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紗帽」原本只是普通帽子,為何後來卻成為官位的代稱?

2020-12-10 騰訊網

民間相傳,烏紗帽是由宋太祖趙匡胤發明而來的。因為趙匡胤起先投奔於後周郭威麾下,後在公元960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因擔心皇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也害怕其他功臣會效仿自己篡位,於是設計出帶有一尺多的長帽翅的烏紗帽。

朝堂之上,只要百官大臣一轉頭,或者想交頭接耳說悄悄話,長長的帽翅便會上下顫抖,也能讓趙匡胤快速察覺到是誰在竊竊私語。

然而,這部分論調只是民間野史,算不得真。

宋太祖趙匡胤並非是烏紗帽的發明者,兩宋一朝官員頭上佩戴的長翅帽,的確是趙匡胤突發奇想。

那麼,烏紗帽到底是哪個朝代發明出來的?烏紗帽又為何被視作是官位的別稱?

其實在春秋時期,無論男女都習慣用「絲」或者麻質的「巾」,用來包頭或者是扎頭髮。

到了先秦和兩漢時期,上流貴族間開始流行佩戴帽,那個時候的帽更像頭巾。

之所以老祖宗會有佩戴帽子的習慣,主要還是在千百年前,古人為了抵禦嚴寒。習慣從事生產勞動時,用紡織品包裹在頭上,目的還是為了保暖。

戰國中後期,官僚集團還有統治階層的貴族認為,佩戴帽子可比作權力與地位的象徵。此時的帽又被稱之為「冠」、「冕」,其功能並非只是簡單的遮陽避寒。

到了東漢時期,更是只有世家大族的人才能佩戴帽子,普通百姓只能扎巾。

東漢《釋名》:「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正是從東漢開始,古人佩戴帽子的外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春秋與戰國時的帽子更像是頭巾,直至東漢,北方民族不斷遷徙南下移居中原。經過各種戰爭洗禮以及文化交融,南北文化得到空前交流與發展,也讓當時人們的服飾樣式,發生很大的變化。

漢代,上流貴族佩戴的帽,大多是以烏紗製成。佩戴時,將黑色頭巾從前向後,沿著額頭先包裹住一圈,接著往後盤起來裹住頭髮,在後腦勺的位置進行固定。這就是東漢,包括春秋戰國人們佩戴帽子的方法和樣式。

東漢後期,天子百官便帶著改良而來的幞頭。何為幞頭?幞頭的誕生,與北方民族固有的服飾有著密切聯繫。

簡單來說,東漢時期天子百官佩戴的幞頭,相較於此前的頭巾多了四條帶子。這四條帶子從額頭延伸至後腦勺,最後穿插固定。

從外形來看,百官頭頂上很像是打了一個大大的蝴蝶結,也讓幞頭外形從此前的頭巾,變得更像現代人佩戴的帽子。

隋唐時期,幞頭已經成為百官上朝時必備裝飾,並且一直延續到五代十國。

《唐書.輿服制》:「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

《通典》:「隋文帝開皇初,嘗著烏紗帽,自朝貴以下至於冗吏,通著入朝。

趙匡胤發明的長翅帽,也是根據唐末五代的幞頭進行改良發明。此後一直到明朝,朱元璋沿用趙匡胤發明的長翅帽,讓文武百官佩戴。到了清朝時期,百官佩戴的則是圓頂帽。

總之,烏紗帽起初只是普通平民日常生活用品,可以禦寒遮陽。

到了東漢後期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皇帝讓百官上朝時戴上黑紗製成的帽子。這種帽子的外形很像頭巾,也就是烏紗帽的雛形。

五胡十六國時,南北文化得到空前的交流和融合。建安王劉休仁(南朝宋),根據鮮卑族服飾特點,發明出一種帶有四條黑邊的烏紗帽。

《宋書·五行志一》:「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制烏紗帽,反抽帽裙,民間謂之『司徒狀』,京邑翕然相尚」。

