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中式英語」的源頭,晚清民國教科書熱潮下看中小學英語教材的演進

2021-02-23 雅書品iRead

 為什麼,我們要編寫一本晚清到民國時期的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史?

(代序節選)

文  | 陳自鵬

我和同事們歷經三年,付出極大的辛勞,終於拿出了這本小冊子,算是了了一樁心願。

細說起來,這樁心願源自幾個方面:一是我早先在做「中國中小學英語課程教材教法百年變革研究」課題研究時,由於條件所限,沒有看到多少清末民國教材的實物,只能用文獻法進行研究,所以有很多缺憾;二是參與人民教育出版社「百年教科書」梳理課題研究時受到同行們的啟發,有了繼續深入研究的衝動;三是2015年在天津結識了老課本收藏家李保田先生,在他那裡見到了將近千本清末、民國時期的英語教科書,感到非常震撼。於是,與同事們果斷做出決定,寫一本梳理晚清到民國時期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史的小冊子,作為一份心意,奉獻給全國的英語教育同人們。

這本書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史料充足 

我們的研究是在前輩和同行們的研究基礎上進行的再研究。清末民國中小學英語教材,有很多名家和學者在研究中有所涉及或有專門論及,如民國時期周予同等人編寫的《教材之研究》(商務印書館,1925)等;新中國成立後,付克編寫的《中國外語教育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6)),李良佑、張日昇、劉犁編著的《中國英語教學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季羨林等著的《外語教育往事談——教授們的回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王建軍著的《中國近代教科書發展研究》(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張正東著的《中國外語教學法理論與流派》(科學出版社,2000)),畢苑博士論文《中國近代教科書研究》(北京師範大學,2004),張英著的《啟迪民智的鑰匙——商務印書館前期中學英語教科書》(中國福利會出版社,2004)),李傳松、許寶發著的《中國近現代外語教育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吳小鷗博士論文《清末民初教科書的啟蒙訴求》(湖南師範大學,2009)),陳自鵬著的《中國中小學英語課程教材教法百年變革研究》(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孫廣平博士論文《晚清英語教科書發展考述》(浙江大學人文學院,2013)),吳馳著的《清末民國中小學英語教科書研究》(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石鷗著的《百年中國教科書憶》(智慧財產權出版社,2015),以及一些期刊論文。我們的研究借鑑和引用了同行們大量的研究成果,這些成果使得我們能夠大膽假設,據實論證。

 二、分析細緻 

大量的教材實物使得我們的細緻分析成為可能。過去在沒有接觸教材實物的情況下研究教材,有時不得不鸚鵡學舌、人云亦云,有時還會以訛傳訛,誤入歧途。有了大量的教材實物,一分史料說一分話,分析上可以做到細緻入微。感覺不滿意,推敲一下,思考一下,討論一下,論證一下,可以修改,可以矯正,可以完善,可以提升,甚至可以否定推倒,從頭再來。書中選取部分原汁原味的課文進行了舉隅分析,並對涉及的主要教材編寫者及相關英語教材的特點進行了十分細緻的研究和分析。比如對大家一直誇讚不已的《華英初階》一書,我們既有褒揚,也有批評。本書的教材分析以實際課文為藍本,以彼時社會為背景,以教學規律為依據,進行了實事求是的分析和評述,對於後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參考價值。

