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境域內的明代衛所建制

2020-12-19 專注青島故事

元末明初,倭寇不斷侵擾我國沿海地區,明朝初年為抵禦倭寇從海上侵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沿海設「衛」立「所」,實行衛所制。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設計,"跨府設衛,連縣設所",衛所的職能是「保衛疆土和鎮壓地方」,《明史紀事本末》記:「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定太率五千六百人為一衛,一千二百二十人為一千戶所,一百一十二人為百戶所。有事徵伐,無事軍墾。」

為加強各彼此之間的軍事聯絡,衛、所都轄有若干墩堡,一種平戰結合的體制。規定:軍民分治,民籍屬於州縣,軍籍隸於衛所。軍為世襲,平時屯田自給。「軍戶世代相襲,亦兵亦民。烽煙告警,則民可為兵;外侮不作,則兵即為民」「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米」,這自給自足的方針類似於「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因連年的戰爭殺戮,山東半島的很多地區都成了無人區,地廣人稀,就是想徵糧也無處可徵。而且這一時期正處在向各衛所領地大規模移民時期,這也算是給隨著建立衛所而來的移民免稅免糧的優惠政策。

衛所是軍事機構,但在轄境內有行政職能,與行政機構並行。衛所雖然遍及全國,但在北方沿海地區建立較多,主要原因是明朝初期北方沿海經常有倭寇登陸劫掠燒殺。

沿著中國東部沿海,東到鴨綠江口的丹東衛,南到廣東的番禹衛,最盛時有58衛、89所,並有數目龐大的墩堡、軍寨和兵屯綿延4000餘公裡,構成了東南沿海的防禦體系。僅在山東就設立了:寧海衛(牟平)、萊州衛、登州衛(蓬萊)、青州衛、鰲山衛、威海衛、成山衛(榮城)、靖海衛(榮城)、大嵩衛(海陽)、靈山衛、安東衛(日照)。這些衛均隸屬山東都指揮使司,由都指揮使司直接指揮。

在目前的青島行政區域內的膠州灣以東以西,相距並不遠就設了兩個「衛」,膠州灣以東是螯山衛,膠州灣以西是靈山衛。每個衛管轄三個千戶所,靈山衛管轄夏河所、膠州所和衛內所,鰲山衛管轄浮山所、雄崖所和衛內所。衛內所也稱衛附所,即在衛城內即有「衛」的指揮機構,也有「所」的管理機構,有點像現在省會與省會城市的關係。

靈山衛位於黃島西部,小珠山南麓,膠州東南90裡,其設官指揮使1人,指揮同知2人,指揮僉事4人,以遷敘至者,無定額;經歷司,經歷1人;鎮撫司,鎮撫2人;左、前、後三所;京操軍,春戍505人,秋戍708人;城守軍餘208人,屯田軍餘287人,屯田143頃,屯糧1716石;演武場,在衛城東;

靈山衛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興建,歷史上靈山衛曾與天津衛、威海衛齊名。1372年(洪武5年)右丞相魏國公徐達,派遣指揮僉事朱興來此建造靈山衛土城,以防倭寇。它東接即墨的鰲山衛,南聯日照市的安東衛。建成後,靈山衛城周長為三裡,圍牆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五,東西南北各有城門,護城河深為二丈五尺,寬二丈。

第二次於永樂二年(1404年)指揮僉事郭崇又大興土木,城池周長擴建為五裡,外包以青磚,四門加城門樓。

第三次於弘治元年(1488年),分巡副使趙鶴令檄指揮使再次重修,,四方設門,四門加樓,東曰朝陽,西曰閱武,南曰鎮海,北曰承恩。

歷經了三次營建的靈山衛城城池整齊,規模宏大。呈正方形,城牆兩面轉砌,中間以黃土夯實。城四門,門洞上方皆有門樓。城中的十字大街貫穿衛城東西南北,街面寬敞,形若棋盤,布局對稱,因南面海上有靈山,衛以山得名,故叫靈山衛。

