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巖巖,魯邦所瞻」,「汶水滔滔,行人儷儷」,億萬年來泰山與汶水共同孕育獨具特色的泰山文化,澤被萬千聖賢先哲、高官巨賈與黎民百姓。泰安地處齊魯文化交接部,黃河運河匯瀾,九省御道穿城而過。先秦楚人北上,魏晉魯人南遷,明初晉人西來,南北東西文化在此多次碰撞、融合與更生,逐漸形成獨特而又豐富的泰山文化。
湯湯汶河,激蕩文明的曙光,薄如蛋殼的陶器,以啟中國「china」的榮華——那是千年明珠的陶瓷帝國,熠熠生輝,造就誰與爭鋒的盛世華夏;「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是先人用勤勞與智慧,用耒耜、車輪、犁鏵,以泰山為影,以大地作畫,日出而作,繪製錦繡中華;想想那崢嶸的往昔歲月,秦皇漢武登臨封禪是永久的榮耀,巨賈香客民人百姓會聚的廟會,也具絕代風華;文以載道,往昔賢聖才子的留下的光輝思想與生活印記,仍然啟迪後人。跨越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工農商學兵,齊魯大地,泰山風情,令人應接不暇。
第一部分 汶水湯湯:大汶口文化遺存大觀
山河歲月,文明濫觴;泰山南麓,汶河穿行,面積80餘萬平方米,堆積層達2-3米的文化遺址鋪陳其間。1959年以來,經過考古學家的三次考古發掘,出土有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質料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生產工具有磨製精緻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磨製骨器。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壺、罐、缽、盤、杯等器皿,分彩陶、紅陶、白陶、灰陶、黑陶等。
第一單元 大汶口文化前史
泰山生成於25億年前,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泰山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保存著典型的華北地臺上發育的古生代地層。古老的底層造就的地理風貌,與溫暖溼潤的氣候,很早就散發出文明的光輝。
第二單元 大汶口文化陶器
大汶口文化早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中、晚期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龍山文化找到淵源,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重要線索。
大汶口石斧等:石器製作是大汶口人日常生產的重要產品之一,常見有石斧、石鏟、石磨盤、石磨棒等,用於農耕以及穀物的加工等。大量石器的出土說明大汶口人已過上了農耕定居生活,農業生產在日常活動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器形規整、製作精細的石斧可能被用作禮器,也是文明起源的標誌。
陶鑿孔杯柄:高柄杯製作工藝複雜,較長的柄需分三段輪制而成,鑿孔裝飾之後粘合杯體入窯裝燒。古人席地而坐,器物有高柄方便人們取用,小小的一段杯柄也是古人生活智慧的體現。高柄杯不是日常實用器,而是用作祭祀等禮儀場合飲酒用,與現代人喝紅酒的玻璃高腳杯有異曲同工之妙。
彩陶罐:大汶口文化中有一定數量的彩陶,常在器底上繪以紅、黑彩,圖案多源於動植物、自然景觀等,再加以提煉抽象,以表達不同的寓意,其中部分圖形已具備文字性質,個別圖案甚至已成為大汶口文化的族徽。
第二部分 日出而作:農業手工業生產集景
泰山周邊地區的先民在大汶河衝積平原上漁獵樵採,耕織不輟,繁衍生息,創造出了具有鮮明地域色彩的璀璨的泰山-大汶河農業文明。農業是人類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泰山-大汶河地域的農業生產歷史源遠流長,農作物種類繁多,生產過程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手工業也始終興盛不衰,出現了冶鐵、採礦、制陶、紡織等諸多行業。
第一單元 農業生產
傳統農業生產包括平整土地、播種、田間管理與收穫等程序。與之對應的農業生產工具集中體現了泰山周邊地區農業生產的地方特色,也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第二單元 糧食加工與儲存
