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國家記憶》,一起漲知識!
從小學、初高中到大學,我們從課本汲取知識。小小課本,學校教育的知識載體,也是一個時代的印記。
你有沒有想過,新中國第一套課本是什麼時間誕生的?背後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圖片:人教社第一套中小學通用教材
與新中國一起誕生
1949年初,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三大戰役接近尾聲,人民政權即將孕育而生。久經戰亂的中華大地,百廢待興。而其中,讓黨中央領導頗為惦記的便是如何為即將誕生的人民政權,編訂一套適用於新民主主義文化教育方針的中小學教科書。
1949年10月,全國出版工作會議召開。會上,時任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提出,教科書對國計民生,影響特別巨大,要由國家來辦的方針政策。早在這一年4月8日,陸定一就在北京飯店舉行了一場特殊的宴請。
可以說,這場規格極高的晚宴拉開了新中國教科書出版事業的帷幕。
不久,教科書編審委員會正式成立,主任委員由享譽全國的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出版家葉聖陶擔任。
在北京東四二條胡同五號院,教科書編審委員會開始為新中國的中小學生準備新的課本。
#商金林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當時數理化問題還不大,但語文和政治一定要有新教材,不能再用以前的教材。
為了讓學生們儘快用上新編教材,華北人民政府要求教科書編審委員會在1949年秋季開學前,先編出一套臨時課本,以供解放區中小學使用。
圖:新中國臨時課本
這是當年葉聖陶著力最多,也是編得最快的國語課本。僅僅幾個月的時間,這套初小國語課本就和其他學科教材伴隨著新中國一同誕生了。
1949年10月1日一清早,整個天安門廣場已是人山人海,歌聲,歡笑聲此起彼伏,人們都在等待著那個偉大時刻的到來。
在這一天的日記中,葉聖陶興奮地寫道:「清晨至會中,主持升旗禮」。
這張照片就是升旗禮完成後,編輯們在單位小樓前的合影,葉聖陶坐在正中央的五星紅旗下。下午,葉聖陶作為觀禮嘉賓,受邀參加了在天安門舉行的開國大典。
1950年初冬,當全國各地的孩子們還沉浸在拿到新課本的喜悅時,一個專門負責統一編寫和出版全國中小學教科書的出版社悄然誕生。1950年12月1日,經中央批准,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葉聖陶被任命為社長兼總編輯,毛澤東則親筆為人教社題寫了社名。
#黃強 人民教育出版社黨委書記 社長 編審:
黨和國家要建立人教社,是因為要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這一點跟過去的出版機構,目的是不一樣的。通過統一地編寫教材、出版教材、發行教材,體現我們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價值觀。
二十世紀50年代,與新中國一起成長的孩子們被稱為「祖國的花朵」。很多「祖國的花朵」在嶄新的語文課本裡,都曾讀到過關於劉胡蘭、董存瑞、黃繼光的英雄故事,這些故事讓革命英雄主義從小在他們的心裡紮下了根。
圖:新中國的孩子們
#梁俊英 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室原編輯 副編審 (91歲):
對孩子身心都有健康的這些小故事,我們再加以改寫,一件事寫成小短文。我們那時候閱讀量挺大的,各種報刊、雜誌都得閱讀,然後從中選擇。
戴著紅領巾,唱著東方紅,學習革命先烈的故事,這是上世紀50年代小學生們心中滿滿的回憶。
但是他們不知道,在首都北京,人教社的編輯們,一直在為了編寫出更好的教材而不斷努力著。
第一套中小學通用教材
1951年,教育部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參考蘇聯教科書,改編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自然科學教科書」。
那段時間是俄語翻譯們最為忙碌的日子,俄語編輯不僅負責翻譯課本,還要把蘇聯的教學大綱譯成中文。
作為社長、總編輯,同時也是整個中小學新編教材的「掌舵人」,葉聖陶對各科編輯的要求十分嚴格,除了要求編輯自己要吃透課本,還要帶著課文到學校裡讀給學生們聽,聽取老師和學生們的意見。
圖:人教社第一套中小學通用教材
1951年秋季,人教社完成了第一套中小學通用教材的編寫。新中國教育也由此進入了教材統一出版、統一使用的新時代。
1953年5月9日深夜,在中南海一間會議室裡,中央政治局正在討論中小學教科書的編寫與供應問題。會上,一份人教社呈給教育部關於增加編輯的報告,引起了毛澤東的關注。
#郭戈 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輯 編審:
在討論教材工作的時候,毛主席就問,是不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編教材,會上的人回答說是的。那麼他就說有多少人在編教材,回答說有30多人。
編寫教材人員較少,在毛澤東和黨中央的關懷下,呂叔湘、吳伯簫、辛安亭、朱智賢、陳樂素等一大批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陸續進入人教社,參與中小學教科書的編寫工作。
從注音字母到漢語拼音
今天,70歲以下的很多人都不認識注音字母,那麼,在當時,這些注音字母是為何出現,又該如何誦讀呢?點擊視頻,看詳情!
60多年前,一場轟轟烈烈的掃盲運動在全國範圍內展開,要求幹部、工人要認2000字,農民要認1000字。1951年成都軍區文化教員祁建華創造速成識字法,他採用的注音識字法迅速掃除了部隊裡的文盲。中央掃盲委員會在全國不斷推廣這種方法,兩年之內就掃除了全國一億多青壯年文盲,這在當時成為一個奇蹟。
作為承擔新中國基礎教育教材編寫出版的人教社,也把這種方法寫進了替教育部代擬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
#張田若 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小學語文組低年級組長 中央教科院離休正局級幹部(95歲):
它在一年裡面,兩年裡面就可以讓小學生學會讀書,可以認2000字。
隨著新中國文字改革的進行,1958年2月11日,全國人大通過了《關於漢語拼音方案的決議》,規定全國不再使用注音字母,而是使用世界上通用的拉丁字母作為漢語拼音。根據國家規定,人教社對之前的小學語文課本進行了修訂。
漢語拼音的成功推廣,為新中國母語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辛安亭等人確立的以漢語拼音、集中識字和難度分散的編制理念,也逐漸成為中國小學語文教材編寫長期遵循的基本準則。
「豪華」的編寫隊伍
今年75歲的柳士鎮至今還記得當初考入初中後,拿到第一套初中課本時的情景。
#柳士鎮 國家教材委員會語文學科專家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75歲):
《文學》課本豐富多彩,裡面《嶽飛槍挑小梁王》,《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琳琅滿目,美不勝收。
當柳士鎮拿到課本時,著實愣了一下。原來,在這套課本中,初一的新生們並沒有看到熟悉的語文課本,取而代之的是 《文學》和《漢語》兩個課本。
兩本教材的編寫隊伍堪稱「豪華」,《漢語》由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負責,著名散文家吳伯簫則負責《文學》一書的編寫工作。編寫過程中,吳伯簫還不止一次請來茅盾、老舍等文學大家召開編寫座談會。
內容豐厚,大師編寫!今天,當我們翻開《文學》課本時,依然會被書中的內容所震撼,這裡幾乎囊括了國內外各種經典著作。這套堪稱有史以來最厚實的初中教科書,後來也成為了孩子們競相傳閱的課外讀物。
相比於第一套中小學教材,1956年投入使用的第二套人教版課本,內容編排更加系統、科學,開啟了「依綱教學」的先河,讓新中國課本進入到了穩定發展的新階段。
隨後幾年,在第二套中小學教材的基礎上,人教社又在1961年和1963年編寫出版了第三套和第四套全國通用的中小學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