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民族英雄蔡汝蘭及其抗倭家族
作者:徐厚冰
概要:13世紀起倭寇對我東南沿海進行劫掠侵擾,到16世紀明嘉靖時,倭寇更加猖獗,倭患不止。嘉靖後期將領戚繼光,俞大猷等先後平定江浙、福建、廣東倭寇海盜,倭患始平。期間產生許多民族英雄,其中安徽廣德人蔡汝蘭及其家族多人,積極抗擊倭寇,為抗倭作出了巨大貢獻和犧牲。本文從蔡汝南的英雄事跡、蔡汝南人物關係拓展等方面加以論述,通過對其英雄事跡的挖掘和對地方史資料的整理,對當前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有著現實意義。
關鍵詞:歷史人物 抗倭事跡 英雄家族
一、蔡汝蘭其人其事
1、師從王明陽
蔡汝蘭,字子芳,號水南,生年不詳,卒於萬曆元年。明廣德州(今安徽省廣德市)二十一都西蔡人,祖籍鎮江丹陽竹塘, 「吾祖仁行公自南徐金沙卜居桐汭郡北之西,裡以姓名,號曰西蔡。」
汝南天資聰穎, 「州廩生,博學善書。」 可是應太學率試不中。後師從王守仁[注1],「水南蔡翁者諱汝南,陽明高弟子也,宏正間陽明倡導東南……陽明歿而蔡學益進,感然有用世之志。」受王明陽抗倭思想影響而棄文從武,明俞獻可 [注2]在《水南公傳》中肯定了汝南是明陽的弟子並給予極高評價:「故餘謂陽明弟子無疑矣!其以道德文章或潛而色閔,或見而由賜,猷可所素知者,惟蔡翁耳。」(《蔡氏統宗譜·卷二十三·水南公傳》)
2、投筆從戎
嘉靖三十七年浙直總督胡宗憲[注3]嘉靖間視師海上,聘汝蘭掌書記,積勞,授都閩。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十二月授國子監生、宣州衛鎮撫;嘉靖四十年(1560年)遷萬安守備;嘉靖四十四年升南贛參將,「用兵如神,所向披靡」;隆慶五年升南贛總兵衛,後候補江西巡撫軍門,「聖旨加以總兵衛,仍官南贛地方事。」汝南文武雙全,明代大名臣李錫[注4]在其《水南公平寇事略》中稱之「論事多見文藻,臨陣綽有計謀。」(光緒《廣德州志·卷三十九·忠烈》、《明世宗實錄·卷五百三十八》、《蔡氏統宗譜·卷二十三·軍功》)。
3、平定南贛。
嘉靖年間,賊寇賴清規佔據定南縣下歷(今贛州市歷市鎮)、李文彪佔據岑岡(廣東和平縣上陵鎮),謝允樟佔據高砂(明縣治高砂堡),賴清規所佔據下歷十年之久。(《江西通志·卷三·定南縣\卷一百三十三·藝文記·十二·新建定南縣記》)
吳百朋[注4]晉升為右副都御史,他上奏明世宗曰:「三巢僣號稱王,旋撫旋叛。廣東和平、龍川、興寧,江西龍南、信豐、安遠,蠶食過半。不亟討,禍不可言。」(清·張廷玉《明史·卷二百二十·列傳第一百零八》)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受吳百朋委以重任,守備蔡汝蘭奉旨剿伐叛賊,「毅然請徵之」並立下軍令狀:「參將蔡汝蘭統領刻限本年六月初三日寅時前進將下歷巢。」(江西通志·卷一百十七·藝文·奏疏三·平下歴疏)汝蘭足智多謀,英勇善戰,在下歷的苦竹嶂全殲叛軍,並且擒殺賴清規,震懾了眾賊,名噪一時。「百朋乃命守備蔡汝蘭討擒清規於苦竹嶂,群賊震懾。」(明·朱由檢《明史·吳百朋傳》、《大清一統志·卷二百三十二·金華府·賜諡忠節》)
戰事詳情見《龍南紀事》中記載:「六月初二日分哨進攻長沙營把緫暴以平首,破楊梅牌,斷賊右臂,逼賊巢,賊戰皆失利,遂奪神仙嶺,賊益促退,保鐵爐坑,同知李多祚督黃鄉,兵俘斬甚眾。縱火焚其巢,賊奔樟木嶺,各路兵夾攻不能支,復奔入羊石鐃鈸,清規率親信五六百人踞銅鼓嶂,嶂為龍川地,昔儂智髙所防,為密穴者。汝蘭選勁卒六千人從間道圍守三寨。自以大兵殿後,又架天車為仰攻計,坐營都指揮,王如澄冐矢石,先登。七月初四日破鐃鈸寨,初六日破銅鼔嶂,清規計窮謀夜走葫蘆岡,為隘兵所扼,反走回苦竹嶂,匿茂林中,副將孔宗周偵知之,領兵搜獲,清規自殺戮,其屍髪長七尺。」(《江西通志·卷三十二·武事四》
