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頂戴花翎造價百萬,為何卻輸給明朝造價很低的烏紗帽?

2020-12-22 客觀解讀歷史

在有關明清兩朝的古裝電視連續劇中,人們看到,明朝的官員和清朝的官員除了服裝不同,而且戴的帽子也不相同。明朝官員頭戴有兩個翅子的烏紗帽,而清朝官員的紅頂子的官帽上都要插上一束花翎。

最早的烏紗帽其實起源於東晉,在明朝以後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比起清朝的官帽,明朝的官帽確是在設計上更加簡潔圓潤。更重要的一點是,清朝大臣官員頭上不是頂著紅寶石就是翡翠之類,而明朝官帽不僅更加注重實用性,而且看起來也比清朝官帽顏值高了太多吧。

據史書上記載,明朝的官帽其實是用鐵絲做的,只不過外面圍了一層烏沙。明朝帽子的正前方微微隆起,有三道輪廓是用金線壓出來的。這才叫低調奢華有內涵。據小編了解,這種只有三品以上的人才能享受,三品以下的官員是沒有金線的。在明朝唯一的一頂全金線編制的帽子還是皇帝朱翊的陪葬。說了這麼多的明朝烏紗帽,我們接下來看看清朝的官帽頂戴花翎。

到了清朝,這些帝王們為了顯示自己高大上,在帽子上下足了功夫,帽子的奢華程度超過了任何一個朝代。帽子上有紅色的帽緯用來裝飾,最值錢的部分就是頂端的頂珠,都是用寶石製作而成,第一是紅寶石,第二是珊瑚,第三是藍寶石,第四是青金石,第五是硨磲,六用素金,七用陰紋鏤花金,八用陽紋鏤花金,而禮帽上的頂珠有翎管,質地是價值不菲的翡翠或者白玉,用來插翎。翎又分為花翎和藍翎,官職高一點的頂戴花翎,造價高達上百萬。清朝頂戴花翎造價百萬,為何卻輸給明朝造價很低的烏紗帽?

清朝的官帽奢靡之氣溢於表面,真的是相當豪氣。但是官員本身就是要正氣廉潔,雖然清朝的比明朝的要奢侈大方,但是卻沒有官員的「樣子」,可以說帽子是一大敗筆,所以說,縱然價值百萬,但是依舊沒有明朝的官帽有內涵。順便說一句,電視劇中的官員被罷免時,都會收回頂戴花翎,你們覺得是不是直接給下一個人呢?畢竟官帽很貴的。

