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勁道》之探秘老銀川:消失的城門

2020-10-18 口述寧夏
「口述寧夏」


去年大概這個時候,銀川市確定了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範圍,其中,銀川歷史城區的具體邊界為北至北京東路、南到南薰西路與長城東路、東至清和南北街、西到鳳凰南北街,總面積為510公頃。

有網友為此感嘆說,現在還能保護啥呀,銀川的老家底都拆得差不多了。這位網友的話,讓我想起了已故寧夏文史專家賀吉德先生十多年前的言論,他說,除了明、清兩代形成的百餘條街巷格局以及「兩塔兩閣一樓一門一廟半殘牆」之外,整個銀川古城的歷史風貌幾乎蕩然無存。而使我們引以為豪的西夏陵、賀蘭山巖畫、明長城等文物古蹟都遠離城市,嚴格意義上講,都不能算作「古城」的組成部分。

從今天開始,口述寧夏的《勁道》欄目將推出探秘老銀川系列,展開老銀川方方面面的話題,目的就是去尋找老銀川的影子,喚起屬於我們的共同記憶。

上周,我們口述寧夏推出的王立夫老先生老銀川手繪圖在朋友圈裡引起了不小的反響,有朋友留言讚許說:神來之筆,栩栩如生。還有朋友給我打電話建議,能不能把王老先生畫的那幾個老銀川城門給大家「科普」一下。恭敬不如從命,今天的探秘老銀川,我們就從這幾個城門講起。


元朝末年至明正統九年,因不斷發生農民起義和叛軍企圖攻佔寧夏城的事件,當時銀川興慶區這片叫寧夏城,加上城大,守城兵力不足,不得不放棄西半城,固守偏東半個城,當時全城只有四座城門。

東門叫「清和門」,位置大約在今天銀川解放東街向東與清和街交匯處,也就是東門橋附近。為什麼叫清和門呢?因為東方是太陽升起的方位,太陽東升,光照大地,引申到政治方面,以「和暖」、「平和」來喻示政通人和。所以古代多以清和命名東門,現在的清和街,就是由清和門而來。

南門叫「南燻門」,基本位置在今天南門廣場南側的勝利街北口,不是現在這個南門樓啊。為什麼叫南燻呢?因為古人認為風有八方之風,其中南方吹來之風潮溼、溫暖,稱之為薰風,燻字與南字結合稱為南燻,所以古時多以南燻命名南門,意味著物富民豐。現在的南燻路,由此得名。


西門叫「鎮遠門」,位置大約在今銀川市解放西街與進寧街交叉路口,您可能要說啊,銀川的西門怎麼在這呢,和您說一下,元末明初時的西城牆因向內收縮了九裡,西城門當然也要隨之內移,到了明正統九年七月後,寧夏城才慢慢恢復到宋元時期的模樣,重建的西門在哪兒呢,有人誤以為今天鳳凰碑即為舊址,其實不是,它是在鳳凰街東,解放西街西,與現在中山公園西門殘留的古城牆平行。為什麼把西門成為鎮遠門呢,明代西門外有賀蘭山,山後是蒙古各部落的活動範圍,他們經常越過賀蘭山與寧夏明軍發生爭戰,命名西門為鎮遠門,有對之震懾、威服之意。今天的正源街由此轉音而來。

北門叫「德勝門」,位置在銀川市興慶區政府辦公大樓的北側。為什麼叫德勝呢?明代,蒙古部落主要居住在賀蘭山後和寧夏北方的河套地區,所以寧夏的設防方位重點在西北方向。儒家思想歷來主張以德治國,認為「設防」不如「立德」,「守防」莫如「守德」。北門既要設防禦敵,更應當以德制勝,因此以德勝為名。德勝小區就是由德勝門而來。

