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泰山歷史文化的同學對一句話應該很熟悉,那就是「生屬長安,死歸泰山」。除了字面上的意思,這句話更多的是傳達了我國古代流行的生死信仰觀念。
古代民間認為,泰山具有「主生死,收人魂」的職能。據說人死時,泰山會派員來將這人的靈魂勾去。因此泰山是人死後靈魂的歸宿之地,泰山神是陰間鬼魂的最高主宰。
這種信仰,早在漢代就有。東漢墓出土的鎮墓券中,常有「生人屬西長安,死屬太山」之語。意思是說,人活著的時候,歸長安管轄,死了以後,就歸泰山管轄了,泰山是鬼魂之都。
古典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黃飛虎死後被封為「東嶽泰山天齊仁聖大帝」,其他有關「泰山治鬼』的傳說更是不可勝數。古漢語中,「歸」就是「鬼」,這裡的「鬼」不是現在意義上的鬼,而是指祖先的靈魂,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雖然說」魂歸泰山「,但除了當地的老百姓,實際上死後能葬在泰山腳下的名人實在是屈指可數,如今能提上名來的僅有三位。都是誰呢?
第一位就是蕭大亨。蕭大亨是明代嘉靖時期著名廷臣。其幼年家貧,父親是賣豆腐的,說不定咱們泰安著名的泰山三美之一——豆腐,裡面就有蕭大亨父親的功勞呢。雖然家貧,但累年苦讀,嘉靖41年,他考中進士。
此後,他率兵力平寧夏韃靼反叛,在韓戰中擊潰日軍,打擊福建沿海倭寇,多次平息西南邊陲兵端,安定西南。蕭大亨關心家鄉,捐資創建泰安文廟尊經閣,親自編訂《今古文鈔》《文章正宗》等書,以授諸生。並損資修整泰山名勝古蹟,三陽觀、碧峰寺記事碑至今猶存。
蕭大亨歷任三朝,對維護邊疆和平,立下重大功勳。明廷在蕭氏墓坊上撰楹聯為"束髮登朝,勳業永垂於邊地;鞠躬盡節,忠勤益勵於宦成",是對蕭公功績的高度評價。
1612年,就在滿清入關的前32年,蕭大亨逝世,享年81歲。明神宗敕令葬在泰安城西南金牛山,其墓保存至今。
第二位是馮玉祥。馮玉祥是安徽巢縣人,生在河北滄州,人稱「布衣將軍」,是真正靠自己打拼上位的平民將軍。他一生戎馬,在中國近代革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他好學而明大義,為中國近代教育做出傑出貢獻。
不幸的是,馮玉祥1948年出訪美國途中因輪船失火而罹難,享年66歲。馮玉祥的屍體被運送到莫斯科火化,當年骨灰運送回國。1953年,遵照馮玉祥將軍生前遺願,他的骨灰葬在泰山腳下。
第三位是範明樞。範明樞是土生土長的泰安人。23歲時進入邑庠學習,後來在泰山上書院學習,1906年的時候到日本留學,為以後的革命和教育事業打下了基礎。
範明樞在山東任教期間,不僅在教育上向學生宣傳新觀念,而且在行動上也支持學生參加運動,比如五四運動的時候他就支持學生參加五四運動。
當日本侵佔東北三省的時候,範明樞自費購買書刊宣傳抗日。「七七事變」之後,範明樞為宣傳抗日而奔走呼號,盡一切力量動員大家奮起抗爭,並時時配合八路軍的抗戰行動。
1946年,他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然而在次年便因病去世。他在病榻上依然奮筆疾書支持解放戰爭。範明樞先生逝世後被葬在泰山前麓,被尊稱為「人民的老師」和「革命老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