相關焦點

  • 清朝頂戴花翎價值不菲,卻輸給了明朝的烏紗帽,其原因是什麼呢
    大家看過的古裝劇應該不少,那麼對這樣一句話應該都非常熟悉,是這樣說的:「這次,我的烏紗帽是保不住了?」那麼關於這句話中明朝官員們帶的烏紗帽,大家大概了解了多少呢?那麼今天,我就來帶大家深入了解一下明朝官員所佩戴的烏紗帽。
  • 清朝價值數百萬的頂戴花翎,為何輸給了明朝造價低廉的烏紗帽?
    在很多影視劇中,不少犯下過錯的官員都曾說過這句話:這下,我的烏紗帽怕是保不住了。那麼,關於烏紗帽,你又了解多少呢?影視劇中的烏紗帽今天就帶大家走近烏紗帽,走近明朝官帽。烏紗帽最早的烏紗帽其實起源於東晉,在明朝以後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比起清朝的官帽,明朝的官帽確是在設計上更加簡潔圓潤。
  • 清朝的「頂戴花翎」到底是什麼玩意?
    儘管清朝對服飾的要求和考究號稱中國歷史上最繁瑣、最豐富,但從審美的角度上說,實在讓人不敢恭維。比如上面提到的官帽,就很難看。清朝的官帽分兩種,一種是夏天戴的涼帽,圓錐型,呈鬥笠狀,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篾席製成;一種是冬天戴的暖帽,元寶型,蒸籠狀,宛如騷鼠,材料為緞布及動物皮毛。
  • 清朝大臣們所戴的官帽,是自己創造的還是延續明朝的?
    所以,以清朝為播放題材的電視劇可是多的像牛身上的毛一樣,數也數不清。不知道大家在看清劇的時候,有沒有看到過清朝大臣們頭上戴著的帽子。因為我們經常看這種題材的電視,大部分的帽子我們應該還是可以分的清楚的。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子,都會覺得清朝人們戴的帽子和穿的衣服都是奇奇怪怪的,但是卻很美觀漂亮。因為他們不是漢族人,所以這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 「三眼花翎」到底多珍貴?為何大清兩百多年,只有7個人獲得?
    明清兩朝的官帽就是烏紗帽,就是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清朝也叫做「頂戴花翎」。其帽子的頂端有一顆珠子,這個珠子就是頂珠。頂珠的材質多為紅、蘭、白、金等色的寶石。按照清朝的規定: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文縷花金,九品為陽文鏤花金。
  • 在清代,「頂戴花翎」是鑑別官員等級的重要標誌
    "頂戴花翎"是清代官服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官員品級的重要標誌。 所謂"頂戴"就是官員戴的帽子,"花翎"是皇帝特賜的插在帽上的裝飾品。 頂戴一般分兩種。
  • 清代官員的頂戴花翎
    (註:點擊標題下面藍色小字體【大玉匠】,查看歷史--關注,更多精彩等您分享
  • 清朝官員代表等級的頂戴裡,到底還會有多少秘密
    估計大家可能會疑惑,頂戴是什麼,用通俗的話講,就是古人上朝時戴的帽子,小編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古人的帽子吧。清朝歷代的朝冠為禮帽,禮帽又稱為「頂戴」或是稱為「頂子」。清代官帽與歷代截然不同,凡軍士、差役以上軍政人員都戴似鬥笠而小的緯帽,按冬夏季節有暖帽、涼帽之分,還視品級高低安上不同顏色、質料的"頂子",帽後拖一束翎羽(分為花翎及藍翎)。
  • 清代官員的「頂戴花翎」:前期要拿爵位換,後期敞開隨便買
    到了乾隆三十七年,清朝服飾基本定型,成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最初,花翎並不是彰顯官職品級的標誌。它只作為特殊的恩寵存在。而清初,親王、郡王、貝勒等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這是因為皇親們認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而親王、郡王、皇子等乃宗室貴位,戴翎子感覺自己有「紆尊降貴」的意思,花翎遭到部分皇親的嫌棄。
  • 「烏紗帽」原本只是普通帽子,為何後來卻成為官位的代稱?
