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0月,原國民黨國民黨軍西北軍高級將領馬鴻逵逃到了臺灣,但他的生活並沒有平靜。
郭寄嶠、馬步芳父子對其進行指控,認為他應該承擔起西北戰局大敗的重要責任。隨之,臺灣當局開始對他開展調查、撤職和處分。
1950年10月,馬鴻逵偕同妻兒無奈之下離開中國臺灣,前往美國。
雖然他們帶走了7.5噸黃金卻沒能讓他的晚年快樂。馬鴻逵的晚年,更多是在遙望中國,盼望回歸故裡,直至1970年他離開人世。
少年馬鴻逵
1892年,是中國多災多難的時期。馬鴻逵就在這一年出生在中國甘肅省,一個叫河州的地方。
他的大伯早在清朝光緒初年,就應試考中了武舉人,後來又中了武狀元。可大伯卻因為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而壯烈犧牲。馬鴻逵的父親馬福祥繼承了兄長的職位,以及其麾下的士兵。
在家庭環境的影響下,馬鴻逵自幼也酷愛習武。18歲,他不負父親的希望考入甘肅陸軍學堂學習。
在學習期間,他偷偷參加了一些反清活動,並且不久後還加入了中國同盟會。之後,在父親安排的安排下,他擔任「昭武軍」的一名教官。
後來因為圍剿白朗有功,馬鴻逵被時任大總統的袁世凱授予了「陸軍少將軍銜」。
1924年,繼任新編第七師師長的馬鴻逵,奉命駐防在寧夏金積和靈武一帶。
此期間,他擴充兵力實力大增。反蔣行動失敗後,馬鴻逵因為揭發反蔣人士得到蔣介石信任,奉命參加圍剿紅軍。
寧夏「土皇帝」
1929年,馬鴻逵駐紮寧夏,並成為當地「土皇帝」。
為了擴充馬家軍的勢力,他通過當地銀行控制了金融和工商業,並且依靠稅收穫得不少收入。
斂財的同時,他也不是一無是處,重視教育也算是他做出了一些貢獻。他在任期間創辦了多家學校,比如,寧夏中阿學校、雲亭中學等,甚至還資助過學生出國進修。
1932年,他得到蔣介石的信任,被委任為寧夏省主席。
1937年,盧溝橋事變發生,馬鴻逵表面上打著抗戰旗號,實則目的卻是鞏固自己的寧夏地盤,他不斷徵討陝甘寧地區的八路軍部隊,直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
1949年9月,偉人派出楊德志等人對馬鴻逵發起戰鬥。
左右權衡之後,馬鴻逵認為大勢已去,無奈之下把戰場的指揮權交給兒子馬敦靜,自己逃亡到重慶。9月23日,馬鴻逵的寧夏兵團終於放棄抵抗,寧夏省被和平解放。
出逃臺灣 忍氣吞聲
眼看五星紅旗飄揚在祖國大江南北,蔣介石也狼狽逃往臺灣。
1949年10月,馬鴻逵帶著家人以及寧夏政府1700兩黃金飛往臺灣。
不僅如此,他還大量轉移財產,將資產置換成黃金,並且在臺灣、香港、美國等地購置不動產,以備不時之需。
據統計,他轉移出來的黃金竟高達7.5噸,並且透過渠道在美國銀行裡存儲了大量珠寶首飾。
馬鴻逵做的這一切都是為自己留出後路。
果然,他的推測並沒有錯。他們在抵達臺灣後的生活並不如意。不久後,馬鴻逵受到郭寄嶠等蔣介石嫡系的排擠,他也曾經想做反抗,但看上去卻無濟於事。自古以來,寄人籬下者只能忍氣吞聲。
不久後,又有人把他在西北戰役中擅自撤兵,導致國民黨損失慘重一事拿出來大做文章。他被蔣介石臭罵一頓,更有人提出要把他開除黨籍。
逃往美國
無奈之下,馬鴻逵答應蔣介石,自己以後不再從事政治活動。
他認識到,臺灣已經不是他和家人的久居之地。無奈之下,一家人再度遷徙,這一次選擇的是美國。
有人統計過,馬鴻逵這些年各處搜刮而來的黃金共計7.5噸,它們被分別存入美國和香港的銀行。
到美國後,馬鴻逵和他的家人住進了兩年前就準備好的別墅裡。
晚年風波
雖然答應過蔣介石,但馬鴻逵又如何不碰政治?
1952年,他在美國舉行記者發布會,號召美國人幫助蔣介石反攻大陸。但是蔣介石卻並不領情。
1960年,攜帶去的錢財越來越少,權衡之下,馬鴻逵只得賣掉一處私宅維持家裡開銷。
同年底,他的兩個兒子因為財產歸屬問題而發起爭執。
正所謂家宅不幸,馬鴻逵曾經非常信任和寵愛的兒子馬敦靜,竟然將自己的父親告上了法庭。美國華人圈裡一片譁然。
臨終遺願
臨終前,古稀之年的馬鴻逵褪去了年少時的張狂不羈,垂暮的他總是對著太陽升起的東方喃喃自語,那是他的祖國中國。
他致死依舊保留著中國國籍,骨灰被帶回中國,埋在臺灣省臺北縣三張犁回教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