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馬褂在清朝究竟有多少特權,別被影視劇忽悠了!

2020-12-20 蘭臺說

眾多周知,黃馬褂是清代的一種特殊官服,明晃晃地令人矚目。

它是清朝輿服制度中官服形制的重要體現,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標誌。

在一些影視劇等文藝作品中,穿黃馬褂者如皇帝親臨,甚至其威力如同免死牌、尚方寶劍,令眾生如神膜拜。

其實,黃馬褂僅是清朝統治體系中的榮譽勳章象徵之一,分多種類型和效用,而且其特權很有限。

中華服飾眾多,為何馬褂在清代受寵?

服飾,既是政治、經濟發展的體現,也是社會文化、時代精神風貌的體現。

馬褂,是一種穿於袍服外的短衣,衣長至臍,袖僅遮肘,滿語叫"鄂多赫"。盛行於清代。

它因穿著便於騎馬、射箭而得名。也被稱為 "短褂" 或 "馬墩子"。在清初多為軍人穿著。

清代趙翼《陔餘叢考》記載:「凡息從及出使者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戰裙。短褂亦日馬褂,馬上所服也。」

例如,馬褂鑲沿在清代行服制度中已有。

《清會典》中規定:八旗之四鑲旗副都統的行褂,鑲黃旗、鑲白旗、和鑲藍旗用紅緣,鑲紅旗用白緣。前鋒參領、護軍參領、火器營官皆如之。火器營兵行褂,用藍而鑲白緣。健銳營前鋒參領行褂,用明黃而鑲藍緣。健銳營兵行褂,用藍而鑲明黃緣。

相傳乾隆年間,軍機大臣傅恆喜歡穿著馬褂領兵打仗,在徵金川時得勝而歸。故稱"得勝褂"。

後來,因為它穿著輕便,逐漸在貴族、官員、士紳中逐漸流行,成為常服。只是男女款式有所不同。

綢繡繡球花綿馬褂--皇后便服

後來,馬褂擴展到社會上,並發展成單、夾、紗、皮、棉等類型,士庶都可穿著。

於是,馬褂成為帶有滿族特色、社會大眾認知度高的常服。

這就為黃馬褂成為清朝的一種特殊官服,奠定了社會文化基礎。

人世間萬紫千紅,為什麼獨尊黃色?

中國古代很多朝代崇尚黃色,黃色常常被看作君權的象徵。

其一,這源於古代農耕民族的"敬土"思想。

按中國古代的陰陽學說,黃色在「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對應為「土」,它位居天地宇宙的中央方位,因而黃色為尊。

其二,中原政權王朝認為,自己就是處於"中央"的國家,也即「中土」,即象徵色為黃色。

其三,古代有"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的說法,是說龍在田野中交戰時,流的血是黃色的。而君主以龍為象徵。

《呂氏春秋》雲:「凡帝王之將興也,天必先見祥乎下民。黃帝之時,天先見大蚓大螻。黃帝曰土氣勝',土氣勝,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

於是,黃色就具有"正統"、"尊崇"的地位,成為皇帝獨佔專用的標誌色,神聖不可侵犯。

例如周代以黃鉞為天子權力的象徵。後來黃龍袍成為皇帝的標誌性服飾。

而馬褂,從軍人服裝演變為社會常服,它的流行色在清代也有變遷:

清初多為天青色,至乾隆中期流行玫瑰紫色,後來推崇深絳色(又稱"福色");到嘉慶年間,則流行泥金色、淺灰色。

社會流行,加上帶有皇帝御賜的專用色彩,形成了一種特殊的統治思想。

於是,融合具有滿、漢族文化內涵的「黃馬褂」應運而生。

哪些人有資格穿黃馬褂?

