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民俗文化

2020-12-19 百裡不同俗千裡不同情

「泰山巖巖,魯邦所瞻」,「汶水滔滔,行人儷儷」,億萬年來泰山與汶水共同孕育獨具特色的泰山文化,澤被萬千聖賢先哲、高官巨賈與黎民百姓。泰安地處齊魯文化交接部,黃河運河匯瀾,九省御道穿城而過。先秦楚人北上,魏晉魯人南遷,明初晉人西來,南北東西文化在此多次碰撞、融合與更生,逐漸形成獨特而又豐富的泰山文化。

湯湯汶河,激蕩文明的曙光,薄如蛋殼的陶器,以啟中國「china」的榮華——那是千年明珠的陶瓷帝國,熠熠生輝,造就誰與爭鋒的盛世華夏;「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是先人用勤勞與智慧,用耒耜、車輪、犁鏵,以泰山為影,以大地作畫,日出而作,繪製錦繡中華;想想那崢嶸的往昔歲月,秦皇漢武登臨封禪是永久的榮耀,巨賈香客民人百姓會聚的廟會,也具絕代風華;文以載道,往昔賢聖才子的留下的光輝思想與生活印記,仍然啟迪後人。跨越五千年,衣食住行用,工農商學兵,齊魯大地,泰山風情,令人應接不暇。

第一部分 汶水湯湯:大汶口文化遺存大觀

山河歲月,文明濫觴;泰山南麓,汶河穿行,面積80餘萬平方米,堆積層達2-3米的文化遺址鋪陳其間。1959年以來,經過考古學家的三次考古發掘,出土有陶、石、玉、骨、牙器等不同質料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和裝飾品。生產工具有磨製精緻的石斧、石錛、石鑿和磨製骨器。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壺、罐、缽、盤、杯等器皿,分彩陶、紅陶、白陶、灰陶、黑陶等。

第一單元 大汶口文化前史

泰山生成於25億年前,是中國最古老的地層之一。泰山北部上升幅度小,蓋層保存著典型的華北地臺上發育的古生代地層。古老的底層造就的地理風貌,與溫暖溼潤的氣候,很早就散發出文明的光輝。

第二單元 大汶口文化陶器

大汶口文化早期屬於母系氏族社會末期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階段,中、晚期已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龍山文化找到淵源,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江浙沿海地區原始文化,提供重要線索。

大汶口石斧等:石器製作是大汶口人日常生產的重要產品之一,常見有石斧、石鏟、石磨盤、石磨棒等,用於農耕以及穀物的加工等。大量石器的出土說明大汶口人已過上了農耕定居生活,農業生產在日常活動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器形規整、製作精細的石斧可能被用作禮器,也是文明起源的標誌。

陶鑿孔杯柄:高柄杯製作工藝複雜,較長的柄需分三段輪制而成,鑿孔裝飾之後粘合杯體入窯裝燒。古人席地而坐,器物有高柄方便人們取用,小小的一段杯柄也是古人生活智慧的體現。高柄杯不是日常實用器,而是用作祭祀等禮儀場合飲酒用,與現代人喝紅酒的玻璃高腳杯有異曲同工之妙。

彩陶罐:大汶口文化中有一定數量的彩陶,常在器底上繪以紅、黑彩,圖案多源於動植物、自然景觀等,再加以提煉抽象,以表達不同的寓意,其中部分圖形已具備文字性質,個別圖案甚至已成為大汶口文化的族徽。

第二部分 日出而作:農業手工業生產集景

泰山周邊地區的先民在大汶河衝積平原上漁獵樵採,耕織不輟,繁衍生息,創造出了具有鮮明地域色彩的璀璨的泰山-大汶河農業文明。農業是人類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泰山-大汶河地域的農業生產歷史源遠流長,農作物種類繁多,生產過程具有濃鬱的地方特色;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手工業也始終興盛不衰,出現了冶鐵、採礦、制陶、紡織等諸多行業。

第一單元 農業生產

傳統農業生產包括平整土地、播種、田間管理與收穫等程序。與之對應的農業生產工具集中體現了泰山周邊地區農業生產的地方特色,也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第二單元 糧食加工與儲存

糧食的加工與儲存是人們生活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泰山周邊地區舊時糧食加工最常用的工具便是碌碡、石碾、石磨和石臼。

第三單元 手工業生產

泰山-大汶河地域擁有悠久的手工業生產歷史。大汶口文化時期,即有陶、石、玉、骨、牙器等各種質料器物的加工生產;秦漢以來,冶鐵、採礦、制陶、紡織、木石加工等行業也產生並興盛發展。

