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歷史:明代知縣王其勤為抗倭修無錫城,並給無錫四座城門命名

2020-12-19 一燈品茗聊無錫
無錫美景

無錫在中國歷史上建城很早,這熟悉無錫歷史的人都知道,無錫早在東漢就已經建立了城垣。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直到明朝以前,無錫的城牆均為土城,所以難以抵抗風雨的侵蝕,加上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又多兵災戰火,所以無錫城是建了又毀,毀了又建。

到了明嘉靖33年(1554年),王其勤被任命為無錫知縣。

無錫老城圖

王其勤任知縣的時候,正是倭寇(那時候還不叫日寇)橫行中國東南沿海一帶的時候,倭患嚴重,無錫老百姓經常遭遇倭寇的傷害。

這個王其勤是個文官出身,自然不可能帶官兵出城剿倭,但他的愛民之心倒是拳拳赤誠,所以他決定重新修建無錫城。

這時候因無錫的窯業發達,磚瓦生產量很大,質量也好。

無錫生產的磚瓦,直供南京作為修造皇城及城牆之用,所以無錫已經有條件以條石作牆基、以巨磚包砌,城牆已經可以建造的十分堅固了。

無錫的磚瓦場一般都開在無錫的大窯路一帶。

在知縣王其勤的親自帶領下,全城百姓用命,硬是只用了70天,很快就自好了堅固的無錫新城,重新修建了無錫城的四座城門。

知縣王其勤還給四座城門進行了重新命名。

新命名的城門名字分別是:

一東門叫「靖海門」;二西門稱「試泉門」;三南門為「望湖門」;四北門曰「控江門」。

另有三座水門,分別為:「西水關」、「北水關」、「南水關」。

這些新名字也不是亂起的,都是有典故的。

這是無錫解放時解放軍士兵

東門之所以叫靖海門,是因為明朝嘉靖32年(1553年),倭寇大舉入侵我東南沿海兵鋒直指無錫,無錫知縣王其勤帶領無錫百姓抗擊倭寇,譜寫了抗倭的英雄篇章,最終取得了無錫抗倭保衛戰的勝利,保全了一城百姓。

倭寇自東海來,因此將東門命名為「靖海門」,那是非常恰當的。

如今為了紀念王其勤,無錫還有用「靖海」命名的靖海新村、靖海公園等地名,讓後來的人能夠牢記那些遠去的悲壯的往事。

日寇從無錫西城門出來

西門叫試泉門,試的什麼泉?當然是天下第二泉。

據無錫縣誌記載,蘇東坡於北宋熙寧4年(1071 )任杭州通判,他多次往來無錫。

熙寧7年(1074)春,蘇軾自帶貢茶「小龍團」,來無錫看望好友惠山寺長老錢道人(號惠山山人),兩人一同品嘗二泉水,再由二泉亭登惠山頂,眺望太湖。

蘇軾此際心情大好,寫下了舉世聞名的詩篇《惠山謁錢道人烹小龍團登絕頂望太湖》,其中就有「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的絕句。

蘇東坡去惠山談禪品茗,經過無錫西門是必須的,王其勤將西門改稱「試泉」門,也是十分的雅致。

(當然不同的朝代,無錫城門名字也是有改動的,1937年的西城門照片上,可以看到西門又叫「梁溪門」、「西城門」。)

無錫城北門

北門叫控江門,名字很大氣,因為北門外不遠就是長江了。

北門在1945年抗戰勝利後,被改稱「勝利門」。現在勝利門早已不見,但原址上建有一個下沉式的「勝利門廣場」,讓人可以追憶歷史。

1949年4月21日,粟裕指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8兵團和葉飛指揮的第10兵團7個軍共35萬人的渡江東集團軍,在靖江一帶強行渡江佔領了江陰。

