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了著名作家莫言寫的一篇文章《最上等的職業還是當官》,感慨頗多,單單看標題,好像是要把人們所從事的職業分成三六九等。話雖然說的很現實,但是一語擊中要害,讓優秀的人教書育人,過於理想化。作者拋專引玉,意在說明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語文和閱讀教學的改革中,教材和教師的重要性。
上個世紀90年代,我們這一批初中畢業的小中專生,成了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師範畢業生,到農村最偏遠的鄉村當老師,撐起了農村基礎教育的半邊天。如今,這麼一批優秀的教師,卻沒有得到優秀的待遇,人們對教師期望過高,關愛過低。
有人說,選擇了老師,就選擇了清貧與奉獻,難道我們努力讀書就是為了清貧嗎,讀書就這麼改變自己的命運嗎?如此說來,教師隊伍的質量就很難得到保證。
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提倡海量閱讀,應該讓學生拿出三分之二的學習時間進行閱讀,只要內容健康、積極、向上,不應該功利性太強,不應該對學生的閱讀內容做過多的限制,學生們願意讀什麼就讓他們讀什麼。
要求學生讀書,教師必須讀書,毋庸置疑,現在的學生,家長逼著讀與考試密切相關的考試書籍,家長關心的只是成績,學校裡老師逼著學生刷題,成績是老師的命根子,分數是學校的生命線。校長強制老師們今天讀這本書、明天又讀那本書,教師們被搞的非常被動。
讀書應該是一種自覺行為,當讀書變成一種被動行為時,讀書就成了一種負擔和痛苦,讀書就失去了它應有的價值。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俗話說,曲不離口,書不離手。行千裡路,讀萬卷書,寫起文章來才能縱橫馳騁,文如泉湧,水到渠成。
我們是吃飯長大的,也是讀書長大的,吃飯長身體,讀書長精神。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說,讀一本好書猶如飢餓的人撲在麵包上;魯迅說,讀書是最好的休息方式,讀書猶如蜜蜂採蜜,採過許多花,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毛主席也說過,飯可以一日不吃,書不可以一日不讀。更有甚者說,一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三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可見讀書在我們學習和成長中有多麼重要的作用。
我們如果從小學四年級到初中、高中的9年時間裡,能讀完一百部古今中外的經典和名著,即使學生不去寫作文,這些經典名著必將使學生終身受益。學生對語言的感覺,是從大量的閱讀中獲得的,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最令學生們頭痛的問題就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課文分析。尤其是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語文教學中,程序化教學,照本宣科的教學,給文章分段,總結段落大意,總結中心思想等,學了五六年語文,結果不會寫作文。
課文分析是又是語文閱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我們的課文分析卻違背了學生的閱讀心理和審美習慣,閱讀本來是一件賞心悅目的事情,閱讀猶如吃飯,我們只要色、香、味俱佳,吃完後,身心愉悅滿足就可以了,這也吃飯的終極目的。如果吃完後不讓走,非要說出這頓飯的原料和製作過程,當吃飯變成了一種痛苦和難受時,自然就不會有身心愉悅了。讀書學習尤其如此,學生把閱讀當成一種休閒和樂趣時,才能在閱讀中得到樂趣、陶冶情操,反之就會失去讀書愉悅身心的價值。
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分析課文的方法,對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作用不大,如果說有用,那就是用於小考、中考以及高考。語文閱讀教學中,作家的作品還得去分析,只要不牽強附會就可以了。不要非把專家、學者的觀點當成唯一的、權威的標準答案,強迫學生接受,不讓學生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數學和物理有標準答案,但是,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問題,也不可能只有一解釋。
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應該允許學生對自己學習或閱讀的作品有自己的、富有個性的分析,只要學生分析的能自圓其說,就加以肯定。還要鼓勵學生敢於在閱讀教學中標新立異,敢於與老師唱反調。學生的理解可以與作家的創作意圖不一樣,也可以與專家、學者編寫的教案、參考不一樣。語文閱讀教學需要多元化的理解,更需要富有個性化的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