這種帽子能包裹住額頭與後腦勺,不僅外形美觀,樣式也比較好看。在這一時期,幞頭演變成烏紗帽,已然成為當時上流貴族的必備品。

隋唐二朝承襲魏晉南北朝風俗,隋文帝統治者更是將烏紗帽,視為會見貴賓以及上朝的必備服飾。

《中華古今注·烏紗帽》:「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詔曰:『自今已後,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宋承唐制。不過,宋太祖趙匡胤在烏紗帽兩邊又加了一尺多長的帽翅,將其樣式又進行了改動。

明朝時,朱元璋定都南京,於洪武三年正式下令,把烏紗帽兩邊帽翅縮短,官位越高的人,烏紗帽整體更加偏向於圓形,且樣式較為高聳。官位越低的人,其烏紗帽更加扁平化。

《明史·輿服三》:「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圓領衫、束帶為公服。

到了清朝,官員佩戴的烏紗帽則偏向「圓形頂戴」。

也就是說,烏紗帽在春秋和戰國時期只是普通帽子。到了東漢後期和魏晉南北朝時期,才變成了官員的專屬品,成為了官位象徵。

之所以烏紗帽會代表文武百官的地位,這也與魏晉南北朝,還與隋唐二朝的統治者明文規定,將烏紗帽作為上朝時的必備品有關。

綜上所述,「烏紗帽」是封建時代的產物,為了適應當時社會制度,統治者們還用烏紗帽形狀以及細節,區分官員的品級大小。

再加上社會發展與宗教制度影響,帽子更是被賦於「冠冕」之類特殊意義,甚至普通平民還不許佩帶與官員相同的帽子。以至於帽子這件飾物,與官僚集團劃上等號。

此外,中國傳統服飾大多與禮制結合,從每個人穿著外觀,便可以看出個人的身份地位不同,這就是我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冠冕制度」。

