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600年古城海安的穿越之旅
海安全景
編者按
這裡,經歷了600多年的歷史風雨;這裡,見證了軍民浴血奮戰抵禦倭寇的歷史,凝結著民族的雄魂;這裡,曾經商賈迤邐,入夜,歌聲十裡,夜不罷市……松城(海安所)正是她的名字。歲月境遷,海安古城當年的繁榮與硝煙被深深地刻進歷史:古城的輪廓,一草一木,半磚片瓦,在城市建設中漸漸消失;古城的故事,在後人記憶中漸行漸遠。
今年是海安古城抗倭建城627周年,《今日塘下》推出「古城記憶·海安」欄目,回憶城門內的一段段曾經。同時,期盼廣大讀者給我們提供關於古城的古蹟、故事或傳說,可致電66081255或微博@瑞安日報—今日塘下告訴我們。現在,請隨我們一起穿越,去看看600年前的海安城……
[歷史篇]
「小時候,我們在這座城樓上讀書嬉戲,聽老師講述海安城的歷史故事,這座城牆把數千上萬的倭寇擋在了城外,讓老百姓平安度日……」塘下鎮海東村村民鄭進東指著一條去年11月份懸掛的上書「紀念海安古城抗倭建城626周年」的橫幅向記者介紹道。
在海東村村幹部的陪同下,記者從海安古城東城門(賓陽門)下穿過,進入古城。耳聽村幹部講述著海安代代相傳的民間故事,手撫青石堆砌而成的城門斷牆,城門上的「賓陽門」三個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仿佛讓人穿越到了600多年前的古城海安。
城門外的護城河河水川流不息,城門口身穿鎧甲的士兵整齊地排列在兩側;兩條十字形的古街,層樓綿延,古老而又典雅;大街上酒肆、客棧、茶館鱗次櫛比,賣胭脂水粉、冰糖葫蘆的小販叫賣聲不斷;街邊走過如花似玉的大戶小姐,惹得英雄少年駐足;青石板路面上,留下了馬車走過的道道車轍。
沉思間,一個踉蹌,晃過神來,腦海中想像的一幕幕真真切切地出現在眼前。一位手持長槍身穿明軍鎧甲的士兵上前打躬作揖,說:「大人,小的王舒玄,奉命在此駐守,海安所乃兵家重點,決不可被倭寇攻陷,小的帶您去參觀一下海安所,順道講一講海安的歷史。」
湯和督築海安古城
「信國公雄韜偉略,選擇在此築建衛所城。」王舒玄一邊走一邊說,海安西北面是大羅山山脈的鳳山、凰山和麟山,南面是龜山,地理位置上三面環山,一面靠海,進可攻,退可守,實乃兵家重地。在幾百年前,這裡人煙稀少,無人定居。後來,信國公築城後,一些百姓在他的召集下遷居於此,亦軍亦民,開始代代繁衍生息。
(注釋)士兵口中的信國公是明朝開國功臣湯和(1326-1395年),字鼎臣,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據史料記載,湯和是明太祖朱元璋兒時的夥伴,也是共同起義的兄弟。他陪同朱元璋一起攻城掠地,奪取大明江山,後被封為信國公。奪取天下之後,朱元璋先後處死當初一起起兵的兄弟,湯和是少數能夠倖免於難的人之一。他很早就意識到朱元璋非池中之物,並一直能夠「識時務」,在明初的權利戰爭中,他選擇激流勇退,主動放棄兵權,告老還鄉。
「信國公是令人敬佩的大英雄,即使到了晚年,他還做了一件大事——整飭海防,其中一處衛所城就是海安所。」說起信國公湯和,王舒玄一臉敬意。他說,明朝初期倭寇屢屢侵犯浙閩沿海,左丞相胡惟庸為一己之私,竟寫信給日本借兵,意圖謀反。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朱元璋盛怒之下,決定整飭海防。
接到命令時,湯和年已六十,但他不辭勞苦,親自到浙江、山東等地沿海考察地形地勢,視要害地築城增戍,以固守備,他先後築衛所城59處,徵兵民5.8萬餘戍守。海安所於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建立,築城不久後,湯和還居中都(今安徽鳳陽)新第,他將所得賞賜分送故交,而且從來不與當地官宦鄉紳交往,晚年越加恭慎。1395年,湯和安然離開人世,終年70歲,被追封為東甌王,以紀念他築造衛所守護海防的功績。
海安賓陽門
塊石壘築城牆抵外敵
「當時一千名將士奉命駐軍於此,由此稱此地為海安千戶所。」王舒玄介紹說,海安城近似正方形,城堡內河、潭分布,西、北兩處有水門,城外四周都是護城河,城內兩條筆直的大道呈十字形,溝通東南西北四道城門,布局非常規整。
