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節氣在青島的風俗和趣事

2020-12-17 專注青島故事

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是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它能準確的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作物的種植收穫及漁業捕撈,它的準確程度甚至比現在的某些天氣預報還要準確。

二十四節氣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舊時的老青島人(這裡所說的老青島人是指德佔青島前的青島人)是以農業為主兼顧漁業,二十四節氣就是他們勞作的行動指南。因此多數人家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之前就要請一張帶有來年二十四節氣表格的灶王爺畫像,俗稱灶碼。

灶碼有三部分內容組成,最上面是灶王爺騎馬上天庭的條幅,俗稱灶碼頭,是在小年當天的傍晚時分辭灶時與香、冥幣一起焚燒,意為恭送灶王爺騎馬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下面是灶王爺與妻子的畫像,貼在東廚的灶臺之上,意為在灶王爺上天后代替灶王爺堅守崗位。

中間部分是二十四節氣表格貼於臥室門的背面便於查看,以根據節氣種地捕魚,這就是俗稱的黃曆。黃曆的主要內容有二十四節氣與農曆的對照表,還有關於龍治水的標註。青島人有句老話說:人多了亂,龍多了旱,母雞多了不下蛋。如果黃曆上標註的是六龍以上治水則是大旱之年,龍越多旱情越重,如果少於四龍治水則是澇雨之年,龍越少洪澇災害越重。

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後雖然天氣還很寒冷,但是地溫已經開始升高,草木復甦萬物始生,宣告春天已經向我們走來。

記得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春節剛過就是立春,閒來無事我就參照從課文上學到的知識作了一個小實驗,在自家小花園鬆軟的土地上樹起一根土窯燒制的有八十公分長二十公分粗的黑泥煙囪管子,將雞的絨毛和雞的羽毛一同放置於煙囪中,到了日曆上標註的立春時辰,只見絨毛飄飄搖搖從煙囪中徐徐升起,升到管子的上方後隨風飄向遠處,而比較大的羽毛可能因體重的關係則靜靜的躺在管子裡的地上沒有飛起的意思。在一旁觀看我做實驗的父親告訴我這就是地氣上升,春回大地了。

俗話說春打六九頭,打了春的雪狗也攆不上。意思是說雖然立春了,還是數九寒天,天氣還很寒冷,還會下雪,但立春之後地溫上升,即便是下雪了,雪花落地後就會很快融化,雪花融化的速度狗也攆不上(有點誇張),很難形成積雪。

立春節氣在青島還是有不少風俗講究和禁忌的,如講究咬春(其實就是生吃青頭蘿蔔),吃春餅。

令人不能理解的禁忌是,嫁出去的閨女,猶如潑出去的水,在延春(立春的前一天)立春這兩天出嫁了的閨女不得回娘家,不能看到娘家人,甚至不能看娘家屋頂上的福臺(青島方言:煙囪),否則將對娘家人不利,可能致使娘家人一年不惺惺嫣嫣嘟嚕的(青島方言:不精神、萎靡不振、身體有病的意思),家業不興旺。

因此在青島地區出嫁了的閨女這兩天沒有回娘家的,即便立春與正月初三(傳統回娘家的日子)相重疊,出嫁的閨女也要避開這兩天延後回娘家。

在二十四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的前一天是寒食節,是紀念晉國的忠臣介子推的,其主要形式是禁火吃冷食,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祭祖的日子,由於和寒食節緊相鄰,而且寒食節和清明節的主旨都是祭祀,寒食節禁火,清明節不禁火,久而久之老青島人就將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都在清明節這天過,就叫「過寒食」但並不禁火。

青島人有句老話說「清明難得晴」,意思是說十個清明九個陰,就連老天都為哀悼忠臣及去世的親人營造哀思的氣氛何況世人?老青島人還有一個習俗就是在清明節的前十天或後十天都是清明節上墳的日子,這就給忙碌生計的人們以充足的時間可以上墳。如果在此祭祀期間墳頭沒有紙或沒有上墳的跡象,就可能被人認為是這家人絕後了。

以前的生活條件和衛生條件比較差,尤其是冬天不能經常洗澡及更換衣物,致使蝨子繁多,所以這天女孩的頭上都要戴上片松,其寓意是以片松的味道驅除蝨子。

這天人們還要在寬敞的街道或場地豎起高大的鞦韆或轉鞦韆供人們娛樂。看看誰的鞦韆蕩得高,有登高望遠之意,這也是給人們特別是給年輕人提供一個互相交往的機會和場所。

就著小蔥雞蛋吃春餅是一種節日的美食文化。取蔥和雞蛋清的諧音,寓意是清明吃了蔥蛋人就聰明了。春餅是寒食節的主要美食。

踏青在青島的方言中叫「軋青」,這天的清晨年輕人或孩童三三兩兩的結伴帶著炊具去郊遊野炊。取「軋青」的諧音進行「炸青」,即油炸蛋清及野菜、青菜吃,還放飛風箏進行比賽遊玩,這種風俗在郊區、農村比較盛行,而城市裡的青年則以郊遊踏青為主。

