朝代,又或者明朝就是一個軍事上十分霸氣的存在,所經歷的三百年的歷史中幾乎將世界的國家都徵服了,哪個不服氣就打誰的霸氣也是其他朝代做不到的
  • 明清對王爺的限制,清朝王爺不能出京城,明朝不能進,誰的手段高
    今天我們來講講明朝和清朝這兩個朝代對藩王的限制,兩個王朝對藩王的限制有著截然不同的做法,明朝的時候,藩王們是不能夠走進京城的,而清朝的王爺不能夠出京,這兩種做法,哪個更厲害一些呢?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將自己的孩子分封到了全國各地,讓他們幫助自己管理天下。管理天下,手裡必須有兵,朱元璋認為他們都是自己的孩子,讓他們手中有兵也是比較放心的。
  • 當揭開「天子守國門系列」的荒謬言辭之後,為何很多人不淡定了
    留在北平的文官為何故意挫敗崇禎南遷的意願?因為他們怕遷往南京之後他們的勢力會被南京方面的官員所搶走,而且,他們大批的資產也沒法隨軍遷徙。真正為清朝制定百年基業的是誰?難道不是明朝自己的大臣嗎?·不割地不賠償更是瞎說朱元璋為什麼頒布歷史上最為嚴格的「海禁政策」,令民間乃至官方都「片板不得下海」?就是因為明朝時海上不太平,為了防止倭寇騷擾。
  • 清朝護照什麼樣?國家雖然孱弱,但護照上的字依然振奮人心
    在很多人的眼中,清朝是比較弱的,主要是因為清朝在末期受盡了列強欺辱。其實這麼說是有些片面的,晚清只是相對西方列強弱,不能說國力弱。縱然是比西方列強弱,我國人民出國還是會受到保護的,看看清朝的護照就能看出來,上面的27個字非常硬氣。
  • 為什麼倭寇要飄洋過海來到中國,到底都是什麼人?
    明朝建國以來,逐步受到日本人的侵擾,這些日本人被稱為「倭寇」。他們長期組織武士在中國與朝鮮沿海地區劫掠,危害百姓,又進行走私貿易,對明朝及造成很大的危害。那麼,這些倭寇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漂洋過海來明朝幹壞事?
  • 權力很小的學政大人,在地方上,為何能夠對抗正二品巡撫?
    明朝建立以後,在元朝行省制度的基礎上,進行了革新和改進。在明朝統治時期,全國出現了兩京一十三省的行政區劃。為了防止出現地方割據勢力,明朝建立了三駕馬車相互制約的模式。在每個省,設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其實,布政使的地位最高。在明朝統治的前期,三駕馬車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進入明朝統治的中期,出現了蒙古騎兵南下、農民起義、日本倭寇侵擾等問題。
  • 為何明朝皇陵沒被盜過,清朝的皇陵卻大規模被盜?連軍閥都不敢!
    為何明朝皇陵沒被盜過,清朝的皇陵卻大規模被盜?連軍閥都不敢!看過《鬼吹燈》和《盜墓筆記 》的朋友都知道,盜墓在民間操作起來也非常方便,何況是團夥有組織的作案,更不要說孫殿英這樣調集軍隊,大規模行動的。他們就夢想著在死後能保持和活著一樣的榮耀,活著統治人世間,死後統治陰間地府。基於這樣的構想,皇帝一般從坐上皇位開始就兩條腿走路,一條路就是滿天下找神仙夢想長生不老,一條路開始修建皇陵,保證死後依然可以擁有一個大大的天下。幾千年來,成神仙的皇帝沒有,死亡卻從來沒有缺席。
  • 明朝的「立嫡立長」,與清朝的「擇賢而立」,到底哪個更具優勢?
    歷史上關於皇位繼承的問題,大約有兩套主流方案,一套就是「立嫡立長」,一套則是「擇賢而立」,明朝採用「立嫡立長」制度,清朝採用「擇賢而立」制度,那麼究竟誰優誰劣呢? 明朝和清朝,在歷史上是一對對頭,在電視屏幕上也往往互相敵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