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倭寇,聽聽日本人怎麼說——讀《倭寇——海上歷史》有感

2020-12-11 人文者也

大家好,我是人文者也。

關於倭寇,中國和朝鮮的文獻資料中多有記載,那麼,日本人又是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的?

《倭寇——海上歷史》,作者田中健夫,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教授,著有《中世對外關係史》《倭寇與勘合貿易》《對外關係與文化交流》《島井宗室》等。

遠東海域的倭寇問題,是十四世紀至十六世紀東亞地區所有國家都無法忽視的歷史事件,每個東亞國家在記述這段時期的歷史時,都不可避免要談到倭寇,相關記載以朝鮮和中國為主,日本史學家也針對這一現象進行過比較多的研究。

直到二戰以前,在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下,日本傾向於把倭寇的歷史描述為日本人在海外的輝煌發展史,直到現在,你還能在某些日本神話傳說和動漫作品中發現這種思想的痕跡。

田中健夫經過數十年的研究,大膽地摒棄了這種倭寇觀,從東亞史和世界史的角度出發,用不到八萬字,扼要地描述了近三個世紀以來,倭寇極為複雜的活動過程,如果你對書中引用的資料有所疑問,書後附有詳細的文獻參考目錄,供大家查證。

這樣的視角,無疑不是論述倭寇的罪行,田中健夫實際上是想從更高的層面,解讀倭寇的活動,儘可能還原倭寇在東亞歷史中的本來面目。

另外,之所以這本書的名字叫《倭寇——海上歷史》,是因為田中健夫認為,一直以來,中國和朝鮮關於倭寇的記載和看法,是以陸地為中心,而倭寇的主要活動集中於海上,所以,以海洋為中心看待這個問題,能讓視野更加寬闊,不受國境限制。

事實上,倭寇的問題不僅是陸地問題,也不僅是海洋問題,而是兩部分都包括,只有結合起來看,才能達到還原倭寇本來面目的初衷。

「倭」是他稱,日本人不會用這個字來形容自己,最早記載於《高麗史》,而「倭寇」一開始的確也是描述日本入侵朝鮮的行為,只不過,「寇」那時不是名詞,是動詞。

《高麗史》高宗十年五月記載,「倭寇金州」,如果加上標點,正確的理解應該是「倭,寇金州」,所以,雖然這是據今為止最早能考證出來的,記有「倭寇」一詞的文獻,可是,此時的倭寇與後來遺禍東亞的倭寇完全不是一個意思,因此,不能作為倭寇的最早出處。

直到1350年,《高麗史》在記述固城、竹林、巨濟等地有倭寇時,才有了「倭寇」的正式用法,說明當時,倭寇已經在朝鮮成為一種共識,它不再是單純的國家政治行為。

乍一聽到「倭寇」這個詞,人們會本能地以為,這種稱呼帶有對日本人的蔑視意味,儘管倭寇的成員並不全是日本人,可在《高麗史》這樣的正史中卻這樣稱呼,由不得不讓人產生這樣的聯想,二戰時期,日本甚至在教材和歷史資料中禁止使用「倭」這個字,改為「和寇」。

可真實的情況是,《高麗史》中並非把日本統一稱呼為「倭」,有時也直接稱「日本」,西方的資料也同樣如此,由此可見,只是一種考證時的直接翻譯,並不含有其他民族情緒,而且,如果貿然更改「倭寇」二字,反而會讓人容易忽略倭寇的本質,進而無法考證出其變化的軌跡。

除此以外,田中健夫還把倭寇的發展分為兩個時期來加以說明,分別是「前期倭寇」和「後期倭寇」。

但是,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楊翰球認為,僅從年代接近,就把倭寇的發展分為兩個時期,不太恰當,所以,他把這兩個時期翻譯成「十四世紀至十五世紀倭寇」和「十六世紀倭寇」,這兩個時期的倭寇無論產生的原因,還是人員構成、活動區域等諸多細節,都有很大不同,從這一點來看,兩個時期的倭寇沒有延續性,楊翰球的定義無疑要更準確一些。