春天是播種的季節,清明前後種瓜種豆。俗語說:春天戳一棍,秋天吃一頓。意思是說只要你勤勞,春天的時候在坡嶺溝沿兒(青島方言:溝崖)田間地頭上即便用棍子戳上一個窩埋上一粒種子,到了秋天收穫的季節收穫的時候就夠你吃一頓的。

二十四節氣中有的節氣是十分有趣和神奇的。

驚蟄是指蟄伏冬眠在土壤裡或寄生在植物中的昆蟲等生物都被春雷驚醒了,開始新一年的生命周期並產卵繁殖。有趣的是這一天不管是陰雨天還是朗朗晴天都能聽到隆隆的春雷之聲。

立秋是宣告秋天即將開始的節氣,在青島立秋之後的十幾天是最為炎熱的桑拿天,被稱作秋老虎,這秋後一伏也是酷熱在秋天到來之前最後的瘋狂。

秋天是收穫的季節,以前在農村到了秋天就要割草曬乾用以儲備牲畜冬季的草料或用作家庭鍋灶燒火做飯,冬季暖炕取暖。但是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立秋時辰之前割的草和立秋時辰之後割的草相比那是涇渭分明。

立秋之後割的草易曬乾且乾爽便於存放牲畜也愛吃,而立秋之前割的草就不易曬乾,即便曬乾了遇到陰雨天就犯gen(青島方言:發潮的意思)且容易發黴,牲畜也不愛吃,燒火還冒大煙。

我小的時候,人們普遍比較貧窮,人多草少,都為了能割點曬草送到畜牧場換點錢,或者能供鍋灶燒火節省一點煤錢,因此那時人們到了立秋日就磨拳擦掌嚴陣以待,提前看好並佔好草多的「陣地」,立秋時辰一過馬上揮鐮開搶。

處暑即為出暑,是炎熱即將離開的意思。處暑的到來像徵著即將進入秋季,大部分地區林果和農作物陸續進入成熟期,農民加緊採摘收穫和種植冬儲菜。在青島地區冬儲菜的種植必須在處暑之前,如果處暑以後種植的話,大頭菜大白菜等冬儲菜都不捲芯都是嗤芽子(青島方言:即不捲芯只長葉)。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後期,郊區的農村還有自留地,我的同事因種種原因耽誤了種植,由於工作太忙,在處暑的前一天只搶種上了一部分天津綠,還有一部分地空著,他不想讓地空閒還想繼續種,有人就勸他:算了吧,別瞎忙活了,種上也長不好。

他還不服氣地說:我就不信了,就差一天它就長不好。處暑這天的下午下班後他又把空著的地種上了天津綠。由於正處在處暑節氣的一前一後,到了小雪節氣收穫的時候同一塊地種的同樣的菜,就因為種植的時間一部分在處暑的前一天,一部分是過了處暑的時辰,相差一天,其結果卻是大相逕庭。

霜降節氣也比較有趣,在節氣前種的越冬小麥只要是風調雨順加強田間管理就能獲得豐收,而霜降後播種的小麥無論你怎樣加強管理都無濟於事,收穫的麥子肯定是癟眼兒(青島方言:顆粒不飽滿的意思),且產量大打折扣。霜降前切的地瓜幹易幹即白還有面也好吃,而且易於存放。而霜降後切的地瓜幹除不易曬乾還發黑不好吃且不易存放容易發黴。因此霜降後沒有播種小麥和切曬地瓜幹的。

老青島人將冬至的前一天稱為鬼冬,將冬至稱為人冬。一般青島人都是鬼冬吃大包,人冬吃餶餷(青島方言:水餃)。但是城裡人卻是鬼冬吃餶餷,人冬吃大包。

這裡所說的城裡人就是青島境域內的明朝衛、所、軍寨的居民,如鰲山衛及下轄的浮山所還有浮山所統轄的四軍寨__樓山寨(今李滄區)、金家嶺寨(今嶗山區)、於家莊寨(今李滄區)、張家寨(今城陽區上馬鎮)以及同屬鰲山衛所轄的雄崖所及所統領的軍寨,因這些衛、所、軍寨都有城牆城門,故稱作城裡人。