第四單元 家用電器

機器崇拜,在近現代中國,佔據重要的地位,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到「四個現代化」,都能看到其影子。機器特別是電器普遍地走向家庭日常生活,則是近三十年的事情;三十年前的零星家用電器,從品牌到技術,見證了一個國家工業技術的落後,也見證了一個民族的夢想。

第五單元 紅色往事

江山歲月,往事崢嶸,六十年來輝煌與苦難,榮譽與屈辱,似乎正在走向塵封的歷史,但轉身之際的回首與展望,紅灰之間,實質上那個不一樣的歲月,屬於一個尚未走遠的時代——革命的口號、紅色的海洋、爭鳴的機器還有嘹亮的歌聲與無解的眼淚,時常重現於當今社會。那時天安門上一人揮手,百萬人眾就能誠心膜拜,癲狂與純潔並舉。針針含情的刺繡,難忘的戰爭歲月,彌足珍貴的像章、證書,充滿回憶的小兒畫書、留聲機、縫紉機,是您入鄉問俗的窗口,更是您旅遊觀光的好去處。該部分充分展示了泰山周邊近代以來民眾生活的完整畫卷。

第三部分 泰山風情:民眾日常生活巡禮

泰山因其特殊地理位置,備受賢聖帝王禮遇,秦漢以來帝王封禪活動頻繁,激活了泰山及周邊地區的經濟活動。伴隨時代變遷,泰山地方的經濟貿易有了進一步發展,民眾日常生活漸次豐富,宋明以來的廟會和集市便是這一活動的側影。

第一單元 商貿展示

一直以來,泰山地方商貿活動主要以城鎮裡面的固定店鋪、定期廟會和集市為主體,經營者由土著和外來商人構成。廟會一般持續數日,集市有約定日期,或三天或五天一集,通常「日中為市」, 午後即散,屆時附近鄉民及遠道香客匯聚一起,交換所需,互通有無。交易商品包括香客進香物品、生活日用、食品以及泰山地方特產。廟市:如清乾隆時唐仲冕《岱覽》卷六《總覽三·岱廟下》述廟會稱:「每當祈賽雲集,布幕連肆,百劇雜陳。」明末張岱《岱志》:「貨郎扇客,錯雜其間,交易者多女人稚子。」

第二單元 泰山民俗

人的生活離不開衣食住行,因此,衣食住行是作為社會風俗中最基本的要素而存在的。同時,衣食住行又是體現各地差異的一個最重要的方面。百裡之外,衣飾裝束不同,飲食風味不同,房屋建築不同,車船形制不同。泰山周邊境內的衣食住行民俗便集中體現了這一點。

第三單元 民間藝術

靈山秀水,賦予泰山人以聰明和智慧,從遠古時代起,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充分展示了泰山人豐富的種藝術創造力、瑰麗的想像力、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深刻的理性水平。民間藝術就融入人們的生產生活、宗教活動中,並成為人們生活中進行教育和文化娛樂的重要形式。成為泰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四單元 民間信仰

泰山集自然、文化、政治、宗教等諸多因素於一身,醞釀出了豐富生動的民間傳說。山育斯民,民如其山,這些民間傳說既表達了生長於斯的先民們面對種種災害希望得到護佑的願望,也反映出泰山人自強向上、奮爭不息的精神和純樸磊落、敢愛敢恨的美德。

「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千裡不同情」,相對於經典傳統,民俗文化的多樣性最為豐富,深刻塑造了普羅大眾的文化心理結構。泰山民俗跨越數千年,從歷史出發,走向現代,是先民生活的見證,是今人往時的記憶。古人歌唱: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何有於我哉!借鏡庶民視角,重新建構油鹽柴米醬醋茶,衣食住行用與信仰的日常生活常態,所謂民俗,非此為何!

