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關於倭寇,中國和朝鮮的文獻資料中多有記載,那麼,日本人又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倭寇——海上歷史》,作者田中健夫,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教授,著有《中世對外關係史》《倭寇與勘合貿易》《對外關係與文化交流》《島井宗室》等。
遠東海域的倭寇問題,是十四世紀至十六世紀東亞地區所有國家都無法忽視的歷史事件,每個東亞國家在記述這段時期的歷史時,都不可避免要談到倭寇,相關記載以朝鮮和中國為主,日本史學家也針對這一現象進行過比較多的研究。
直到二戰以前,在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日本傾向於把倭寇的歷史描述為日本人在海外的輝煌發展史,直到現在,你還能在某些日本神話傳說和動漫作品中發現這種思想的痕跡。
田中健夫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大膽地摒棄了這種倭寇觀,從東亞史和世界史的角度出發,用不到八萬字,扼要地描述了近三個世紀以來,倭寇極為複雜的活動過程,如果你對書中引用的資料有所疑問,書後附有詳細的文獻參考目錄,供大家查證。
這樣的視角,無疑不是論述倭寇的罪行,田中健夫實際上是想從更高的層面,解讀倭寇的活動,儘可能還原倭寇在東亞歷史中的本來面目。
另外,之所以這本書的名字叫《倭寇——海上歷史》,是因為田中健夫認為,一直以來,中國和朝鮮關於倭寇的記載和看法,是以陸地為中心,而倭寇的主要活動集中於海上,所以,以海洋為中心看待這個問題,能讓視野更加寬闊,不受國境限制。
事實上,倭寇的問題不僅是陸地問題,也不僅是海洋問題,而是兩部分都包括,只有結合起來看,才能達到還原倭寇本來面目的初衷。
「倭」是他稱,日本人不會用這個字來形容自己,最早記載於《高麗史》,而「倭寇」一開始的確也是描述日本入侵朝鮮的行為,只不過,「寇」那時不是名詞,是動詞。
《高麗史》高宗十年五月記載,「倭寇金州」,如果加上標點,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倭,寇金州」,所以,雖然這是據今為止最早能考證出來的,記有「倭寇」一詞的文獻,可是,此時的倭寇與後來遺禍東亞的倭寇完全不是一個意思,因此,不能作為倭寇的最早出處。
直到1350年,《高麗史》在記述固城、竹林、巨濟等地有倭寇時,才有了「倭寇」的正式用法,說明當時,倭寇已經在朝鮮成為一種共識,它不再是單純的國家政治行為。
乍一聽到「倭寇」這個詞,人們會本能地以為,這種稱呼帶有對日本人的蔑視意味,儘管倭寇的成員並不全是日本人,可在《高麗史》這樣的正史中卻這樣稱呼,由不得不讓人產生這樣的聯想,二戰時期,日本甚至在教材和歷史資料中禁止使用「倭」這個字,改為「和寇」。
可真實的情況是,《高麗史》中並非把日本統一稱呼為「倭」,有時也直接稱「日本」,西方的資料也同樣如此,由此可見,只是一種考證時的直接翻譯,並不含有其他民族情緒,而且,如果貿然更改「倭寇」二字,反而會讓人容易忽略倭寇的本質,進而無法考證出其變化的軌跡。
除此以外,田中健夫還把倭寇的發展分為兩個時期來加以說明,分別是「前期倭寇」和「後期倭寇」。
但是,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楊翰球認為,僅從年代接近,就把倭寇的發展分為兩個時期,不太恰當,所以,他把這兩個時期翻譯成「十四世紀至十五世紀倭寇」和「十六世紀倭寇」,這兩個時期的倭寇無論產生的原因,還是人員構成、活動區域等諸多細節,都有很大不同,從這一點來看,兩個時期的倭寇沒有延續性,楊翰球的定義無疑要更準確一些。
「在什麼地方」、「是什麼人」、「因為什麼」,也是討論倭寇問題時,必須要搞清楚的三大問題,不能因為時代的變化,對倭寇的理解也變得不同,這樣不僅搞不清倭寇的真正含義,還容易混淆概念。
「倭寇」這個詞,歷來是中國古代史中的敏感議題,如果在閱讀時,摻雜過多的個人情感和民族情緒,無疑對於挖掘真相是十分不利的,客觀的態度,還有冷靜的思考,因此是必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