古時這些衛所軍寨為防倭寇入侵及匪寇騷擾,天黑即關閉城門,因此這些城裡人在正月十五是不能到祖塋祭祖請燈送燈的,為此而特定遭遇白事人家的女人要在三年內的鬼冬中午時分為逝去的親人在家中的門後或正堂供桌旁哭孝,並在這一天包餶餷祭奠逝去的親人。這就是俗話說的城裡哭冬不送燈,城外送燈不哭冬。

在青島地區能形成普遍風俗的節氣也就是立春、清明、冬至等幾個有代表性的節氣,在普通百姓看來其他節氣主要是指導農耕勞作的。由於舊時大多數的青島人是為溫飽而操勞,因條件所限並沒有按節氣以飲食的方式進補養生的習俗,至於能按照節氣進補飲食養生的也只是少數富有人家的專利,不能大面積普及流行,也就沒有形成風俗。

(作者:胡延竹 青島市當代文學創作研究會會員)

相關焦點

  • 寒露至,淺談二十四節氣文化對古代農業風俗的影響
    這是人們根據節氣總結出的農業種植規律。下面,讓我們看下二十四節氣和農業種植的關係。提到二十四節氣,我們不能不提到一個名詞——物候,它和節氣淵源很深。那麼,什麼是物候呢?馬未都先生說:「物候,是古人通過物的變化,感覺氣候對應的變化。
  • 二十四節氣之一「夏至」節氣
    夏至(別名:夏節、夏至節,英文名:Summer Solstice)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日期在每年公曆6月20日-22日之間。 夏至在中國古代也是重要的傳統節日(節氣),在清代以前的夏至日,全國放假一天,而宋代百官還會在夏至時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彩扇用來驅熱,香囊可驅蚊抑臭,可見古人對夏至的重視。
  • 二十四節氣:雨水節氣的含義與風俗(雙語)
    雨水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the 24 traditional Chinese solar terms)中的第二個節氣。此時氣溫回升,雨量漸增,像是嚴冬的冷風解凍後化為雨水降落下來。雨水的英文表達為Rain Water,也是非常直白啦。   Rain Water signals the increase in rainfall and rise in temperature.
  • 二十四節氣之大雪
    ⊙節氣「大雪」用英語怎麼說⊙今天是我們二十四節氣中的「大雪」,想起了「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天地銀裝素裹、白茫茫一片的大地真是能激發起人的詩性呀!那麼這麼美好的節氣,用英語如何表達呢?
  • 今日寒露——淺談二十四節氣
    北鬥七星二十四節氣,最初是由鬥轉星移制定而成,以北鬥七星的運轉,對應地域的自然節律漸變情況和星象規律,劃分而成。一直到今天,其中的每一個節氣都和我們的生活習俗依然密不可分。二、與人們生活息息相關就拿立春這天來講,每到了立春這天,雖然大部分地區乍暖還寒,但這天意味著新的開始,具有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
  • 與二十四節氣同行——小雪
    這首耳熟能詳的「二十四節氣歌」,記載了一年從立春到大寒中的二十四個節氣。在古代,因為沒有天氣預報,「二十四節氣」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僅深深植入我們的生活,而且隨著歲月的延伸,它還被人們賦予豐富的文化內涵、民俗文化和節日文化。成為中國人特有的時間知識體系的一部分。
  • 四川民俗學家劉孝昌:一篇農諺 讓你讀懂二十四節氣
    原標題:四川民俗學家劉孝昌:一篇農諺 讓你讀懂二十四節氣   編者按   2016 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成功申遺,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世界遺產再添「中國符號」   再過半個月,又將迎來「二十四節氣」之中的冬季網紅——冬至,講究滋味生活的成都人,又可以熱氣騰騰地「搭車」過個節日了。
  • 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屬於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曆法的國家之一,農曆二十四節氣就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總結的天文氣象曆法。它起源於春秋時期的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經驗和智慧的結晶,非常準確地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同時,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農曆二十四節氣也逐步演化成為華夏民族特有的社會風俗和節慶。
  • 二十四節氣:講述光陰的故事
    一首《二十四節氣歌》展現了四季的輪迴,而中華文明在這周而復始的曆法中源遠流長。二十四節氣作為中國人標識時間和歲月的獨有方式,早已成為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當下,傳統文化熱讓越來越多的人深入了解二十四節氣。公眾的熱情激發不少單位出版了一大批關於二十四節氣的優秀圖書,它們內容新穎,敘述風格貼合時下讀者需求,展現了二十四節氣獨有的魅力。
  • 一篇農諺 讓你讀懂二十四節氣