蔡汝蘭不辱使命,按時完成「軍令狀」。擒殺賴清規後蔡汝蘭平定岑岡、高沙,使得南贛一帶長治久安。「文官武將,鹹莫能制,公既參戎馬四省,毅然請徵之,親冒矢石,弗避寒暑,不數旬而破其巢穴,擒其偽主賴清規,於是龍南平。而信豐之民頌公之績、戴公之恩者不啻。」(明·李錫《水南公平寇事略》)
四十五年二月,在時任總兵俞大猷的指揮下,各路軍馬擊潰叛賊,取得了南贛剿匪的決定性勝利,「共擒斬一萬四百餘級,俘一千餘人,奪歸八萬餘人,招降一千二百餘人,聽撫四千餘人。」參將蔡汝蘭因功功顯著,受明世宗嘉獎。(《明世宗實錄·卷五百六十一》) 「嘉靖四十三年以來,廣東官兵剿英德等處山賊,斬首一千四百九十三級,具列諸臣宜賞。」 參將蔡汝蘭晉升一級。(《明穆宗實錄·卷十九)
4、抗擊倭寇。
隆慶二年(1567年)四月,在抗倭名將俞大猷的領導下,參將蔡汝蘭因抗倭有功,被授副千戶。「會島夷犯順,遂應闢入武林。」隆慶三年(1568年)五月,蔡汝蘭等在南贛大浦、白雲、平山一帶抗擊倭寇及叛賊,與其他兵部密切配合,一月有餘,共擒斬一千三百七十五人,包括生擒倭寇首領丘吉所及倭寇一百餘人,解救了通判潘槐和其部下六百餘人。明世宗聞捷親詔:「捷聞,上命先賞,蔡汝蘭而下兵部議功。(《明穆宗實錄·卷三十二》、《明實錄·閩海關係史料(二)》)
「上曰志吞倭寇,謀冠諸軍,提兵救百萬生靈,越鄰境秋毫無犯,破敵鬥三千猛士,搗堅巢一鼓成擒,兵到城安,賊聞膽落。」名臣胡宗憲贊曰:「忠義之懷誓九死而不易,勇敢之氣,遇大敵而直前,親督斬首萬級,功亦甚偉。」 (《蔡氏宗譜·李錫<水南公平寇事略>》)
5、敢於直諫
針對嘉靖抗倭時軍中糧草不足情況,蔡汝蘭將軍為人耿直,積極反應情況,上疏:「近雖添設兵備參將,然糧餉無裨益,雖增兵,亦何益哉!」(明·鄭若曾《籌海圖編·01-368》)
6、遭受排擠
蔡汝蘭屢立戰功,遭同僚嫉妒,隆慶六年(1572年)巡撫南贛右副都御史李棠督兵圍剿本山失利,廣東御史趙焞為排除異己,以抗倭失利為藉口,實際倭寇將被剿滅,藉機劾奏聖上,「賊清,論功而先治有罪者。」蔡汝蘭、羅繼祖、宋大斌、曹清、李無咎先後被削兵權。「亦劾奏汝蘭縱賊」,「革繼祖任下汝蘭、大斌等御史逮問以聞。」(《明穆宗實錄·卷七十》)
二、蔡汝蘭的抗倭英雄家族
1、蔡亮元,汝蘭長子,寶授百戶。「隆慶三年,倭寇大肆猖獗,眾莫於敵,公徵之,殺獲生擒剿無遺。」 (《蔡氏宗譜·李錫<水南公平寇事略>》)
2、蔡允元,汝蘭次子,字牧卿,號琴山,隨父立功,歷廣東韶州府守備。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冬十二月南韶賊起,起兵抗倭,嘉靖四十四年八月在戰鬥中犧牲。恩贈都指揮使,世蔭千戶(五品)。有子蔡懋龍、蔡懋程。(光緒《廣德州志·卷三十八·忠烈》)
3、蔡凱元,汝蘭三子襲近衛鎮撫(六品),萬曆十七年(1589年)任瓊崖中軍,後升給署都指揮僉事(三品),徵倭有功。(光緒《廣德州志·卷三十七·人物誌·封贈》)有三子蔡懋文、蔡櫳章、蔡天鑑。
4、武將蔡啟元,字純卿,號友泉,汝蘭兄蔡汝芝長子。「良家子,勤王擊倭奴,累戰功,授千戶。」 (光緒《廣德州志·卷三十七·武弁》)「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三月中,啟元帥兵追賊至奉化縣之南渡橋(亦載江口橋)戰死,剿賊戰死。」有子蔡懋先、蔡懋才 (《明世宗實錄·卷四百九十一》)
