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位於山東省泰安市,是我國的五嶽之尊。泰山風景文化以自然景觀為主,人文景觀為輔,自然與文化相互滲透而融為一體。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關於天地人和諧發展的哲學、美學和科學思想。
1、泰山歷史悠久,是自然之山,也是精神之山
古代帝王登基或祈太平之歲,多到泰山舉行封禪大典,祭告天地。《史記·封禪書》載:「自無懷氏至周,有七十二代君主興起,在泰山上會諸侯、定大位、刻石記號」。之後,秦始皇,漢代武帝、光武帝,唐代高宗、玄宗,宋代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歷代帝王登泰山者史不絕書。其中漢武帝登封七次,清乾隆朝岱十一次,登山六次。封禪制為泰山塗上了神聖的色彩,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蹟。泰山同時又是佛、道兩教之地。由於宗教的發展,泰山出現了宗教建築和一系列宗教文化,因而廟宇、道觀遍布全山。
2、泰山是我國古代文化發源地之一
岱陽汶河兩岸,有大汶口文化遺址,岱陰黃河下遊,有龍山文化遺址。大汶口文化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它對研究我國原始社會晚期階級的起源及文字的產生發展,提供了較為典型而系統的實物資料。泰山還是儒家學派和文化名士的重要活動場所。宋初的孫復、石介和朝瑗(史稱宋初三先生)曾在岱麓共同創辦泰山書院,如今遺址尚存。文人墨客登岱,更是不計其數。據記載,最早登臨泰山者是孔子,此後漢代學者司馬遷、班固、張衡,魏晉文人曹植、陸機、謝道韞,唐代大詩人李白、杜甫、劉禹錫,宋代文人蘇軾、蘇轍等相繼來此。他們稱頌泰山的詩、詞、歌、賦有一千餘篇(首),並在登山途中及岱頂留下一千多處題詠刻石,是中國歷代書法藝術的珍貴遺產。
3、泰山碑刻,為泰山文化留下歷史見證
岱廟歷代碑刻由秦至清共百餘塊,多藏於漢柏院。著名的有漢《張遷碑》、《衡方碑》,晉《孫夫人碑》,唐《神寶寺碣》,均為研究我國書法藝術和碑刻的珍貴文化。漢碑形制豐雅,文詞淳古,隸法沉雄樸茂,刻工精細;晉碑為晉三大豐碑之一,是晉代最早的碑,筆畫方勁厚重。漢柏院內還有反映先秦哲學思想的《太極圖碑》及宋代大書畫家米芾《第一山》碑。漢柏院北東御座四合院內有秦李斯小篆《泰山刻石》,為秦二世於公元前209年的詔書。碑原在岱頂玉女池旁,秦始皇東巡到泰山刻辭一百四十四字,秦二世後刻七十九字,共載碑,四面皆字。秦碑歷經兩千餘年風摧雨蝕,秦始皇辭早已毀掉,只存有二世詔書十字,後移至岱廟保存。李斯為小篆之祖,刻文、書法世皆莫及,的確是稀世文物。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在我們登上泰山感受自然天地一覽無餘之時,我們也要體會和感受泰山文化的內涵,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