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裡,走近古城那道著名的南城門,明清式大牌坊映入眼帘。進了城,十字大街、仿古路燈,復建的衛所衙門、城內上百座古宅……600多歲雄崖古城的修復性工程已告一段落。
■雄崖牌坊。
■雄崖所遠眺。
豐城雄崖古城,山東省內唯一一座保存最完整的海防古城。元月裡,走近古城那道著名的南城門,明清式大牌坊映入眼帘。進了城,十字大街、仿古路燈,復建的衛所衙門、城內上百座古宅……600多歲雄崖古城的修復性工程已告一段落。
大牌坊,講述抗倭史
雄崖古城以南200米,豎起一座三門四柱的明清式樣牌坊,從南側觀瞻,其正中是一幅「雙龍踏雲」圖,上方陽刻「雄崖」兩個大字,緊挨其下是「雄崖守御千戶所」七字,牌坊北側刻有「鎮倭」兩字,很醒目,旁刻「所城建於明洪武三十五年」,牌坊上配飾蓮花、蓮蓬、蝙蝠、祥雲等圖案,與雄崖所呼應,故意做舊,予人蒼勁之感。
「它點明了雄崖所的歷史作用,」豐城中心社區黨委書記江聯軍介紹道,明洪武初年,為抵禦倭寇侵擾,朝廷令沿海郡縣設置衛、所,雄崖所就是鰲山衛統轄的守御千戶所,雄崖所設有正、副千戶各2名、百戶5名,為世襲制,管領春戍軍252名,秋戍軍319名,守城軍51名,屯田軍77名。
洪武六年,倭寇大規模入侵即墨、萊陽、諸城等地沿海,殺害當地軍民。雄崖所設置後,開展抵禦倭寇、掃蕩盜匪的軍事行動,以後長期擔負著保護進出丁字灣的商船安全的職責。
「這裡有國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抗倭城堡建築,這是雄崖所的一個重要價值所在,」江聯軍說,這裡有城門,有城牆,是唯一有遺蹟可循的抗倭衛所,有三處城牆遺址,非常清晰,西城門有七八米,東城門有100多米,南城門以東有100多米。
南城門塌了三次今再大修,可「再活五百年」
到了雄崖所南城門前,兩隻新建的大石獅子各踞兩側,狀貌威武。
據了解,雄崖所共有東、西、南、北四門,北門和東門已經坍塌,但北門仍留有部分照壁,西門和南門保存較完好。
「南門是古城保存最完好的城門,但能到今天也是不易,」豐城中心社區文化顧問刁嶽巖介紹,南門城高約7米,其頂部建有城樓,城門外匾額為「奉恩」,城門內匾額為「迎薰」,有「紫氣東來,薰風南至」之意,「迎薰」蘊含迎吉納祥之意,因此南門又稱為喜門。這個城門歷史上塌過三次,這次整修,用了心思。他指著頭頂磚砌的拱形門介紹道,這是完全按明代「發券」門的樣式修補加固,讓這座抗倭古堡足以「再活五百年」。
衙門街將建蠟像館
以往到雄崖古城很少見到的一個景點——衛所衙門,這是一個屋簷高挑的青灰色宅院,從西門出城,往南不遠就是古代校場遺址,「當初士兵每日往返古城和校場,執行任務,」江聯軍介紹,這次修復工程,初步把驛站和衙門等公辦機構也設法還原出來。
據了解,1937年,美國人在這裡建了天主教堂,「他們是利用衛所衙門的社倉改建的,建築風格為中西合璧,」他介紹。
如今,衛所衙門街全面復建,「這種八字牆,只有官衙或有功名的家院才有,」他指著大門兩旁呈「八」字型拱起的青磚牆體介紹道。
衛所衙門內翻建了兩棟新屋,準備利用一些空間來重現「衛所衙署文化」的場景,將建一個蠟像館,展示明代部署抗倭戰事的場景。
雄崖所內的衙門街、孫家巷、九曲陸家巷等共6條特色小巷,此番也進行了修葺,鋪砌了小塊碎石,體現了「修舊如舊」理念。
入選省鄉村記憶工程試點村落
去年3月,雄崖所入選山東省鄉村記憶工程試點首批村落。
這裡山丘起伏,海岸線蜿蜒,風光絕美,當地政府設想依託雄崖所,把山海資源與民俗文化資源加以串聯整合,分別推出了三條旅遊路線,分別是以雄崖所、玉皇廟、白馬島為核心的濱海民俗遊,以島裡香觀光園為核心的果茶基地風情遊,以風電公園為核心的「戀戀風城遊」。(記者 錢卓 通訊員 信海 世巖)
編輯 孟祥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