相關焦點

  • 《勁道》探秘老銀川之消失的城門(二):馬鴻逵命中缺「水」
    馬鴻逵命中缺「水」在前一期內容裡,我把銀川的四個老城門給大家做了詳盡的介紹,同時還留了個尾巴,剩了下兩個城門這兩個城門,對今天生活在銀川這座城市裡的年輕人可以說沒有絲毫的印象,但對上了歲數的老銀川人而言或許能激起歲月的漣漪。這兩個城門呢,是在明正統九年後寧夏城擴大後出現的,即在新擴的西半城西南方向新添了光化門,俗稱小南門,所謂光化,是以該城門面南向陽,承太陽之光明,寓用漢文化來教化外夷的含義。同時在與光化門相對的西北方向,增添了振武門,俗稱小北門。
  • 勁道:老銀川的城牆哪去了?
    探秘老銀川20世紀60年代,在北京的古城牆被拆被扒的那段歲月,銀川的古城牆城門也遭此浩劫,東門清和門,北門德勝門連同古城牆先後被毀,西門稍顯幸運,但20世紀70年代也被拆毀,只多活了十年光景。我們講的城牆殘段,原是中山公園西園牆的一部分。
  • 兩大證據鎖定 「重慶人的衣櫃」千廝門城門位置被定位
    4月8日,重慶地理地圖愛好者群群友發現了消失的南紀門。晨報報導後,引起廣泛關注,渝中區高度重視,第一時間對城門實施了保護。  群友們深受鼓舞,趁周末兩天再次進行了千廝門城門位置探秘,並將其定位在了朝千隧道靠近嘉濱路出口的東面高處、棉花街靠江邊拐彎處的外緣平地上。
  • 話說滄州古城城門名稱之含義
    在滄州市新華區荷花池北側的鼓樓廣場中心,有一座仿古建築——鐘鼓樓,鼓樓的一層有四個城門,分別為:阜民門、拱極門、鎮海門、望瀛門。此四城門之名稱就是採用了滄州古城(幞頭城)城門的名稱,鼓樓一層城樓即代表了幞頭城。
  • 話說滄州古城(幞頭城)城門名稱之含義
    在滄州市新華區荷花池北側的鼓樓廣場中心,有一座仿古建築——鐘鼓樓,鼓樓的一層有四個城門,分別為:阜民門、拱極門、鎮海門、望瀛門。此四城門之名稱就是採用了滄州古城(幞頭城)城門的名稱,鼓樓一層城樓即代表了幞頭城。
  • 幼兒園小班優秀遊戲教案《城門城門幾丈高》含反思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
  • 消失的老北京城門、城牆系列組圖——內城九門之(一)~正陽門下
    又史載清順治帝入主北京後,曾修繕明宮,京城九門當在修繕之列。1916,正陽門改造竣工後,城樓北面第五次火毀就是庚子之變被燒了。但是在重建施工中,因工部所藏的工程檔案經庚子之變遭焚掠無存,紙好按照與正陽門平行的崇文、宣武二門的形制,並根據地盤廣狹,將高度與寬度酌量加大而重建,於1906年完工。
  • 「十八郭」隨風消散 城門舊影仍可回望一城風華
    成都南門內側城門外之街道 [美]路門(源自成都圖書館《老成都影像館資料庫》)成都最後一次修建城牆是在清代,城牆上只開了東南西北四道城門,成為歷代成都城門最少的時期。據研究,當時城門減少的原因是為了更加安全。隨著歷史變遷,這些城門已消失在今日成都的城市格局中,如今僅在北較場、青蓮上街等附近,可以看見部分城牆殘垣。
  • 臺北「府城北門」的曲折命運,臺北僅存的清代城門遺蹟
    臺北府城一共有五座城門,北門是正門,從前還有甕城。現在的臺北府城早已經消失在歷史當中了,五座城門中的四座已經不知去向,僅僅在地圖上留下了相應的地名,如:西門、東門、小南門等。坐落於臺北市忠孝西路、博愛路、延平南北路交會處的北門,是清代臺北府城唯一被完整保留至今的城門遺蹟;百餘年來,府城幾經都市更新與街道拓建,早被拆除無蹤,如今僅剩北門夾處在繁忙的現代高架道路之間,標示著臺北城走過的歷史歲月。
  • 【長安處處有故事】永寧門:西安城現存最古老的城門
    永寧門是現今整個城牆裡歷史最悠久的城門。在唐代,這座城門被稱作「安上門」,是皇城東南側的城門。明朝擴建西安城後,由於整個城市向東北方向擴展,這個原本處在偏東的南城門,便到了正中央。西安城牆的四座正門分別為:長樂門、安遠門、永寧門、安定門,其實,把四座城門的名字各取一個字連起來,就是「長安永定」。如果有敵人從南門攻入,那首先,官兵會收起吊橋。
  • 2021年「城門掛春聯 江蘇開門紅」向全球徵集春聯暨江蘇城門(牆...