以後隨著人口不斷增多,在衛城外又有了東街、西街、北街居住區。

清雍正十二年(1734)撤衛劃歸即墨,裁併後,古城日漸荒廢。衛城於道光年間開始倒塌,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只留下四門和部分城牆,上個世紀60年代年代初期還保留有西閱武門和部分殘牆,文化大革命中幾乎全部拆除,只有城南還留有烽火臺遺蹟。

膠州守御千戶所,洪武五年(1372)三月置,在州治東(今膠州市)。其設官正、副千戶、百戶;京操軍,春戍89人,秋戍317人;城守軍餘89人,屯田軍餘77人,屯田58頃,屯糧696石;演武場,在州城東;墩9,每墩軍5名,贍墩地50畝,堡7,每堡軍4名,贍堡地50畝。

靈山衛轄有的夏河寨備御千戶所,位於現琅琊鎮人民政府駐地,弘治後置,轄有16個墩堡。

2007年版《即墨市志》載:「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五月,徐輝祖命指揮僉事廉高於即墨縣城東20公裡處濱海築磚城以備倭,設鰲山衛,領後所雄崖守御千戶所、前所浮山守御千戶所,衛附一所,稱中所或右所……」由此可見鰲山衛的建立比靈山衛晚了十六年。

鰲山衛,在即墨縣東40裡(今即墨市),其設官指揮使1人,指揮同知2人,指揮僉事4人,以遷敘至者,無定額;經歷司,經歷1人;鎮撫司,鎮撫2人;右、前、後三所;京操軍,春戍903人,秋戍728人;城守軍餘107人,屯田軍餘290人,屯田140頃25畝,屯糧1683石;演武場,在衛城西;墩堡26。

據資料記載:「因僻處海隅,山脈蜿蜒來自西,十字街之東西南北有天然石磊數處,其形如鰲,遂以鰲山名衛。」當年的鰲山衛築有磚石結構的城牆,周長約2.5公裡,牆高11.6米,厚6米,城有四門,城牆外有壕溝,是一座進可攻退可守的城防工事。城中有衛署、學宮、經歷司、倉廒、演武場、文廟等建築,其廟宇、祭壇的規模和數量與靈山衛相當。

衛轄前後二所,前所即浮山備御千戶所,後所即雄崖守御千戶所,和衛內所。衛、所共駐有邊操軍、京操軍、守城軍、屯田軍3000餘人,設守備、指揮使、指揮僉事、千戶、百戶、教授等文武官員60餘人。於縣境之東南沿海設烽火墩堡26座,烽火告警,軍民則奮起迎敵。現在的鰲山衛是青島市科技開發區,是藍色矽谷的所在地和大學城。1734年衛、所被撤銷,其屬地仍歸併於即墨縣。如今,鰲山衛的城峘已不存在。

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太祖下令建置雄崖守御千戶所。設官正、副千戶、百戶;京操軍,春戍252人,秋戍319人;城守軍餘51人,屯田軍餘77人,屯田59頃,屯糧708擔;墩堡11;演武場,在所城南。

雄崖所是一個正方形的城堡,周長2公裡,佔地375畝。城牆由土夯築,外包青磚、石塊,高5米,頂寬3米,十分堅固。另外,牆上用青磚砌成垛口,牆外有護城河環繞。

雄崖所古城位於今青島市即墨區豐城鄉,丁字灣圍繞東、北側,五龍河由西北匯入丁字灣,

西南是玉皇山,古城全稱雄崖守御千戶所,隸屬鰲山衛,東北側白馬島上有巨大赭色石崖,得名雄崖。目前雄崖所古城保存著老街、古屋、南城門樓、西城門等古蹟。山頂玉皇廟建築恢弘,每年三月初九廟會,人山人海,蔚為壯觀。