    烏紗帽又為何被視作是官位的別稱? 其實在春秋時期,無論男女都習慣用「絲」或者麻質的「巾」,用來包頭或者是扎頭髮。 到了先秦和兩漢時期,上流貴族間開始流行佩戴帽,那個時候的帽更像頭巾。 之所以老祖宗會有佩戴帽子的習慣,主要還是在千百年前,古人為了抵禦嚴寒。
  • 清代官帽頂戴花翎 戴在腦袋上的的特殊榮耀
    那時,花翎在等級森嚴的清王朝,是一種「辨等威、昭品秩」 的標誌,非一般官員所能戴用。可見,花翎是清朝居某種地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而「外任文臣無賜花翎者」( 昭槤《嘯亭續錄》卷一)。在清宗室藩部內,也「不得逾分濫用」(《 清會典事例》卷三二八);在尚武風氣猶存的清朝,即使是有資格戴用花翎的王公貴族們也並非生下來就可享戴花翎,而是在十歲時,經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合格後才能戴用。不過,話又說過來了,到後來花翎賞賜漸多才一定經過考試了。花翎如此高貴,因而在清朝特別被人重視和嚮往。
  • 關於清代歷史「賞戴花翎」和「賞賜花翎」的區別
    他們的花翎就是賞賜。蒙應瑞也因一戰成名從士兵到將軍而且晉升三代三元大將軍,可想其戰績對敵之深刻。蒙順由於商人出色的後勤保障,康熙帝賜名蒙善宇以孫應瑞貴贈驍騎將軍賞賜頭品頂戴雙眼孔雀花翎以及黃馬褂,享受總督待遇。
  • 清朝官帽上的那顆珠子值多少錢?難怪現在有錢也買不到!
    明朝時期官員上朝佩戴的帽子乃烏紗帽,到了清朝,烏紗帽不再用,但「烏紗帽」卻已成了口頭稱呼官員的代名詞。清朝官員的「烏紗帽」之上是頂著一顆大珠子的。其中從高至低按照一品官員(紅寶石)、二品官員(珊瑚)、三品官員(藍寶石)、四品官員(青金石)、五品官員(水晶)、六品官員(硨磲)、七品官員(素金)、八品官員(陰紋縷花金)、九品官員(陽紋鏤花金)這樣來排列。那這些珠子到底值多少錢呢?在這之前,先講幾個關於清朝官帽的小故事。
  • 清朝乾隆帽子前沿的標誌是什麼?
    早期的清朝冕冠金佛頭的來歷舍林在滿語的本意就是頭盔的掩額,那掩額是什麼呢?掩額就是釘在頭盔上的鐵牌,起到保護額頭的作用。後來掩額逐漸演變成了金佛頭、金花(滿語拉丁拼寫ilha),並形成了不同於歷代冠冕的制度。
  • 「衣冠禽獸」明明是罵人的,為何在明朝,卻有人很喜歡聽
    這個成語的出處,是清朝的長篇小說《鏡花緣》,在第四十三回中這樣寫道:「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總之我們都知道,這個成語是罵人的,正常人都不希望聽到別人這樣說自己。然而,「衣冠禽獸」明明是罵人的,可是在明朝,卻有人很喜歡聽。
  • 整個清朝僅7人獲得,和珅做夢都想要一頂
    到了宋朝後,這個烏紗翅便往下垂了,而明朝那會,烏紗翅則由長翅改成了短翅。最後到清朝時,烏紗帽完全變了模樣,翅膀變成一根,且位於烏紗帽後方,還改了個名字叫花翎。 必須是清朝宗室或是藩王裡被評定為鎮國公或輔國公的親貴,再者便是妃嬪所生女兒的駙馬。總而言之,能戴上二翎的基本上都是皇親國戚。而放眼清朝200多年歷史,僅20個人享過此殊榮。 既然二眼都如此尊貴,三眼花翎豈不是要上天?的確是如此,在清朝早期,能獲得三眼花翎的一般都是爵位僅低於親王、郡王以及貝勒的貝子,或是皇后所生的長公主的駙馬。
  • 清朝頂戴以及補服與品級對應關係——看懂、辨別清朝影視劇官服
    補服出現於明朝朱元璋時期,前後各一,區別官員品級。文官繡禽,武官繡獸。清朝官員分為九品,每一品級中又分正、從,共十八級。頂戴從一至七品分為三部分,下為底座,都是鏤花金底,中間及上根據不同等級綴以不同珠寶。我們以最上面的頂子作為區別官員品級的標準。
  • 清朝的三眼花翎有多珍貴?除了皇室貴族,兩百多年只有七個人獲得
    帽子和這些裝飾物統稱為頂戴,每個品級的官員的頂戴都是不一樣的,主要以裝飾物的價值來區分。一品官員的頂戴裝飾物是紅寶石,二品官員則是紅珊瑚,三品是藍寶石。帽子上面除了裝飾物,還有花翎。
  • 清朝官帽上的頂級珠寶
    原標題:清朝官帽上的頂級珠寶 近來有一部熱播電視劇名叫《芝麻胡同》,講的是老北京醬菜園子的故事。劇中主人公嚴振聲有一祖傳的清朝六品頂戴,被視為「鎮店之寶」,據說光上面的頂珠就價值「一萬現大洋」。小小一顆頂珠竟如此值錢,其中有什麼玄機?這就要從清代官帽的品級說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