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所有的城池,凡是城牆,基本上都是用土做的,所 以叫做土城。如果是磚城,則是僅僅用磚塊包皮,其內部也 都做土城。漢代有一些城用磚包皮。到明代國力經濟穩固, 版圖恢復又擴大,所以明代對城牆進行大量的包磚,成為 磚城。
至於城牆夯土 ,用土做城牆,至千年不塌,夯土是由人 工抬土登上城牆的,都是一筐一筐抬上去的,然後用夯夯實,打得十分宇固。城牆夯土夯層由五至十二釐米之間,基 本上夯層以十釐米為一層這是普遍的。在建造城牆之時, 仍然是用胸手架施工,用胸手架補充人們身體之高度,否 則無法施工。從遺留到今天的春秋,戰國城牆上的洞眼,就 是利用腳手架施工的插竿洞眼。例如鄭國時代的京城,即 在河南榮陽之南,目前遺留的城牆務土殘高,可以看出它是用腳手架施工的。它在牆壁上插牢洞眼已連成排。在其 中有一個洞眼內壁,還有插竿用麻繩綁紮時的印痕。這是 由於插竿竿頭開裂,先人先用麻繩綁紮之後,再伸入牆中, 從這一點可以說明我們先民們節約用材,竿子背裂了,仍 可以應用。也證明胸手架經過年久,竿子與麻繩已化為灰 燼,可是在洞眼中的麻繩印痕保留到今天。
另在河南新鄭縣城的鄭韓古城,城東北方向的殘留牆 體,尚可看出一排一排的洞眼。敦煌城端,殘牆體上也有一 排一排的洞眼,通過這些足以證明春秋時代邦國戰國時代。
從總體來看,全國城牆,底部寬度三至六米,頂部寬度 由於城牆兩面都做出側胸三至四米,城牆的高度達到七至 八米左右,在建造城牆之時,對於城牆的基礎,非常注意,必須進行層層夯土 ,使鬆土擠緊,這樣的地基才非常牢固。 然後在其上再築城牆,同樣緊密地夯土。 當城牆包磚塊之 後,土中易於積水,年久就在磚縫生長小樹-大樹。筆者於 1948年在北京觀察北京城牆北部及東北部都有小樹生長, 大者達到七至八米,樹幹已達到二十凰米左右,而且不止 一至二株,在陰面城牆壁端生樹甚多。除此之外,人們常常 在城牆之內部進行挖洞取土,作為它用。在鄭韓故城 時即看到在城內端牆壁有農民挖洞,成為數間房屋,但是 牆土一直不塌落。
還有一種城牆,外表包磚,外邊看一座正式磚城,但在內則做土坡,斜坡大約三十度左右。戰爭時,戰馬可以由 內壁登上城牆,進行戰鬥這就是土坡戰城。例如安慶壽州 城,當年即是土坡戰城。
中國的古城,舉凡城牆,皆用夯土築城,城牆包磚,這是以後的做法。但是在後期其中很少一部分城牆作為牆 用,例如明代沿海的海防城許多城的城牆都用石塊、石條砌成的,這樣的城牆也同樣堅固耐久,不過這樣的城牆牆 體減薄的尺度多。例如河南後縣城,廣東大呈所城,福建沿 海的蒲權城等等都用石材做城牆。
對於城牆若是不做人為拆除,那城牆是不會輕易例塌 的。當新中國建立之初,一股城建之風,為了防止阻礙交 通,擴展城市為藉口大拆城牆。由北京波及全國各地拆城 牆,許多地方只將城牆磚皮拆掉,務土難以清理潔淨。
關於垛口,每一座土城牆上都築有磚垛口,以防敵人 襲擊,同時可以隱身射遠。
關於馬道,是在城內的一種斜坡磴道,人們從這裡可 以登上城牆。馬道是階梯式,是固定的,每個城池在關鍵部 位都有馬道建設。一般城池,都將馬道建在重要路口 ,交通 方便之處,在必要時防衛人員以及戰備人員從此登上全 城。一座城池有三至四處馬道,也有的城池每面有兩個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