黃馬褂是皇帝賞賜的一種衣服。

其實,自古皇帝除了賞賜常規的官爵、金錢等之外,給寵信的臣下御賜物品也很常見。

例如給武將弓矢,給文臣賜文玩字畫,給大臣的妻室賜綾羅綢緞、服飾等,以表親近、恩寵。

但黃馬褂表示一種特殊的榮寵,有資格穿的官員很少。

根據清朝的規定,只有四類人可以穿著黃馬褂:

第一類,行職褂子。

皇帝出行時的貼身近臣、侍衛,穿著黃馬褂以壯行色。

清代昭槤的《嘯亭續錄黃馬褂定製》記載:「凡領侍衛內大臣,御前大臣、侍衛, 乾清門侍衛、外班侍衛,班領,護軍統領,前引十大臣,皆服黃馬褂。」

這種黃馬褂也稱"黃褶"。用明黃色的綢緞或紗製成(一般冬天穿綢緞,夏天穿紗),沒有花紋和彩袖。

"明黃"就是淡黃,是帝王專用的顏色,王公貴族或宮妃只能用金黃色(即深黃色),平民最多只能用杏黃色(即紅黃色)。

《清會典事例侍衛處儀制》中記載:「後扈前引大臣一二等侍衛升級新補者,歲於十二月行文內務府,支領緣貂朝衣端罩,豹尾班侍衛支領蟒袍;恭遇巡幸,支領黃馬褂。」

這類黃馬褂是一種特殊工作服。

它是因職務關係而穿的,也叫「職任馬褂」,滿洲話為「禿山褂子」。

如果職任解除,不做御前侍衛或內大臣,就不能再穿。

第二類,行圍褂子。

這種黃馬褂是皇帝狩獵校射時賞賜的。

清代有尚武的傳統,皇帝一般有每年秋季狩獵的習慣。

鹹豐帝之前,皇帝每年秋天都要到木蘭(今河北省承德市北)打獵20天,進行"行圍"。

打獵期間,往往會校射(射箭比賽),隨從的官吏參加。

在皇帝圍獵、校射時表現出色,或者向皇帝獻獵物者,都可得到賞賜黃馬褂。

這種黃馬褂只有在跟隨皇帝狩獵時才可以穿著,算是一種特殊場合的工作服。既便於騎馬,也代表一種榮譽。

但在其它場合無故穿上,屬於犯禁,會被治罪。

第三類,武功褂子。

這種黃馬褂主要用於獎賞有功的高級武將。

這種意義,類似於現代軍隊高級將領軍裝胸前的勳章。

有時也賜給統兵的文官,如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都獲此殊榮。

這是一般所說的"賜穿黃馬褂",在所有類型黃馬褂中最具含金量。

這種賞賜方式在清初並不盛行,至少在道光帝以前很少見。

據蔣良騏《東華錄》裡記載,嘉慶十年二月丙辰引乾隆四十一年四月諭時,所列賞功的方式還沒提到黃馬褂。

依《清史列傳》記載,到鎮壓太平天國期間,很多作戰有功的將領都得到了賜穿黃馬褂的賞賜。

有時為皇帝辦事得其歡心,亦可賜穿。

例如乾隆時的寵臣和珅,先後獲賜二十多件黃馬褂。可見乾隆帝對和珅的寵愛。

第四類,特使褂子。

賞賜給特使、宣慰中外的官員所穿。也算是一種特殊工作服。

當皇上特賜某官員黃馬褂的詔令被宣讀後,受賜者則騎馬繞紫禁城一周。

這種威武、莊嚴的儀式,在鹹豐年間最盛行。

1895年,李鴻章做為清廷特使,到日本進行馬關條約談判。

返回驛館時,被日本浪人小山豐太郎行刺,李鴻章臉部中槍,血染黃馬褂。

在意識迷糊中,他不忘叮囑隨從:將自己身穿的黃馬褂換下來保存好,不要洗掉血跡。囑咐完後長嘆一聲「此血可以報國矣」。

此時此刻,做為清廷特使,身穿黃馬褂代表國家,而血染黃馬褂則有了「血薦軒轅」的意味。

黃馬褂的特殊意義

在清代,黃馬褂是光榮和神聖之物。被賞賜黃馬褂,說明已進入了最高統治者的視線、腦海裡。

特殊的政治功能決定了黃馬褂在清代服飾中的特殊地位 。

由於黃馬褂的等級、功用、穿著場合不盡相同,因而它們在形式上也略有區別。

「行職褂子」、「行圍褂子」的紐絆為黑色。也即與馬褂有雜色,也利於區分。

而「武功褂子」的紐絆為黃色,與馬褂同色,以表明更尊貴一些。

畢竟「武功褂子」不是賜穿的工作服,而是靠浴血奮戰獲得的榮譽。

官員得到賜穿黃馬褂,不能隨便穿,一般是高高供奉在家裡,就象供奉祖宗一樣。

逢重大典禮、宴慶時,才可穿上黃馬褂出席。

如果黃馬褂出現了破損,屬於藐視皇權的大罪。

若犯大錯,則會被剝奪穿黃馬褂的資格。

例如李鴻章因甲午戰爭失敗,受到「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的處分。

不過,一些賜穿黃馬褂的朝廷重臣可以破例常穿黃馬褂。如和珅、李鴻章等人。

不過,受賜黃馬褂的官員可以複製一件比原物簡單的黃馬褂,以備公務需要時穿用。這時,甚至可以見官大一級,方便行事。

例如金庸的小說《鹿鼎記》中,康熙帝賜給韋小寶一件黃馬褂,並且在外派他公幹的聖旨中寫明御賜穿皇馬褂,以利於見官辦事。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顯赫一時的年羹堯被貶為城門守門人。

