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時的倭寇:我從哪裡來?

2021-01-15 騰訊網

戚家軍平倭

前言:每一件違背人性的事情背後,都有著一群迂腐固執的老夫子,同時也有著數量更為龐大的利益團體。

我們以前一直以為,抗倭名將戚繼光消滅的倭寇,都是日本人。其實,這是一個誤解,因為有人希望我們這樣想。明朝中後期,肆虐東南沿海的倭寇,並不是一股日本浪人,而是規模極大的海盜團體。

這個團體以海外走私為主要盈利方式,控制著東太平洋和中國南海,把持著中國大陸東南部的海岸線。而且在日本九州、臺灣雞籠(基隆的早先稱呼)擁有穩固的基地。

01.

海盜怎樣變成倭寇

這個海盜團體的前後多代領導人,如汪直、徐海、李旦、鄭芝龍、鄭成功等,都是中國人。這些人雖然馳騁於大洋之中,但是他們的家小,很多都在內地,所以他們必須假扮成日本人,只有以倭寇的身份,出現在大明的官方文書之中,才能保護自己的家人。比如海盜團體的第一代領導人汪直,他的母親、兒子就一直住在徽州(今安徽黃山市)。

另一方面,當地官員也不願意將事實上報中央,否則這就不是倭亂而是民亂了,當地官府治民有責,是要承擔極大責任的。而東南地區的士紳大族,也要拼命捂住這個蓋子。否則他們借著明朝海禁政策,而大發利市的走私活動,就會被中央發現。接下來,無論是朝廷加大打擊走私的力度,還是權勢滔天的大人物,要來分一杯羹,他們都會損失慘重。

於是在各方的相互配合下,一場由中國人領導,而中國人也佔了半數的武裝走私活動,搖身一變,成了東南倭亂。

02.

「倭亂」什麼時候開始

而倭寇肆虐東南沿海,也並不是從明朝中後期才開始的。

明朝從太祖開始,禁止民間海外貿易,只允許官方勘合貿易、朝貢貿易。可貿易量遠遠不能滿足日本、朝鮮等國的需求,於是滋生了海外走私。明朝初期,倭寇就在東南沿海以及朝鮮半島活動了。明太祖還因此事,向當時的日本南朝懷良親王問罪,卻遭遇了使者被殺的外交事故。後來隨著日本南北朝終結,倭寇行為才漸漸減少。而朝鮮半島受到的倭寇侵擾,則一直延續。

倭寇在明朝中期又死灰復燃,是因為遷居北京上百年的北京朝廷,對東南已經沒有建國初期的掌控力度了。東南當地的官宦世家,借用手中的政治權力,以及在當地的威望,壟斷了海外走私貿易。並且對以汪直為首的武裝海商極盡壓榨,激起了對方的血腥報復。倭寇為禍東南就此開始。

03.

倭寇從哪來

那麼武裝海商手下,掌握熟練殺人技能的日本人,又是從哪兒來的呢?這就要看看日本的歷史了。同一時期的日本,自「應仁之亂」以來,經歷了上百年的戰國亂世,國內有大量多餘的熟練武士。這些人不事生產,除了殺人什麼都不會。當從屬的諸侯,被其他勢力消滅後,失去俸祿與領土的武士,便成了浪人,被武裝海商招攬。

可說到這裡,問題還是沒解釋清楚。即便海盜團體的實力很強,但大明官軍也不是擺設呀。怎麼就讓這些倭寇肆虐東南,如入無人之地呢?這是因為明朝中期,土地兼併進一步加劇,衛所的土地也受到了極大侵佔。而享受和平生活上百年的東南地區,武備尤其廢馳,傳統軍戶紛紛逃亡。用來頂數的城市兵,個個偷奸耍滑,未戰先潰,連初到東南的名將戚繼光、俞大猷,都差點被這些城市兵送了人頭。

這也沒辦法,將領本身的能力再強,手底下的士兵根本不按戰略規劃執行,那也沒轍。早先出現在戰場上的局面是,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帶領一部分士兵在戰場上衝殺,結果後面的士兵,直接拋棄主將,逃離戰場。所以戚繼光將軍,在被現實一頓毒打之後,下定決心要從招兵、練兵開始,一步步做起。而且言明,堅決不招城市兵,這才有了日後威震東南的義烏兵。

04.

