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門(西安廣播電視臺供圖)
朱元璋攻克徽州後,一個名叫朱升的隱士告訴他「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朱元璋採納了這些建議。公元1369年,明朝大將徐達進入陝西後,將原來的奉元路改為西安府,我們今天所看到的西安城牆,就是在那個時候修建的。
永寧門是現今整個城牆裡歷史最悠久的城門。在唐代,這座城門被稱作「安上門」,是皇城東南側的城門。明朝擴建西安城後,由於整個城市向東北方向擴展,這個原本處在偏東的南城門,便到了正中央。西安城牆的四座正門分別為:長樂門、安遠門、永寧門、安定門,其實,把四座城門的名字各取一個字連起來,就是「長安永定」。
如果有敵人從南門攻入,那首先,官兵會收起吊橋。敵人先要穿過十幾米深的護城河,然後攻入月城,如果把月城攻破了,接下來進入甕城,在甕城裡有箭樓,萬箭齊發,敵人無處可逃,這就驗證了「甕中捉鱉」這個成語。
明朝末年李自成在陝北起義,當時的陝西巡撫看到如此嚴密的城防工事還是不夠放心,又在城外蓋起了外郭城,稱為南關城,而南關城的正南門,就是南哨門,意思為放哨的城門,後來諧音念作南稍門。相應的南關正街、南郭路、圍牆巷等路名,便是已經消失的南關城的文化痕跡。
辛亥革命後,張鳳翽(huì)擔任陝西都督,想要給西安城東西南北四座城門題上名字,東門長樂門請東南城角的宋伯魯先生題寫;西門安定門,由居住在西城牆下白鷺灣的劉春谷先生書寫;張鳳翽自己為北門安遠門題字,但剩下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南門永寧門,他思索再三,到雙仁府拜訪三秦才子閻甘園先生,閻甘園先生爽快地答應了為永寧門題字。
永寧門(西安廣播電視臺供圖)
而今,永寧門依稀是那古老的景觀,城門上下弦月,開闊的廣場,夜色如水清冽,借長安一刻光陰,把一磚一牆看得真切,兩旁花開成雪,月光裡不曾凋謝。
(原載於《長安處處有故事·西安地理》陝西新華出版傳媒集團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編輯:秦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