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多周知,黃馬褂是清代的一種特殊官服,明晃晃地令人矚目。
它是清朝輿服制度中官服形制的重要體現,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標誌。
在一些影視劇等文藝作品中,穿黃馬褂者如皇帝親臨,甚至其威力如同免死牌、尚方寶劍,令眾生如神膜拜。
其實,黃馬褂僅是清朝統治體系中的榮譽勳章象徵之一,分多種類型和效用,而且其特權很有限。
中華服飾眾多,為何馬褂在清代受寵?
服飾,既是政治、經濟發展的體現,也是社會文化、時代精神風貌的體現。
馬褂,是一種穿於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滿語叫"鄂多赫"。盛行於清代。
它因穿著便於騎馬、射箭而得名。也被稱為 "短褂" 或 "馬墩子"。在清初多為軍人穿著。
清代趙翼《陔餘叢考》記載:「凡息從及出使者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戰裙。短褂亦日馬褂,馬上所服也。」
例如,馬褂鑲沿在清代行服制度中已有。
《清會典》中規定:八旗之四鑲旗副都統的行褂,鑲黃旗、鑲白旗、和鑲藍旗用紅緣,鑲紅旗用白緣。前鋒參領、護軍參領、火器營官皆如之。火器營兵行褂,用藍而鑲白緣。健銳營前鋒參領行褂,用明黃而鑲藍緣。健銳營兵行褂,用藍而鑲明黃緣。
相傳乾隆年間,軍機大臣傅恆喜歡穿著馬褂領兵打仗,在徵金川時得勝而歸。故稱"得勝褂"。
後來,因為它穿著輕便,逐漸在貴族、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常服。只是男女款式有所不同。
後來,馬褂擴展到社會上,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類型,士庶都可穿著。
於是,馬褂成為帶有滿族特色、社會大眾認知度高的常服。
這就為黃馬褂成為清朝的一種特殊官服,奠定了社會文化基礎。
人世間萬紫千紅,為什麼獨尊黃色?
中國古代很多朝代崇尚黃色,黃色常常被看作君權的象徵。
其一,這源於古代農耕民族的"敬土"思想。
按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黃色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對應為「土」,它位居天地宇宙的中央方位,因而黃色為尊。
其二,中原政權王朝認為,自己就是處於"中央"的國家,也即「中土」,即象徵色為黃色。
其三,古代有"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的說法,是說龍在田野中交戰時,流的血是黃色的。而君主以龍為象徵。
《呂氏春秋》雲:「凡帝王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蚓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
於是,黃色就具有"正統"、"尊崇"的地位,成為皇帝獨佔專用的標誌色,神聖不可侵犯。
例如周代以黃鉞為天子權力的象徵。後來黃龍袍成為皇帝的標誌性服飾。
而馬褂,從軍人服裝演變為社會常服,它的流行色在清代也有變遷:
清初多為天青色,至乾隆中期流行玫瑰紫色,後來推崇深絳色(又稱"福色");到嘉慶年間,則流行泥金色、淺灰色。
社會流行,加上帶有皇帝御賜的專用色彩,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統治思想。
於是,融合具有滿、漢族文化內涵的「黃馬褂」應運而生。
哪些人有資格穿黃馬褂?
