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民族英雄嶽飛,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人物。其愛國抗金的英勇故事有望重返中小學教科書。近日,浙江大學著名教授、宋史研究專家、杭州嶽飛研究會會長龔延明告訴記者,在「電視紀錄片『精忠嶽飛』策劃座談會」上,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表示:將在中小學課本中恢復嶽飛愛國故事的內容。
2002年冬,教科書中「嶽飛、文天祥是民族英雄」等字樣被剔除,其原因是恐不利於民族團結。這引起中國史學界和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和激烈討論,嶽飛評價或者說嶽飛是否為民族英雄一時成為文化焦點。學界也出現了許多相關文章,而網際網路上評議更是「熱鬧非凡」。但事實上關於嶽飛評價的爭議由來已久,其中最為集中的當屬對「民族英雄」稱號的爭議。
早在1923年,呂思勉《自修適用白話本國史》一文便持有非尋常論點,即崇秦而貶嶽。後來這一觀點得到了胡適的支持,認為秦檜「真是冤枉」。進而在1935年,周作人也寫了一篇《嶽飛與秦檜》聲援呂思勉,認為「嶽飛是軍閥,專權該殺,反倒是秦檜能顧全大局,值得褒揚」。當然這都和當時的歷史背景有關。總之,上述所作評論,顯然並不具有客觀性。
五十年代,有人因嶽飛曾鎮壓過農民起義而說他是「人民的敵人」。同時期的學術界中有學者開始提出嶽飛為民族英雄影響某些民族的情感的觀點。接下來八十年代是嶽飛研究的一個高峰,也正是這一時期有人正式質疑嶽飛的民族英雄稱號。主要理由是:嶽飛不是抗擊英帝國主義或日寇等外來侵略,而是抗金,但金人即是女真族(今滿族)同屬於中華民族,所以嶽飛抗金不過是中國人內部「兄弟鬩牆,家裡打架」。對此,有人提出一種折衷辦法:嶽飛是「漢民族的英雄」,不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對此,早在1962年岑家梧先生發表《教學上如何處理祖國歷史上的民族關係》一文就指出民族英雄應該對各族人民都有利,以嶽飛而論,他的抗金,不僅代表南方各族人民的利益,而且符合北方各族勞動人民的利益。所以嶽飛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嶽飛研究,在經歷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繁榮之後,轉入了一段沉寂期。但進入新世紀以後,尤其是最近十年,嶽飛專題研究不斷深入,取得一些新的成果。比如在傳統題目方面,包括嶽飛思想研究、嶽飛死因考證以及《滿江紅》真偽問題等方面仍有新作出現,討論也進一步細化、深化。另外在舊有題目如當時宋金局勢、後來嶽飛生平事跡、以及嶽飛評價(是否民族英雄)等問題的基礎上,同時也出現了新題目為嶽飛研究進行了擴展,如嶽飛詩詞、嶽飛後裔、嶽飛遺蹟、東南亞嶽飛文化現象研究等新內容。2007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龔延明教授的《嶽飛評傳》,全書加大了「評」的力度,增加了嶽飛忠孝觀、軍事思想、嶽飛的文學創作,以及嶽飛詔獄的元兇等內容,更進一步肯定了嶽飛是民族英雄的歷史地位。
進入新世紀後,對以上問題的爭議仍在持續,並不斷積累和發展。學術界對嶽飛是否為民族英雄再次展開熱烈討論, 2004年葉文憲在《探索與爭鳴》發表的《忠奸之辯——以嶽飛和秦檜為例論忠君與愛國》一文認為嶽飛只是忠君,不應被稱作民族英雄,並支持教科書中去稱號的調整。針對此觀點,同年孫果達在《探索與爭鳴》發表了《嶽飛是鐵定的民族英雄——與葉文憲教授商榷》一文,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嶽飛忠的是民族大義,而不是簡單地忠君,所以嶽飛所為是站在整個民族興亡的角度上的,配得上「民族英雄」的稱號。
持相同觀點的,還有降大任《民族英雄問題再思考——從嶽飛、文天祥的評價說起》一文,認為民族英雄不應該以族別為界定依據,應該看歷史人物是否維護本民族以及中華民族的共同利益。
網上爭論進行得更是如火如荼,總結觀點如下:反對嶽飛是民族英雄的觀點:其一,「民族」這個概念是近代以來引入中國的。古無民族概念,則嶽飛非民族英雄。其二,認為「宋朝是『文明共同體』而非民族。包括嶽飛在內的南宋人自謂的『中國』、『中華』、『華夏』只是一種文明共同體,而非『民族』或『種族』共同體,『中華』在當時絕非『民族』或『種族』概念,而是文化概念。因此也就不能稱之為『民族英雄』。」
而支持者則認為:古代沒有「民族」概念定義的本身,但具備了「民族英雄」的內涵。而所謂的「語言、歷史、文化的共同體」本身就是「用文化或文明概念來區別和劃分自我與他者」,換言之,所謂「文明共同體」本身就是「民族」。所以反對者的觀點是不成立的,嶽飛仍是民族英雄。
2003年,紀念嶽飛誕辰900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召開。2004年,龔延明、祖慧編的會議論文集《嶽飛研究》第五輯出版。其中龔延明先生的《關於民族英雄嶽飛的評價及其他》和張希清先生的《嶽飛:中華民族的英雄(論綱)》,代表學界,為之前關於民族英雄嶽飛的爭論作了總結性的評價:嶽飛是中華民族的英雄。
龔延明教授表示:對於嶽飛是否是民族英雄,我們應尊重歷史事實,歷史上一直都將嶽飛看作是民族英雄,這是幾百年來形成的歷史觀念,深得民心。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高唱嶽飛《滿江紅》,揮著大刀向日本鬼子頭上砍去,嶽飛成了凝聚民心反抗侵略的偉大力量。有人以今喻古,以民族關係為由,不敢稱嶽飛為民族英雄,這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在九百多年前的侵略反侵略戰爭中,侵略者與被侵略者,何來「兄弟民族關係?」事實是,金國貴族發動的非正義的戰爭,是攻城略地,是燒殺擄掠,要滅亡宋國。「靖康之恥」,是深深烙在宋朝各民族心中的亡國之痛。嶽飛奮起抗擊侵略,要收復失地,還我河山,保國衛家,並為之寧死不屈,嶽飛所表現的民族氣節和民族精神,難道不值得崇敬和歌頌?嶽飛的偉大,不僅僅在於他的百戰百勝的抗金功勳,還在於他的高尚情操、人格魅力,他的「盡忠報國」(嶽母在嶽飛背上刺的四個字深入肌膚)、「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死」、「強敵未滅,何以家為」、「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擄」、「待一萬人如待一人」的人生觀、為官之道、嚴明軍紀和做人準則,有口皆碑,已融入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成為滋養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道德情操資源。嶽飛是一面永不褪色的愛國主義旗幟。而這次相關部門重新重視這一問題,並將對教科書進行重新審定,可以看出國家對傳統文化載體——古代愛國主義典型人物的重視,以及對民族英雄嶽飛的肯定,這對於弘揚民族文化和愛國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華讀書報實習記者/曲禎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