官場爭鬥

不光是底下軍將,戰鬥力低下,東南地區上層的政治鬥爭,也十分殘酷。來到東南整治倭亂的多任督撫,如朱紈、張經、李天寵等人,發現倭亂的根源是東南海禁,東南大家壟斷海外走私。於是,或向朝廷奏請開海,或私自下令開海,結果均在東南大家的活動下,被革職下獄。

即便到了隆慶朝,有了著名的「隆慶開海」,也只開了福建月港一處小港口。但總歸東南大家對海外走私的壟斷降低了,使得矛盾緩和,倭亂就此平息。其實,仔細去觀察東南倭亂的始末,會發現倭亂的平息,本質上靠的是調整供求關係,而非單靠武力。

戚繼光、俞大猷等將軍,編練新軍,將武裝海商中,徹底蛻變為海盜的頑抗分子,完全消滅,為之後倭亂平息,奠定了堅實基礎。不過佔據倭寇大半的,還是武裝走私商人。只要搶劫的成本高於貿易,他們就會放棄戰爭手段。

05.

平滅「倭亂」的意義

既然東南倭亂,是一場咱們中國人自己,因為貿易政策而產生的內鬥,那它還有沒有意義呢?當然有了,首先它暴露了東南地區,武備廢馳、土地兼併嚴峻的現實問題;其次揭露了地主士紳們,一面高喊「祖宗成法不可變」,另一面借著制度漏洞,大發走私利市的醜惡嘴臉,讓人們不得不正視,現實與禮教的巨大錯位;第三,為國家訓練了一支,擁有實戰經驗與軍事理論的鐵血強軍。

在後來的「萬曆援朝戰爭」中,戚繼光將軍編練的新軍,以及《紀效新書》的新一代傳人李如松,在其中立下了巨大功勞。這一場倭亂,也警醒後人,朝廷的政令嚴禁出海,但是現實的利益與需求是禁不住的。

雖然明太祖擁有極大的皇權,可以根據他所處的局勢,強制推行違背人性的政策。但是時代發生了改變,如果死守祖宗成法,那和刻舟求劍又有何區別呢?每一件違背人性的事情背後,都有著一群迂腐固執的老夫子,同時也有著數量更為龐大的利益團體。