自然而然,人們談到烏紗帽,腦海中便會想起,只有入朝做官的人才能佩戴它。

參考資料:《唐書.輿服制》《宋書·五行志一》《中華古今注·烏紗帽》《明史·輿服三》《通典》

圖片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相關焦點

  • 古代是一個帽子的世界——烏紗帽是如何成為「官帽」代表的?
    古代中國人的首服種類繁多,我們簡單可分為冠、帽、巾,那麼烏紗帽是怎麼從眾多首服中脫穎而出成為古代官員的官帽?一、烏紗帽的出現和演進「烏紗帽」現在常常被作為官員的代稱。其實,烏紗帽在最初出現的時候並非官員專用帽子,普通百姓也可以佩戴。
  • 《清平樂》烏紗帽為何有兩條左右平伸的長耳朵 細探古代官帽演變
    為了降低感染新冠肺炎,除必備的戴口罩、勤洗手外,人與人之間還要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不少收看《清平樂》的觀眾發現,劇中無論是仁宗皇帝還是官員,全都戴著有兩根長翅的帽子,相當引人注目。網民表示:「這帽子真不錯,有保持一公尺的社交距離」,還有民眾認為宋朝真先進,已經有了防疫觀念。這可是天大的誤會!
  • 揭秘烏紗帽的歷史淵源,最初只是便帽,直到這個朝代才被定為官帽
    烏紗帽,顧名思義就是指用黑色的紗質材料做成的帽子,不過在現如今的我們看來,「烏紗帽」卻和當官緊密聯繫在了一起,當官了就叫「戴了烏紗帽」,被革職了叫做「摘掉烏紗帽」,以至於《現代漢語詞典》對其解釋都是「古代文官的一種帽子」。
  • 「烏紗帽」是怎麼來的?為什麼稱丟了官兒叫丟了烏紗帽
    帽子原是指少數民族地區或者沒有開化的地方人們頭上所戴的東西,曾被看作「野人之服」。漢族文化區稱頭部佩戴物為冠、冕、弁、巾等。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有文獻記載:烏紗帽最早出現在東晉。東晉成帝時,凡在宮裡做事的人,都要戴上一種用黑紗做的帽子,叫做「烏紗帽」。不過,當時還沒有「帽」這個稱呼,而是叫「烏沙」。這頂「烏沙」,當時只是僕人們的穿戴。後來,晉朝的貴族們都是戴著高高的白色紗。到南北朝時,上層社會人士和下層百姓才普遍以戴帽子為時尚,人們製作了各種各樣款式奇特的帽子,烏紗帽也是在這個時候出現的。
  • 古代官員佩戴的烏紗帽有何寓意?它有著怎樣的歷史淵源?
    我們熟知的烏紗帽,是由南朝劉宋時期的劉宋宗室建安王劉休仁所創,《宋書卷三十》載:「司徒建安王休仁統軍赭圻,制烏紗帽,反抽帽裙」,建安王劉休仁於赭圻(今安徽繁昌西)領軍時,或許是無聊,在某一日,他突發奇想,將一塊黑色的紗布,四邊抽紮起,製作出了一頂帽子,而這就是我們後來所熟知的最初的「
  • 清朝頂戴花翎造價百萬,為何卻輸給明朝造價很低的烏紗帽?
    在有關明清兩朝的古裝電視連續劇中,人們看到,明朝的官員和清朝的官員除了服裝不同,而且戴的帽子也不相同。明朝官員頭戴有兩個翅子的烏紗帽,而清朝官員的紅頂子的官帽上都要插上一束花翎。最早的烏紗帽其實起源於東晉,在明朝以後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比起清朝的官帽,明朝的官帽確是在設計上更加簡潔圓潤。更重要的一點是,清朝大臣官員頭上不是頂著紅寶石就是翡翠之類,而明朝官帽不僅更加注重實用性,而且看起來也比清朝官帽顏值高了太多吧。
  • 宋朝的官帽為何兩個「翅子」那麼長?趙匡胤獨家定製,防止交頭接耳
    中國人對於帽子可算是情有獨鍾,中國的詞語中,有很多關於帽子的典故。比如說誇獎別人,就稱為戴高帽。認錯了人,叫張冠李戴。形容生氣,叫怒髮衝冠。形容做官的人,被稱為戴烏紗帽。僅僅就是一頂帽子,就有這麼多不同的含義。
  • 帽子的前世,古代男子能戴哪種類型的帽子?哪些人又不能戴帽子
    中國古代的「帽子」形式多樣,有冠、冕、弁、巾幘、幞頭、盔等樣式。最早的時候,實際上不應該叫做「帽子」,而應該稱之為巾,類似於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現在仍在使用的「包頭巾」,主要是麻制(後來有了絲製的)的。據記載「巾」最早的作用是用來揩汗,以後才當作帽子裹頭。
  • 清朝價值數百萬的頂戴花翎,為何輸給了明朝造價低廉的烏紗帽?
    在很多影視劇中,不少犯下過錯的官員都曾說過這句話:這下,我的烏紗帽怕是保不住了。那麼,關於烏紗帽,你又了解多少呢?影視劇中的烏紗帽今天就帶大家走近烏紗帽,走近明朝官帽。烏紗帽最早的烏紗帽其實起源於東晉,在明朝以後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比起清朝的官帽,明朝的官帽確是在設計上更加簡潔圓潤。