黃馬褂是皇帝賞賜的一種衣服。
其實,自古皇帝除了賞賜常規的官爵、金錢等之外,給寵信的臣下御賜物品也很常見。
例如給武將弓矢,給文臣賜文玩字畫,給大臣的妻室賜綾羅綢緞、服飾等,以表親近、恩寵。
但黃馬褂表示一種特殊的榮寵,有資格穿的官員很少。
根據清朝的規定,只有四類人可以穿著黃馬褂:
第一類,行職褂子。
皇帝出行時的貼身近臣、侍衛,穿著黃馬褂以壯行色。
清代昭槤的《嘯亭續錄黃馬褂定製》記載:「凡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 乾清門侍衛、外班侍衛,班領,護軍統領,前引十大臣,皆服黃馬褂。」
這種黃馬褂也稱"黃褶"。用明黃色的綢緞或紗製成(一般冬天穿綢緞,夏天穿紗),沒有花紋和彩袖。
"明黃"就是淡黃,是帝王專用的顏色,王公貴族或宮妃只能用金黃色(即深黃色),平民最多只能用杏黃色(即紅黃色)。
《清會典事例侍衛處儀制》中記載:「後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衛升級新補者,歲於十二月行文內務府,支領緣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衛支領蟒袍;恭遇巡幸,支領黃馬褂。」
這類黃馬褂是一種特殊工作服。
它是因職務關係而穿的,也叫「職任馬褂」,滿洲話為「禿山褂子」。
如果職任解除,不做御前侍衛或內大臣,就不能再穿。
第二類,行圍褂子。
這種黃馬褂是皇帝狩獵校射時賞賜的。
清代有尚武的傳統,皇帝一般有每年秋季狩獵的習慣。
鹹豐帝之前,皇帝每年秋天都要到木蘭(今河北省承德市北)打獵20天,進行"行圍"。
打獵期間,往往會校射(射箭比賽),隨從的官吏參加。
在皇帝圍獵、校射時表現出色,或者向皇帝獻獵物者,都可得到賞賜黃馬褂。
這種黃馬褂只有在跟隨皇帝狩獵時才可以穿著,算是一種特殊場合的工作服。既便於騎馬,也代表一種榮譽。
但在其它場合無故穿上,屬於犯禁,會被治罪。
第三類,武功褂子。
這種黃馬褂主要用於獎賞有功的高級武將。
這種意義,類似於現代軍隊高級將領軍裝胸前的勳章。
有時也賜給統兵的文官,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都獲此殊榮。
這是一般所說的"賜穿黃馬褂",在所有類型黃馬褂中最具含金量。
這種賞賜方式在清初並不盛行,至少在道光帝以前很少見。
據蔣良騏《東華錄》裡記載,嘉慶十年二月丙辰引乾隆四十一年四月諭時,所列賞功的方式還沒提到黃馬褂。
依《清史列傳》記載,到鎮壓太平天國期間,很多作戰有功的將領都得到了賜穿黃馬褂的賞賜。
有時為皇帝辦事得其歡心,亦可賜穿。
例如乾隆時的寵臣和珅,先後獲賜二十多件黃馬褂。可見乾隆帝對和珅的寵愛。
第四類,特使褂子。
賞賜給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員所穿。也算是一種特殊工作服。
當皇上特賜某官員黃馬褂的詔令被宣讀後,受賜者則騎馬繞紫禁城一周。
這種威武、莊嚴的儀式,在鹹豐年間最盛行。
1895年,李鴻章做為清廷特使,到日本進行馬關條約談判。
返回驛館時,被日本浪人小山豐太郎行刺,李鴻章臉部中槍,血染黃馬褂。
在意識迷糊中,他不忘叮囑隨從:將自己身穿的黃馬褂換下來保存好,不要洗掉血跡。囑咐完後長嘆一聲「此血可以報國矣」。
此時此刻,做為清廷特使,身穿黃馬褂代表國家,而血染黃馬褂則有了「血薦軒轅」的意味。
黃馬褂的特殊意義
在清代,黃馬褂是光榮和神聖之物。被賞賜黃馬褂,說明已進入了最高統治者的視線、腦海裡。
特殊的政治功能決定了黃馬褂在清代服飾中的特殊地位 。
由於黃馬褂的等級、功用、穿著場合不盡相同,因而它們在形式上也略有區別。