4月23日的早上,國民黨軍隊從無錫北門(勝利門)進來,沿著中山路直出南門向蘇州方向潰逃。

4月23日晚上,解放軍也未開一槍地從無錫勝利門(北門)進入無錫城,無錫歷史又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無錫南門

無錫南門又叫望湖門,南門外不遠就是太湖了,碧波萬頃的太湖是中國的第三大淡水湖,又稱八百裡太湖。

當然經過太長的歷史,這些老城門已經不再有了,名字也已經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不過,無錫現在還有兩個復建的城門,一個仍叫望湖門,另一個叫光復門。

新建的無錫南門

新建的老城門,比老城門好看,現代洋氣

相關焦點

  • 600歲抗倭城堡重整妝容 衙門街建蠟像館
    「它點明了雄崖所的歷史作用,」豐城中心社區黨委書記江聯軍介紹道,明洪武初年,為抵禦倭寇侵擾,朝廷令沿海郡縣設置衛、所,雄崖所就是鰲山衛統轄的守御千戶所,雄崖所設有正、副千戶各2名、百戶5名,為世襲制,管領春戍軍252名,秋戍軍319名,守城軍51名,屯田軍77名。
  • 《勁道》之探秘老銀川:消失的城門
    ,其中,銀川歷史城區的具體邊界為北至北京東路、南到南薰西路與長城東路、東至清和南北街、西到鳳凰南北街,總面積為510公頃。從今天開始,口述寧夏的《勁道》欄目將推出探秘老銀川系列,展開老銀川方方面面的話題,目的就是去尋找老銀川的影子,喚起屬於我們的共同記憶。
  • 「十八郭」隨風消散 城門舊影仍可回望一城風華
    四川在線記者 邊鈺歷史上,成都是一個「城門大戶」。《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元鼎二年,立成都郭、十八門,於是郡縣多城觀矣。」巴蜀民俗專家袁庭棟介紹,漢武帝時成都曾增修城門,最終形成「大城九門,少城九門」的十八郭(城)現象。
  • 「精美的石頭會說話」 海安「南門」歷史傳說多
    鎮海村貌海安的前身海安所是一座古城,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海安所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有城樓四座,東賓陽門,南鎮海門,西湧金門,北拱宸門。因海安古城的關係,「南門」內的一些建築也流傳著關於古城的傳說與歷史。重修的「鎮海門」在海安,一些老一輩的村民依然習慣以東、南、西、北門四方來描述位置,海東村因東城門(賓陽門)所在地稱之為東門,海北村因北城門(拱宸門)所在地稱之為北門,海西村因西城門(湧金門)所在地稱之為西門,但村民們口中的「南門」則由鎮東村和鎮海村兩村組成。
  • 明代溫州王叔果《大理石屏銘》漫話
    原創雄劍胡說聊齋明代王叔果上疏修築的抗倭之城永昌堡(林鴻麟攝)電影《唐伯虎點秋香》裡有個「華太師」,明代溫州永嘉場有個王叔果;王叔果的最大功績是上疏建了一個抗倭的永昌堡,「華太師」也曾為了抗倭,捐錢修築無錫城。
  • 古老的西安城牆,四個主要城門,見證歷史的變遷
    長樂門,乃建造明城牆時構築,也稱"東門",是西安歷史最長的城門之一。長樂門最初的建造目的是軍事防禦和進攻,因此長樂門附近的城樓構造齊全,包括閘樓、城樓、箭樓。明清時長樂門是西安東面進出的唯一通道。長樂門,是西安城牆的正東門,開闢於明代,現存城樓、甕城以及南北兩側六個門洞,面東朝陽,內接東大街,外接東關正街;位於城門之上的城樓,歷史悠久,是非常珍貴的古建築文物。永寧門,俗稱南門,是西安明城牆的正南門,也是西安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如今的永寧門為環島交通,門外有南門廣場,門內為南大街,門外接南關正街。