(注釋)王舒玄所描繪的概貌和蔡雄烈士紀念館內的海安古城圖一樣。據該館內的石碑記載,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為防禦倭寇竄擾,命信國公湯和在沿海設置海防據點,均圍築城牆,當時海安所駐軍一千名,稱海安千戶所,簡稱海安所,隸屬溫州衛。信國公在溫州增設盤石、金鄉二衛,在永嘉、樂清、平陽等地設置寧村、蒲岐、蒲門等千戶所,在瑞安也設置3個千戶所。在清朝嘉慶年間繪製的《瑞安縣境圖》中,海安所位於崇泰鄉五都,在縣東北三十裡,與瑞安所、飛雲江南面的沙園所三足鼎立。
海安建城時,用塊石壘築城牆,城周圍寬600丈,高2丈5尺,東至西長156丈5尺,南至北156丈,設城門四座,東賓陽門,南鎮海門,西永勝門,北鍾仁門(「東門賓陽門迎太陽為賓,南門鎮海門震懾海上之寇,北門拱宸門拱日月星辰,西門湧金門山巔上空湧動金色的晚霞,映紅整個城堡。」在民間流傳著另一種說法,西為湧金門,北為拱宸門)。城外開鑿濠河,東濠河長172.5丈,寬4丈,深9尺;西濠河長同東濠河;南濠河長169丈,寬深同東濠河;北濠河長176丈,寬深同東濠河。以一丈按3.3米計,當時的海安城大約有0.3平方公裡。
(現狀)歷經六百多年的滄桑變化,海安四座城門,僅存賓陽門和鎮海門,鎮海門於上世紀90年代修葺一新,如今的賓陽門雖仍保留歷史原貌,但大部分建築已被拆除,只剩下一截長約10餘米,城門高約5米的斷牆。在入城的城門洞口處躺著一條2米多長的大條石,以及幾個圓石墩。城門洞高約2米,最低處位置比地面略低,這裡就是當年「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軍事要塞。
村民根據口口相傳記憶繪畫的海安古城圖
軍民浴血奮戰打敗倭寇
「吾等將士誓死保衛海安所,讓倭寇潰不成軍。」說起倭寇進犯,王舒玄滿腔熱血,恨不得立即用手中長槍刺穿倭寇的胸膛。他回憶了一次與倭寇激戰的場景,黑夜中,倭寇進犯,海安城傳出聲聲巨響。「轟轟轟……」城牆上一塊塊巨大的條石被兩三名士兵合力推下,無數顆石塊從城門上的炮眼裡瞬間齊發,一時間,震耳欲聾的吶喊聲響起,攻城的倭寇痛苦地嗷嗷嚎叫。
說起抗擊倭寇,王舒玄等士兵不約而同地回憶起了這幾場戰役。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四月初四,17艘倭寇艇在梅頭後崗登陸。梅頭後崗位於海安所後腰,北接永嘉場(今龍灣永強),明洪武年間曾在此設立巡檢司城,但是部隊遷到東山後改為寨城,長期以來這裡海防鬆弛、城垣坍塌。
第二天,800多名倭寇攻打海安所。海安所的4個大門緊閉,倭寇圍聚城下,不斷發起進攻。倭寇的暴行引起海安所軍民的憤怒,紛紛奮起抗擊。士兵們聚集城頭,憑藉地勢展開反擊。當時城內4個城門各有4個炮臺,炮臺可裝小石塊,發射時,萬石齊發,速度極快,殺傷力極強,俗稱「豬娘炮」。士兵們秩序井然地裝彈、射擊,這些「豬娘炮」立即將倭寇的隊伍打得松鬆散散。同時,海安所的民眾也紛紛扛起巨石往下滾壓,不少攻城的倭寇被砸得腦漿迸裂,剩餘倭寇見勢只得退去。
倭寇初戰失利後,改而進攻永嘉、甌海以及飛雲江南岸。面對來勢洶洶的倭寇,溫州城開始戒嚴,永嘉、瑞安、平陽各縣及金鄉、海安,沙園諸衛、所各自固守。
五月初五,倭寇由瑞安渡江攻打平陽,搶掠平陽與瑞安毗鄰村莊。五月十一,倭寇再次轉渡飛雲江攻打瑞安縣城,由於縣城防範森嚴,狡猾的敵人只好借用城外民居屯據,伺機行動。為了混進城,倭寇們想盡各種辦法,燒殺搶掠,無所不為,城外的百姓紛紛逃命。
因縣城久攻不下,氣急敗壞的倭寇又開始縱火行兇。他們一把火燒了當時瑞安縣城外直至東山的民房,熊熊烈火燃燒數日之久,大火所到之處,房屋俱為焦土,生靈塗炭,哀鴻遍野,位於隆山的隆山塔、寺也都毀於此次戰火。最後幸得當時駐守浙江的抗倭將領戚繼光自台州提兵而至,才解除此次圍困,救百姓於水火之中。
明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四月十六,倭寇再次登岸劫梅頭前崗,把總(明代及清代前中期陸軍基層軍官名)領兵千餘人防守失利,前崗再次被攻下。倭寇衝殺士兵無數,而後敵人又攻打瑞安城南,圍城3日。海安所將領帶兵來瑞,在城外遇到敵人,迅即展開戰鬥,海安所士兵斬敵首46餘,潰敗的倭寇乘夜遁去。
