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池的城牆、垛口、馬道

2020-12-14 D迪電熱浪

全國所有的城池,凡是城牆,基本上都是用土做的,所 以叫做土城。如果是磚城,則是僅僅用磚塊包皮,其內部也 都做土城。漢代有一些城用磚包皮。到明代國力經濟穩固, 版圖恢復又擴大,所以明代對城牆進行大量的包磚,成為 磚城。

至於城牆夯土 ,用土做城牆,至千年不塌,夯土是由人 工抬土登上城牆的,都是一筐一筐抬上去的,然後用夯夯實,打得十分宇固。城牆夯土夯層由五至十二釐米之間,基 本上夯層以十釐米為一層這是普遍的。在建造城牆之時, 仍然是用胸手架施工,用胸手架補充人們身體之高度,否 則無法施工。從遺留到今天的春秋,戰國城牆上的洞眼,就 是利用腳手架施工的插竿洞眼。例如鄭國時代的京城,即 在河南榮陽之南,目前遺留的城牆務土殘高,可以看出它是用腳手架施工的。它在牆壁上插牢洞眼已連成排。在其 中有一個洞眼內壁,還有插竿用麻繩綁紮時的印痕。這是 由於插竿竿頭開裂,先人先用麻繩綁紮之後,再伸入牆中, 從這一點可以說明我們先民們節約用材,竿子背裂了,仍 可以應用。也證明胸手架經過年久,竿子與麻繩已化為灰 燼,可是在洞眼中的麻繩印痕保留到今天。

另在河南新鄭縣城的鄭韓古城,城東北方向的殘留牆 體,尚可看出一排一排的洞眼。敦煌城端,殘牆體上也有一 排一排的洞眼,通過這些足以證明春秋時代邦國戰國時代。

從總體來看,全國城牆,底部寬度三至六米,頂部寬度 由於城牆兩面都做出側胸三至四米,城牆的高度達到七至 八米左右,在建造城牆之時,對於城牆的基礎,非常注意,必須進行層層夯土 ,使鬆土擠緊,這樣的地基才非常牢固。 然後在其上再築城牆,同樣緊密地夯土。 當城牆包磚塊之 後,土中易於積水,年久就在磚縫生長小樹-大樹。筆者於 1948年在北京觀察北京城牆北部及東北部都有小樹生長, 大者達到七至八米,樹幹已達到二十凰米左右,而且不止 一至二株,在陰面城牆壁端生樹甚多。除此之外,人們常常 在城牆之內部進行挖洞取土,作為它用。在鄭韓故城 時即看到在城內端牆壁有農民挖洞,成為數間房屋,但是 牆土一直不塌落。

還有一種城牆,外表包磚,外邊看一座正式磚城,但在內則做土坡,斜坡大約三十度左右。戰爭時,戰馬可以由 內壁登上城牆,進行戰鬥這就是土坡戰城。例如安慶壽州 城,當年即是土坡戰城。

中國的古城,舉凡城牆,皆用夯土築城,城牆包磚,這是以後的做法。但是在後期其中很少一部分城牆作為牆 用,例如明代沿海的海防城許多城的城牆都用石塊、石條砌成的,這樣的城牆也同樣堅固耐久,不過這樣的城牆牆 體減薄的尺度多。例如河南後縣城,廣東大呈所城,福建沿 海的蒲權城等等都用石材做城牆。

對於城牆若是不做人為拆除,那城牆是不會輕易例塌 的。當新中國建立之初,一股城建之風,為了防止阻礙交 通,擴展城市為藉口大拆城牆。由北京波及全國各地拆城 牆,許多地方只將城牆磚皮拆掉,務土難以清理潔淨。

關於垛口,每一座土城牆上都築有磚垛口,以防敵人 襲擊,同時可以隱身射遠。

關於馬道,是在城內的一種斜坡磴道,人們從這裡可 以登上城牆。馬道是階梯式,是固定的,每個城池在關鍵部 位都有馬道建設。一般城池,都將馬道建在重要路口 ,交通 方便之處,在必要時防衛人員以及戰備人員從此登上全 城。一座城池有三至四處馬道,也有的城池每面有兩個馬道。