雄崖所建有一座高大古樸的石牌坊,石牌坊的正面額題「雄崖」大字,下有小字「雄崖守御千戶所」,背面額題「鎮倭」兩字,下有小字「所城建於明洪武三十五年」。古城門洞上方額題「奉恩門」三字,明代遺蹟,據說是徐達手書。西門外額的「鎮威」兩個大字,斑駁古樸,據說也是明朝的。南門洞有奉恩門的簡介:奉恩門,雄崖守御千戶所的四個城門之一,俗稱南門,又稱喜門,為明清時迎送官員、恭接聖旨封誥、百姓嫁娶必走之門。初建於明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至清末經多次修葺。

西門外額的「鎮威」兩個大字,斑駁古樸,據說也是明朝的。清雍正12年(1734年)該所被裁撤,城池因此被廢棄,大部分被毀棄,惟西門及南門樓保存完好是青島地區現存的唯一的明代城防建築。

浮山備御千戶所,簡稱浮山所是一個青島人盡人皆知的黃金地帶,青島市政府和著名的五四廣場以及奧帆基地都坐落在他的領地範圍內,近年來多次次引起全世界的矚目,一次是2008年在浮山灣舉辦的奧帆賽,和2018年在浮山灣奧帆基地舉辦的上合峰會,還有今年的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建軍七十周年的海上大閱兵等慶祝活動也是在明代時浮山所的轄區內舉行。

浮山所古城位於現在的香港中路以北,南京路以西,江西路以南,市政府及海軍四零一醫院(現改為九七一醫院)以東的框架範圍內。

據《浮山所志》記載,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五月朝廷決定設立鰲山衛浮山備御千戶所。其編制為:設正五品掌印千戶一人,從五品管軍千戶一人,正六品百戶十人。同時還設從六品鎮撫二人,九品教授一人,從九品吏目一人,倉大使及副使各一人。

隸屬於浮山所的有京操軍、守城軍、屯田軍共2000餘人,土地870餘頃,是當時青島地區的邊防重鎮。

現在的青島市區在明代是即墨縣仁化鄉文峰社,均屬浮山所統轄。區域內設立了四軍寨(軍寨建有城池,有城牆城門,規模大小不一)、二十五軍屯、十八墩堡。四軍寨有樓山寨(今李滄區)、金家嶺寨(今嶗山區)、於家莊寨(今李滄區)、張家寨(今城陽區上馬鎮)。二十五軍屯,其中有九處軍屯在即墨縣境內,有十六處軍屯在平度東南一帶。十八墩堡分布在其浮山所的防區內,建於沿海者為墩,居於要路者為堡,遇有倭寇襲擾,各墩堡白日舉煙,夜間舉火,接遞通報,以示告警。各軍寨、軍屯、墩堡均有浮山所派軍戶、兵員前往駐守管理。

浮山所自1388年開始築建城牆及按照朝廷對衛所的規劃(按州縣的規模)修建官署、廟宇、街道、住宅及其他設施,至1402年完成建城,歷時14年。建成的浮山所城,城牆四周呈長四方形,南北長422米,東西寬403米,周長約1500米,佔地約18公頃。城牆為夯土築成,外砌以青磚、石塊,高約8米,頂寬約5米,城牆頂上用青磚砌成雉堞。浮山所城有東、北、西三座城門(因南城牆外即是大海故而無法設立城門,漲潮時人們可在南城牆上釣魚)。城內十字大街直貫東、西、南、北,平時用以生活,戰時利於運兵(現在的徐州路和閩江路即是浮山所城十字大街向外的延抻)。

