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03 10:54 |浙江新聞客戶端記者 |陳綿綿 陳立波
鎮海門
蔡雄烈士紀念館
鎮海村貌
海安的前身海安所是一座古城,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海安所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有城樓四座,東賓陽門,南鎮海門,西湧金門,北拱宸門。鎮海村與鎮東村位於古城的南首,鎮海村的村名也正由南城門「鎮海門」而得。因海安古城的關係,「南門」內的一些建築也流傳著關於古城的傳說與歷史。
重修的「鎮海門」
在海安,一些老一輩的村民依然習慣以東、南、西、北門四方來描述位置,海東村因東城門(賓陽門)所在地稱之為東門,海北村因北城門(拱宸門)所在地稱之為北門,海西村因西城門(湧金門)所在地稱之為西門,但村民們口中的「南門」則由鎮東村和鎮海村兩村組成。據村民介紹,在解放初期,南門的鎮東村、鎮海村以及南門外的城南村統稱鎮海公社,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分成獨立的3個村。
說起海安古城,讓村民們非常遺憾的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除了東城門賓陽門之外其他三個城門都被拆除。據介紹,海安的南門與鮑田相鄰,因為城門的阻隔,兩地村民頗有紛爭。當時,當地又因建造陡門需要大量的石頭,於是,村民們便將城門與圍牆拆除,把大石塊用作建造陡門。加之當時的村民都不具備文物保護意識,城門也沒有歸屬與管理,村民們家裡建房子也紛紛來此搬運石頭,甚至有些村民將石頭運至溫州等地販賣,不到10年時間,城門與圍牆便被拆得面目全非。
如今在南門,立著一座新修的城門,城門上下兩層,是鎮海村、鎮東村村民於1990年集資重新修築的。
陳十四娘娘的傳說
在南門鎮海村內,有一處被稱為「太陰宮」的娘娘宮,裡面供奉著陳十四娘娘,香火鼎盛。據宮內的碑文介紹,南門太陰宮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一年,而如今人們看到的太陰宮則是2006年期間由鎮海村、鎮東村兩村村民出資重建的。
據了解,陳十四信俗是浙江、福建、臺灣三地區流傳最久遠、區域最廣泛的民間傳統信仰習俗。2009年,溫州市的陳十四信俗還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遺名錄。據統計,溫州地區太陰宮有300多座,鎮海村的太陰宮便是其中之一。
關於陳十四娘娘的傳說,各地有不同版本,在溫州境內大致為:觀世音天庭鬥法所生兩根白髮下界化為雌雄南蛇,禍害人間,而後手指上滲出三滴血又化為紅雨降世陳家生陳十四。陳十四,原名陳靖姑,唐時福建古田人。陳家世習茅山法,百姓懇請陳十四的父親陳教義出山收服蛇妖,其父因患病難以成行,遣二子法通、法青降蛇,法通被蛇公吞食,法青倖免逃歸。南極仙翁薦陳十四至廬山學法,三年後學成歸來,陳靖姑手持廬山鎮山牛角,經過多次搏鬥,終於滅了蛇妖。
廣霖廟供奉著抗倭名將崔寅
位於鎮東村內的蔡雄烈士紀念館表面與一般民居無異,但是穿過前廳,視界豁然開朗,抬頭一看,內藏有一座廟宇,被稱之為廣霖廟。原來,蔡雄紀念館內同時供著另一位大人物——崔寅。據介紹,崔寅又名「崔印」,是明朝海安所的千戶,因他臉大出名,當地人又親切稱之為「大面爺」。
據史料記載,古時海安是一個三面環山、一面靠海的小村落,明朝時由於倭寇屢屢侵犯,百姓深受其害。明開國大將信國公湯和奉命「視要害地築城增戎,以固守備」,因海安地勢險要、易守難攻,被湯和一眼相中,並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此築城設立海安千戶所(簡稱海安所)。明嘉靖年間,崔寅領著當地軍民與倭寇正面交鋒,曾打退倭寇的幾次進攻。崔寅是海安所眾多抗倭英雄的代表,為使後人不忘將士們為保衛國土英勇抗敵、浴血奮戰的民族英雄氣概,村民們特以崔寅為代表立廟供奉,每年還會舉辦歷史文化節活動來紀念抗倭英雄。
(感謝王田松老人對本文採寫提供幫助)
148850968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