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鴻逵命中缺「水」
在前一期內容裡,我把銀川的四個老城門給大家做了詳盡的介紹,同時還留了個尾巴,剩了下兩個城門—小南門和小北門還沒說。這兩個城門,對今天生活在銀川這座城市裡的年輕人可以說沒有絲毫的印象,但對上了歲數的老銀川人而言或許能激起歲月的漣漪。
這兩個城門呢,是在明正統九年後寧夏城擴大後出現的,即在新擴的西半城西南方向新添了光化門,俗稱小南門,所謂光化,是以該城門面南向陽,承太陽之光明,寓用漢文化來教化外夷的含義。同時在與光化門相對的西北方向,增添了振武門,俗稱小北門。振武之意是指整軍肅武,振作精神,震懾敵人。
清乾隆三年,一場突如其來的大地震,使得當時的寧夏府城幾乎城毀人亡。乾隆五年,清廷下撥專款白銀95萬兩開始重建,第二年,新築府城基本建好,府城城門與明朝時一樣,連名字都沒有變化。不同的是,全城向內收縮20仗,並於6座城門上增建了6座城樓。就是說,這次重建延續了元明時期寧夏城的風貌,保持了府城既有的風格。由此以後,俗稱小南門的光化門改稱光華門,它的位置在哪呢,上了歲數的老銀川人應該都知道,其舊址位於今天利民街與南薰路的交匯處。
但是如果問小北門在今天銀川那個地方,恐怕會難住不少老銀川人,為什麼呢,因為歷史上在真小北門之外還多出來一個小北門,這是咋回事呢?
清同治二年十二月,寧夏府城一帶回族人民武裝起義,從防護薄弱的小北門也就是振武門,一舉攻入城內,佔領了府城。第二年,起義軍主動撤出並全面接受了清廷的招撫。之後,滿漢大員們在檢討失城責任時,相互推諉,不肯擔責,最後把罪責很滑稽的推給了不會說話的城門,認為回軍先奪振武門而後破城,振武門罪責難逃,留下此門大不吉利,後患無窮,於是決定,封閉振武門永不開啟。
到了民國時期,馬鴻逵出任寧夏省主席。在以前的節目中,我曾講過馬鴻逵雖然信奉伊斯蘭教,但他卻比較信風水,當時他對一個叫李炳的風水先生很是崇拜,甚至達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李炳在給馬鴻逵批了八字之後,認為他五行缺水,對今後的各方面發展都不利。馬鴻逵聽罷很是著急,忙問有何補救的辦法,李炳說當然有啊,說您呢要把這個封閉的振武門打開,振武門在民間不是叫小北門嘛,北面屬水,而且城門之外恰恰又是一片湖沼溼地,水氣旺盛,打開小北門,水氣會大量湧入城裡,主席您命中缺水的不足就可得以解決,馬鴻逵連連稱好。就這樣,被封死數十年的小北門又復活了。
可是在民間,人們對不吉利的小北門忌諱太深,多不願意由此通行,所以這個小北門自打開放後人氣不旺。
馬鴻逵見此情況,又把李炳找來,說光能補水可這人氣不足恐怕也不好吧,李炳說這好辦,您呢在小北門東側的城牆上另外開個豁口再建個門,雙管齊下,人氣水氣都全了。馬鴻逵聽後甚是喜悅,採納了李炳的設計。後來,這個豁口開的門成了西北方向百姓進城的主門,民間也漸漸認同這個門就是小北門而忘了真的小北門的存在。
那這真假小北門今天在銀川哪個位置呢?假的小北門也就是豁口開的那個門在北京路與民族北街的交匯口,真的小北門在北京路寧夏地震局和銀川實驗中學校門的交匯處。
聽完今天我說的這些,不知道各位有什麼樣的感概,我是覺得,歷史真是很有趣很殘酷,就像一個整過容的大媽,外表光鮮,亮麗照人,而當一切褪去,回歸素顏的時候,你才知道真的未必是真的,假的永遠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