知縣羞辱他時,年羹堯從包裹裡翻出了黃馬褂,如同從錦囊裡使出了神器,增加了威力值。於是知縣立刻下跪磕頭。

其實,黃馬褂並不具備這樣的功能,更不能窩在隨身的包裹裡,而且犯了大錯的年羹堯應被會被剝奪穿黃馬褂的資格。

即使知縣跪拜,對象也應是代表皇權的黃馬褂,而非已經落勢潦倒的年羹堯。

黃馬褂所享特權有限

在民間傳說中,黃馬褂擁有很大的特權,不僅是護身符,甚至其威力如同免死牌、尚方寶劍。

其實,黃馬褂並沒有具體的權威,它與官階、品級並無直接關聯。

一品大員、平民百姓都可被皇帝賜穿黃馬褂,只要皇帝樂意。

它僅僅是一種榮譽的象徵,炫耀的資本。

周星馳主演的《九品芝麻官》中,常威穿有乾爹李蓮英給的御賜黃馬褂,周星馳飾演的包龍星束手無策。他老娘帶來了尚方寶劍,卻讓常威嚇了一跳。

可見黃馬褂只是一件僅有威望值的服飾裝備,當然比不上攻擊力強的大殺器--尚方寶劍。

再如乾隆帝的寵臣和珅共獲賜二十多件黃馬褂,但後來依然被嘉慶皇帝賜死、抄家。

可見黃馬褂並不具備「免死金牌」的特權。

事實上,最具含金量的"賜穿黃馬褂"很少有較低官階者獲得,因而往往不是孤立的獎品,常常是做為賞賜官階、爵位的附加獎賞。

也只有組合賞賜,才有更大的榮譽和實際權力。

在御賜黃馬褂之前,清朝統治者籠絡武將的工具,往往是:加「巴圖魯」勇號"、賞戴花翎、封爵、賞賜世職等。

其中"賞戴花翎"是一項含金量很高、也很難得的獎賞,它與爵位、官階、權力地位直接關聯。

滿族建立的清代,與此前漢族建立的眾多政權有很多差異,作為輿服制度中的官服形制便是重要體現。

例如冠制中的官帽,視品級高低匹配不同的"頂子"、花翎。

相比更高貴的頂戴花翎,黃馬褂遜色多了。

因而,賜穿黃馬褂只是清朝統治者的眾多名目的獎品之一,享有的特權很有限。最好是能與其它獎賞組合,則榮譽等級、威望值加倍。

例如重臣李鴻章,被賞賜佩戴三眼花翎、賞穿黃馬褂,特準在紫禁城騎馬等,幾乎擁有清朝大臣能得到的所有榮譽性賞賜,享有很大的特權。

但是自道光帝後期開始,清廷對榮譽性賞賜的對象範圍漸大。

例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六四回:「他還是花翎、黃馬褂、碩勇巴圖魯、記名總兵呢。」連一個虛銜的記名總兵也擁有賞賜「套餐」。