相關焦點

  • 明朝狼兵對戰日本倭寇 第一次損兵大半 第二次斬倭寇近2000
    在明朝疆域上,位於廣西壯族地區有一個特殊的兵種,那就是土司們的士兵,其中最著名的要數狼兵了,不僅在當地出名,在明朝也是家喻戶曉,老百姓都知道他們驍勇善戰,不畏死亡。從北宋到大明,幾百年來,這支部隊一直鎮守在田州。張經一直向朝廷請求將狼兵遠調到戰場抗擊倭寇,哪曾想等大明派人去找田州岑氏狼兵時,這位土司首領早就不在人世了。所有的兵力都掌握在他的小妾瓦氏夫人手上。
  • 在明朝泛濫成災的倭寇,為何在清朝不見了?誰搞定了他們?
    提起明朝的戚家軍,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他們正是因抗擊倭寇而聞名於世。而在整個明朝時期,倭寇一直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歷朝皇帝都將防備倭寇作為重中之重。在嘉靖朝,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更是達到了頂峰,這才有了戚家軍的橫空出世。
  • 明朝中期海盜盛行,浙江陷入危機,戚繼光如何戰勝倭寇?
    明朝中期海盜盛行,浙江陷入危機,戚繼光如何戰勝倭寇?在明朝時候,有這麼一股敵人一直是朝廷統治者的心腹大患,他們是乘著小船從海上而來的,可是來得也快,去得也快,似乎沒有人能夠把他們給制服。這群倭寇在浙江一帶早已經成了耀武揚威的勢力,一般地方的兵馬無法對付他們,而這些人又因為有著獨特的倭刀而讓使用大刀之類的明朝士兵屢屢吃虧,這件事在明世宗當朝的時候就這麼越鬧越大,可是總不能讓這麼一點兒人就壞了明朝的根基,於是千挑萬選,明世宗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胡宗憲。可是胡宗憲也不是非要親自去打仗,於是他就找了另外一個人來作為對付倭寇的將領。
  • 這位明朝將軍率水師追殺倭寇直到琉球,因海運而封侯
    提起明朝的危機,大家都會想到「南倭北虜」:即北方的蒙古和南方的倭寇。 明朝中後期,衛所制逐漸敗壞,軍備廢弛,而日本此時一些戰敗的武士便趁機前來殺人越貨,成為令人咬牙切齒的「倭寇」。直到後來俞龍戚虎才將這些畜生殺的殺,攆的攆,東南沿海才恢復了平靜。
  • 明朝末年,3000倭寇被俘虜,戚繼光見後:全部處死,一個不留
    明朝嘉靖年間,在沿海一帶有很多倭寇,這些倭寇一路燒殺,無惡不作。為了平定倭患,朝廷派了戚繼光、俞大猷等人去浙江一帶駐紮。浙江沿海,倭寇泛濫,他們打家劫舍,地方官員拿他們沒有辦法,只要向朝廷求助。沿海城市因為有海上貿易,所以在這些地方,有很多倭寇,他們不僅阻礙了正常的貿易,還嚴重幹擾當地百姓的生活。
  • 怪不得叫做倭寇,來看看曾經的日本人到底有多矮?
    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將中國人稱為「支那豬」,那時候日本人完全沒有將中國人當做「人」來對待,屠殺中國人成為了侵華日軍的日常玩樂。在南京大屠殺當中,日軍甚至進行了殺人比賽,比賽的內容是看每天誰殺的中國人多。之後中國軍民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經歷了長達十四年的抗戰,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對外戰爭的第一次真正勝利。從此「支那豬」的稱號從世界上消失了。
  • 為什麼倭寇要飄洋過海來到中國,到底都是什麼人?
    明朝建國以來,逐步受到日本人的侵擾,這些日本人被稱為「倭寇」。他們長期組織武士在中國與朝鮮沿海地區劫掠,危害百姓,又進行走私貿易,對明朝及造成很大的危害。那麼,這些倭寇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漂洋過海來明朝幹壞事?
  • 朱元璋早跟日本斷絕了關係,為什麼日本人還來明朝朝貢?都是騙子
    倭寇在明代為患中國,大致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其間,倭患的地區和程度亦不同。前期,大約在洪武、永樂年間。被亂地區主要在遼東、山東及浙江等沿海地區,以小股騷擾為主要活動方式。後期,大約在嘉靖年間,倭寇集中力量大舉進犯東南沿海地區。可以說,明朝的老百姓聽到倭寇,就像聽到洪水猛獸一樣,噤若寒蟬。
  • 勘合貿易:明朝的外交平倭方略
    經常會出現倭寇在山東劫掠,水軍卻在浙江海岸防守的情況。解決這一困境的方法有兩個。一個是在整個東部沿海建立強大的防線,保證倭寇不論攻擊什麼地方,明朝都能進行有效的防守;另一個就是從源頭上解決倭寇的問題,即通過外交手段讓日本政府對倭寇進行制止和處理。本文主要講明朝是怎麼用第二個方法來處理倭寇問題的。在講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一下當時日本國內的情況。
  • 與好勇鬥狠的倭寇進行交手戰對參差不齊的明軍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與好勇鬥狠的倭寇進行交手戰對參差不齊的明軍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現藏日本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的《倭寇圖卷》,是現存最為精緻的一幅描繪當時倭寇和明軍形象的彩色繪畫史料,是縱寬三十二釐米,全長五百二十二釐米的絹本著色長畫卷,畫面構成按照倭寇的船隊出現、登岸、觀望形勢、掠奪防火、平民逃難、倭寇和明朝士兵交戰、報捷、明軍出擊的順序,依次展開。
