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在中國歷史上建城很早,這熟悉無錫歷史的人都知道,無錫早在東漢就已經建立了城垣。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直到明朝以前,無錫的城牆均為土城,所以難以抵抗風雨的侵蝕,加上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又多兵災戰火,所以無錫城是建了又毀,毀了又建。
到了明嘉靖33年(1554年),王其勤被任命為無錫知縣。
王其勤任知縣的時候,正是倭寇(那時候還不叫日寇)橫行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時候,倭患嚴重,無錫老百姓經常遭遇倭寇的傷害。
這個王其勤是個文官出身,自然不可能帶官兵出城剿倭,但他的愛民之心倒是拳拳赤誠,所以他決定重新修建無錫城。
這時候因無錫的窯業發達,磚瓦生產量很大,質量也好。
無錫生產的磚瓦,直供南京作為修造皇城及城牆之用,所以無錫已經有條件以條石作牆基、以巨磚包砌,城牆已經可以建造的十分堅固了。
無錫的磚瓦場一般都開在無錫的大窯路一帶。
在知縣王其勤的親自帶領下,全城百姓用命,硬是只用了70天,很快就自好了堅固的無錫新城,重新修建了無錫城的四座城門。
知縣王其勤還給四座城門進行了重新命名。
新命名的城門名字分別是:
一東門叫「靖海門」;二西門稱「試泉門」;三南門為「望湖門」;四北門曰「控江門」。
另有三座水門,分別為:「西水關」、「北水關」、「南水關」。
這些新名字也不是亂起的,都是有典故的。
東門之所以叫靖海門,是因為明朝嘉靖32年(1553年),倭寇大舉入侵我東南沿海兵鋒直指無錫,無錫知縣王其勤帶領無錫百姓抗擊倭寇,譜寫了抗倭的英雄篇章,最終取得了無錫抗倭保衛戰的勝利,保全了一城百姓。
倭寇自東海來,因此將東門命名為「靖海門」,那是非常恰當的。
如今為了紀念王其勤,無錫還有用「靖海」命名的靖海新村、靖海公園等地名,讓後來的人能夠牢記那些遠去的悲壯的往事。
西門叫試泉門,試的什麼泉?當然是天下第二泉。
據無錫縣誌記載,蘇東坡於北宋熙寧4年(1071 )任杭州通判,他多次往來無錫。
熙寧7年(1074)春,蘇軾自帶貢茶「小龍團」,來無錫看望好友惠山寺長老錢道人(號惠山山人),兩人一同品嘗二泉水,再由二泉亭登惠山頂,眺望太湖。
蘇軾此際心情大好,寫下了舉世聞名的詩篇《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其中就有「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絕句。
蘇東坡去惠山談禪品茗,經過無錫西門是必須的,王其勤將西門改稱「試泉」門,也是十分的雅致。
(當然不同的朝代,無錫城門名字也是有改動的,1937年的西城門照片上,可以看到西門又叫「梁溪門」、「西城門」。)
北門叫控江門,名字很大氣,因為北門外不遠就是長江了。
北門在1945年抗戰勝利後,被改稱「勝利門」。現在勝利門早已不見,但原址上建有一個下沉式的「勝利門廣場」,讓人可以追憶歷史。
1949年4月21日,粟裕指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8兵團和葉飛指揮的第10兵團7個軍共35萬人的渡江東集團軍,在靖江一帶強行渡江佔領了江陰。
4月23日的早上,國民黨軍隊從無錫北門(勝利門)進來,沿著中山路直出南門向蘇州方向潰逃。
4月23日晚上,解放軍也未開一槍地從無錫勝利門(北門)進入無錫城,無錫歷史又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無錫南門又叫望湖門,南門外不遠就是太湖了,碧波萬頃的太湖是中國的第三大淡水湖,又稱八百裡太湖。
當然經過太長的歷史,這些老城門已經不再有了,名字也已經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不過,無錫現在還有兩個復建的城門,一個仍叫望湖門,另一個叫光復門。
新建的老城門,比老城門好看,現代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