清末,這類賞賜更加普遍、泛濫。例如慈禧曾賞賜為她開火車的司機一件黃馬褂。

可見,黃馬褂做為時代的特殊產物,在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的沒落。

這也象徵著封建等級思想的最後一抹黃昏。

相關焦點

  • 清朝皇帝賞賜黃馬褂是什麼意思?為何侍衛和大臣都可以穿黃馬褂?
    在看古裝劇時,我們常常能聽到「黃馬褂」這三個字,其實,黃馬褂一共有兩個類別,分別是職任黃馬褂和行賞黃馬褂,前者是給皇帝的御前侍衛穿,因為皇帝常常穿明黃色的衣服,因此,身邊的侍衛所穿的褂子顏色也要與皇帝一致,只是褂子上不能有其他圖案。
  • 一兩銀子,在清朝到底能買些啥?別再被電視劇忽悠了
    一兩銀子,在清朝到底能買些啥?別再被電視劇忽悠了 一兩銀子,在清朝到底能買些啥?我們經常看見電視劇中結帳那叫一個豪氣,一錠銀子往桌上一砸,直接來句「不用找了!」
  • 穿越回清朝,雍正皇帝賞給你一件黃馬褂,你敢穿嗎
    近十年有關清朝的宮廷戲很多,早些時間的如《宮》系列,《步步驚心》系列,近幾年的《甄嬛傳》,再到今年火熱的《延禧攻略》,從康熙到雍正,再到乾隆,把清朝的皇家的很多家事曝光在觀眾眼前,也讓人們知道了很多有關皇宮大內的秘密!
  • 黃馬褂——大清落日餘暉中的風景
    果不其然,過了幾天,左宗棠外出歸來,看到有一個包袱放在床上,打開一看正是自己丟失的黃馬褂,頓時驚得半天合不攏嘴。 話說這盜賊無視箱中價值不菲的朝珠、冬裘和紋銀,卻將對自身毫無用處的黃馬褂偷走,這足以說明黃馬褂的價值份量遠勝於金銀。 那麼有清一代,究竟什麼人才能穿著黃馬褂呢?黃馬褂代表著怎樣的特權和榮譽呢?
  • 影視劇裡的三國其實是假的,真實的三國很殘酷,別被忽悠了
    本文由昨天已是歷史獨家發布,歡迎大家翻閱往期文章~影視劇裡的三國其實是假的,真實的三國很殘酷,別被忽悠了對於我國的歷史和通俗文學一班比較重視王侯將相對於真實的民間疾苦,往往都是作家們一筆帶過的,現如今的影視也繼承了這種美化比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情遠遠沒有征戰沙場的那麼有吸引力三國是中國歷史上民間藝術很重要的一個歷史題材,三國演義再加上書藝人的加工,每一個人都得三顧茅廬,草船借箭等等這些經典的故事能夠說上那麼一段,印象中那麼100多年才出一個英雄,是一個熱火朝天的年代,但事實上如果你知道真的穿越到那個時候,你就會發現三國比集中營其實好不了多少。
  • 一百多年前,法國人拍下了真實的清朝,別再被電視劇給「忽悠」了
    中國擁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清朝因為離現代最近,所以我們對清朝的了解也比較多,特別是晚清時期。因為清政府的腐敗,讓我國遭受西方列強的侵略,清政府不斷的退讓,還割地賠償。這段歷史對我國來說,簡直就是恥辱,而當權者還自以為是,認為中國很強大,殊不知已經落後西方很多年,面對西方國家的侵略,實在難以抵抗。
  • 它作用像免死金牌一樣,歷史上這個黃馬褂真的擁有這麼大的能量?