相關焦點

  • 開封城牆,疊壓5層,7322個垛口,走在世界文化遺產的路上
    開封城牆,上部為清代修築,下部為明代遺建,全長14.4公裡,南北略長約3.8公裡,東西稍短約3.4公裡。城牆牆體拔簷上有7322個垛口、81座馬面、7座碉堡,並有兩處水門連通城內外水系,是中國北方地區的代表性城牆,也是保存比較完整的中國第二大明清城牆。
  • 河北邯鄲廣府古城:保護極好的城池,集古城、水城、太極城於一體
    目前全國古城中按城牆長度排名,依次為:南京現存城牆約23000米、西安現存城牆約13900米、宣化現存城牆約10000米、平遙現存城牆約6100米、邯鄲(廣府)現存城牆約4500米、保定現存城牆約540米……看了上述這些數字,突然悲從中來:一個有著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泱泱大國,古城牆被「保護」到這種水平,大家作何感想?簡直不敢想!
  • 長城「垛口牆」和「女兒牆」
    「垛口牆」亦稱「垛口」或「雉堞」。關於這個概念,《長城百科全書》(1994年版,下同)「長城建築」篇中是這樣表述的: 【垛口】「原指城牆頂部外側連續凹凸的齒形小牆的凹口,常引申指具有垛口的小牆。此小牆也稱作『雉堞』或『垛口牆』」。 【雉堞】「城牆或防禦工事上部所築的,連續凹凸形的矮牆。
  • 觸摸3000餘垛口,72座敵樓的城牆,探秘古城平遙
    古城有明代修建的城牆、清代把城牆出口又加建了城樓。城牆內有縱橫交錯的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巷。這些大街、小巷內的每一處建築,小到每一塊磚瓦、雕刻、門當;每一條街道的每一方鋪街地磚,甚至是每一個石縫,是貨真價實的古董,不是現代版的仿古建築。
  • 古代打仗為什麼不繞過城池?
    ,打仗也不是不能繞過對方城池。如果要列舉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經典的「繞過城池取得勝利」的戰爭傑作,那麼明代永樂皇帝朱棣舉兵搶皇位時的「靖難之役」,就是典型一件。擁有北方精銳騎兵的朱棣,一度在濟南堅城下屢屢受挫,幾乎到了進退不得的境地。關鍵時刻,他卻果斷祭出「繞過城池」的妙筆,繞開城池直撲建文帝的都城南京,果然一箭穿心,最終奇蹟拿下皇位。
  • 傑裡科城牆倒塌之謎,曾被以色列人繞城七日轟然倒塌的城池
    ,現代新聞媒體將其稱為「傑裡科城牆」,歷代巴以衝突最激烈的地點之一,根據世界第一暢銷書《聖經》的經文描述,約書亞元帥當時帶領以色列的軍隊曾經在耶利哥城城牆下繞城七日,一邊唱歌讚美他們的上帝,一邊吹響號角,就在七日的最後一天,耶利哥成竟然在眾目睽睽之下轟然倒塌。
  • 有著1200年歷史的順義城牆分「鬼門」和「喜門」,上個世紀遭破壞
    明萬曆年間,城牆改為磚包土築,即土城牆外包磚。城牆修建後巍峨壯觀,堅固完整。志書上說:南昂北俯,東北突出一隅。臂背四折入於河濱,宛如龜背形。古時制度,城謂城垣,池謂城河,順義古城有城有河,可稱城池。順義城有四個城門,東門稱「朝旭」,南門稱「阜財」,西門稱「慶城」,北門稱「挹翠」。民間又有自己的稱呼,以天幹「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為之命名。
  • 恆春古城牆,全臺灣僅存的一座完整古城
    只是離海邊有點距離的恆春古城,是個列外,因為它是全臺灣唯一保存下來的完整古城,還有一大段古城牆。恆春的地名由來,據說來是清朝同治時期的欽差大臣沈葆楨。當年他奉旨來寶島的最南端巡視,發現這個地方四季如春,便把這裡取名為「恆春」。恆春鎮的年平均氣溫為25度,最熱的七月僅28度,最冷的一月為21度,所以在恆春,一年四季都能穿一件短袖出門。
  • 連雲港塔山漢代土城遺址遭「蠶食」嚴重 一段城牆被挖斷
    日前,贛榆區塔山鎮土城村三組村民張先生向本報熱線反映,該村東遺留的一段2000餘年的土城城牆遺址遭到蠶食嚴重,殘存的古城牆遺址亟待保護。 張先生反映說,土城村有3000多年的歷史,人文古蹟隨處可見。最為壯觀的莫過於建於隋末唐初的土城城牆,城牆高10餘米,牆基厚度達數十米。隋唐演義中的著名大將羅成就戰死在這裡,並葬於土城村北面,羅成墓至今還在。