相關焦點

  • 泰山東嶽廟會4月24日舉辦 韓國民俗文化成亮點
    齊魯網4月18日訊 (泰安臺 龔雪)  以"登泰山保平安"和"逛東嶽廟會祈平安福貴"為主題的泰安泰山東嶽廟會將於4月24號至5月1號舉辦。  今年的東嶽廟會將首次開展中韓民俗文化周交流活動,在保留傳統優勢項目的基礎上增加與韓國民間文化藝術和特色產品的深入交流。
  • 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泰山學院:以泰山文化鑄魂育人
    周郢、聶立申、劉興順、張琰等泰山文化研究學者開設的《泰山文化十八講》《泰山文化概論》頗受學生好評,已經成為全校文科專業必選的校本課程。老師們將多年的潛心研究所得轉化為文化育人資源,開設了《泰山文化概論》《中華泰山詩文誦讀》《泰山文獻專題》等37門校內課程。《泰山旅遊電子商務》等課程實現了信息化教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體系。
  • 碧霞元君祠樹上押石可求子,泰山民俗「押子」「拴子」怎麼來的?
    文/史間一壺酒碧霞元君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神,其道場在五嶽之尊的泰山,也被尊稱泰山聖母碧霞元君,俗稱泰山娘娘、泰山老奶奶等。碧霞元君廟在泰山上下有很多座,山頂的碧霞祠為主廟,在桃花峪口也有元君廟,是泰山女神的西行官。廟內古柏參天,花草茂盛。它是泰山上唯一座廟門朝西的寺廟。院中這兩棵柏樹和松樹相對而生,鬱鬱蔥蔥,盤旋而起,如龍似鳳,人們稱它們為「龍柏鳳松」。
  • 泰山文化內涵博大與精深的體現:泰山皮影戲
    泰山皮影戲又叫影子戲、挑影子,因為是用驢皮製作而成,所以也叫驢皮影。能用耳朵聽其演唱,還能用眼睛觀看,都是泰山文化的精髓,純樸而深摯的。在泰山幾百多年的傳唱,根據傳承譜系,山東籍的藝人在其中佔很大部分,都是家族傳承和師傅收徒的方式,代代流傳下來的。
  • 國學知識:道教與民俗文化
    像城隍、土地、灶神,一般民眾對它們都是無比敬畏的,對這些神靈的崇拜祭禱,實際上也成了一種民俗。其次,八仙、財神、福、祿、壽三星等道教特有的一些神靈,也得到民間的普遍祭祀,人們乘著這些節日,舉辦盛大的廟會活動,逐漸形成娛樂習俗。道教對中國人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比如婚慶民俗。
  • 「泰山」一詞的文化意蘊 泰山十八盤
    ■徐世華  郭沫若先生曾說:「泰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縮影」。泰山為「五嶽之首」,自古便被視為社稷穩定、政權鞏固、國家昌盛、民族團結的象徵,因此泰山成為歷史上唯一有資格接受皇帝封禪的名山。歷代文化名人無不對泰山仰慕備至,紛紛到此遊覽,讚頌泰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餘首。
  • 一日遊遍中國:深圳錦繡中華民俗文化村,中國知名景點匯聚
    給大家安利一個景點:深圳錦繡中華民俗文化村。這是國家5A級旅遊景點。作為深圳華僑城重點旅遊項目,錦繡中華民俗文化村同世界之窗和歡樂谷一樣在深圳知名,幾個景點之間距離也很近。附上打卡攻略。洛陽龍門石窟如故宮、長城、泰山、黃山、兵馬俑、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雲南石林、杭州西湖。
  • 泰山職業技術學院依託「泰山書院」 探索在高職院校中實施「書院+...
    泰山職業技術學院泰山職業技術學院背依泰山,面臨大汶河,依山傍水,學院利用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重建千年泰山書院,以此為平臺,積極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探索「書院+學院」的文化育人模式,以增強師生文化自信,收到較好效果。
  • 泰山海拔並不高,何以稱為五嶽之首?
    1.泰山歷史文化悠久,文化氛圍濃厚。(1)封禪文化:歷代帝王登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泰山被古人視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自秦始皇開始到清代,先後有13代帝王依次親登泰山封禪或祭祀,如:秦始皇封禪、唐高宗、武則天封禪、唐太宗的未遂封禪、唐玄宗封禪、宋真宗封禪等等。
  • 「中華泰山成人禮」讓高中學生在登泰山中傳承泰山文化
    有著「五嶽獨尊」美譽的泰山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泰山將歷史文化、自然風光、地質奇觀和諧融為一體,被譽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是首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世界地質公園,其主峰玉皇頂海拔1500多米。宣誓結束後,他們每人都收穫了「中華泰山成人禮」證書和「攀登泰山」紀念章。「中華泰山成人禮」活動既是泰安市推動健康中國、文化強國戰略落地的舉措之一,也是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有效載體。泰山歷史文化深厚,從一天門的孔子登臨處到中天門漸入佳境,從快活三裡到龍門坊,從十八盤到南天門,泰山沿途處處蘊含著歷史故事和人生哲理。