    我們在很多清朝的影視劇中,都是能夠看到一件非常具有威力的東西,那就是黃馬褂了,很多時候我們能夠看到有人穿著黃馬褂,幾乎是可以橫行無忌的,不要說沒有敢管,就是地方官都是要巴結這些人物的,而它們的作用更是像免死金牌一樣,那麼真實的歷史上這個黃馬褂真的擁有這麼大的能量嗎?
  • 清亡了108年後,多爾袞10世孫現世,大鬧火車站,要求享皇室特權
    說到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想必大家最為熟悉的應該是清朝了吧?畢竟清朝是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因此也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封建王朝。從1636年,皇太極改後金為大清開始算起,到1912年溥儀下詔退位,清朝一共延續了276年,迄今已經滅亡108年了。
  • 老照片,原來清朝人是這樣騎馬的,和清宮戲裡的有點不一樣啊
    在古時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在清朝的時候文官大多坐轎,武官則騎馬。圖為一位清朝朝廷大員騎在馬上,前面還有牽馬的,好不威風。清朝由於是從馬上得的天下,為了使旗人子弟不丟棄騎射的本領,規定文武官員,特別是武職官員,只準騎馬不許乘轎,「親王、郡王、大學士、尚書準其坐轎;貝勒、貝子、公、都統及二品文職大臣,俱不準坐轎,違者交部治罪,斷不寬宥。」圖為一位騎馬的朝廷官員。
  • 奇人黃馬褂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康熙年間,河南伊陽縣的柳百葵,稱得上是一位奇人。他不僅文武雙全、醫術極高,而且還有件御賜的黃馬褂!這東西可非同一般,只要往身上一披,就如同皇帝親臨,大小官員誰都害怕!  柳百葵小時候飽讀詩書,異常機靈。七歲那年,有客人來訪,刁難其父,出了上聯:嵩山不墨千秋畫。沒等大人們開口,他就笑嘻嘻對道:「伊水無弦萬古琴。」
  • 他自稱是多爾袞十世孫,穿黃馬褂大鬧火車站,希望憑藉身份住故宮
    如今,距離清王朝的滅亡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正八旗、鑲黃旗、滿族等等一系列代表清朝的字樣,也逐漸在大眾眼前消失。王朝興衰更替,讓越來越多的百姓對曾經耀眼一時、輝煌一時的朝代有了不一樣的了解。清朝曾輝煌一時,也曾有過長達多年的屈辱史,但這一切終將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
  • 從清朝的犯奸案入手,來看看旗人到底享受著什麼樣的特權
    身為少數民族大一統政權,清朝不只是清承明制,對於當時其他族群也進行了針對其特色的策略。在法律上來說,除了大家熟悉的《大清律例》以外,面對不同的族群還有《理藩院則例》、《蒙古律》、《番律》、《回律》等。 甚至針對不同階層都有不同法律,諸如《欽定宗室覺羅律例》、《欽定宗人府則例》、《欽定王公處分則例》等。
  • 清朝貴人晉升為「嬪」,為何欣喜不已?專家:你看多出的3大特權