  • 商丘古城:大型古城遺址,古代城池的典範之作
    明朝時,商丘是歸德府府治所在地,是中原地區唯一保留下來的明清時期府級城市遺址,為了防洪,有了護城堤,再把護城堤變成了城牆。現存地上的歸德府城於明朝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破土動工,歷時八載,於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竣工,距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
  • 海南昌城村存古軍事城牆 為抵禦海盜登島騷擾(圖)
    古城牆環繞的小村  《昌江縣誌》上的一幅古圖,吸引了記者的目光,圖中一座古村,與周邊村落對比強烈,只有它被帶「垛」的城牆緊緊包圍,任憑歲月滌洗。  來到昌城村的這一日,空濛的煙雨傾瀉在村中一株株美麗的酸棗樹上,給人帶來的感覺是溫柔而玲瓏。
  • 山西被「忽略」的古城牆,屬於我國4A景區,形狀是方形城池
    說起山西我們首先想到的是這裡的煤炭資源很豐富,大家可能會覺得這裡除了煤炭應該沒什麼好玩的,不過再怎麼說,山西在我國的地位還是頗有價值的,這裡也是存在了很多的古蹟,也是很具備旅遊的欣賞價值的,它就是今天小編要說的古城牆了,這座古城牆是大同的古城牆,大同這座城市大家都應該聽說過,在我國的歷史發展上也是有著重要的意義
  • 中國古代最「智慧」的軍事暗道,遊客:設計得很巧妙!
    作者:熊帆來源:武漢旅遊直賣網之前,我有給大家說過,這個春節,因為走親訪友的關係,算是在湖北荊州度過啦,今天我們將繼續嘮嘮這座古城的瑰寶-古城牆。荊州古城牆,始建於東漢,全國重點文物,是南方保存最完好的城牆,也是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四座城牆之一。荊州的古城牆和北京的萬裡長城不同,整個圍成一圈,保護內部的城池,歷史上,城牆內部才算是當年的城內。
  • 以出現的時間順序為其起點,淺析古代城牆的發展歷程及其特點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城牆就是堅硬的代表,是伴隨人類成長進步的忠實夥伴。誠如大多數人的想法那般,城牆的確在人類的發展歷程中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明城牆作為歷史上知名度極高的城牆代表,在南京這個六朝古都的發展沿革歷史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如此的地位,不禁令人對它產生了深深的好奇,那就請跟隨筆者一同去了解一下城牆的成長經歷吧。
  • 古代人打仗,為什麼不將城牆外的地修成斜坡?越陡越好?
    首先一個原因是,哪怕在古代科技條件有限的情況下,放在大多數城池攻堅戰裡,就算把城牆修在斜坡上,作戰意義實在有限。理論上說,把城牆外的地修成斜坡,攻城部隊攀爬難度增大,防禦效果確實能提升,但城池攻堅戰的勝敗關鍵,並不是「城牆外有沒有斜坡」。哪怕是冷兵器戰爭年代,中國古代的攻城器械,也是突飛猛進。
  • 古人打仗時,怎麼不繞過城池直取敵人後方?專家:你繞下試試?
    各方勢力為了壯大實力不斷的攻城略地,為了佔領對方的城池,可謂是想盡了一切的手段。比如魯班的雲梯,就是專門為攻城而發明的。如今我們在許多的影視作品中,也能夠看到一些攻城的場景。然而往往攻城所要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很多時候都損失慘重。所以人們不禁疑問,為何不繞過城池,直接攻取後方呢?對此一些研究歷史的專家表示:「你繞一下看看。」
  • 古代攻城戰,爬城牆的死亡率那麼高,為何士兵還是拼命往上爬?
    古代攻城戰,爬城牆的死亡率那麼高,為何士兵還是拼命往上爬?自古以來,人類的戰爭經歷了三個階段:人類與野獸的戰爭,冷兵器時代和熱兵器時代。顧名思義,冷兵器時代就是指的刀劍棍棒這些武器,大型的武器就是攻城車,投石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