  • 錫山人文之三:華姓 明清時期無錫第一望族
    華氏在無錫約有1700多年歷史,是明清時期無錫第一望族。歷史記載,居住於無錫的華氏,尊晉朝孝子「華寶」為遠祖。華寶,身歷三朝:出生於晉朝,生長於宋朝,逝世於齊朝。《南史》立傳說:華寶「晉陵無錫人也。父豪,晉義熙末,戍長安,寶年八歲。臨行謂寶曰:『須我還,當為汝上頭。』長安陷,寶年至七十不婚冠。或問之,寶輒號慟彌日,不忍答也。」
  • 無錫為什麼叫無錫?無錫地名起源大盤點!
    無錫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江南古城,無錫的許多地名中都掩藏著這座城市的文化厚度。無錫其他地名的起源蓮蓉橋:蓮蓉橋位於北大街與北塘大街之間的京杭老運河上。唐貞觀三年建,歷代多次重建,因附近河道如蓮花,故名蓮蓉橋。
  • 位於莆田忠門的這個古城,含有新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更是抗倭遺址
    莆禧古城,位於莆田忠門山亭鄉內的莆禧村,是明代的抗倭遺址,所以還有許許多多的古蹟。最為顯眼的便是屹立在古城外的戚繼光石像,戚繼光是明代的抗倭名將,在戚繼光的率兵支援下,莆禧古城才得以存在。莆禧古城城門拋開歷史的因素,這裡的風俗習慣也讓人難以忘卻。尤其是每年元宵節時候的擺棕轎,人們抬著棕轎在火堆上跨來跨去,但是一般是要求男性來。快結束的時候,如果已婚的男性搶到棕轎的一部分,就預示著來年會有一個大胖小子降臨,但是這個活動卻是伴著一定的危險性的。
  • 屹立光緒年間興建四座城門 見證臺北市發展史
    清朝時臺北曾經建城,臺北府城不僅是中國、也是臺灣最晚興建的城池,日治時期臺北城便遭拆除,僅留下四座城門,見證臺北發展史。    清光緒初年興建的臺北府城,就在臺北大稻埕與艋舺兩地間,面積1.4平方公裡。臺灣建省後,臺灣巡撫衙門、臺灣布政使司衙門均設於此地。
  • 再進昔日廣州城,聽那一段段「有所不知」的城門故事!
    18座城門告訴人們,它的邊界:北起越秀山、南至珠江,東至東濠湧、西至西濠湧。如今,若乘坐計程車繞廣州古城轉一圈,可能不用30分鐘。民國政府成立後,廣州成立市政公所,負責拆城牆、修馬路,現僅留下了越秀山上面的一段古城牆,18座城門也不復再,只能在路名中追尋遺蹟。
  • 明嘉靖年間溫州抗倭大業,組織鄉兵抗倭而死的是誰
    抄錄自沈克成《溫州歷史年表》。 三十七年四月初六日,在梅頭抗倭卒。七月詔下,敕王沛建褒忠祠於興文裡,贈太僕寺寺丞,蔭子一人入國子監,令有司春秋二祭,以慰英魂。 王德(1517—1558),抗倭英雄。字汝修,號東華。永嘉場二都英橋裡(今龍灣區永昌堡)人。明嘉靖十七年進士。十九年(1540)任東昌府(今屬山東省)推官,歷任大名府(今屬河北省)滑縣知縣。
  • 關於無錫的50條冷知識 好不容易集齊
    無錫歷史上長期是常州府治下的縣,但在1927年北伐結束後,國民政府開始以縣為自治單位,縣直屬省,府(道)廢。無錫政治地位由此龍門翻身,成為江蘇省第二區行政專員公署駐地,管轄無錫、吳縣(今蘇州)、武進(今常州)、江陰、常熟、崑山、寶山、吳江、太倉、嘉定這些原屬蘇、常府的10個縣。
  • 東有「文脈」西有「武脈」,解碼明代北京城的隱秘軸線