    由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學習強國」江蘇學習平臺主辦,中國江蘇網、南京晨報承辦,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江蘇省楹聯研究會特別支持的「城門掛春聯 江蘇開門紅」第二波徵聯啟動,向全球徵集辛丑牛年春聯(具體城市和城門名稱見文後徵聯啟事)。
  • 美女主播帶你探秘火車站周邊特色美食!
    美女主播帶你探秘火車站周邊特色美食!中華中路社區部分資產為鐵路租賃資產,這裡成立了服務少數民族載體的「民族之家」,營造和強化了車站周邊的服務氛圍,通過路地聯合增強黨建聯創共建的感染力,打造出車站周邊和諧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出行體驗。彈彈彈!
  • 海底探秘|冰海小精靈——海天使
    有人稱這種小動物為「海天使」,也有人稱它們為「冰之精靈」。美麗的精靈 /  海天使體形嬌小, 身長為2~3 釐米,相當於成人小指一節的大小。海天使通體透明,有頭、腹、尾3個部分,頭部頂端有像觸角的突起,體側長著透明的翅膀,腹部有像心臟一樣的紅色消化器官。
  • 臺灣屏東恆春古城門,墾丁海灣逐浪
    導語:臺灣屏東恆春古城門,墾丁海灣逐浪大家好,我是本文旅行小編,每天為大家帶來最新旅遊資訊,希望大家能夠喜歡,如果大家喜歡的話,請多多支持小編哦。鹹鹹的風,蔚藍的海,我在墾丁天氣晴。這次從高雄出發,千裡迢迢的騎乘機車拜訪了國境之南的恆春墾丁,微涼的氣候最適合與浪花逐戲了。但在前往墾丁的小灣之前,我們先拜訪了恆春鎮市區,走訪一趟海角七號拍攝景的阿嘉的家與城門。雖然屏鵝公路就一條直直通到恆春,但第一次騎車到恆春市區,其實路況並不熟。問了許多路人後才找到我們想看的恆春古城門。
  • 【國度信息】看守專業職場的城門:發揮神國影響力
    (Gate),門上有以色列12個支派的名字,提醒和呼召基督徒要興起來看守12種職場領域的城門,同時沒有聖、俗之分,務要發揮影響力,使人心轉向天父。 Greg牧師引用瑪拉基書第四章5-6節經文:「看哪,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免得我來咒詛遍地。」
  • 紫禁城的一道城門:傳的神乎其神的城門,難道真的不讓靠近嗎?
    紫禁城這座等級森嚴的皇城,它的一磚一瓦都嚴格的遵循著祖制來建造,但是紫禁城裡有一個城門,似乎是違背了祖制。這座城門就是紫禁城的東華門,也就是東華門的特別,現在在網上被傳得是神乎其神啊。到處都是關於東華門的神奇傳說,這個東華門特別到哪裡呢?
  • 西安最古老的城門之永寧門,竟埋藏了這麼多動人的故事!
    是西安城門中資格最老、沿用時間最長的一座,建於隋初,當年它是皇城南面三座城門中偏東的一座,原叫安上門,唐末韓建縮建新城時留作南門,明代改為永寧門。現永寧門為環島交通,門外有南門廣場,門內為南大街,門外接長安北路。明代改為「永寧門」。在中國民間,百姓都認為南方是火神的所在地,為避火災,爐灶一般不開往南面。南門永寧之意,就是向火神禱告,勿起火災,永保安寧。
  • 《重慶歌》唱盡十七座城門,迎官接聖大碼頭,是零公裡背後的滄桑
    一部紀錄《城門幾丈高》的紀錄片,講述了重慶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下,如何門戶洞開。紀錄片《城門幾丈高》的片首歌《重慶歌》唱遍九開八閉17座城門。這首《重慶歌》以重慶城九開八閉十七座城門為描寫對象,應該是老重慶傳唱度最高的民間歌曲之一了。
  • 南京人容易搞混的兩個城門,漢中門廣場上的老城門正是漢西門
    遊客穿過南京市石城門的翁城。(李倫 攝影)這座城門並不是漢中門,而是漢西門。漢中門廣場上豎立著一塊石碑,據1997年3月5日《新建漢中門廣場碑記》載:漢中門廣場位於南京明代石城門甕城處,地近楚金陵邑城,六朝石頭城及石頭津。五代楊吳天佑十二年(公元915年)建為金陵府城大西門,南唐建都後為江寧府城大西門,並沿用至宋、元。公元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擴建金陵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