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儒小賢
來自齊文化發祥地淄博
關注wo,我有話對你說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望嶽》杜甫
泰山又稱岱山、岱宗、岱嶽、東嶽、泰嶽等。名稱之多,實為中國名山之冠。泰山之稱最早見於《詩經》,「泰」意為極大、通暢、安寧。泰山矗立於平坦的齊魯大地上更顯得雄偉,並且與衡山、恆山、華山、嵩山合稱五嶽,因地處東部,故稱東嶽。《孟子·盡心上》說「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也就是形容泰山是整個山東地區的最高峰。
泰山凌駕於齊魯大地,幾千年來一直是東方政治文化的中心。泰山有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其古建築主要為明清風格,將建築、繪畫、雕刻、山石、林木融為一體,是東方文明偉大而莊重的象徵。
幾千年來,泰山成為歷代帝王封禪的神山,隨著帝王封禪,佛道兩家,文人名人紛至沓來,給泰山留下了眾多的名勝古蹟。
泰山具有美麗壯觀的自然風景,主要特點為雄、奇、險、秀、幽、奧等。泰山巍峨、雄奇、峻秀的自然景觀常令世人慨嘆,數千年文化的滲透渲染以及人文景觀的烘託更被稱為「五嶽之首」。
泰山風景名勝以泰山主峰為中心,呈放射狀分布,由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合而從祭地經帝王駐地的泰城岱廟,到封天的玉皇頂,構成長達10公裡的地府——人間——天堂軸線。
數不清的名勝古蹟,摩崖碑碣,使泰山成了世界少有的歷史文化遊覽勝地。泰山景區分麓、幽、妙、奧、曠五區,其中麓區山水相映,古剎幽深,位於泰山南麓中路與西路之間的環山路線;幽區綠蔭環繞,一步一景,令人目不暇接,位於岱廟沿中路至南天門之間;過南天門經天街至玉皇頂一段,雖地勢平坦,但別有洞天,景色格外宜人,這一段被稱為妙區;泰山之陰為後石塢,此處林木蒼鬱,花草茂盛,素有奧區之譽;曠區位於大眾橋過黑龍潭沿西溪橋至中天門,這裡坦途綠蔭,溪深谷幽。
泰山的名勝古蹟眾多,主要的景點有岱廟、普照寺、王母池、關帝廟、紅門宮、鬥母宮、經石峪、五大夫松、雲步橋,碧霞祠、仙人橋、日觀峰、南天門、玉皇頂等其中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被譽為岱頂四大奇觀。
泰山十八盤在對松山北,是泰山登山道中最險要的一段,共有石階1600多級,是泰山的主要標誌之一。「高阜之上,雙崖夾道」兩邊山崖壁如刀削,陡峭的盤路鑲嵌其中,遠遠望去,恰似天門雲梯,舊稱雲門,今名為開山,為清乾隆末年改建盤道時所闢。十八盤從這裡開始。開山北為龍門,過去建有龍門坊,後毀。西巖有清道光年間魏祥摹刻狂草「龍門」大字。
泰山有三個十八盤之說。自開山至龍門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為「不緊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門為「緊十八」,共計1630多階。十八盤巖層陡立,傾角70°~80°,不到1公裡的距離內升高400米左右。明人祁承賦《十八盤》詩:「拔地五千丈,衝霄十八盤。徑從窮處見,天向隙中觀。重累行如畫,孤懸峻若竿。生平饒勝具,此日骨猶寒。」
泰山氣候,四季分明,各具特色。夏季涼爽,最熱的7月平均氣溫僅17℃,即使酷暑盛夏登山,在青松翠柏掩映下,亦感陰涼舒適,到山頂時,還要穿上外套。夏天雖是泰山的多雨季節,不過若能趕上夏季的雨過天晴,就可在山頂上領略到山上紅霞朵朵,腳下雲海碧波的壯麗景色。春秋兩季較溫和,平均氣溫10℃,但春季風沙較大。秋天則風雨較少,晴天較多,秋高氣爽,萬裡無雲,為登山觀日出的黃金季節。冬季雖天氣偏冷,但可看到日出的機會較多。
遊泰山以4~11月為佳,觀日出則以秋季為最佳。其實岱頂夕照比日出更為燦爛壯觀,據說天氣好的時候可以還可以看見黃河。冬天要等下雪時,景色オ出奇。雨天不要輕易放棄登山,此刻山上常會見到雲海奇觀,若遇上日出雲海就更幸運了。
氣勢磅礴的泰山,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從司馬遷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到「有眼不識泰山」…… 不斷加深著對泰山的嚮往。登臨泰山,猶如攀登長城一樣,成為許多中國人的夢想。
泰山最引人入勝的地方就是泰山是中國歷史上唯一受過皇帝封禪的名山。同時泰山也是佛、道兩教興盛之地,是歷代帝王朝拜之山。歷代帝王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留下了眾多文物古蹟。歷代名人宗師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到此遊覽。走進泰山,就像走進5000年的中國歷史。
看到這裡了,是不是很像去泰山!
我是齊魯儒小賢
關注我,帶你一起了解齊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