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頂戴以及補服與品級對應關係——看懂、辨別清朝影視劇官服

2020-12-22 欽命兩江總督

補服出現於明朝朱元璋時期,前後各一,區別官員品級。文官繡禽,武官繡獸。清朝官員分為九品,每一品級中又分正、從,共十八級。頂戴從一至七品分為三部分,下為底座,都是鏤花金底,中間及上根據不同等級綴以不同珠寶。我們以最上面的頂子作為區別官員品級的標準。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監察官員的補服繡的是獬豸(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擁有極高的智慧,能明是非、辨忠奸),與一般官員有區別。

從左至右依次為一至七品

文官

一品 頂戴:鏤花金底座,中間是東珠,最上面是紅寶石呢;補服:繡的是仙鶴

二品 頂戴:鏤花金底座,中間是小紅寶石,最上面是鏤花珊瑚;補服:繡錦雞

三品 頂戴:鏤花金底座,中間是小紅寶石,最上面是藍寶石;補服:繡孔雀

四品 頂戴:鏤花金底座,中間是藍寶石,最上面是青金石;補服:繡雲雁

五品 頂戴:鏤花金底座,中間是小藍寶石,最上面是水晶石;補服:繡白鷳

六品 頂戴:鏤花金底座,中間是小藍寶石,最上面是硨磲;補服:繡鷺鷥

七品 頂戴:鏤花金底座,中間是小水晶,最上面是素金(就是一個金疙瘩);補服:繡鸂鶒

八品 頂戴:鏤花陰文,金頂;補服:繡鵪鶉

九品 頂戴:鏤花陽文,金頂;補服:繡練雀

文官所繡補子

武官

武官頂戴與文官同,補服所繡從一至九品依次為:一品繡麒麟,二品繡獅子,三品繡豹,四品繡虎,五品繡熊,六品繡彪,七品繡犀牛,八品亦繡犀牛,九品繡海馬。

武官所繡補子

從九品以下為不入流之官,補服和頂戴同文官九品。

以下為每一品級官職簡單舉例(以地方官為主):