「在什麼地方」、「是什麼人」、「因為什麼」,也是討論倭寇問題時,必須要搞清楚的三大問題,不能因為時代的變化,對倭寇的理解也變得不同,這樣不僅搞不清倭寇的真正含義,還容易混淆概念。

「倭寇」這個詞,歷來是中國古代史中的敏感議題,如果在閱讀時,摻雜過多的個人情感和民族情緒,無疑對於挖掘真相是十分不利的,客觀的態度,還有冷靜的思考,因此是必備的。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倭寇要飄洋過海來到中國,到底都是什麼人?
    明朝建國以來,逐步受到日本人的侵擾,這些日本人被稱為「倭寇」。他們長期組織武士在中國與朝鮮沿海地區劫掠,危害百姓,又進行走私貿易,對明朝及造成很大的危害。那麼,這些倭寇是怎麼來的,為什麼漂洋過海來明朝幹壞事?
  • 明朝狼兵對戰日本倭寇 第一次損兵大半 第二次斬倭寇近2000
    張經以前也幹過兩廣的軍務,自然知道狼兵的厲害,每個狼兵都是驍勇善戰之輩,眾多土司的狼兵之中,他又特別青睞名氣最大的田州岑氏兵,關於岑世兵的歷史這個抗倭總督一點都不陌生。說道起源就要追溯到北宋時期名將狄青了,這個岑氏的祖先就是狄青的部下。從北宋到大明,幾百年來,這支部隊一直鎮守在田州。
  • 怪不得叫做倭寇,來看看曾經的日本人到底有多矮?
    日本在侵華戰爭期間將中國人稱為「支那豬」,那時候日本人完全沒有將中國人當做「人」來對待,屠殺中國人成為了侵華日軍的日常玩樂。在南京大屠殺當中,日軍甚至進行了殺人比賽,比賽的內容是看每天誰殺的中國人多。之後中國軍民為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經歷了長達十四年的抗戰,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國近代歷史上對外戰爭的第一次真正勝利。從此「支那豬」的稱號從世界上消失了。
  • 明朝末年,3000倭寇被俘虜,戚繼光見後:全部處死,一個不留
    根據可靠的消息,這次來到慈谿的倭寇只有一千多人,此時在慈谿駐紮的士兵有一萬多人。戚繼光知道憑藉這麼大的優勢,一定可以戰勝倭寇。可是戰爭剛開始,戚繼光就看到大批的士兵往回撤,內心很是疑惑。為什麼這些士兵見到倭寇,並不敢與之作戰?難道是倭寇的戰鬥力比較強?後來慌忙之中,戚繼光讓這些軍隊上附近的高地,將士們在底下抵禦來犯的倭寇。
  • 在明朝泛濫成災的倭寇,為何在清朝不見了?誰搞定了他們?
    提起明朝的戚家軍,想必很多人都很熟悉,他們正是因抗擊倭寇而聞名於世。而在整個明朝時期,倭寇一直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歷朝皇帝都將防備倭寇作為重中之重。在嘉靖朝,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更是達到了頂峰,這才有了戚家軍的橫空出世。
  • 我國沿海在唐宋元明時期都有倭寇橫行,為什麼到了清朝卻沒有了?
    人們獨到明朝歷史的時候,通常都會對明朝中期肆虐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倭寇深惡痛絕,更會對名將戚繼光剿倭七戰七捷的事跡拍案叫絕……但是,筆者今天要說的是,倭寇並非是被戚繼光打跑的,直到清朝倭寇才被真正禁絕,而且所謂「倭寇」並不是真正的倭寇,他們其實大多數是中國沿海地區的住民。
  • 與好勇鬥狠的倭寇進行交手戰對參差不齊的明軍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
