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明初,倭寇不斷侵擾我國沿海地區,明朝初年為抵禦倭寇從海上侵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沿海設「衛」立「所」,實行衛所制。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設計,"跨府設衛,連縣設所",衛所的職能是「保衛疆土和鎮壓地方」,《明史紀事本末》記:「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定太率五千六百人為一衛,一千二百二十人為一千戶所,一百一十二人為百戶所。有事徵伐,無事軍墾。」
為加強各彼此之間的軍事聯絡,衛、所都轄有若干墩堡,一種平戰結合的體制。規定:軍民分治,民籍屬於州縣,軍籍隸於衛所。軍為世襲,平時屯田自給。「軍戶世代相襲,亦兵亦民。烽煙告警,則民可為兵;外侮不作,則兵即為民」「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米」,這自給自足的方針類似於「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因連年的戰爭殺戮,山東半島的很多地區都成了無人區,地廣人稀,就是想徵糧也無處可徵。而且這一時期正處在向各衛所領地大規模移民時期,這也算是給隨著建立衛所而來的移民免稅免糧的優惠政策。
衛所是軍事機構,但在轄境內有行政職能,與行政機構並行。衛所雖然遍及全國,但在北方沿海地區建立較多,主要原因是明朝初期北方沿海經常有倭寇登陸劫掠燒殺。
沿著中國東部沿海,東到鴨綠江口的丹東衛,南到廣東的番禹衛,最盛時有58衛、89所,並有數目龐大的墩堡、軍寨和兵屯綿延4000餘公裡,構成了東南沿海的防禦體系。僅在山東就設立了:寧海衛(牟平)、萊州衛、登州衛(蓬萊)、青州衛、鰲山衛、威海衛、成山衛(榮城)、靖海衛(榮城)、大嵩衛(海陽)、靈山衛、安東衛(日照)。這些衛均隸屬山東都指揮使司,由都指揮使司直接指揮。
在目前的青島行政區域內的膠州灣以東以西,相距並不遠就設了兩個「衛」,膠州灣以東是螯山衛,膠州灣以西是靈山衛。每個衛管轄三個千戶所,靈山衛管轄夏河所、膠州所和衛內所,鰲山衛管轄浮山所、雄崖所和衛內所。衛內所也稱衛附所,即在衛城內即有「衛」的指揮機構,也有「所」的管理機構,有點像現在省會與省會城市的關係。
靈山衛位於黃島西部,小珠山南麓,膠州東南90裡,其設官指揮使1人,指揮同知2人,指揮僉事4人,以遷敘至者,無定額;經歷司,經歷1人;鎮撫司,鎮撫2人;左、前、後三所;京操軍,春戍505人,秋戍708人;城守軍餘208人,屯田軍餘287人,屯田143頃,屯糧1716石;演武場,在衛城東;
靈山衛經歷了三次大規模的興建,歷史上靈山衛曾與天津衛、威海衛齊名。1372年(洪武5年)右丞相魏國公徐達,派遣指揮僉事朱興來此建造靈山衛土城,以防倭寇。它東接即墨的鰲山衛,南聯日照市的安東衛。建成後,靈山衛城周長為三裡,圍牆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五,東西南北各有城門,護城河深為二丈五尺,寬二丈。
第二次於永樂二年(1404年)指揮僉事郭崇又大興土木,城池周長擴建為五裡,外包以青磚,四門加城門樓。
第三次於弘治元年(1488年),分巡副使趙鶴令檄指揮使再次重修,,四方設門,四門加樓,東曰朝陽,西曰閱武,南曰鎮海,北曰承恩。
歷經了三次營建的靈山衛城城池整齊,規模宏大。呈正方形,城牆兩面轉砌,中間以黃土夯實。城四門,門洞上方皆有門樓。城中的十字大街貫穿衛城東西南北,街面寬敞,形若棋盤,布局對稱,因南面海上有靈山,衛以山得名,故叫靈山衛。
以後隨著人口不斷增多,在衛城外又有了東街、西街、北街居住區。
清雍正十二年(1734)撤衛劃歸即墨,裁併後,古城日漸荒廢。衛城於道光年間開始倒塌,至民國二十年(1931年)只留下四門和部分城牆,上個世紀60年代年代初期還保留有西閱武門和部分殘牆,文化大革命中幾乎全部拆除,只有城南還留有烽火臺遺蹟。
膠州守御千戶所,洪武五年(1372)三月置,在州治東(今膠州市)。其設官正、副千戶、百戶;京操軍,春戍89人,秋戍317人;城守軍餘89人,屯田軍餘77人,屯田58頃,屯糧696石;演武場,在州城東;墩9,每墩軍5名,贍墩地50畝,堡7,每堡軍4名,贍堡地50畝。