正一品:文淵閣大學士;從一品:六部各尚書。

正二品:總督(依例多加兵部尚書銜,為從一品);從二品:巡撫(依例多加兵部侍郎銜,為正二品)。

正三品:順天府尹;從三品:鹽運使。

正四品:道員;從四品:知府。

正五品:同知;從五品:鹽運副使。

正六品:通判;從六品:知州。

正七品:知縣;從七品:州判。

正八品:縣丞;從八品:訓導。

正九品:縣主簿;從九品:司獄。

相關焦點

  • 電影中的殭屍們,為什麼穿得都是清朝官服?
    作為一種文化符號,接下來我們也將仔細探尋補服這種服飾的歷史源流。對於補服,大部分人的印象是清朝官員:頂戴花翎,胸口後背各有形象不一的補子,按照品級各有不同。至此,武后以袍紋定品,將官服顏色圖案與官員品級相關聯。到明朝,中央集權極大強化,對服色和圖案進行極為嚴格的規定,這才產生了我們現在熟悉的補服。
  • 高清照片:清朝文官品級高低就看官服上這塊「補丁」,命婦也有
    我們在看清朝題材影視劇時,經常發現劇中的官員所穿的服裝在前胸後背都有一塊「補丁」,而且這塊「補丁」花裡胡哨,繡著花紋。其實,帶「補丁」的服裝稱為補服,體現官員的品級,他們在辦公、祭祀、慶典時都穿這種服裝。
  • 清朝官制官服
    清朝繼承了這一做法,內閣的首輔大學士以及協辦大學士都被稱為中堂,即宰相的別稱,但實權則由軍機處掌握,在軍機處任職的官員稱為軍機大臣,統稱大軍機,軍機大臣的僚屬稱為軍機章京,又稱小軍機。 1中央行政機構 清朝沿襲明朝傳統,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長官(管部的大學士及尚書、侍郎等)稱堂官,部下屬各司的郎中、員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稱為司官。
  • 如何從官服圖案看出清朝官員級別?除了皇帝還有哪些人官服上有龍
    大家在看關於清朝時期電視劇的時候,細心的觀眾可能會發現,清朝官服看上去千篇一律,但官服上的圖案卻各有不同。有的人官服上的圖案是飛禽,有的人官服上的圖案是走獸,那麼這些圖案都有什麼區別呢?如何從官服圖案看出清朝官員級別呢?
  • 清朝官職一覽表
    但是康熙末年規定太監最高官位為5品,最低為8品,乾隆七年規定太監官位最高為4品而且永為定製!慈禧太后因為寵愛李連英,打破了祖宗的定製,封李連英為2品。這也是清朝歷史上太監最高的品位!清朝統治者開國後,汲取了前朝宦官亂國的教訓,制定「祖制」,對宦官限制很嚴。
  • 清朝官服有講究,看懂官服上的禽獸就知道是幾品官,你知道幾種?
    隨著這幾年清宮劇的熱播,也讓我們對清朝歷史上的一些人物有所了解,官員與官員,官員與妃子之間的關係是錯綜複雜,除了劇情之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到清朝官員所穿的官服有點傻傻分不清,官服都很相似,但是官服上面的圖案都是五花八門,那麼今天小編對於清朝的官服給小夥伴們補補腦。
  • 和珅是清朝的第一權臣,竟用「雙料補服」定計,讓恆善落入陷阱
    隨著清宮影視劇的盛行,和珅的形象被廣為人知,觀眾除了關注他神秘而龐大的財富以外,還對其狡猾的性格,狠辣手段非常感興趣,今兒咱們就來說說關於和珅與政敵過招的故事,來看看他除了貪賄,到底還有啥過人手段?下面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 清朝官服上那些花花綠綠的配飾是什麼?每個物件都有特殊含義
    對於官服的選用,清朝皇帝曾傷透了腦筋。對於一個王朝而言,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服飾。這種服飾又不能簡單地照搬。清朝又是起源關外,他們希望能保留自己的服飾特點。而且,從帝王、官員,最好連同百姓的服飾,都要擁有這些特點。
  • 為什麼林正英拍的殭屍片都穿著清朝官服?原因有3點
    為什麼林正英拍的殭屍片都穿著清朝官服?原因有3點   對付殭屍的往往是茅山道士,他們常常使用茅山法術以及相關道具制敵。而林正英往往是茅山道士的扮演者。有網友這樣評論林正英,殭屍片始於林正英,興於林正英,終於林正英。為什麼林正英家的殭屍都是「清朝出品」的?
  • 清朝的「頂戴花翎」到底是什麼玩意?
    儘管清朝對服飾的要求和考究號稱中國歷史上最繁瑣、最豐富,但從審美的角度上說,實在讓人不敢恭維。比如上面提到的官帽,就很難看。清朝的官帽分兩種,一種是夏天戴的涼帽,圓錐型,呈鬥笠狀,俗稱喇叭式,材料多為藤、篾席製成;一種是冬天戴的暖帽,元寶型,蒸籠狀,宛如騷鼠,材料為緞布及動物皮毛。
  • 清朝的三眼花翎有多珍貴?除了皇室貴族,兩百多年只有七個人獲得
    清朝是由滿族建立的王朝,所以他們有些習俗和中原王朝不一樣,比如嫡長子繼承制,清朝就弄出來了個秘密立儲來取代它。除了這個,連朝廷給大臣的賞賜也有不同,這些賞賜有些比較注重象徵意義,比如黃馬褂和三眼花翎。後者比前者還要貴重,自乾隆皇帝開始,這麼多的官員只有7個人獲此殊榮,連大紅人和珅都沒有。
  • 清朝官員的職業裝很有哪些講究?這些規矩如若逾越,可就有麻煩了
    根本不用費事,甚至影視劇中的服裝都不用太費心,某導演對著某道具組人員說:「小具具服裝準備的怎麼樣了?」道具組:「服裝啊,沒問題演員剛在另一部戲拍完過來,沒卸妝就來了。」「好的,省事,開拍」。我看過也有不少部清宮劇了,不是我閒的無聊,主要是太多了,不過這些劇中,皇帝時不時就賜個頂戴花翎,是不是就給中意的人提個官,可是之後再看那衣服壓根就沒換過,清朝是離我們最近的封建王朝,所以也可以說是我們最了解的一個朝代,導演能不能上點心啊!下面我就普及一下清朝職業裝!
  • 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眾多周知,黃馬褂是清代的一種特殊官服,明晃晃地令人矚目。它是清朝輿服制度中官服形制的重要體現,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標誌。在一些影視劇等文藝作品中,穿黃馬褂者如皇帝親臨,甚至其威力如同免死牌、尚方寶劍,令眾生如神膜拜。
  • 明代官服的補子,從文官到武官,從一品到九品
    明代官服的最大特點就是補子。補子起源於唐代武則天時期的「襖子錦」,不同紋樣的織錦賜給不同等級的大臣。朱元璋登基之後的第二年頒布詔書,朝堂上文武百官的服飾仿照唐宋官服的規矩,從袍服、帽子、配飾上都能體現出品級差異。
  • 衣冠禽獸:明清二品文官官服上,圖案為何都是雞?
    其來源出自明代官員的官服,根據明朝的規定,文官的官服上繡的是禽,武官官服繪獸,根據官職的品級大小,所有禽獸各不相同,衣冠禽獸正是由此得來,其中有令人羨慕的味道。清朝的官服制度基本上沿襲了明朝,除了少數官服上的圖案改動之外,其餘沒有太大的改變,比如說明朝和清朝文官二品的官服上的圖案都是錦雞。
  • 歷史鉤沉:清朝官職知多少
  • 在清朝,「從一品」和「正一品」、「正二品」有多大差別?
    中國古代的官員等級一般來說分為九品十八級,每一品分為正從兩個品級,五品以後又分為上中下三等。在隋唐時期,一般而言是不設一品官的,尤其是正一品的官員。很多人的都是死後被加銜,才能夠到正一品。而隋唐的宰相也就是正三品,因此才有了一個官職叫做同中書門下三品。品級的主要作用是在朝廷的排位,上朝時的站隊,以及官職,俸祿的發放上面。
  • 清朝官員代表等級的頂戴裡,到底還會有多少秘密
    估計大家可能會疑惑,頂戴是什麼,用通俗的話講,就是古人上朝時戴的帽子,小編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古人的帽子吧。清朝歷代的朝冠為禮帽,禮帽又稱為「頂戴」或是稱為「頂子」。清用以區別官員品級的帽飾。以紅寶石為最高,依次為珊瑚、藍寶石、青寶石、水晶、硨磲、素金、鏤花陰文金頂、鏤花陽文金頂。革職或降職時,即革除或摘去所戴頂子。
  • 殭屍為什麼都穿清朝官服?
    同期的另一部小說集《子不語》更是把殭屍分為了八個類型:紫僵、白僵、綠僵、毛僵、飛僵,以及可以視為骷髏的遊屍、伏屍和不化骨。這些也可以視為殭屍隨時間變化的不同階段:人死後不久,屍體會呈現紫色,此時就是紫僵。埋葬後,再過幾個月,身體會長滿白色的毛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