    今天就來說說清朝時,為何女子從貴人升為嬪都狂喜?除身份變化還有3大特權。 歷代的后妃制度都都是不一樣的,當年秦始皇統一中國,改天子為皇帝,並訂皇帝的正妻為皇后。不過秦朝的后妃制度並不完善,一直到西漢年間,才逐漸出現比較完備的后妃制度,也開始了等級劃分。不管歷朝如何變,皇帝在正妻為皇后這一點是不會變的,她可以說是整個後宮同輩女人中權利最大的一位。
  • 都知道韋小寶媳婦多,但他的官職有多大?說出來別不信
    《鹿鼎記》中韋小寶的形象非常滑稽搞笑,而他的經歷也確實令人十分羨慕,因為他有七個貌美如花的老婆。都知道韋小寶媳婦多,但他的官職有多大?說出來別不信。 韋小寶
  • 1896年,74歲李鴻章訪問美國,穿黃馬褂,身高1米8,驚豔眾人
    我們知道我國古代有四大美女,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幾乎是人人都知道的事情,但是卻很少有人提及古代的美男子,但其實我國的美男子也有很多,古時有潘安,現在都還有很多人用「貌比潘安」來誇讚一個男子的帥氣。晚清重臣李鴻章就是這樣一個人,一米八三的身高穿上黃馬褂別有一番風味,站在紐約街頭驚豔了眾人,他手中拿的東西更是讓人移不開眼球。1823年李鴻章出生在安徽合肥,自小聰明非凡的他在20歲時就被廬州府選為優貢,要知道古人平均壽命短也極具罷了,幾乎都是40多歲了才能得以入仕。因此李鴻章咋已經算是早於他人好幾步了,同年他的父親招他入京,次年參與順天府鄉試。
  • 清朝貴人晉升嬪為什麼會如此高興 嬪的三大特權了解一下
    就拿清朝來說,後宮就分為皇后和妃嬪。妃嬪又分為三等,地位比較高的是皇貴妃、貴妃,然後是妃、嬪,最後是貴人、常在、答應。 第一,擁有自己的寢殿,地位發生了較大變化。
  • 清朝的髮型很帥?別被清宮劇騙了,真實的清朝辮子是這樣的
    尤其男主俊灑閒逸的背影,拖著長長的粗辮,顯得玉樹臨風,毫無違和感,甚至還會感覺清朝的髮型很帥。然而真實的清朝男子髮辮並非如此,別被清宮劇騙了,歷史上的清朝辮子不僅醜還屈辱。 一、印象中的清朝辮 我們都知道清朝男子留髮辮,這也是滿清男子的主要特點,尤其看了近些年來的電視劇,清朝辮的印象在我們的腦海口已經是「根深蒂固」。
  • 女孩考上清華跪謝父親系擺拍:披上正能量的黃馬褂,你能把我咋地
    「這個考上清華的女孩究竟有幾個慘爸爸?」 視頻拍攝者回應「這只是正能量段子。」2這個回應,讓我想起了小學生繆可馨作文中的五個紅色大字「傳遞正能量」,標語出自繆可馨的班主任袁老師之手。因為這個視頻拍攝者和袁老師都披著正能量黃馬褂,底氣十足。我是「正能量」我怕誰!你能把我咋地。視頻拍攝者說,「我這個本來就是一個正能量的段子,是想讓小孩子知道父母不容易,然後他們去上學感恩父母,就這麼一個段子,我有錯嗎」穿上正能量黃馬褂,拍攝者覺得自己就是高尚的。正能量不是段子,能胡說、戲說的也不是感恩。
  • 「清朝侍衛」和「知府」,誰的地位更高?哪一個更厲害呢?
    清朝歷史中,官制是一個無法忽略的階段。而在清朝官制裡,知府跟侍衛都是不可忽略的官職。把這兩個職位拿來一起對比,多少有些奇怪。但是,如果把侍衛跟知府的職權、級別、工作範圍,乃至將來升遷機會進行碰撞,就會了解到很多有意思的情況。先單獨說說這兩個職位。侍衛的制度,在清朝關外時,就已經成立。當時侍衛的主要任務,仍是為了保衛皇帝人身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