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每一個國家,每一個民族都需要英雄,他們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象徵,也是後世學習的表率,正是因為這些英雄的存在,才讓民族更好的融合在一起,為國家的興盛而不斷努力。《忠愍諡議》中記載:「人謂中興論功行封,當居第一。」這是史書上對南宋名將嶽飛的評價,他的一首《滿江紅》更是書盡了其一生榮辱抱負,令人熱血沸騰。
作為南宋的抗金名將,嶽飛在教科書上屢屢出現,成為一代代人心目中佩服和敬仰的歷史人物。他一生拋頭顱灑熱血,為了光復祖國大好河山不計個人得失,激勵了無數年輕的中國人。可就是這樣一位值得稱讚的英雄,
如今卻在身份上出現了巨大轉變。嶽飛被取消「民族英雄」稱號,還被移出教科書?這是為何?
嶽飛出生在一個世代行伍的家庭中,受到家族的影響,母親對嶽飛從小就要求極為嚴格,這讓他不僅擁有不俗的談吐,
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金軍南下北宋毫無招架之力,呈現出迅速瓦解的態勢。
靖康之難更是讓嶽飛感到了無比巨大的民族恥辱感,僅僅只有19歲的嶽飛就要踏上軍旅生涯,即將離去之時看到年邁的母親讓他久久不能釋懷,
嶽母見狀毫不猶豫的在兒子後背上刺下了「精忠報國」四個字,讓兒子為國排憂解難
,這個故事也口口相傳,成為了中華民族的一項傳統美德。
嶽飛作戰勇猛且精通兵法,屢立戰功,很快就成為了軍隊中的統帥。加之嶽飛生性節儉對士卒極為關愛,因此在軍中的聲望也頗高,四海之內慕名而來者比比皆是。南宋紹興三年,宋高宗趙構親自賜予嶽飛「精忠嶽飛」的錦旗,
宣告嶽飛的嶽家軍成立。此後嶽飛南徵北戰與金軍抗衡,收復中原失地之廣絕無僅有。
公元1142年嶽飛被權相秦檜陷害,壯志未酬含冤而死,甚至連兒子和手下一眾將領也未能倖免,無數百姓為之嘆息。《湖北轉運司立廟牒》:「去世已三十年,遺風餘烈,邦人不忘,繪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
正是民間對嶽飛崇敬的最真實寫照。
▲南宋時期的各勢力對比圖
而在數百年的歷史演變中,我國的民族和社會也有了巨大的變化,
因此很多專家學者對於嶽飛「民族英雄」的稱號開始有了質疑。
有的專家表示,嶽飛一生之中最大的敵人是女真人,而從歷史的淵源上來看,女真人已經慢慢融合到了漢民族中,並且有一部分成為了後來的滿洲人,如今滿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份子,
因此嶽飛的抗爭不再是對外戰爭,而應該看作是對內戰爭,因此再說嶽飛是「民族英雄」就有些不妥當了。
還有些學者在對待嶽飛的評價上趨於保守,認為在中國歷史上每個時代的背景和國情都不一樣,雖然現在蒙古族、滿族等民族都屬於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但是在南宋時代是絕對的外族,通過元朝和清朝的民族融合,
才抹去了當時為不同民族的記憶,因此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仍然可以沿用嶽飛「民族英雄」的稱號。
這個爭議在學術界經歷了曠日持久的激烈討論,可以說大家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最終在相關部門的介入下,學者們通過對史料的反覆查閱,
最終還是決定把嶽飛移出歷史教科書,並且不再沿用「民族英雄」的稱號。
其實英雄就是做了別人所不能做的事,同時也犧牲了別人所不能犧牲的事。像美國等西方歷史上的民族英雄不都是如此嗎?在判斷嶽飛是不是民族英雄這件事上,不妨借鑑一下外國的做法,他們並沒有給這些英雄規定太多的條條框框,而是看他對國家的貢獻有多大,在民間對百姓的影響力有多大,這就夠了。嶽飛生在那個時代,自然有他自己的立場。而現代學者專家站在如今的學術位置上,自然也會有自己的觀點。但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們要看到嶽飛的精神值得學習,值得傳頌,他的精神會對如今和下一代的年輕人有什麼樣的影響,這才是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