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人教社喜迎建社七十周年社慶!我們特別推出「我與人民教育出版社」徵文活動,與大家一起分享那些有趣而美好的故事。
今天,我們為大家帶來的是安民勳老師的文章:《新中國第一套中小學教材紙型到重慶 ——訪重慶市新聞出版局原局長夏志誠》,回憶新中國第一套中小學教材紙型到重慶的艱辛歷程。
新中國第一套中小學教材紙型到重慶
——訪重慶市新聞出版局原局長夏志誠
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70周年之際,回顧70年來人教社編寫出版的一套套中小學教材,深切感到每一套新教材的出版無不凝聚著無數人教人的心血,標誌著人教人對新時期變遷和發展的探尋。
1949年春,中央人民政府還未成立,黨中央和華北人民政府為統一供應教材邀請了一批進步的學者、專家等,如葉聖陶、周建人、朱文叔、宋雲彬、胡繩、朱智賢、蔣仲仁等到北平(後改稱北京)。這些學者中一些人經歷了艱難、曲折的道路才能到達解放區。例如:葉聖陶、宋雲彬等人在我黨地下組織安排下,於1949年1月7日離開上海,經臺灣基隆到香港,1949年3月5日到達解放區山東煙臺市,3月18日到達北平,北平市長葉劍英設宴歡迎[引自《北京青年報》,2009-08-29,CI版—龐暘,葉永和(註:葉聖陶之孫)之文—《奔向遠方喜逢盛世》];原在延安和老解放區的文教界人士葉蠖生、武紆生、孟超等也參加了這項工作。1949年4月25日,教科書編審委員會成立,葉聖陶、周建人、胡繩分別任正、副主任委員,在華北人民政府教育部領導下,對舊教材做了審定修改,供解放區使用。
重慶市新聞出版局原局長夏志誠,是負責將新中國第一套中小學教材紙型送到重慶的親歷者。因此,2008年12月3日下午,我和安陽同志拜訪了夏志誠局長。夏局長已離休,年近八旬,但紅光滿面,神採奕奕,似六十多歲模樣。他記憶清楚,談吐清晰。夏局長說:「在重慶,人們喜歡稱我為夏老頭。」
我說明人教社組織離退休老同志研究編寫新中國中小學教材建設史,特來拜訪的來意。夏老頭說:
我於1949年轉業到東北書店工作。那年我們共10人奉調北京,到中央人民政府出版總署報到後,在出版總署住了一個月。總署出版委員會主任黃洛峰向我們交代任務:重慶1949年11月解放,孩子上學不能用民國時期的舊教材,派我和潘健萍夫婦(潘夫婦原在重慶《新華日報》工作,對四川的情況很熟悉)三人到新華書店西南總分店工作,負責將新中國第一套中小學各科教材的43種紙型送到重慶。紙型用柳條包裝,裝了滿滿兩大柳條包。1949年的形勢複雜,有土匪,有被人民解放軍打垮的國民黨軍隊殘餘,還有暗藏的特務等幾股反動勢力。為了保護紙型安全,給我們三人都配發了手槍和子彈,四野還派一名連長帶一個班解放軍戰士沿途護送。
1949年12月25日,我們從北京乘火車,一路順利到達武漢。當時去重慶,只能從武漢乘船。但武漢沒有船直達重慶,只能自己到港口碼頭去聯繫。當時的船都是私人的,沒有統一管理,只能一艘艘去詢問,很費時間。經過大家奔波,最後我們搭乘一條「小火輪」去沙市。因船小,馬力不足,航行速度慢,走了兩天才到達沙市。在沙市我們想換大船,但找不到,於是決定還搭乘這艘「小火輪」。上船後,在船上發生了小風波:一塊金條從一個商人衣兜裡掉到船板上,被另一個人撿了;他不願意還給失主,兩人發生爭吵。我年輕氣盛,愛管不平之事。老潘很有經驗,他勸我:「不要管。咱們不知道他們是什麼人,是不是團夥兒,是不是誤認為我們兩大包是什麼金銀財寶而無事生非引我們上套。別惹事。」我們一行10多人(包括解放軍戰士)在船上度過了1950年的元旦。