(注釋)據《瑞安市志》記載,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至四十二年(1563),這12年是倭寇來犯瑞安最嚴重的時期,而其中規模最大的戰役要數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五月間海安所軍民與倭寇的那次正面交鋒。
「海安所民風淳樸生活富足,百姓待人謙和有禮,家家戶戶辛勤勞作,若不再打仗,將士們都想解甲歸田留在此處。」王舒玄說,連年戰事不斷,眼見倭寇潰敗,他也打算將夫人和兒女接來海安所定居。
村民根據口口相傳記憶繪畫的海安古城圖
[風土人情篇]
海安所的地域範圍有多大?海安為什麼有「十二姓」一說,清明會市緣何600多年不間斷?……關於古城海安的神秘面紗,記者查詢史料,搜集民間傳說,做了梳理。
海安所有多大
關於當時海安所的地域範圍在民間存在著幾種說法,比較普遍的說法認為,當初規劃中的海安所地域遠比建成之時大,包括北面的場橋、梅頭,西面的韓田村,南面的鮑田、新華、典下等,甚至到東山都是屬於海安,證據就是城內的巷都是以「百」命名,比如說保留至今的巷名有「一百巷」、「二百巷」……直到「十百巷」等。人們認為之所以以「百」命名,是因為古時海安規劃中本有一千條巷子,但是後來因為貪官侵吞公款大大縮小地域,為向上級交代,他們就用這些巷名矇混過關。
另一種說法則是,海安所的地域比建城時要大一些,因為現在在海安俗語中還有「吳岙城內上葉街」的說法。吳岙是現羅鳳的一個村,上葉則位於現在的場橋,「吳岙城內上葉街」是說,羅鳳的吳岙原先也在海安城範圍之內,上葉則是城內一條街名,這句話說明當初場橋和羅鳳都有可能在規劃當中,從側面證明規劃的海安範圍之大。這些說法流傳已久,但已無證可考。
海安有幾大姓
海安東門街上有一座城隍廟,廟宇5間3進,佔地2000多平方米,雕梁畫棟,氣勢宏偉。每年正月,海安城隍廟都會舉辦熱鬧的「祭祖」活動。正月初四,迎接城隍爺;正月初九,在城隍廟擺酒宴請四方來客。
今年74歲的海東村退休教師葉德門介紹,今年正月初九的「流水宴」擺了300多桌,從早上9時許就有人前來用餐,參加的人不僅有現在海安各村村民,還有瑞安、龍灣、甌海等地慕名而來的人。
這一獨特的風俗在海安已延續多年,據說,這跟海安的「十六姓」有很大關係。聚居海安的百姓姓氏繁多,他們都是當時海安駐軍的將士後裔,這麼多的姓氏是因為當時的駐軍也都來自四面八方,因此,當地以流水宴這種形式來傳達對先輩的尊敬和睦鄰友好的美好願望。
關於海安「十六姓」,當地也有「十四姓」、「十二姓」等不同說法。葉德門結合當地百姓的口口相傳和宗祠記載資料,認為應該為「十二姓」:包括錢、林、蔣、王、周、鄭、範、任、竺、陳、陸、史。據說,至今這十二姓已在當地繁衍20多世,人丁興旺。
海安會市
清明會市的由來
如今,海安還有一個遠近聞名的風俗——清明會市。每到這一天,海安的大街小巷就擺滿各式各樣的小攤位,有服裝、飾品、家具、盆景等,品種繁多,琳琅滿目,客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購物、休閒、娛樂等,會市往往持續半個月時間。
海安以古城四街道為中心,向相鄰的其他街道擴展,形成了小吃街、購物街、玩樂街。去年會市,還首次推出了車展,吸引了眾多眼球。
但隨著時代的迅速發展,人們生活條件日益改善,海安當地的百姓也都過上了富足生活。如今的會市對於當地百姓而言也逐漸失去了「趕集」的功能,海安會市更多的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
關於海安會市,有幾種說法。廣為流傳的說法是,海安會市與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一場戰役有關。當年四月初五,「倭寇八百餘犯梅頭(今海城),攻海安所」,戰況慘烈,後人為了紀念祖先,自發形成這一會市風俗。
也有說海安會市源起於清朝,至今不過百多年歷史,最初只是當地農資、農具交流的集會,時間也只有一兩天,後來才演變成大規模的集市。
不過,老一輩村民認為,清明會市可能源起於古時的廟會。廟會起源於寺廟周圍,因小商販們看到燒香拜佛者多,便在廟外擺起各式小攤,後漸漸成為定期活動,所以又稱「廟會」。這一說法的「支撐點」是,海安廟宇眾多。
來源:瑞安日報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