    古老的中國便是根據太陽移動的腳步,命名了「二十四節氣」。  在二十四節氣中,有純樸的習俗、莊嚴的儀式,還有浪漫的傳說。當農耕文明業已遠去,節氣對現代人詩意生活的啟示,依然意味深長。不過,很多人了解的24節氣的各種風俗和講究,基本是以中原地區的風俗為標準的。四川地區又有什麼不同的講究呢?  讓我們從一篇農諺裡,通過四川民俗學家劉孝昌的解讀,來了解老成都二十四節氣的一些龍門陣。
  • 二十四節氣中的詩畫江南
    在這樣的日子裡,坐在陽臺上,打開王寒新出版的《大地的耳語——江南二十四節氣》,一口氣讀下去,一天就經歷了二十四節氣、一年四季的輪迴。   王寒的作品,一直根植於江南大地。在她眼裡,江南的一花一果、一山一水,都值得書寫,所以有了《浙江有意思》《無鮮勿落飯》《江南草木記》和《大地的耳語——江南二十四節氣》「江南風雅頌」系列。
  • 講二十四節氣的故事 就是講中國時間和生態文明的故事
    在古代的洛陽,二十四節氣如何融入人們的生活?如何讓二十四節氣成為新時代的城市符號?講好二十四節氣故事,為何能成為鄉村振興的抓手?昨日,本報昨日推出《二十四節氣與洛陽》欄目,引發社會各界關注和思考。對此,記者通過採訪相關專家和查閱資料,為您帶來更多關於二十四節氣與洛陽的故事。
  • 霜降|二十四節氣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八個節氣,於每年公曆10月23—24日交節。此時,太陽黃經到達210°。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秋季到冬季的過渡。霜降過後,早晚天氣較冷,中午則較熱,晝夜溫差大,秋燥明顯。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霜降之至,瑟瑟秋風,天氣轉冷,此時萬物畢成,畢入於戌,陽下入地,陰氣始凝。
  • 二十四節氣紀錄片Seasons of China《四季中國》:立春
    我國歷來是農業大國,二十四節氣是我國獨有的農業物候歷,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智慧的結晶,是華夏民族特有的社會風俗和節慶。隨著越來越多的國人受外國文化影響,城市化的發展,智能設備普及,現在很多人對節氣已經淡忘,不會背甚至不知道二十四節氣是什麼。
  • 冬至|二十四節氣|第22個節氣
    冬至(英語:winter solstice),又稱「冬節」、「賀冬」,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
  • 冬至與他的二十四節氣朋友們
    對於位於北半球的人來說,冬至帶來最短的白天和最長的夜晚。冬至之後,白天變長了,夜晚變短了。相比之下,在南半球,十二月帶來一年中最長的白天和最短的夜晚。 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農耕生產與大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年)中時候、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
  • 【二十四節氣】今日大雪
    大雪,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1個節氣,也是冬季的第3個節氣。大雪,鬥指癸,太陽到達黃經255度,交節時間為每年公曆12月6—8日。大雪節氣是幹支歷子月的起始,標誌著仲冬時節正式開始。大雪節氣與小雪節氣一樣,是反映氣溫與降水變化趨勢的節氣,它是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大雪是反映氣候特徵的一個節氣,大雪節氣的特點是氣溫顯著下降、降水量增多。
  • 科普|二十四節氣-小寒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冬季的第5個節氣,冷氣積久而寒。小寒和大寒、小暑、大暑及處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下面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這個節氣吧!-節氣三候-【一候雁北鄉】小寒之日「雁北鄉」,這個「鄉」是趨向,北飛雁已經感知到陽氣,是為先導。
  • 讓二十四節氣「活」起來 傳承發展中的二十四節氣
    兩千多年來,二十四節氣以曆法、諺語、歌謠等形式廣為流傳,在傳統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應用,深刻影響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近年來,隨著我國非遺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二十四節氣再次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二十四節氣在現代生活中扮演了什麼角色?有哪些新的應用?如何更好地傳承?
  • 日媒:細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日兩國交流
    日媒:細看二十四節氣中的中日兩國交流 2014-12-24 15:28:44  文章摘編如下:  在日本,從中國傳入的二十四節氣在現在依然通用,且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無論是芒種、霜降,還是春分、雨水,二十四節氣的48個字在中文和日語中是完全相同的。  古代日本曾將冬至日作為一年的歲首。日本的近世文化中稱冬至為「唐の正月」,可見其到中國的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