其英勇作戰,寧死不屈。「行列已定,鼓而向賊,同行者俱錯愕不前,啟元獨憤怒裂眥。」他一人獨自向前橫刀立馬,「賊駭,或走或伏。」然而,啟元後面的士兵卻臨陣脫逃,啟元毫不退縮,獨自衝入敵陣,大呼:「吾不啖汝肉,非夫也!」格殺數敵,終寡不敵眾,被倭寇用箭射中後背,「死逾時,獨怒,立馬上不墜,人皆壯之。」英勇犧牲,可歌可泣,「壯志立功,挺身擊打賊」,「撫贈太僕寺寺丞,世襲千戶」。(光緒《廣德州志·卷三十八·忠烈(559頁)》)
然而,也有蔡啟元是汝蘭次子之說。《蔡氏家譜》中的記載自相矛盾,歷代志書記載亦有異。明李得陽修廣德州志時曾說:「得中即修萬曆志者,贊而不志,亦無是理,凡此皆流傳之失,致多歧誤。」 因為,難以考證。(光緒《廣德州志·卷四十一·武功》)
5、蔡乾元,字振卿,號雲屏,汝蘭兄蔡汝芝次子,任南贛兩廣把總。抗倭有功,恪盡職守,「在位十餘年左右不離,常曰(楊)六郎忠信廉潔,非凡人可比。」任中病故,汝蘭痛惜,「叔為之慟哭失聲」。有子蔡懋功。(《蔡氏宗譜·乾元昆元二公傳))
6、蔡昆元,字玉卿,號少川,汝蘭兄蔡汝芝三子,任南贛兩廣領兵把總。少有膽智,臂力過人,初擊倭賊於浙,斬首無算,後隨汝蘭於贛南,俘酋甚多, 嘉靖六年,解甲歸田,壽終八十。有二子蔡懋賢、蔡懋霖。(引自同上)
7、蔡渭,汝蘭侄,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五月,在奉海門衛剿(倭)賊戰死。(《明世宗實錄·卷四百九十一》)
9、宋大斌,廣德州山北都司人,汝蘭表侄、子蔡乾元親家、孫蔡懋功嶽父。(《蔡氏家譜·西蔡西宅十六世表》)先在汝蘭部下,後升為遊擊將軍,後因抗擊倭寇而立功,被晉升為遼東參將、福建行都司指揮僉事,可惜沒有正式任職就離世。汝蘭逝時其撰有祭文。(光緒《廣德州志·卷三十七·武弁》、《蔡氏總譜·宋大斌祭文》)
三、蔡汝蘭相關家族直系人物
蔡汝蘭曾祖蔡廷珍,贈封昭武將軍。
祖父蔡惠常,贈封奉囯將軍。
父蔡玉麟,贈封鎮國將軍。
蔡充元,汝蘭第四子,字道卿,號鬥華,自幼聰慧,治易經,歷國學監元。有決科之才,為國學中所推重,有一子蔡懋陽。
蔡見元,汝蘭第六子,字明卿,號華南,博古通今,淡名利,薄功名。
蔡懋陽,汝蘭孫,蔡充元子,字克文,武巡安撫使,姚考中將,才第一,襲宣州衛鎮撫,本衛任僉事,千戶。
蔡懋程,汝蘭孫,蔡允元子,字克明,號衡門,萬曆丁酉科舉人。(光緒《廣德州志·卷三十七·人物誌·封贈》、(《蔡氏家譜·西蔡西宅十六世表》)
四、相關文獻記載及傳說
1、「嘉靖三十九年十二月癸丑,授國子監生蔡汝蘭為原籍衛所鎮,撫贈其子啟元,為太僕寺寺丞,仍蔭一子送監讀書,汝蘭廣德州人與子啟元、允元、侄渭皆習武事,與總督胡宗憲有舊。」(《明世宗實錄·卷四百九十一》)
2、楊梅山,在今江西定南縣西北。「縣(治今老城鎮)北百裡,為縣境要隘。嘉靖四十五年,賊魁賴清規等為亂;郡守黃扆單騎入下歷,招撫之。賊防稍懈,撫臣吳百朋督參將蔡汝蘭等進兵,首破楊梅牌,斷賊右臂」。(《方輿紀要·卷88·贛州府·定南縣)
3、火燒鐃鈸寨。苦竹嶂之戰後,蔡汝蘭將軍乘勝追擊,從細坳的羊石寨,又追到貝嶺的燕子巖(位於今龍川縣貝嶺鎮羅陂)山腳下,看到了鐃鈸寨上的負隅頑抗。既然你們有石門堅固,那我就放火燒。火燒不行,我就準備架天梯,強攻!我們六千官兵已經在貝嶺駐紮安營,後面還有幾萬官兵正在路上,你們被包圍啦!官兵士氣高漲,蔡汝蘭更是身先士卒,一點都不怕從鐃鈸寨頂滾下來的巨石,爭相第一個衝上去,都不用兩天就攻破了鐃鈸寨。(民間傳說)
4、俞獻可《水南公傳》(全文):