    關於紫禁城的歷史,成為眾多文史愛好者關注的熱點。本文作者楊徵,通過研究不同時期紫禁城和周邊建築的關係,發現這些建築之間有很多「隱藏」的軸線,比如明代的大祀殿(今天壇祈年殿),與紫禁城最重要建築奉天殿(今太和殿)以及太廟享殿,在一條直線上。而且紫禁城東側有一條帶「文」字的軸線,西側也有一條帶「武」字的軸線。這些發現成為解讀紫禁城歷史的新鑰匙。
  • 古今只此一人:明代抗倭第一名臣胡宗憲權勢有多大?
    作者|徐春偉,寧波市地方志學會會員,歷史地理及語言學愛好者。本文為網易歷史頻道獨家稿件,謝絕轉載。近年來,隨著《大明王朝1566》《抗倭英雄戚繼光》的熱播,明朝抗倭名臣胡宗憲也逐漸走入大眾的眼帘中。
  • 廣德民族英雄蔡汝蘭及其抗倭家族
    期間產生許多民族英雄,其中安徽廣德人蔡汝蘭及其家族多人,積極抗擊倭寇,為抗倭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本文從蔡汝南的英雄事跡、蔡汝南人物關係拓展等方面加以論述,通過對其英雄事跡的挖掘和對地方史資料的整理,對當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有著現實意義。關鍵詞:歷史人物  抗倭事跡  英雄家族
  • [儋州故事·人物]任官揚州 抗倭有功 ——明代儋州舉人唐維(配組圖)
    核心提示        洋浦新英灣區太平社區唐屋村有一座海南現存形制最全的科舉功名坊——「發祥坊」,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歷史,紀念的是明代儋州舉人唐維。        明代儋州知州為唐維中舉而立的「發祥坊」位于洋浦新英灣區太平社區唐屋村,2015年被列入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 在老地圖中品讀長沙的歷史文化
    也許在近日由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一個城市的記憶——老地圖中的長沙》(以下簡稱《老地圖中的長沙》)裡,你都能找到答案。 《老地圖中的長沙》由沈小丁先生編著,沈小丁是湖南圖書館研究館員,多年來致力於研究長沙歷史和城市的變遷。2015年他退休後, 數年堅持,集腋成裘,從浩渺的史料中,搜集整理出上自秦漢下到民國、難得一見的長沙老地圖和歷史沿革,孜孜不倦地編著了這本書。
  • 無錫融創樂園裡面為什麼是這5座橋?
    無錫這座太湖明珠,曾經就是一座浮在水面上的小城,整座縣城原有6288條河道,505座橋,那些架在潺潺水波上的橋,是無錫城不可或缺的角色,而如今,這些現存的橋,還不時的向人們傳遞著江南的風情和味道。拱圈為江南常見的分節平列式,共11節,圈洞兩面的圈石上,各有題刻。因兩岸地勢高低關係,東西石級不等,東有石級46級,西有43級。資料記載,清名橋原名是「清寧橋」。因此橋是無錫「寄暢園」的主人秦燿的兩個兒子捐資建造的,兄弟倆的大名分別是太清、太寧,因此那時各取一字叫做「清寧橋」。清朝道光年間,無錫縣令張印坦重修橋時,為避諱道光帝旻寧名,改橋名為「清名橋」,並沿用至今。
  • 從所城古城到登州古城,四城門的雅號很動聽,含義是這樣的
    四邊城牆中部均開設城門,有東西南北四門,門上俱有瞭望樓。城內有十字街,街道俱以石鋪,平平坦坦,適於步行。東稱保德門,西謂宣化門,南叫福祿門,北為朝宗門。門樓上建有廟宇,東門二郎廟,西門三官廟,南門財神廟,北門藥王廟。下層為指揮所,上層為遠望所,四座望樓之間設堡十二座,呈半圓形突出於城牆之外,城牆內側建環形馬道,城內街道布局呈方格網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