浮山所城西門外是西校場(現府新大廈所在地),為駐守將士演練比武之處,佔地約50畝。築有將臺一座,並有轅門、壁壘、演武場、馬道、射圃、鐘鼓樓等。

城內四邊靠城牆處各有一個因取土夯築城牆而形成的大坑,因地制宜作為水灣,用以儲水備用。南灣稱為蘇家灣,西灣稱為餘家灣,東灣稱為東草灣,還有一個稱北灣。

官署設在南北大街以西,東西大街以北。在城內的東部東西大街的以北,建有一個大戲臺,供每年正月唱戲之用。

城內建有很多廟宇,這些廟宇是:在城西北角的玉皇廟、佛祖廟、三清廟、真武廟、南城牆中央的南閣廟、城內東南部的城隍廟、城內東北部的關帝廟、馬神殿(浮山所人稱為馬神廟)還有在各主要街道影壁處建的觀音廟、土地廟、無樑廟、關公廟,還有城外西北處的社稷壇以及建在燕兒島上的龍王廟。在修建城內廟宇時在南閣廟左右兩則各栽植銀杏樹一株,右側一株在清代死去,左側一株,現為青島市編號為01的一級古樹名木,專家鑑定樹齡600餘年(這棵銀杏樹現在還在香港中路家樂福超市的西後側),在城內西北玉皇廟栽植銀杏樹兩棵一雌一雄,在城內東北角的馬神廟栽植銀杏樹一棵,現在這四棵銀杏樹依然蒼勁有力生機盎然,它們是浮山所630餘年滄桑變遷的有力見證和現存的浮山所唯一標誌。

自浮山所城建成後,為便利周圍居民商貿流通,農曆的每月逢四遇九為浮山所集,600多年來從未間斷,一直延續至今。浮山所的正月十三廟會稱為香油果子山會,與蘿蔔會、糖球會齊名是青島的三大廟會之一。

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將浮山所裁撤,浮山所隨即更名為浮山所村。裁撤後的浮山所城的城牆及設施,由於疏於管理年久失修,但是直至德佔青島時,城池的輪廓依然清晰。

1914年9月24日為抵擋日英聯軍的進攻,德軍在浮山所南城牆的南閣廟派兵防守。9月27日日英聯軍佔領浮山,浮山所一帶是日英炮火控制的範圍。9月27日28日日英聯軍從浮山、英國軍艦從海上同時炮轟德軍陣地。德軍為防止日軍利用民房為依託進攻,竟放火燒毀民房,浮山所成為火海,居民們四處逃難。10月31日日英聯軍兵分四路向駐青德軍發起總攻,浮山所一帶成為其中一處戰場。11月中旬逃難的村民陸續返回,這時的浮山所已是斷壁殘垣瘡痍滿目。五百多年的浮山所城牆被夷為平地。南閣廟旁邊的的銀杏樹幹被一炮彈擊穿,至今疤痕猶在。

浮山所城內的廟宇均毀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南閣廟毀於1972年。浮山所村於1999年拆遷改造,更名為新貴都小區。

在青島的境域內除有靈山衛、鰲山衛、夏河所、膠州所、雄崖所、浮山所及兩個衛內所外還有二百多個軍寨、墩、堡、屯、等星羅棋布般的分布在青島沿海一線及內陸,形成了有效的防禦體系。

駐守在這些體系的兵員平時為民,組成家庭進行生產自足自給,戰時為兵,與敵人作戰保家衛國,始終保持著寓兵於民的全民皆兵狀態。這些衛、所、軍寨、墩、堡、屯等防禦體系在明清時期為保衛我國的沿海疆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文參考網絡有關文章)