水南翁者避汝蘭,陽明先生高弟子也,宏正間,陽明倡道東南,稱世大儒,其親師廣東,破桶岡(南安府崇義縣內)夷,三浰(龍川縣內)擒逆,濠定思田之亂,用兵如神,所向無敵,復以武功著稱,人曰「王伯安除講學便是完人」,陽明曰寧「無功業,講學不可以己鳴呼!」是豈知陽明之功,固是講學中來耶,陽明弟子不下千餘人。
後乃有水南蔡翁事陽明,與萬物一體之說,陽明歿而蔡翁之學益進,慨然有用世之志,為諸生,為太學,率舉應天鄉試弗第。會島夷犯順,遂闢汝武林,督兵海上每戰輒勝,闢易武階,戰閩中,輒又省,戰嶺表又再勝蓋數。
遷而至南贛參將,寶建牙、信豐,既逾年而有下歷之捷,龍南之巢,下歷、高砂與和平之岑岡,三巢之稔惡及二十年,而下歷尤甚。五嶺東南西北鹹被荼毒,而信豐尤甚。蔡翁受算開府,毅然請徵之,不在旬而賊酋賴清規就戮,龍南平,於是信豐之民無不頌開府之德,而稱蔡翁之功,如沸人曰:「蔡翁去文而武,故所樹卓犖。」如此嗚呼,是豈知蔡翁之武固自儒術中來耶!
辛酉之秋,獻可見蔡翁於武林,相得甚歡也,蔡翁時向餘論兵,且曰:「自戰勝敵則與人戰勝矣!」繼又論:「學則紬繹,陽明萬物一體之博大精深,密不可墮,儒生窠臼。」 獻可可因駁之,曰「子方志兵事,何得及此?」蔡翁曰:「萬物不失其所,則得所亦!兵之用固無令失所耳。」 獻可可言下解悟,然猶未信,蔡翁之真能如此也,乃觀其舟山之役,亡其一侄弗顧;下歷之役毀譽,是非曰凡數易弗顧;溽暑興師,深入險阻,我軍失利,危在瞬目又弗顧。奮袂先登,戰則大勝,若如此者,蔡翁之所謂自戢勝者,惟蔡翁之有見於萬物之一體也。視君父為腹心,視群黎為手足,視寇賊奸究為症瘕癰疽之疾,恐其去之,不速以為吾一體之累,則夫區區死生厲害之戰,又惡能勝其性分素定之天哉。往日陽明之擒逆濠也,哆哆百出,禍且叵測,陽明從容應變,屹不為動。以蔡翁視之其與幾何?故餘謂蔡翁為陽明高弟子無疑矣!
陽明弟子一道德文章或潛而顏閔,或見而由賜獻,可所素知者惟蔡翁耳。雖然蔡翁之心亦苦亦,七尺之軀誠不足計胞體之變,何能為情以一體論之。故割一指以養百駭之義也,誰知之哉!斯捷也!
朝廟堂之謀謨開府之碩畫,監司之贊,襄守令之調獲裨伍之用命,千載一時只炳,如秩如在人耳目,而蔡翁之操,從翕張動中機宜,鹹鑑磐可紀,故俟他日及第書之。
時 嘉靖丙寅歲閏月之吉 穀旦 文林郎知廣西平南縣事九河俞猷可頓首拜撰
五、註腳
[注1]:王守仁(1472年10月-1529年1月),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餘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兼軍事家、教育家。
[注2]:俞獻可(生卒年不詳),嶺北人,歷官奉直大夫、廣西平南縣知縣,雲南陸涼州知州等。
[注3]:胡宗憲(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欽,一字汝貞,號梅林,南直隸徽州府績溪縣人。明代名臣為官二十餘年,忠心為國,抗倭有力。
[注4]:李錫,歙人。世新安衛千戶。倭警,數有功。為通州守備。屢擢揚州參將,江北副總兵。隆慶元年冬,以署都督僉事為福建總兵官。
[注5]:吳百朋(1519—1578),字惟錫,號堯山,義烏大元村人,抗倭儒將。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授永豐知縣。二十九年,任山西道御史,巡撫江北。
END
往期精彩
→【廣德】零下4度,他毫不猶豫跳入冰冷池塘!
→好消息!廣德核糖核酸檢測方便了!
→【廣德】十五年來杳無音信,寶貝,我們等你回家!
→向新杭鎮這家公司「大輸血」——5個億!
→廣德市最新防疫公告:誰主辦、誰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