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學期開始,全國義務教育段語文、歷史和道德與法治等三門學科將全部換成教育部統一編寫的教材,而其中《語文》教材應該說是最受家長、老師和社會的關注。記者採訪了解到,新版統編《語文》教材古詩文數量大幅度增加,閱讀量也增加了不少,同時也更加注重語文閱讀能力與語言能力的培養。那麼,新版統編《語文》教材有哪些變化?又體現出哪些趨勢?要著重培養學生哪些方面的語文素養?帶著以上的疑問,早報記者專門採訪了多名島城教育專家和一線教師,來聽聽他們對統編語文教材的解讀。
統編《語文》教材在強調閱讀的同時,還強調語言表達能力。記者了解到,教材每一冊的每一模塊都設置了「口語交際」欄目,突出對口語表達、溝通交往能力的培養。以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在「口語交際」內容的編排上,每冊編排4次(六年級下冊為3次),其中1次以功能交際為主,涵蓋了傾聽、表達和應對等口語交際目標。書面表達也同樣得到了重視,比如小學三至六年級每冊安排一個習作單元,聚焦習作能力發展的某一方面,加強習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分量。
觀點
家長說 支持增加內容,但擔心如何能學好
記者採訪了解到,絕大部分中小學生家長都知道了今年秋季學期要使用新教材的事情。「聽說是課本裡增加了很多古詩詞的內容,作為家長我還是比較支持的,希望孩子能夠了解更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知識。」市民張女士介紹,不過她也有很多疑惑的地方,比如將來孩子應該怎樣學習語文,注重培養的能力主要有哪些,考試中可能會考哪些內容,語文學習的努力方向在哪裡等等。
也有家長表示,語文增加的不僅僅是古詩詞等,相應的閱讀量也在增加,是不是意味著將來的中高考,閱讀量也將有所增加,「大家都知道語文學習需要一定的積累,課本內容的閱讀量增加了,是不是意味著孩子課外閱讀量也要增加,才能滿足考試或者是學習的需要」。
除此之外,語文閱讀量增加對於學生和家長也有著直接的影響。之前學生的假期多數都在輔導班和培訓機構裡,看書的時間少之又少,如今增加了語文閱讀量必然會引起矛盾,如何協調輔導班和空閒閱讀時間,成了學生和家長必須考慮的事情。
教師說 知識點明確,有利於語文素養提升
「統編《語文》教材的特點是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核心素養的建構,優秀文化的傳承,思維的發展,審美鑑賞與創造等等,更加關注學生長遠的發展。新版教材結構方面思路也特別清晰,知識點特別系統,訓練點更加明確,每個階段、每個知識點有什麼樣的要求,訓練也更有針對性,有利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太平路小學語文教研組長袁雋表示。
統編教材使用的挑戰主要在於與原有教材的良好銜接,目前各個學校的老師都做了比較詳細的準備,參加了多次培訓,也聽了很多課例的講解。據市南區實驗小學語文老師沈春梅介紹:「省、市、區域,包括校內,對全校老師都進行了系統化的培訓,在線上線下也有很多專題性的培訓。只要有相關活動,區域和我們學校都積極組織老師去參加。培訓的內容大多根據統編教材的特點,一個年級的老師對多個年級的教材都進行一定的涉獵。」但沈春梅認為,新教材對教師來說也有一定的挑戰。
「對老師來說,最大的挑戰就是要更加關注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不能局限於我們怎麼教學生怎麼學習,而是師生互動教學觀念的轉變。」她認為,不管是幾年級,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都很重要。此外,低年級學生還應該注重學會傾聽以及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老師們要捨得放手,讓學生多動起來,這是對老師來說最大的挑戰。對於低年級學生,我們教學還是主要側重在學生識字、朗讀培養,以及語言積累的培養。一課一得,知識點清晰,這是老師在教學模式上的轉變。」
專家說 與課標對接,只為更好地運用語文
「統編教材的使用是從2017年開始的,當時要求小學、初中一年級使用統編教材,去年覆蓋到小學和初中的一二年級,而今年全部覆蓋到義務教育段所有年級。」市南區教育研究中心小學語文教研員顏秉君告訴記者。從這個角度來說,對一二年級的老師來說並不是新鮮事,其變化主要是體現三到六年級。實際上,針對統編教材今年暑假開始之初,市教科院和各區的教育研究中心就做了專門的培訓。而在開學前,學校還將針對統編教材,繼續對教師進行培訓。
她認為,統編《語文》教材是雙線組織單元結構,以往比較重視人文主題,而統編教材不僅重視人文主題,也增加了語文要素,主要涉及要形成哪些能力,要學到哪些知識。比如說語文知識、必需的語文能力、適當的學習策略和學習習慣以及寫作、口語訓練等等。「整套教材結構單元設計得非常清晰,語文要素良好與課標對接,注重聽說讀寫體系的形成,整套教材都有著明確的體系。」顏秉君告訴記者,統編教材還設置不同的課型,在精讀課文、略讀課文之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單元,比如說習作的單元、閱讀策略單元,而這些都是非常注重語文學科的實際應用,「特殊單元的設置,實際上也在強調一個問題,就是學習語文是來用的」。除此之外,新教材也在強調擴大閱讀的量,每篇文章除了教材本身,還有拓展閱讀的內容,一篇文章還可以延伸出若干篇包括整本書的閱讀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