靈山衛轄有的夏河寨備御千戶所,位於現琅琊鎮人民政府駐地,弘治後置,轄有16個墩堡。
2007年版《即墨市志》載:「1388年(明洪武二十一年)五月,徐輝祖命指揮僉事廉高於即墨縣城東20公裡處濱海築磚城以備倭,設鰲山衛,領後所雄崖守御千戶所、前所浮山守御千戶所,衛附一所,稱中所或右所……」由此可見鰲山衛的建立比靈山衛晚了十六年。
鰲山衛,在即墨縣東40裡(今即墨市),其設官指揮使1人,指揮同知2人,指揮僉事4人,以遷敘至者,無定額;經歷司,經歷1人;鎮撫司,鎮撫2人;右、前、後三所;京操軍,春戍903人,秋戍728人;城守軍餘107人,屯田軍餘290人,屯田140頃25畝,屯糧1683石;演武場,在衛城西;墩堡26。
據資料記載:「因僻處海隅,山脈蜿蜒來自西,十字街之東西南北有天然石磊數處,其形如鰲,遂以鰲山名衛。」當年的鰲山衛築有磚石結構的城牆,周長約2.5公裡,牆高11.6米,厚6米,城有四門,城牆外有壕溝,是一座進可攻退可守的城防工事。城中有衛署、學宮、經歷司、倉廒、演武場、文廟等建築,其廟宇、祭壇的規模和數量與靈山衛相當。
衛轄前後二所,前所即浮山備御千戶所,後所即雄崖守御千戶所,和衛內所。衛、所共駐有邊操軍、京操軍、守城軍、屯田軍3000餘人,設守備、指揮使、指揮僉事、千戶、百戶、教授等文武官員60餘人。於縣境之東南沿海設烽火墩堡26座,烽火告警,軍民則奮起迎敵。現在的鰲山衛是青島市科技開發區,是藍色矽谷的所在地和大學城。1734年衛、所被撤銷,其屬地仍歸併於即墨縣。如今,鰲山衛的城峘已不存在。
洪武三十年(1397年),明太祖下令建置雄崖守御千戶所。設官正、副千戶、百戶;京操軍,春戍252人,秋戍319人;城守軍餘51人,屯田軍餘77人,屯田59頃,屯糧708擔;墩堡11;演武場,在所城南。
雄崖所是一個正方形的城堡,周長2公裡,佔地375畝。城牆由土夯築,外包青磚、石塊,高5米,頂寬3米,十分堅固。另外,牆上用青磚砌成垛口,牆外有護城河環繞。
雄崖所古城位於今青島市即墨區豐城鄉,丁字灣圍繞東、北側,五龍河由西北匯入丁字灣,
西南是玉皇山,古城全稱雄崖守御千戶所,隸屬鰲山衛,東北側白馬島上有巨大赭色石崖,得名雄崖。目前雄崖所古城保存著老街、古屋、南城門樓、西城門等古蹟。山頂玉皇廟建築恢弘,每年三月初九廟會,人山人海,蔚為壯觀。
雄崖所建有一座高大古樸的石牌坊,石牌坊的正面額題「雄崖」大字,下有小字「雄崖守御千戶所」,背面額題「鎮倭」兩字,下有小字「所城建於明洪武三十五年」。古城門洞上方額題「奉恩門」三字,明代遺蹟,據說是徐達手書。西門外額的「鎮威」兩個大字,斑駁古樸,據說也是明朝的。南門洞有奉恩門的簡介:奉恩門,雄崖守御千戶所的四個城門之一,俗稱南門,又稱喜門,為明清時迎送官員、恭接聖旨封誥、百姓嫁娶必走之門。初建於明洪武三十五年(公元1402年),至清末經多次修葺。
西門外額的「鎮威」兩個大字,斑駁古樸,據說也是明朝的。清雍正12年(1734年)該所被裁撤,城池因此被廢棄,大部分被毀棄,惟西門及南門樓保存完好是青島地區現存的唯一的明代城防建築。
浮山備御千戶所,簡稱浮山所是一個青島人盡人皆知的黃金地帶,青島市政府和著名的五四廣場以及奧帆基地都坐落在他的領地範圍內,近年來多次次引起全世界的矚目,一次是2008年在浮山灣舉辦的奧帆賽,和2018年在浮山灣奧帆基地舉辦的上合峰會,還有今年的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建軍七十周年的海上大閱兵等慶祝活動也是在明代時浮山所的轄區內舉行。
浮山所古城位於現在的香港中路以北,南京路以西,江西路以南,市政府及海軍四零一醫院(現改為九七一醫院)以東的框架範圍內。
據《浮山所志》記載,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五月朝廷決定設立鰲山衛浮山備御千戶所。其編制為:設正五品掌印千戶一人,從五品管軍千戶一人,正六品百戶十人。同時還設從六品鎮撫二人,九品教授一人,從九品吏目一人,倉大使及副使各一人。
隸屬於浮山所的有京操軍、守城軍、屯田軍共2000餘人,土地870餘頃,是當時青島地區的邊防重鎮。