英語模仿讀本

 三、信息全面 

儘管擁有大量的史料和研究的便利,對老教材的研究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容易。一是時代久遠,有些教材編寫者的信息已經被歲月淹沒,曾經出版發行過的教材已經不復存在;二是一百多年來的英語教材出版社、編寫者,以及教材的種類、版次繁多,要理出個頭緒還真是一種挑戰。編委會的幾位編者不畏艱難,東奔西跑,翻古籍,查網絡,做訪談,拍照片,竭盡全力,力爭找到更多的信息。根據已有的資料,我們儘量搜集了書中所涉及的每一位編寫者的詳細信息。編寫過程中反覆校對,去偽存真,對大部分教材編寫者的生平及其對教材建設的貢獻都做了簡要介紹,針對有的編寫者還撰寫了相關軼事,極大地增強了本書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書中對晚清、民國教材建設的各個歷史階段中各個出版社曾經出版發行過的幾乎所有的教材進行了列表展示,應該說差不多囊括了所有相關著作中列舉的中小學英語教材,集腋成裘,本書應稱得上集大成者。我們認為,這項成果應該歸功於李平心教授和所有教材研究者們先前的挖掘、搜集和梳理,我們的研究凝聚了大家的勞動和智慧,我們的努力將會被證明是非常有價值的。

 四、角度新穎 

史學研究的價值在於發現、梳理和創新。我們在研究中對發現的問題做了必要的梳理,從教材建設的歷史分期和內容衍變軌跡兩方面進行了創新性的研究。本書把晚清至民國時期的中小學英語教材建設分為四個歷史階段:一是萌芽期(1862年以前),二是啟動期(1862—1911年),三是發展期(1912—1922年),四是自立期(1923—1949年),並以此為脈絡分章論述。在此基礎上,又對教材內容衍變軌跡進行了學理分析。本書提出晚清、民國中小學英語教材衍變軌跡為:從「用」到「文」——從「文」到「語」——從「語」到「育」。這條衍變軌跡描繪了國內英語教材產生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背景,揭示了不同階段英語教育教學的目標,闡釋了英語教材建設發展的基本規律,令人耳目一新。鑑古知今,古為今用,這一研究對於今天的教材建設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此外,研究中把晚清、民國中小學英語教材明確區分為兩類——引進教材和自編教材。據此,我們做了分類統計和匯總,並且指出了先前相關研究的不足和謬誤,在研究思路上亦有所創新,此為研究的一點意外收穫。