糧食的加工與儲存是人們生活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泰山周邊地區舊時糧食加工最常用的工具便是碌碡、石碾、石磨和石臼。
第三單元 手工業生產
泰山-大汶河地域擁有悠久的手工業生產歷史。大汶口文化時期,即有陶、石、玉、骨、牙器等各種質料器物的加工生產;秦漢以來,冶鐵、採礦、制陶、紡織、木石加工等行業也產生並興盛發展。
第四單元 家用電器
機器崇拜,在近現代中國,佔據重要的地位,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四個現代化」,都能看到其影子。機器特別是電器普遍地走向家庭日常生活,則是近三十年的事情;三十年前的零星家用電器,從品牌到技術,見證了一個國家工業技術的落後,也見證了一個民族的夢想。
第五單元 紅色往事
江山歲月,往事崢嶸,六十年來輝煌與苦難,榮譽與屈辱,似乎正在走向塵封的歷史,但轉身之際的回首與展望,紅灰之間,實質上那個不一樣的歲月,屬於一個尚未走遠的時代——革命的口號、紅色的海洋、爭鳴的機器還有嘹亮的歌聲與無解的眼淚,時常重現於當今社會。那時天安門上一人揮手,百萬人眾就能誠心膜拜,癲狂與純潔並舉。針針含情的刺繡,難忘的戰爭歲月,彌足珍貴的像章、證書,充滿回憶的小兒畫書、留聲機、縫紉機,是您入鄉問俗的窗口,更是您旅遊觀光的好去處。該部分充分展示了泰山周邊近代以來民眾生活的完整畫卷。
第三部分 泰山風情:民眾日常生活巡禮
泰山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備受賢聖帝王禮遇,秦漢以來帝王封禪活動頻繁,激活了泰山及周邊地區的經濟活動。伴隨時代變遷,泰山地方的經濟貿易有了進一步發展,民眾日常生活漸次豐富,宋明以來的廟會和集市便是這一活動的側影。
第一單元 商貿展示
一直以來,泰山地方商貿活動主要以城鎮裡面的固定店鋪、定期廟會和集市為主體,經營者由土著和外來商人構成。廟會一般持續數日,集市有約定日期,或三天或五天一集,通常「日中為市」, 午後即散,屆時附近鄉民及遠道香客匯聚一起,交換所需,互通有無。交易商品包括香客進香物品、生活日用、食品以及泰山地方特產。廟市:如清乾隆時唐仲冕《岱覽》卷六《總覽三·岱廟下》述廟會稱:「每當祈賽雲集,布幕連肆,百劇雜陳。」明末張岱《岱志》:「貨郎扇客,錯雜其間,交易者多女人稚子。」
第二單元 泰山民俗
人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因此,衣食住行是作為社會風俗中最基本的要素而存在的。同時,衣食住行又是體現各地差異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百裡之外,衣飾裝束不同,飲食風味不同,房屋建築不同,車船形制不同。泰山周邊境內的衣食住行民俗便集中體現了這一點。
第三單元 民間藝術
靈山秀水,賦予泰山人以聰明和智慧,從遠古時代起,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充分展示了泰山人豐富的種藝術創造力、瑰麗的想像力、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深刻的理性水平。民間藝術就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宗教活動中,並成為人們生活中進行教育和文化娛樂的重要形式。成為泰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單元 民間信仰
泰山集自然、文化、政治、宗教等諸多因素於一身,醞釀出了豐富生動的民間傳說。山育斯民,民如其山,這些民間傳說既表達了生長於斯的先民們面對種種災害希望得到護佑的願望,也反映出泰山人自強向上、奮爭不息的精神和純樸磊落、敢愛敢恨的美德。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千裡不同情」,相對於經典傳統,民俗文化的多樣性最為豐富,深刻塑造了普羅大眾的文化心理結構。泰山民俗跨越數千年,從歷史出發,走向現代,是先民生活的見證,是今人往時的記憶。古人歌唱: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借鏡庶民視角,重新建構油鹽柴米醬醋茶,衣食住行用與信仰的日常生活常態,所謂民俗,非此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