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日報微信公眾號消息,9月新學年開學後,我市中小學起始年級(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將採用重新制定的新版本語文教科書。
作為教育改革的標誌性學科,中小學語文教材「一綱多本」的時代正式終結。
書本改為A4紙大小 古詩文篇目大幅增加
9月1日起,我市所有中小學的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將全部使用新版本語文教科書。即「部編本」語文教材。
部編本: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組織編寫的教材。
據「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北京大學溫儒敏教授介紹,由於我國幅員遼闊,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在過去一段時間裡,語文教材編寫出版存在「一綱多本」的現象。
據統計,全國中小學語文教材版本大約有10餘種,重慶曾使用人教版、西師大版、北師大版等多個版本。
(西師大版語文教材)
(人教版語文教材)
記者拿新舊版語文教材進行了一番比較:從形式上看,新版的小學語文課本規格大了一圈,由原來的16開本變為A4大小。
(新版語文教材)
本次部編語文教材更加注重學生語文學科素養的培養,不僅書本由16開本變為A4紙大小,傳統文化的篇目也大大增加。小學6個年級12冊共選優秀古詩文124篇,佔所有選篇的30%,增幅達80%。
初中古詩文選篇佔所有選篇的51.7%,比原來的人教版有所提高。古詩文體裁從古風、民歌、律詩、絕句到詞曲,從諸子散文到歷史散文,從兩漢論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品,均有收錄。
小學先學字後學拼音 初中強調課外閱讀和自主思考
新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另一個變化是讓學生先識字再學拼音。記者翻開新教材看到,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的第一單元即為「識字」篇,要求學生學習掌握:天、地、人、金、木、水、火、土等常用漢字。
「識字量也減少了。」重慶市人民小學一年級四班語文教師何霞稱,新版第一冊語文教材的識字量由原來的400字減少到300字,所刪減的均是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繫不太緊密的漢字。例如,在新教材第一單元的40個常用字中,有「地」字,這個字在童話書、繪本裡經常可見,學生並不陌生。老教材裡曾選用的獨體字「叉」字則被刪減。
重慶11中初一11班語文教師張雪靜稱,初中新版語文教材則增加了「名著選讀」,多數文章設置課後思考題或拓展題,也都有課外閱讀的提示引導。這就把語文教學從課堂延伸到課外,形成「教讀—自讀—課外閱讀」三位一體的閱讀教學體制。
注重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
對於教材變化,家長們普遍表示接受。一位王姓家長認為,小學一年級的孩子先學漢字再學拼音更符合孩子的認知規律,「因為對於六、七歲的孩子來說,拼音是比較抽象的符號,而大部分孩子對於一些簡單的漢字不陌生,先學漢字,學習的難度沒有這麼大,有利於建立孩子的自信。」
對於新版語文教材,家長和老師們應該怎麼來適應?
對此,市教科院小學語文教研員張詠梅認為,新版教材需要老師、家長改變教育觀念。教師的日常教學中要把學生課外閱讀和語言積累視為己任,注意開展多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引導學生分享閱讀心得。
另外,張詠梅倡導家長和小孩一起讀書,「一起讀可以是朗讀,也可以講讀,或者對話式閱讀,形式不拘,但要注意用書面語言去閱讀。一起讀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也不必布置作業,附加的任務多了,壓力大了,興趣就少了。特別是家長自己要做好榜樣,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小孩的閱讀興趣。」
原標題:【熱點】我市中小學新學年將使用新版語文教材,怕學生不適應?聽聽專家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