相關焦點

  • 明代青島地區衛所、戍邊、屯田制探源
    衛所制  衛所制是朱元璋創建的明代常備軍建軍制度。它發端於元末,正式建立於明洪武年間,到成祖、仁宗時最為興盛。衛所制融匯了唐府兵制的建軍思想和制度特點,把按衛所編制的世襲服役軍士同屯田緊密結合起來。
  • 武職選簿資料整理新成果 ——《明代衛所選簿校注》(雲南卷、貴州卷)出版
    為了更進一步提升該批資料使用的便利,2020年3月,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又出版了由安順學院貴州省屯堡文化研究中心孟凡松教授整理的《明代衛所選簿校注》(雲南卷、貴州卷),該書的出版獲得2019年度國家古籍整理出版專項經費資助,是明代衛所武職選簿整理出版的最新成果。
  • 北方沿海四大衛之靈山衛
    燕軍戰領南京朱棣奪取皇位後,徵調山東衛所駐軍填補北京的防務空虛,大量衛所駐軍的調走造成山東沿海新設七衛的空虛,為填補山東沿海衛所軍隊的空虛,永樂二年(1402年)南調雲南衛所駐軍北上補充山東沿海衛所的空虛,所以山東沿海七衛駐軍建制完成於永樂二年(1402年)。
  • 青島實力最強的一所民辦本科院校,你知道是哪一所嗎?
    「青島」這一名稱的出現,就現在已經發現的典籍文獻來看,最早有明確記載的是在明代中葉,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了。青島是山東省的經濟中心,是一座繁華的國際性港口城市,擁有一批高知名度的企業,比如海爾、海信、青島啤酒、澳柯瑪、英派斯、雙星等。
  • 明代錦衣衛飛魚服上怎麼沒有魚,而是龍形圖案?
    隨著電影《錦衣衛》《繡春刀》的播出,很多觀眾記住了身穿飛魚服、腰佩繡春刀的明代錦衣衛形象。顧名思義,很多人認為飛魚服上繡的圖案是「會飛的魚」,可細心的觀眾會發現,錦衣衛所穿的飛魚服,上面繡的圖案並不是「會飛的魚」,而是一種龍形的圖案。
  • 青島這所高校更名!
    這一批山東三所獨立學院轉設正式獲批——青島城市學院、煙臺理工學院、泰山科技學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關於加快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工作的實施方案》有關規定以及第七屆全國高等學校設置評議委員會評議結果,經教育部黨組會議研究決定,同意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轉設為青島城市學院,學校標識碼4137013378;同時撤銷青島理工大學琴島學院的建制。
  • 國內旅遊:青島「湛山寺」——青島市區內唯一的寺廟
    國內旅遊:青島「湛山寺」——青島市區內唯一的寺廟之前一次無意的和朋友閒聊之中,聽說在青島有一座寺廟,是獨具文化底蘊,而且寺廟是擁有著較悠久的歷史文化,當然它的建築風格也是富有,只是聽朋友簡單的描述了一下,並沒有對這座寺廟有過多的了解,在最近對青島建築的學習了解中
  • 天后宮——青島市區唯一的明代古建築群
    青島天后宮,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位於太平路19號的青島市民俗博物館,前身是始建於明成化三年,它是青島最具有「古味」和「民俗味」的景點之一,也是市區唯一的明代古建築群。青島天后宮現佔地面積近4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為二進庭院。
  • 明代的錦衣衛指揮使是個什麼級別的官?
    陸炳是整個明代最有權勢的錦衣衛指揮使。關於陸炳的家世,在平湖的《當湖外志》上有個很不靠譜的傳說,說是陸炳的父親陸松本來是平湖新埭鄉下一個以磨豆腐為生的農民,偶然有個江西的風水先生到他家投宿並接受了陸松的熱情招待,於是臨走決定為他家看塊風水墓地來報答。
  • 二十四節氣在青島的風俗和趣事
    舊時的老青島人(這裡所說的老青島人是指德佔青島前的青島人)是以農業為主兼顧漁業,二十四節氣就是他們勞作的行動指南。因此多數人家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之前就要請一張帶有來年二十四節氣表格的灶王爺畫像,俗稱灶碼。
  • 青島七區五市名字的由來
    四方區  四方區的名稱源於其轄區內原有的舊村「四方村」。「四方」之名,最早見於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刊行的《即墨縣誌》。該書的「七鄉村莊圖」中,不僅標有四方村名,還標有海泊村、吳家村、嶺上(錯埠嶺)、小村莊、韓家村、湖島、沙嶺莊、鹽灘和閻家山等村名。青島的近現代史上,四方區曾多次與滄口區合併為四滄區 ,又分離。
