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民族英雄被移除課本,地攤「民族英雄」大受吹捧,該反思了!
教材的改革一直伴隨著我們的歷史推移,但是近年來一些教材內容的變化卻往往有些讓人覺得不可思議。比如民國時期,有很多的民族英雄在保家衛國、護衛民族的戰鬥當中民族英雄的故事就被移出了教材。比如魯迅的《藥》,其實裡面那個被殺的革命黨人就是說的女英雄秋瑾的故事。秋瑾有詩曰:
「不惜千金買寶刀,貂裘換酒也堪豪。
一腔熱血勤珍重,灑去猶能化碧濤。」
這是一個熱血到讓男人都感到羞愧的英雄女子,可是她的故事卻並不怎麼在我們的教材當中提及。唯獨曾經的《藥》當中含沙射影地提到過她的事跡,可是這篇文章現在也被刪除掉了。倒是一些地攤「民族英雄」受到了追捧,比如吳三桂、尚可喜之流。真正的民族英雄被移出課本,地攤「民族英雄」大受吹捧,該反思嗎?
事實上,想要移出課本的民族英雄根本就不止秋瑾一人。這些現代的民族英雄因為影響力還不是特別的深遠,有些人想要移出還可以理解。但是一些古代流傳數千年的民族英雄,卻有許多人總是想把他們移除出去。這其中幹得最過分的就是想要移除衛青、霍去病、嶽飛這三位震古爍今的民族英雄。
前幾年還專門出了一些計劃,想要在歷史教材當中完全淡化衛青、霍去病的內容,在正文當中不講衛青霍去病的內容,只在選讀的部分提一下這兩個名字。這樣的做法當即引起了網友堅決的反對:衛青、霍去病做民族英雄都做了一千多年了,哪裡礙著你了呢?這根本就是說不出理由的。
衛青於公元前130年率軍北伐匈奴,第一次出徵就俘虜匈奴人700人。這一舉改變了當時人普遍認為匈奴人不可戰勝的神話,從此漢朝開始了「寇可往我亦復往」的百年戰爭,為中國人生存的基本盤打下了基礎。而霍去病公元123年以800人斬殺匈奴人2028人,還俘虜了一大批匈奴貴族,大大的增加了漢朝人的民族自信心,也增加了中國人的自信心。
這樣的英雄人物,如何上不得教材,如何做不得民族英雄呢?至於嶽飛,爭議他的人也很多,不過基本都是現代人在爭議的。在宋朝、在明朝,乃至於在清朝,沒有任何一個人會說嶽飛不是保家衛國的民族英雄。而現代人為什麼要說他不是民族英雄呢?他光復南宋半壁江山,使得絕大多數中國人能夠正常的活下去,不好麼?
難道真的要像西夏、遼、金、蒙古那樣,讓人都處在高度的經濟崩潰下的人才算是民族英雄麼?要知道,元朝一代,發行紙幣無數,為的就是掠奪民間老百姓的財富‑而且不僅僅是漢族老百姓。蒙古老百姓照樣深受其害,只有極少數的蒙古貴族才能過上好日子,要不然你以為為啥那麼多蒙古將領跟著朱元璋造反呢?為啥蒙古將領滿桂要與大明共存亡呢?
因為那才是能讓大多數人都能過上好日子的時代。所以嶽飛為什麼不是民族英雄呢?難道非要大家一起面對通貨膨脹,一堆錢買不到一粒米的生活,那樣的人才叫民族英雄麼?相反,一些地攤「民族英雄」現在卻火了起來。比如說吳三桂、尚可喜,近些年可是被很多人吹成了民族英雄。
說吳三桂、尚可喜知道歷史大勢,為老百姓減少了戰亂,所以是民族英雄。乃至於每年還有人專門紀念這些人。然而,真的是這樣的麼?吳三桂尚可喜投降了就是減少戰亂了嗎?從歷史來看,並非如此。當時天下大亂,本質上就是這些軍閥割據,敲詐民脂民膏,斷掉了民間經濟的正常循環。
不除軍閥,就沒辦法真正的結束天下的混亂,和平只是暫時的。事實上也是如此,為啥後來康熙要削藩呢?本質原因就是吳三桂等人佔據了太多的民脂民膏,竟然達到了與朝廷爭搶稅收的地步。康熙如果徵不上來稅,最後還不是得拿老百姓動手?這不就跟明末流民起義走到了一個死胡同嗎?
所以康熙必須削藩,不削藩不足以平天下。而在這個時候,吳三桂、尚可喜為啥沒有為了減少天下人的戰亂直接把自己的兵權全部交出去呢?乃至於吳三桂還假惺惺地起義為崇禎皇帝報仇——殊不知,明朝另外一位皇帝正是死在了他的手上,他是親自操刀的。這,也配稱民族英雄嗎?
所以,真正的民族英雄被教材刪除,地攤「民族英雄」備受吹捧,其實是一件很值得我們反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