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寧德城裡的這片老街區,名字叫做「鵬程」。人們常用「鵬程萬裡」來寓意前程遠大,想來當年居住在這裡的人們,也對自己的家族和子孫寄予了這樣美好的祝福。
穿過南門兜的石牌坊,走進這些深幽的小巷,走進這些質樸無華的老街時,細細品味,或許對於這個美好的詞彙,有了更深的理解。
順著三都澳的潮水,經戰場溪,從南門進入寧德,就是老街的範圍。老街總面積0.23平方公裡,四周環繞著815中路、南環路、蕉城南路及環城路。以大華路和學前路為核心,千年老街的滄桑與輝煌在這裡交織。有關這座城市沉甸甸的回憶,都銘刻在三十多座明清時期古老的建築中。
一百多年前,一位德國建築師來到中國,當他登上老街西面的白鶴嶺,頓時被眼前山海交輝的景致吸引住。他拿出相機,拍下了這張照片。福建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寧德是「八山一水半分田」,還有半分是丘陵,中國沿海唯一高山直逼海岸線的就是閩東。
被險峻的高山和洶湧的大海環繞,歷史上,這裡一直交通不便,耕地稀少,方圓百裡沒有一個繁華的街市。「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自古以來,渴望走出大山的寧德人,把教育視為家族的頭等大事。
北宋嘉祐三年,寧德縣學文廟在老街落成。為了方便城外的孩子們到城裡上學,人們在南門內的小溪上修建了一座石橋,大家希望從橋上走出去讀書的孩子們,都能擁有似錦的前程,便把橋取名為「鵬程」。帶著鵬程萬裡的美好願景,代代老街人走過了鵬程橋,走向了更廣闊的天地。
宋朝三百多年間,寧德共考取了六十多名進士,狀元及第、父子登科屢見不鮮。然而,明朝時的一場滅頂之災,卻讓數百年的繁華毀於一旦。嘉靖年間,倭寇侵襲沿海,一千多個賊兵趁著漲潮,從海上直抵城下。三天後,城門失守,寧德淪陷。倭寇燒殺搶掠後縱火焚城,寧德城被焚燒了九天九夜。
兩年後,戚繼光率領軍隊在橫嶼島消滅了盤踞的倭寇。為了重建寧德,朝廷派林時芳出任寧德知縣。當時,整個縣城被夷為平地,滿目瘡痍,根本沒有一座像樣的房子。林時芳痛心疾首,決意帶領百姓重建一個固若金湯的新家園。
此時的寧德已被倭寇洗劫一空,驚魂未定的人們躲藏在深山,整個縣城既沒有錢糧,也缺乏人力,完事從眼下事做起,沒有什麼不能從頭再來。他帶著衙役翻山越嶺,找到躲藏的人家,勸說他們回到老街。1563年初秋,新城牆動工,為了把新家園打造成「千秋不拔之基」,林時芳帶著老街人召集了大批優秀的工匠,採集一塊塊巨石運到山下。大家每天勞作在工地,席地共餐,甘苦與共。第二年夏天,一座更加雄偉、更加堅固的新城牆拔地而起,明朝時建成的城牆一直使用到1939年抗日戰爭期間。
1939年為什麼要拆除城牆呢?當時日本侵略中國,為了城裡的百姓能夠逃難,就把城牆拆掉了。城牆雖然毀於戰爭年代,但是一塊題為《林大尹重城寧德記》的石碑,依然矗立在白鶴嶺山下,訴說著老街的往事,也把知難而進,踏實做事的精神留在了這方水土。
當年的城牆全部用巨石砌成,寬達五米,高七米,周長近兩公裡,修建有四十個炮臺。因為城牆像海中的礁石一樣堅固,圍合起來的形狀又很像蕉葉,寧德便漸漸地被人稱作「蕉城」。老街所在的南門,也有了新的名字「永寧」。浴火重生的老街愈加興旺發達,也讓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擁有一往無前的底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