  • 泰山東嶽廟會4月舉辦 黑龍潭日月潭潭水注福啟會
    中新網濟南3月27日電 (記者 孔凡元)山東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劉慧在27日召開的2012泰山東嶽廟會暨海峽兩岸民俗文化交流周發布會上稱,以「登泰山 保平安」和「逛東嶽廟會 祈平安福貴」為主題的泰山東嶽廟會將於4月
  • 抖音我是隔壁的泰山是什麼歌 隔壁泰山阿里郎完整歌詞
    很多人問隔壁泰山是什麼歌,抖音我是隔壁的泰山抓住愛情的藤蔓聽我說是歌曲隔壁泰山歌詞,下面帶來隔壁泰山阿里郎歌詞完整版介紹。  抖音我是隔壁的泰山是什麼歌  【我是隔壁的泰山】是歌曲《隔壁泰山》的一句歌詞,最近抖音又出了一首神曲,就是像人猿泰山一樣「哦~哦咦~哦咦~哦~」,不僅歌曲魔性,舞蹈也醜萌醜萌的,抖音很多玩家都模仿。
  • 李伯清傳播成都民俗文化,為弟子馬維維女兒百天生日開葷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封面新聞記者 杜恩湖 攝影報導「老爺子餵我女兒一根蔥,身體健康賽過泰山不老松。緊接著,李伯清當眾普及四川傳統民俗文化:「網際網路時代了,人們天天一時一刻都在耍手機,卻把老祖宗的傳統民俗文化丟了,忘記了。比如,四川的民俗,為什麼娃娃出生滿一百天,或者滿半歲,要開葷?大家曉得不?」「成都人,這裡有一個傳統規矩,『百天』也稱『百祿』,意即福、祿、壽、喜,是祝嬰兒健康成長的意思,現百祿百福之意。
  • 「登泰山而小天下」,古樸渾厚的泰山文化
    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是我國的五嶽之尊。泰山風景文化以自然景觀為主,人文景觀為輔,自然與文化相互滲透而融為一體。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關於天地人和諧發展的哲學、美學和科學思想。泰山同時又是佛、道兩教之地。由於宗教的發展,泰山出現了宗教建築和一系列宗教文化,因而廟宇、道觀遍布全山。2、泰山是我國古代文化發源地之一岱陽汶河兩岸,有大汶口文化遺址,岱陰黃河下遊,有龍山文化遺址。大汶口文化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它對研究我國原始社會晚期階級的起源及文字的產生發展,提供了較為典型而系統的實物資料。
  • 泰安面向全國徵集泰山挑山工和有關泰山文化圖文史料、實物
    原標題:泰安面向全國徵集泰山挑山工和有關泰山文化圖文史料、實物泰安3月18日訊   2018年6月12日至14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時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山東廣大幹部群眾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鬥姿態,真抓實幹,埋頭苦幹,做新時代的泰山「挑山工
  • 民俗文化遊加中高端酒店住宿漸成熱門
    原標題:民俗文化遊加中高端酒店住宿漸成熱門   4月7日,文化和旅遊部發布2019年清明假期文化和旅遊市場情況。數據顯示,清明假期3天,各地文化和旅遊產品豐富,市場平穩有序。
  • 淺談民俗博物館的文化展示
    山西省民俗博物館  摘 要:民俗博物館作為展示、研究和傳播優秀民俗文化的重要場所,開展民俗文化展覽,發掘民俗文化的內涵,不僅使觀眾欣賞到精美民俗文物,也使觀眾切身體會到民俗文化的魅力通過從民俗展覽策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探討民俗博物館的展覽模式,可以充分發揮民俗文化在博物館及其陳列展覽中的作用。
  • 古今中外——薰陶歷史的民俗文化
    中華各族人民在這塊廣袤的大地上,以其聰明才智和辛勤卓絕的勞動,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明之光。打穀子人物雕塑,勞動農民工雕塑,廣場雕民俗作為人們生活與文化的傳承現象,既是各民族不同政治、經濟的反映,又是表現民族傳統、心態、生活方式的因素,其形成與民族生活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
  • 民俗文化雕塑,世代相傳的民間文化
    民俗又稱民間文化,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較為穩定的文化事項,可以簡單概括為民間流行的風尚、習俗。人民的風俗習慣。清朝薛福成《創開中國鐵路議疏》:「民俗既變,然後招商承辦……可以漸推漸廣,漸續漸遠。」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泰山皮影戲
    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了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充的評價。建國後,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戲來招待國內外賓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