「行職褂子」、「行圍褂子」的紐絆為黑色。也即與馬褂有雜色,也利於區分。
而「武功褂子」的紐絆為黃色,與馬褂同色,以表明更尊貴一些。
畢竟「武功褂子」不是賜穿的工作服,而是靠浴血奮戰獲得的榮譽。
官員得到賜穿黃馬褂,不能隨便穿,一般是高高供奉在家裡,就象供奉祖宗一樣。
逢重大典禮、宴慶時,才可穿上黃馬褂出席。
如果黃馬褂出現了破損,屬於藐視皇權的大罪。
若犯大錯,則會被剝奪穿黃馬褂的資格。
例如李鴻章因甲午戰爭失敗,受到「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的處分。
不過,一些賜穿黃馬褂的朝廷重臣可以破例常穿黃馬褂。如和珅、李鴻章等人。
不過,受賜黃馬褂的官員可以複製一件比原物簡單的黃馬褂,以備公務需要時穿用。這時,甚至可以見官大一級,方便行事。
例如金庸的小說《鹿鼎記》中,康熙帝賜給韋小寶一件黃馬褂,並且在外派他公幹的聖旨中寫明御賜穿皇馬褂,以利於見官辦事。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顯赫一時的年羹堯被貶為城門守門人。
知縣羞辱他時,年羹堯從包裹裡翻出了黃馬褂,如同從錦囊裡使出了神器,增加了威力值。於是知縣立刻下跪磕頭。
其實,黃馬褂並不具備這樣的功能,更不能窩在隨身的包裹裡,而且犯了大錯的年羹堯應被會被剝奪穿黃馬褂的資格。
即使知縣跪拜,對象也應是代表皇權的黃馬褂,而非已經落勢潦倒的年羹堯。
黃馬褂所享特權有限
在民間傳說中,黃馬褂擁有很大的特權,不僅是護身符,甚至其威力如同免死牌、尚方寶劍。
其實,黃馬褂並沒有具體的權威,它與官階、品級並無直接關聯。
一品大員、平民百姓都可被皇帝賜穿黃馬褂,只要皇帝樂意。
它僅僅是一種榮譽的象徵,炫耀的資本。
周星馳主演的《九品芝麻官》中,常威穿有乾爹李蓮英給的御賜黃馬褂,周星馳飾演的包龍星束手無策。他老娘帶來了尚方寶劍,卻讓常威嚇了一跳。
可見黃馬褂只是一件僅有威望值的服飾裝備,當然比不上攻擊力強的大殺器--尚方寶劍。
再如乾隆帝的寵臣和珅共獲賜二十多件黃馬褂,但後來依然被嘉慶皇帝賜死、抄家。
可見黃馬褂並不具備「免死金牌」的特權。
事實上,最具含金量的"賜穿黃馬褂"很少有較低官階者獲得,因而往往不是孤立的獎品,常常是做為賞賜官階、爵位的附加獎賞。
也只有組合賞賜,才有更大的榮譽和實際權力。
在御賜黃馬褂之前,清朝統治者籠絡武將的工具,往往是:加「巴圖魯」勇號"、賞戴花翎、封爵、賞賜世職等。
其中"賞戴花翎"是一項含金量很高、也很難得的獎賞,它與爵位、官階、權力地位直接關聯。
滿族建立的清代,與此前漢族建立的眾多政權有很多差異,作為輿服制度中的官服形制便是重要體現。
例如冠制中的官帽,視品級高低匹配不同的"頂子"、花翎。
相比更高貴的頂戴花翎,黃馬褂遜色多了。
因而,賜穿黃馬褂只是清朝統治者的眾多名目的獎品之一,享有的特權很有限。最好是能與其它獎賞組合,則榮譽等級、威望值加倍。
例如重臣李鴻章,被賞賜佩戴三眼花翎、賞穿黃馬褂,特準在紫禁城騎馬等,幾乎擁有清朝大臣能得到的所有榮譽性賞賜,享有很大的特權。
但是自道光帝後期開始,清廷對榮譽性賞賜的對象範圍漸大。
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四回:「他還是花翎、黃馬褂、碩勇巴圖魯、記名總兵呢。」連一個虛銜的記名總兵也擁有賞賜「套餐」。
清末,這類賞賜更加普遍、泛濫。例如慈禧曾賞賜為她開火車的司機一件黃馬褂。
可見,黃馬褂做為時代的特殊產物,在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沒落。
這也象徵著封建等級思想的最後一抹黃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