  • 清朝頂戴花翎價值不菲,卻輸給了明朝的烏紗帽,其原因是什麼呢
    大家看過的古裝劇應該不少,那麼對這樣一句話應該都非常熟悉,是這樣說的:「這次,我的烏紗帽是保不住了?」那麼關於這句話中明朝官員們帶的烏紗帽,大家大概了解了多少呢?那麼今天,我就來帶大家深入了解一下明朝官員所佩戴的烏紗帽。
  • 小夥帶祖傳「烏紗帽」鑑寶,專家拿光一照手哆嗦:敢問祖上何人?
    詩中所寫的烏紗帽,就是古代官員的官帽。但這小小一頂烏紗帽,裡面講究卻不少,不同等級的官員所佩戴的官帽也有許多不同的細節。俗話說「盛世古董,亂世黃金」。在生活條件逐漸變好之後,人們對古董這類老物件越來越感興趣,前些年在這樣的趨勢下,就衍生了很多鑑寶節目。當時家裡有祖傳寶貝或者在外淘到寶的部分古董愛好者,都想鑑定一下自己的寶貝真不真。
  • 加長的烏紗帽,道出了趙匡胤的心酸,也不得不佩服他的智慧!
    02長翅帽的前世今生芴板了解完了,接下來咱們說說帽子,每個朝代大臣們帽子都不同,最值得一說的就是宋朝的帽子。宋朝的帽子又稱長翅帽,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烏紗帽。趙匡胤頭戴長翅帽這種帽子就和其名字一樣,帽子後面有兩個長長的翅膀,這個帽子的發明者也正是宋太祖趙匡胤。
  • 故事:烏紗帽鳴冤
    有一天,蔡知縣的烏紗帽不見了,他便懷疑是手下的人侮弄他,就要他們交出來。手下人面面相覷,你看著我,我看著你,都不知道烏紗帽到底放在哪裡。看到此狀,蔡知縣勃然大怒,喝令六房書吏、三班衙役,三日內必須找到烏紗帽,不然就每人重責十大板。書吏、衙役們見蔡知縣真的動怒,也不敢辯解,只好撒開大網,四處去尋找。
  • 常說讓人高興的話叫做「戴高帽」,古人真的戴這種帽子嗎?
    冠,指的就是帽子,履指的就是鞋子。帽子在中國有很悠久的歷史,帽子最早又叫「頭衣」,也就是頭部的衣服。到了秦漢的時候,還沒有「帽」這個稱呼。頭衣可以分為冠、弁(biàn)、冕等幾類。貴族戴的帽子叫做「冠」,而且必須是男子二十歲成年之後才能戴的,這就叫做「行冠禮」,也就是成人禮,意味著男孩子要開始承擔責任了。
  • 李世民原本只是一個官員的兒子,他後來怎麼就成為了皇帝了呢?
    李世民他本來就只是一個朝廷官員的兒子而已,但是後來他卻成為了皇帝,那麼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現在就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啦。後來李世民長大了他的父親跟母親就安排他跟長孫氏結婚,他的妻子也是超級厲害的一個人,在事業上給了他超多幫助。結婚之後李世民就加入了一個軍隊去救了當時被抓的隋煬帝,因為他立下了功勞,所以朝廷給他父親李淵升了官,讓他到別的地方去做一個比現在更大的一個官。
  • 範進,中舉差點瘋掉,被後人嘲笑多年,他的官位後來有多大呢
    「範進」中舉差點瘋掉,被後人嘲笑多年,他的官位後來有多大呢?
  • 用摺紙DIY一款烏紗帽,今天我們就是「九品芝麻官」!
    在古代,官員都分等級的,最高等級是一級,一般都是顧命大臣,當朝宰相,最小的是九品,和現在的鎮長差不多,而且當官的都要帶一頂帽子,這就是所謂的烏紗帽,我們今天就來用摺紙DIY一款烏紗帽,體驗下當官的樂趣!
  • 青樓最初的意思是什麼,它後來為什麼成了妓院的代稱?
    青樓最早指豪華精緻的雅舍,有時亦是豪門高戶的代稱,與「朱門」意思大致相同。比如《晉書》中就有:「南開朱門,北望青樓。」興許是「青樓」一詞既典雅又溫情,它在文人階級當中逐漸成為妓院的代名詞。但是,這裡的妓院與後世的妓院有著本質的不同,青樓中的女子多是藝妓,只賣藝不賣身並不是一句假話。
  • 「衣冠禽獸」原是贊語且褒義,後來為何就變成貶義詞呢
    一、「衣冠禽獸」原本是褒義在古代,其實「衣冠禽獸」這個詞語也是有特指人群的,古代能穿「禽獸」制服的只有當官的。因此只有當官的被稱之為「衣冠禽獸」,那個時候的衣冠禽獸可是一個褒義詞。總之,「衣冠禽獸」這個詞語的詞義變化很大,最初是用來形容官服上繡繪有飛禽走獸的明代官員,它原本是一個光宗耀祖的褒義詞,但是後來這一詞發生變化。究竟是什麼原因使一個褒義詞變成了令人憎惡的貶義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