    與好勇鬥狠的倭寇進行交手戰對參差不齊的明軍來說無異於雪上加霜~現藏日本東京大學史料編纂所的《倭寇圖卷》,是現存最為精緻的一幅描繪當時倭寇和明軍形象的彩色繪畫史料,是縱寬三十二釐米,全長五百二十二釐米的絹本著色長畫卷,畫面構成按照倭寇的船隊出現、登岸、觀望形勢、掠奪防火、平民逃難、倭寇和明朝士兵交戰、報捷、明軍出擊的順序,依次展開。
  • 明朝時的倭寇:我從哪裡來?
    我們以前一直以為,抗倭名將戚繼光消滅的倭寇,都是日本人。其實,這是一個誤解,因為有人希望我們這樣想。明朝中後期,肆虐東南沿海的倭寇,並不是一股日本浪人,而是規模極大的海盜團體。 這個團體以海外走私為主要盈利方式,控制著東太平洋和中國南海,把持著中國大陸東南部的海岸線。而且在日本九州、臺灣雞籠(基隆的早先稱呼)擁有穩固的基地。
  • 這位明朝將軍率水師追殺倭寇直到琉球,因海運而封侯
    提起明朝的危機,大家都會想到「南倭北虜」:即北方的蒙古和南方的倭寇。 明朝中後期,衛所制逐漸敗壞,軍備廢弛,而日本此時一些戰敗的武士便趁機前來殺人越貨,成為令人咬牙切齒的「倭寇」。直到後來俞龍戚虎才將這些畜生殺的殺,攆的攆,東南沿海才恢復了平靜。
  • 明朝中期海盜盛行,浙江陷入危機,戚繼光如何戰勝倭寇?
    明朝中期海盜盛行,浙江陷入危機,戚繼光如何戰勝倭寇?在明朝時候,有這麼一股敵人一直是朝廷統治者的心腹大患,他們是乘著小船從海上而來的,可是來得也快,去得也快,似乎沒有人能夠把他們給制服。這群倭寇在浙江一帶早已經成了耀武揚威的勢力,一般地方的兵馬無法對付他們,而這些人又因為有著獨特的倭刀而讓使用大刀之類的明朝士兵屢屢吃虧,這件事在明世宗當朝的時候就這麼越鬧越大,可是總不能讓這麼一點兒人就壞了明朝的根基,於是千挑萬選,明世宗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胡宗憲。可是胡宗憲也不是非要親自去打仗,於是他就找了另外一個人來作為對付倭寇的將領。
  • 日本人為什麼被稱為「倭寇」,從這些老照片就能看出來了
    德川家康我們國家古時候將日本叫做「倭國」,雖然這個「倭」字在漢語中的意思不那麼好聽,明顯有著瞧不起的意思,在明朝對日本有一些類帶「倭」的詞彙,都與日本有關,像是「倭寇」是指日本的海盜真田幸村但實際上,日本在古代、被稱為「倭國」是有原因的,首先日本人 的身高在古代確實滴很矮了。
  • 戚繼光:督戰,練陣,敗倭寇,渾身是膽,報效國家!
    那麼我們的抗倭民族英雄是一個怎樣的人哪?下面筆者就將結合歷史來闡述分析這個問題。你們認為戚繼光是個怎樣的人?第一,戚繼光是一個有大志向之人,他立志精忠報國,驅除倭寇!在1559年的時候,戚繼光組織了一支4000人的新軍,這支新軍在戚繼光的訓練之下,成為了有戰術修養,能打攻堅戰的部隊,這支部隊被外界稱呼為戚家軍。戚繼光作為一個將領,從實際出發,注重水師的建設,先後督造了44艘戰船,這些戰船後續成為了明王朝抗擊倭寇的主力的水面部隊。
  • 乙卯倭變:倭寇不光禍禍中國,朝鮮也沒少遭殃!
    李朝軍隊火力不如倭寇,達梁自然守不住,五月十三日,倭寇圍城六重,守軍登高射箭,倭寇插旗與城下,持盾牌攻城。節度使元績,見城中箭矢用盡,命令軍士脫去衣甲,向倭寇乞降。倭寇架梯登城牆而入,達梁陷落。兵使元績、長興府使韓蘊被倭寇殺死。靈嚴郡守李德堅乞降,倭寇命他手持書契,揚言要直攻李朝首都。達梁被圍之時,李朝海南縣監邊恊、珍島郡守崔潾、水使金贇、光州牧使李希孫都率軍前去救援。
  • 【午休閱讀】為什麼喜歡跟日本人叫倭寇呢?這倭到底是什麼玩意?
