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華
郭沫若先生曾說:「泰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縮影」。泰山為「五嶽之首」,自古便被視為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徵,因此泰山成為歷史上唯一有資格接受皇帝封禪的名山。歷代文化名人無不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到此遊覽,讚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餘首。大量文化遺產為泰山文化的形成積澱了厚實、獨特的傳統文化意蘊。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形容重大的或有價值的
傳統文化中「泰山」一詞常用來形容重大的或有價值的事物。例如:「夫蕭規曹隨,留侯畫策,陳平出奇,功若泰山。」(漢朝楊雄《解嘲》)「我與你情似泰山,恩同東海,誓同生死。」(《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最
有影響的莫過於司馬遷的《報任少卿書》:「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毛澤東在延安時期寫的《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引用了這句話,以此讚揚因公犧牲的中央警衛團戰士張思德同志:「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張思德同志是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
「猛獸吞狐,泰山壓卵」
強大的勢力或絕對的優勢
人們常用「泰山壓頂」來比喻強大的勢力或絕對的優勢。與此意相同的還有「泰山壓卵」,即以泰山壓在蛋上,比喻力量相差極大。如:「況履順討逆,執政伐邪,是烏獲摧冰,賁育拉朽,猛獸吞狐,泰山壓卵,因風燎原,未足方也。」(《晉書·孫惠傳》)「六軍之來,殄此醜夷,如泰山壓卵耳。」(明·趙弼《何忠節傳》)古人常用「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形容人膽量很大,修養到家,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仍臨危不懼,鎮定自如,如:「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然後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宋·蘇洵《心術》)
「有眼不識泰山」
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為人們所敬仰的人
「泰山」也用來比喻德高望重或有卓越成就而為人們所尊敬的人。語出《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鬥雲。」
現在人們常用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叫「有眼不識泰山」,來比喻因只看表面現象而沒有認清對方的社會地位或是低估了對方的能力。傳說魯班在泰山下收了一個徒弟,名叫「泰山」,泰山因為年少貪玩被開除了。後來,魯班到集市上,看到有人在賣竹器家具,每一件家具的樣式都是魯班沒有見過的。經賣竹器的人指引,魯班見到了那個工匠,原來就是泰山。魯班向泰山說:「你做的這些東西太好了,當初真不該把你趕回家,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舊時人們用「泰山其頹」來哀悼大家敬仰的人。如:「梁實秋先生逝世,英美文學界皆感『泰山其頹』」。「頹」意思是「崩塌」,喻眾人仰望者去世。史載孔子將死之時作歌曰:「泰山其頹乎。梁木其壞乎。哲人其萎乎」。歌中自稱「哲人」,把自己的死比作泰山崩塌。(《禮記·檀弓上》)
「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安定穩固的依靠
泰山雄渾蒼勁的巖石,兀立千仞的絕壁,給人以堅固深沉、渾厚安穩的感覺。因此人們賦予它強有力的靠山之意。成語「泰山可倚」意為如泰山一樣可以倚靠。出自《資治通鑑·唐紀玄宗天寶十一年》:「或勸陝郡進士張彖謁國忠,曰:『見之,富貴立可圖。』彖曰:『君輩倚楊右相如泰山,吾以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輩得無失所恃乎?』」
一些成語將「泰山」的「靠山」含義擴展為安定穩固,不可動搖。如「安於泰山」和「穩如泰山」這兩個成語在現代生活中應用很廣,其出處是西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悅。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關;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靠了泰山之力」
嶽父的別稱
我國有將嶽父稱作「泰山」的習慣,其出處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泰山有丈人峰,另一說出自唐朝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卷十二·語資》:當年,唐玄宗要封禪泰山,命張說為封禪使。按照朝廷老規矩,封禪以後,自三公以下都能遷升一級。張說有一女婿叫鄭鎰,是九品官,靠了丈人,一下子升到五品官,兼賜緋服。唐玄宗詢問原因,鄭鎰一時無話可答。這時宮廷戲子黃幡綽接過話頭調侃道:「這是因為靠了泰山之力」。
「泰山石敢當」
避邪化煞之風水鎮物
舊時,人家住房門對橋梁、巷口或道路要衝,屋主為求平安,就在牆外或屋脊立一小石碑,上刻「泰山石敢當」五字,用以避邪。清王端履《重論文齋筆錄》卷八:「吾邑人家門戶,當橋梁巷陋之衝,則豎石碑,書『泰山石敢當』五字,以鎮之。」
有關「石敢當」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西漢史遊的《急就章》:「師猛虎,石敢當,所不侵,龍未央」。據民間傳說,「石敢當」的起源與「黃帝」有關。當年黃帝與蚩尤大戰,蚩尤所向披靡,猖狂之極,登上泰山大呼:「天下有誰敢當?」女媧投下一塊泰山石,喝道:「泰山石敢當!」蚩尤倉皇落敗。黃帝於是遍刻「泰山石敢當」,用以震懾蚩尤,並最終打敗蚩尤。
唐宋以後泰山刻石流行於民間,這一習俗在浙閩粵沿海尤為盛行。「泰山石敢當」也表現為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門神「吞口」。那裡將「泰山石敢當」與門神結合起來,在門上釘木製虎頭,在虎口中書寫「泰山石敢當」。
「泰山石敢當」習俗在日本以及東南亞各國也有傳播。日本最早的「泰山石敢當」石刻在宮崎縣,立於1868年。根據統計,日本全國的石敢當雕刻遺存總共有600多塊。泰國首都曼谷多處可見「泰山石敢當」。馬六甲眾多的店鋪門上方都有「泰山石敢當神之位」的碑石。
「黃河如帶,泰山若厲」
用作誓詞
用「泰山如礪」作誓詞,其意與「海枯石爛」相近。例如:《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載漢高祖分封功臣時頒布誓詞說:「使黃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存,愛及苗裔」。意思是:即使到了黃河變成像衣帶一樣的小河,泰山變成只有磨刀石那麼小塊,漢朝江山也將永遠安寧,你們的爵位亦可永葆,延及子孫後代。(作者單位為江蘇省崑山市教師進修學校)
《中國教育報》2007年2月11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