需要說明的是,本書研究的對象是中小學英語教材,且主要是大陸的中小學英語教材,對港澳臺的教材沒有涉及。

相關焦點

  • 書薦丨《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史(晚清—民國)》:追溯「中式英語」的...
    《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史(晚清—民國)》陳自鵬 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本書為一項關於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的課題研究成果,主要對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的發展歷史進行了梳理和總結。晚清至民國是中國社會大變動時期。在這一時期,中國被動打開國門,開始接觸和接受各種外來事物,而英語便是其中之一。作為一門外來學科,英語教育首先面臨的問題就是教材的缺乏,從「拿來主義」到模仿借鑑,再到自主開發,中國中小學英語教材走過了一段艱難但穩步向前的發展歷程。
  • 由晚清英語及日語類教材看外語教學史
    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晚清時期英語和日語的教材,不僅可以呈現新式教科書誕生之初的歷史面貌,也能對研究早期我國的外語教育史和學習史提供一定的歷史參照。英語教材注重實用這一階段英語教科書之發展,呈現了與以往時期不同的特點。
  • 「國家」如何變為「黨國」,教科書從晚清到民國的演變
    「在尋常小學校,當皆以孝悌、友愛、仁慈、信實、禮敬、義勇、恭儉等實踐之方法,養成其愛國之心」 。其時民間編纂教科書日益興盛。其中所反映的國家觀念已經不同於前近代時期的「教化」觀、「邦國」觀,而是增加了很多具有現代政治學性質的國家學說。比如修身科。1903年李嘉榖編著《蒙學修身教科書》是「壬寅—癸卯」學制確立後的第一部修身教本。它的「處世」章包括了有關守法、納稅、財產、政治和愛國等內容。
  • 外國專家編寫廣州中小學英語教材
    新華網北京3月12日電目前中國國內一些英語教材中經常出現的「H o w o l d a r e y o u?」等「中式英語」,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將與廣州市中小學學生告別,取而代之的是一套該市教育部門專門邀請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外專家一起編寫的全新版本英語教材。
  • 晚清的中式英語如何讓老外抓狂?
    二百年來,一部中式英語史,就是一部外國人抓狂史。同是抓狂,相比現在,清朝的老外痛苦程度更高。晚清初期的英語,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廣東英語,一種是洋家浜英語。廣東英語是中國最早的英語,緣於通商需要,這種英語混合了葡萄語、馬來語、粵語,是一種雜交語言。洋家浜英語又是廣東英語的變種,是上海租界的一種特定產物。
  • 中小學英語教材編寫60年回望
    在一切「向蘇聯學習」的熱潮中,中小學英語教育還一度被取消。直到1956年,全國響應「向科學進軍」的口號,才逐漸意識到英語對國家建設的重要性。於是,從1956年至1958年,人教社委託北京外國語學院編寫了初中和高中兩套英語教材,這也是建國後我國第一次編寫全國通用的英語教材。這兩套教材注意結合中國的實際和我們學生的特點,克服了50年代以來盲目學習蘇聯的教條主義傾向。
  • 分享 民國四川話英語教科書躥紅:羅馬拼音標註「嘿巴適」
    當川話10級碰撞到英語4級!恐怕沒得點造詣也是看不懂的哦。你知道四川話裡的「好生抬起」、「把腳腳逗起」、「撈起」、「列宗活路」用英語怎麼說嗎?還記在被英語四、六級,託福、雅思、GRE等考試「虐」的日子裡,曾咬牙切齒說「有本事讓外國人來翻譯我們大四川的方言!」嗎?事實上,在百年前的蜀地,金髮碧眼的「歪果仁」們真的操著一口接地氣的四川話。
  • 四川話英語怎麼說?民國有專門教材翻譯方言
    「這幾天,很多人來打聽《民國四川話英語教科書》的情況,相關微博轉發評論量已經超過5萬次。」10月11日,正為這本新書上架忙碌的四川人民出版社市場部副主任朱纓告訴記者。同時,她也為網友支招,要進入「四川方言大作戰」最後決賽,一定要參考這本98歲高齡的英語教科書。「活路」、「要得」、「跟到」、「把細」……這些四川方言,用英語該怎麼說?
  • 奇書丨民國時期四川話英語教科書網絡躥紅:羅馬拼音標註「嘿巴適」
    當川話10級碰撞到英語4級!恐怕沒得點造詣也是看不懂的哦。你知道四川話裡的「好生抬起」、「把腳腳逗起」、「撈起」、「列宗活路」用英語怎麼說嗎?還記在被英語四、六級,託福、雅思、GRE等考試「虐」的日子裡,曾咬牙切齒說「有本事讓外國人來翻譯我們大四川的方言!」嗎?事實上,在百年前的蜀地,金髮碧眼的「歪果仁」們真的操著一口接地氣的四川話。