船到宜昌停航了,因擔心「小火輪」碼力小,經不住山峽險灘、急流,我們又到港口碼頭去聯繫,找到一艘大船,船老闆同意我們乘他的船去重慶。但問題是,在沙市已經同「小火輪」老闆談好去重慶,並付了款,老闆不願意退錢。老潘與我商議後,決定必要時我們態度要硬點。我將上衣撩開,露出腰間的槍,而且我們還有解放軍戰士跟著,老闆看這陣勢,同意退款。
我們乘坐大船,於1950年1月10日到達萬縣。當時正是枯水季節,船不能靠岸,但沿途艱辛,我們需要上岸去買點水果,補充營養。於是解放軍戰士留在船上保護紙型,我們乘小木船上岸,買了橘子,回到船上。老潘拿我開心,他是四川人,知道橘子怎麼吃,但不告訴我。我是黑龍江人,沒見過橘子,將橘子當蘋果吃,咬了一口,這個苦呀!大家看我「吃苦」了,哈哈大笑,開心了!船上有咖啡,老潘見過世面,叫我一起喝咖啡;我喝了一口,也是苦的,不喝了。老潘是個好同志,不斷逗我樂,以解除旅途疲勞。
當時新華書店西南總分店受中央出版總署和重慶市軍管會雙重領導,總分店領導幹部和機構設置須經出版總署批准。西南總店於1950年1月3日成立,下設出版部、印刷部(後改制為新華印刷廠)和發行部(後改制為新華書店重慶發行所),分別管理西南地區圖書的編、印、發。出版部主要負責圖書的編輯出版和課本的租型出版,共有編輯出版人員15人,劉耀新任主任。
1950年1月17日,經過24天艱難的行程,我們終於將紙型平安送到重慶,交給新華書店西南總分店組織印刷。
印製教材,首先要解決印刷能力的問題。中國人民解放軍重慶市軍管會派周布、沈綏南為軍代表,接管了正中書局、中國文化服務社在重慶的分支機構和官僚資本出版、發行、印刷企業。正中書局有1臺全張印刷機和20臺對開印刷機,《大公報》有14臺對開印刷機,加上《國民公報》捐獻的6臺對開印刷機,一共有41臺印刷設備。重慶曾是陪都,在抗日戰爭期間,重慶成為當時全國出版中心。商務、中華、世界、大東、開明等六家大書局都遷到重慶,交通書局在重慶也有分局和編輯所,鄒韜奮的生活書店也遷到重慶。因此,重慶印刷生產能力較強。
然而,紙張問題比較大。我們只能派人到各地去買紙,什麼紙都買,所以紙的質量參差不齊,但首先要解決有無的問題。經過4個月的努力,於1950年5月將43種教材印完,共計印刷141萬冊。
在當時,發行中小學教材也是個大問題。第一是發網問題。除重慶直轄市外,新華書店西南總分店發行部還要負責將教材分別發送到雲南、貴州、四川、西康(舊省名。轄今四川省西部及西藏自治區東部地區)、西藏等省區各分支店,在西南各省區還沒有建立新華書店的地方,各地縣委組建了「人民書店」,負責將中小學教材發送到學校。第二是運輸問題。大西南運輸有兩個難題,一是山多路險,有不少縣沒有公路,主要靠人挑肩扛;二是土匪多。為保證中小學教材平安送到學校,我們在重慶市軍管會支持下,採取了下列措施:一、給新華書店的工作人員每人配發一支手槍;二、一部分運送教材的人員跟著部隊走;三、另一部分人員跟著郵局的工作人員走,他們也配有武器。
1950年12月7日,根據西南新聞出版局改制委員會決定,成立西南人民出版社,原新華書店西南總分店出版部人員併入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小學教材由西南人民出版社租型印製。1953年4月16日西南人民出版社改組為人民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西南聯合辦事處。
我這一輩子做了不少工作,記憶最深的就是親自將新中國第一套中小學教材紙型護送到重慶。西南幾個省比其他各省解放晚一點,我們按時將紙型送到重慶,保證了中小學校在9月開學時用新教材替換民國時期編寫的舊教材。我們是將這次護送中小學教材紙型任務當作一項重大的革命任務來完成的,所以感到責任重大,至今記憶猶新。
設計:吳 昀(實習)
編輯:周 丹
主編:吳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