  • 戚繼光:督戰,練陣,敗倭寇,渾身是膽,報效國家!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在明朝嘉獎年間,倭寇橫行,海盜滋生,這些倭寇和海盜將掠奪的目光放到了中國沿海城市,大肆施行燒殺搶掠,為人神公憤。下面筆者就將結合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你們認為戚繼光是個怎樣的人?第一,戚繼光是一個有大志向之人,他立志精忠報國,驅除倭寇!
  • 我國沿海在唐宋元明時期都有倭寇橫行,為什麼到了清朝卻沒有了?
    人們獨到明朝歷史的時候,通常都會對明朝中期肆虐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倭寇深惡痛絕,更會對名將戚繼光剿倭七戰七捷的事跡拍案叫絕……但是,筆者今天要說的是,倭寇並非是被戚繼光打跑的,直到清朝倭寇才被真正禁絕,而且所謂「倭寇」並不是真正的倭寇,他們其實大多數是中國沿海地區的住民。
  • 239 明朝時的臺灣,差點成了日本的附屬
    明成祖時,鄭和奉令下西洋,有一些傳說指出他也曾經到過臺灣,但是沒有任何證據或信史記載可以支持這種說法。 嘉靖年間,也正是日本室町幕府的後期,中國東南沿海的海盜頭子招引日本的浪人加入,「倭寇」之風大起。
  • 明朝到底為什麼要海禁?
    元朝原本在廣州、泉州、明州等地設有了市舶司,朱元璋為了表示天朝的大氣,把市舶司設在了蘇州太倉的黃港,也就是瀏河,用以接待各國來南京的使節和商人。這個新立的市舶司到南京,大約就是天津到北京的距離,可以說是當年明朝都城南京的「國際門戶」、是那個時候明朝的「天津」,民間則稱之為「六國碼頭」。
  • 在明朝時期,戚繼光所率領的戚家軍,一直是東南沿海倭寇們的噩夢
    數年之後,戚繼光的名字成為了東南沿海倭寇們的噩夢。倭寇,說白了就是日本海盜,他們屢教不改的傳統時至今日都未改變。而在嘉靖年間,對外貿易的相對發達使他們找到了可乘之機,可他們發財的美夢最終都付之一炬。當時江浙一帶以商人居多,士兵們同戚繼光以前遇到的情況相同,兵油子居多且貪生怕死者盛,這也成為長久以來倭寇猖獗的最主要原因。可戚繼光並不信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豈無才勇」,戚繼光堅信自己會找到那支無往不勝的軍隊。試試證明,他是對的。
  • 關於倭寇,聽聽日本人怎麼說——讀《倭寇——海上歷史》有感
    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關於倭寇,中國和朝鮮的文獻資料中多有記載,那麼,日本人又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事實上,倭寇的問題不僅是陸地問題,也不僅是海洋問題,而是兩部分都包括,只有結合起來看,才能達到還原倭寇本來面目的初衷。「倭」是他稱,日本人不會用這個字來形容自己,最早記載於《高麗史》,而「倭寇」一開始的確也是描述日本入侵朝鮮的行為,只不過,「寇」那時不是名詞,是動詞。
  • 明朝時日寇頻頻侵犯大陸,為何朱元璋卻欽點日本為「不徵之國」
    不得不說,日本也的確是「白眼狼」,自打明朝起(甚至可以說是元朝),便開始了一系列的針對中國的舉措,曾經一度在海上侵襲中國的商船和貨物,因此也被我們稱之為「倭寇」,當然他們是矢口否認的。可是問題來了,日本的敵對之意都付諸於行動了,可是為何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卻還要欽點日本為大明的「不徵之國」呢?這其中究竟是何緣由?
  • 明朝滅亡後,海戰被忽視,最終釀成了近代鴉片戰爭的慘劇
    已經在印度等地取得了大量殖民地的葡萄牙殖民者首先東來。明朝水師先後在屯門島海戰、西草灣海戰中將其重創,使其打消這個不切實際的念頭。此後,明朝水師又發動了跨海突襲,將葡萄牙人盤踞的雙嶼島基地搗毀,又將轉進福建的殘餘勢力消滅在了當地沿海的走馬溪一帶。一系列完勝迫使葡萄牙人轉與中國通好,即便使用澳門作為貿易港口,也需要向中國方面繳納租金。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了鴉片戰爭以後。
  • 得九邊者得天下:「九邊」易主與明朝的滅亡
    雍正帝在審訊曾靜時,針對曾靜書內提到因「明亡之恨」而反清一說,反駁道:「前明之亡國,亡於流寇李自成之手,與我朝毫無幹涉。」甚至認為清朝攻滅大順政權,是「為明朝報仇雪恥,是我朝深有德於前明」。然而在筆者看來,從明朝萬曆末年經天啟朝直至崇禎朝,後金是始終是明朝的勁敵,且持續消耗著明朝的實力,是明朝最終滅亡的重要原因。
  • 明朝抗倭:日本對蘇東淮南鹽區「重拳出擊」,是誰給你的自信?
    或許是歷史遺留問題,或許是明朝政策的問題,許多日本浪人為了掠奪財富,不惜千裡,選擇乘舟進入中國。特別是在東南沿海地區,成為他們肆意妄為的主要地區。在明朝中期,揚州地區無疑是最繁華的城市,而許多浪人的目標,正是揚州。好在面對外寇來臨之時,許多國人並沒有坐視不理,而是選擇拿起武器,與之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