  • 收好這份晚清英語教材指南
    當我們抱怨英語教材太多,選擇困難的時候,兩百年前清朝人卻苦於沒有正規教材和系統學習。
  • 民國教科書,國統區和解放區有什麼差別?
    在黨化教育的強力推廣下,政治宣教之手很快伸向了孩子們的小腦袋,語文教材成為了實現其目的的絕佳媒介。1935年,在黨化教育的侵蝕下,《復興國語課本》選入了一篇別具意味的《飛鳥與籠鳥》。為了教科書出版的自由,張元濟、陸費逵等出版界人士攜手抵制黨化教育。同時,在知識界和教育界,黨化教育也遭到了一片罵聲。
  • 清朝英語教材曝光!150多年前的中國人是這樣學英語單詞的
    tomorrow i give you answer to do with my friend託馬六、唵以、及夫、尤、唵五史為、土、度、回夫、買以、勿倫脫「託馬六、唵以、及夫、尤、唵五史為」,「土、度、回夫、買以、勿倫脫」……這些毫無邏輯的文字疊加一起,讓不少人都以為是亂碼,而在沒有複讀機的晚清,英語發音全靠這些「亂碼」。專家認為,如果是善本,那麼這本書就具有科學研究價值。
  • 150多年前,中國人怎樣學英語?鹹豐十年的英語教材也玩諧音梗
    「餘習西音,然湘中苦無師友,取英人字典獨研數年,自創習法,事倍功半,有所成……」從近期現世的一本印有「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字樣、距今150多年的英語教材來看,曾紀澤所創的「西洋字調合併法」英語學習法,即英語單詞讀音用漢字注音之法,在清末已經並不鮮見了,雖然不是十分可取,但對於晚清的英語學習者而言,勝在實用。
  • 鹹豐10年的英語教材,距今150多年,英語單詞用漢語拼音標註
    …」從近期現世的一本印有「鹹豐十年」(公元1860年)字樣、距今150多年的英語教材來看,曾紀澤所創的「西洋字調合併法」英語學習法,即英語單詞讀音用漢字注音之法,在清末已經並不鮮見了,雖然不是十分可取,但對於晚清的英語學習者而言,勝在實用。
  • 英語教材李雷和韓梅梅名字由來 揭秘背後的故事(圖)
    在以前,我國的英語教科書多以語法為綱,把語言做成了學術,不實用,不會用,教成了從紙頭到紙頭的「聾啞英語」。讓英國人編英語教材,新想法來了——設置情景,比如在教室裡打掃衛生、舉辦同學生日晚會、課堂上做遊戲、給外國人指路……每篇課文都有兩三幅圖畫講述新單詞和新的語法結構,設置好情景,在情景中對話,從而大大強化了英語的交際作用。不得不說,這是我國中小學英語教科書編寫史上的巨大進步。
  • 清朝英語教材曝光 150多年前中國人這樣學英語(圖)
    昨日,成都市民堯先生展示了收藏的一本印有「鹹豐十年」字樣的英語教材中,上面「亂碼」對應著英文句子,分別是「tomorrow i give you answer」,「to do with my friend」。據四川西部文獻修復中心專家推斷,從這本書的印刷和字體、內容上推斷,英語書應該是真實的,屬於清朝晚期,不過,由於暫時沒有看到實物,不能推斷出具體年代。
  • 「鹹豐十年」英語教材曝光,附漢字標註讀音
    在教材開始還有一段「使用說明」:「漢字從右至左讀、英字從左至右讀」……而作者也在開篇友情提示學習訣竅,「唯學者自揣摩之」。發音非常奇怪 標註漢字應是晚清「普通話」 在看過書籍的照片後,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的彭老師表示,應該是清朝晚期的書,不過具體時間無法判斷。
  • 清朝的英語教材 看看你能過幾級?
    摘要:按照這些漢字標註的讀音來讀這些英語短句,讀起來發音顯得非常奇怪。1840年到1895年,英語教學得到了發展,在洋務運動的推動下,出現了一些西式學堂,在一本美國人編寫的英文教材中,開始用音標為英文字母標註讀音。
  • 清朝英語教材曝光 清朝人用漢字標註讀音學英語
    原標題:清朝英語教材曝光 漢字標註讀音學英語「自揣摩之」   發音非常奇怪 標註漢字應是晚清「普通話」   在看過書籍的照片後,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的彭老師表示,應該是清朝晚期的書,不過具體時間無法判斷。
  • 清朝英語教材曝光 150多年前中國人這樣學英語
    清朝英語教材曝光 150多年前中國人這樣學英語 原標題:   在教材開始還有一段「使用說明」:「漢字從右至左讀、英字從左至右讀」……而作者也在開篇友情提示學習訣竅,「唯學者自揣摩之」。  發音非常奇怪 標註漢字應是晚清「普通話」  在看過書籍的照片後,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的彭老師表示,應該是清朝晚期的書,不過具體時間無法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