  • 最青島文化符號介紹(二) 青島古代文化遺址
    第一期已經為大家介紹了青島自然風光及自然植物類文化符號,本期將介紹第二類文化符號:青島古代文化遺址類。本次評選出的青島古代文化遺址類文化符號共有八個,分別是三裡河文化遺址、琅琊臺遺址、太清宮、法海寺、天柱山魏碑、雄崖所故城、天后宮、湛山寺。三裡河文化遺址:三裡河遺址位於膠州市北三裡河村西側,東西約200米,南北約250米,面積約5萬平方米。
  • 明代中央官制
    唐代中書門下省官員互稱閣老,明代大學士一般也稱閣老。內閣大學士雖然表面位尊而權重,但是獨立發揮其權力的機會卻甚少,因其內受制於宦官,外則用人之權集中於吏、兵兩部。《明史·職官志》說: 至世宗中葉,夏言、嚴嵩迭用事,遂赫然為真宰相,壓制六卿矣。然內閣之擬票,不得不取決於內監之批紅,而相權轉歸之寺人。於是朝廷之紀綱,賢士大夫之進退,悉顛倒於其手。
  • 我省兩所大學撤銷獨立學院建制
    近日,教育部同意撤銷一些獨立學院建制,其中包括中國醫科大學和遼寧石油化工大學兩所大學的兩個獨立學院。教育部日前發布《關於撤銷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藥學院建制的批覆》和《關於撤銷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順華能源學院建制的批覆》。
  • 桃江體制內單位臨聘人員全部建制住房公積金
    日前,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桃江管理部聯合縣政府督查室,對全縣體制內單位臨聘人員住房公積金建制情況開展了專項督查。截至12月16日,全縣體制內單位臨聘人員已全部建制。下一步,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桃江管理部將對桃江縣繳存單位開展全面催繳,一是督促各繳存單位按月足額繳存住房公積金,二是催繳各個單位尤其是鄉鎮補繳欠繳歷年公積金,切實維護職工合法權益。
  • 青島有座600年古城,坐擁山海原生態美景,不收門票卻無人問津
    山東青島即墨的最東北端有600多年的古城雄崖所,是有名的歷史海防名城,其原汁原味地展現了山海名城的風貌,有著深厚的海防史, 雖然沒有收到任何票,但這裡人煙稀少,沒有人問津,因此與剛建成不到三年的即墨古城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即墨是青島管區內的縣級市,剛撤退市,有數千年的歷史,市中心剛建成的大型古城也成為人們遊覽城市的好地方
  • 「曇花一現」的2所大學,被教育部「撤銷」建制,將停止招生
    不過我國高校共有近3000所,很多學生面對如此龐大的數量都已挑花了眼。雖說高校眾多,但也有很多高校被教育部「撤銷」建制,將會停止招生。其中原因是該校招生比較少、建設規模小等方面。而遼寧省內就有兩所高校被撤銷,可謂是「曇花一現」,建校時間並不是很長,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同一日,兩所遼寧高校撤銷學院建制!5所「雙一流」高校迎新領導
    教育部同意撤銷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藥學院建制2. 5所「雙一流」高校迎來新任校領導3.教育同意撤銷遼寧石油化工大學順華能源學院建制一、教育部同意撤銷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藥學院建制教育部網站7月28日公布《教育部關於撤銷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藥學院建制的批覆》,同意撤銷中國醫科大學臨床醫藥學院建制。
  • 山東青島有青島、黃島、紅島,青島真是島嗎?黃島難道不是島嗎?
    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和元朝一樣,需要海運;二是為了應對倭寇的侵擾,在沿海地帶大量修建衛、所保護海防。像今天的青島市一帶就屬於鰲山衛浮山所。雖然不是很大,浮山所也僅有五十六個人的編制。但畢竟已經嶄露頭角。
  • 明代職官品級及俸祿
    1人 未入流 衛指揮使司所正千戶 1人 正五品 千戶所副千戶 2人從五品千戶所鎮撫 2人 從六品 千戶所百戶 10人 正六品 千戶所[建威將軍]明代從一品武官。[龍虎將軍]明代正二品武官。[總兵]明代總兵官階無定製。[副將]明代副總兵改稱為副將,次於總兵一級,為從二品武官。[定國將軍]明代從二品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