現在的青島市區在明代是即墨縣仁化鄉文峰社,均屬浮山所統轄。區域內設立了四軍寨(軍寨建有城池,有城牆城門,規模大小不一)、二十五軍屯、十八墩堡。四軍寨有樓山寨(今李滄區)、金家嶺寨(今嶗山區)、於家莊寨(今李滄區)、張家寨(今城陽區上馬鎮)。二十五軍屯,其中有九處軍屯在即墨縣境內,有十六處軍屯在平度東南一帶。十八墩堡分布在其浮山所的防區內,建於沿海者為墩,居於要路者為堡,遇有倭寇襲擾,各墩堡白日舉煙,夜間舉火,接遞通報,以示告警。各軍寨、軍屯、墩堡均有浮山所派軍戶、兵員前往駐守管理。
浮山所自1388年開始築建城牆及按照朝廷對衛所的規劃(按州縣的規模)修建官署、廟宇、街道、住宅及其他設施,至1402年完成建城,歷時14年。建成的浮山所城,城牆四周呈長四方形,南北長422米,東西寬403米,周長約1500米,佔地約18公頃。城牆為夯土築成,外砌以青磚、石塊,高約8米,頂寬約5米,城牆頂上用青磚砌成雉堞。浮山所城有東、北、西三座城門(因南城牆外即是大海故而無法設立城門,漲潮時人們可在南城牆上釣魚)。城內十字大街直貫東、西、南、北,平時用以生活,戰時利於運兵(現在的徐州路和閩江路即是浮山所城十字大街向外的延抻)。
浮山所城西門外是西校場(現府新大廈所在地),為駐守將士演練比武之處,佔地約50畝。築有將臺一座,並有轅門、壁壘、演武場、馬道、射圃、鐘鼓樓等。
城內四邊靠城牆處各有一個因取土夯築城牆而形成的大坑,因地制宜作為水灣,用以儲水備用。南灣稱為蘇家灣,西灣稱為餘家灣,東灣稱為東草灣,還有一個稱北灣。
官署設在南北大街以西,東西大街以北。在城內的東部東西大街的以北,建有一個大戲臺,供每年正月唱戲之用。
城內建有很多廟宇,這些廟宇是:在城西北角的玉皇廟、佛祖廟、三清廟、真武廟、南城牆中央的南閣廟、城內東南部的城隍廟、城內東北部的關帝廟、馬神殿(浮山所人稱為馬神廟)還有在各主要街道影壁處建的觀音廟、土地廟、無樑廟、關公廟,還有城外西北處的社稷壇以及建在燕兒島上的龍王廟。在修建城內廟宇時在南閣廟左右兩則各栽植銀杏樹一株,右側一株在清代死去,左側一株,現為青島市編號為01的一級古樹名木,專家鑑定樹齡600餘年(這棵銀杏樹現在還在香港中路家樂福超市的西後側),在城內西北玉皇廟栽植銀杏樹兩棵一雌一雄,在城內東北角的馬神廟栽植銀杏樹一棵,現在這四棵銀杏樹依然蒼勁有力生機盎然,它們是浮山所630餘年滄桑變遷的有力見證和現存的浮山所唯一標誌。
自浮山所城建成後,為便利周圍居民商貿流通,農曆的每月逢四遇九為浮山所集,600多年來從未間斷,一直延續至今。浮山所的正月十三廟會稱為香油果子山會,與蘿蔔會、糖球會齊名是青島的三大廟會之一。
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將浮山所裁撤,浮山所隨即更名為浮山所村。裁撤後的浮山所城的城牆及設施,由於疏於管理年久失修,但是直至德佔青島時,城池的輪廓依然清晰。
1914年9月24日為抵擋日英聯軍的進攻,德軍在浮山所南城牆的南閣廟派兵防守。9月27日日英聯軍佔領浮山,浮山所一帶是日英炮火控制的範圍。9月27日28日日英聯軍從浮山、英國軍艦從海上同時炮轟德軍陣地。德軍為防止日軍利用民房為依託進攻,竟放火燒毀民房,浮山所成為火海,居民們四處逃難。10月31日日英聯軍兵分四路向駐青德軍發起總攻,浮山所一帶成為其中一處戰場。11月中旬逃難的村民陸續返回,這時的浮山所已是斷壁殘垣瘡痍滿目。五百多年的浮山所城牆被夷為平地。南閣廟旁邊的的銀杏樹幹被一炮彈擊穿,至今疤痕猶在。
浮山所城內的廟宇均毀於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南閣廟毀於1972年。浮山所村於1999年拆遷改造,更名為新貴都小區。
在青島的境域內除有靈山衛、鰲山衛、夏河所、膠州所、雄崖所、浮山所及兩個衛內所外還有二百多個軍寨、墩、堡、屯、等星羅棋布般的分布在青島沿海一線及內陸,形成了有效的防禦體系。
駐守在這些體系的兵員平時為民,組成家庭進行生產自足自給,戰時為兵,與敵人作戰保家衛國,始終保持著寓兵於民的全民皆兵狀態。這些衛、所、軍寨、墩、堡、屯等防禦體系在明清時期為保衛我國的沿海疆域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文參考網絡有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