    今天的主題就是倭寇……大家都知道一提到倭寇就是說日本鬼子,就是對日本鬼子的一種蔑稱,就好比日本對中國的蔑稱為「支那」一樣。每當看到別有用心的日本人那副醜惡的嘴臉,口中喊著「支那人」時,所有中國人就會無比憤怒。其實對日本人也是有蔑稱的。美國兵在二戰時期都叫日本鬼子為Jap(ジャップ),就是對日本人的一種蔑稱了。同時還有這個倭寇,一聽就不是什麼好詞,也是對日本人的一種蔑稱。
  • 福建寧德鵬程老街,為抗倭寇修建的明代城牆,1939年為何被拆?
    被險峻的高山和洶湧的大海環繞,歷史上,這裡一直交通不便,耕地稀少,方圓百裡沒有一個繁華的街市。「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自古以來,渴望走出大山的寧德人,把教育視為家族的頭等大事。北宋嘉祐三年,寧德縣學文廟在老街落成。
  • 浙江福建交界的地方,曾經受到倭寇侵擾,是村卻被人稱為稱
    大家好, 我是兔兔,今天小編我要和你們大家介紹一個地方,這裡是浙江福建交界的地方,而且早在以前曾經受到倭寇侵擾,更神奇的是這裡明明是一個村子卻被大家稱為城,那麼接下來就跟著小編我一同去看看這裡吧.每個人都知道?
  • 倭寇一個不留!戚繼光、俞大猷平定「嘉靖大倭亂」的最後一戰
    當明軍深入之後,倭寇兩翼伏兵大起,明軍寡不敵眾,歐陽深當場戰死,士兵陣亡四百餘人,餘部潰散。劉顯不及救援,只能率軍退至度濱。四月初,總兵俞大猷領漳州泉州兵四千人來援,明軍再次低進平海城四十裡紮營。十一日,四百餘名倭寇從上逕行至佘埔,試圖與平海倭寇回合,劉顯率兵截擊,未能成功擊退。劉顯判斷這幫倭寇肯定要從自己防區穿過,於是在度濱設伏。
  • 這座「土司城」高大威武,見證了當時土家族抗擊倭寇的歷史
    上面寫著嘉靖欽賜的「東南第一功」五個大字,這是土家族明朝嘉靖年間取得抗擊倭寇勝利的獎賞,是土家族人民愛國主義精神的歷史見證。土司城吊角樓,朱熔基為之提詞「天下第一樓」。圖騰柱。特別是沖天樓(九重天世襲堂),依山造閣、氣勢恢宏、曲徑回復、獨具匠心,高達48米,全是木質結構沒有一顆鐵釘子,堪稱土家吊腳樓建築史上的奇蹟,是中國木質吊腳樓第一樓。
  • 大明末期還「萬曆三大徵」,怎麼嘉靖朝被倭寇玩?這真是體制的鍋
    嘉靖大倭亂,大明的東南沿海被倭寇攪得一塌糊塗,這個問題說起來還真是尷尬。要知道,日後萬曆三大徵,明軍在朝鮮戰場打日本一幫「戰國名將」都行,為啥打倭寇就不行了呢?處於衛所制金字塔底部的是小旗,由10人組成,總旗由50人組成。112人構成了百戶所,長官是百戶。10個百戶所組成千戶所,即1120名軍人,上司則是千戶。5個千戶所組成了一衛,即5600名士兵,長官是衛指揮使。衛指揮使就是這個衛所最大的官了,再往上可就是人家省級軍官了。可再好的制度也沒法管兩百年。
  • 在明朝時期,戚繼光所率領的戚家軍,一直是東南沿海倭寇們的噩夢
    數年之後,戚繼光的名字成為了東南沿海倭寇們的噩夢。倭寇,說白了就是日本海盜,他們屢教不改的傳統時至今日都未改變。而在嘉靖年間,對外貿易的相對發達使他們找到了可乘之機,可他們發財的美夢最終都付之一炬。當時江浙一帶以商人居多,士兵們同戚繼光以前遇到的情況相同,兵油子居多且貪生怕死者盛,這也成為長久以來倭寇猖獗的最主要原因。可戚繼光並不信邪,「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豈無才勇」,戚繼光堅信自己會找到那支無往不勝的軍隊。試試證明,他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