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回歸倒推語文教學改革 專家:閱讀是語文教育之本

2020-12-25 人民政協網

  讓傳統文化重回中小學教材

  湯亮

 

 

湯亮

 

  我國現階段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如同歷史上所有激蕩轉型、快速崛起的時代一樣,都會面臨「國民道德重建」的重任。近年來,我國一些的社會矛盾和突發性公共危機的背後,實際上都存在著日趨嚴重的道德危機,以致輿論驚呼社會風氣的敗壞,直接導致了社會道德底線不斷被擊穿。如何從根本上扭轉國民道德不斷滑坡的狀況,加固道德共同價值的認同,重構民族精神道德體系,已成為刻不容緩的大事。

  我認為,最根本、也是最緊迫的措施之一,就是從立德樹人的百年大計出發,重新審視並評估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道德文化教育的價值,並用嶄新的思路重新編撰我國中小學的教育大綱,全面更新中小學歷史文化和傳統道德的教育內容,重點是修訂好中小學語文、歷史和政治的教科書,包括補充教材和課外閱讀的選擇。只有從中小學生抓起,才能培養出具有社會責任感、傳統美德和創新踐行能力的一代新人,從根本上徹底轉換社會風氣。

  古人說:「童蒙養正,成人養德。」說的就是精神道德的教育,必須從小抓起。青少年時期是最容易接受人文影響的心理和生理階段,在這個階段強化精神道德教育,對一個人成年後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有著無可替代的決定性作用。如果青少年在小學至高中這個階段(特別是九年義務教育階段),沒接受由淺入深的系統性的國文、國史的教育,缺失了必要的傳統道德文化教育和中華數千年積澱的人文歷史教育,要求青少年成年後能自覺「養德」,則無異於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現實生活也證明,如果喪失了這個基礎教育的前提,青少年成年後的道德教育,即使再花力氣,也會收效甚微。

  目前我國中小學教育的弊端很多。最有危害性的弊端,就是把基礎教育綁上了「死記硬背、追求高分、考後就忘」的「應試教育」的戰車,忽視了對學生道德、品質、素質養成有著重要作用的傳統人文精神的教育培養。即便有一些課程,但是由於教科書基本與中華傳統歷史文化脫鉤,內容空泛空洞,對學生的思想成長和道德養成,缺乏正能量引導。

  中小學的語文、歷史乃至政治教科書,雖歷經幾次修訂,但還是沒有形成一個能真正融匯中華歷史傳承和道德文化傳統的教育系列。面對中小學校教育中的這種缺失,有越來越多的家長,由於急切盼望孩子從小能夠接受傳統文史教育,樹立良好道德文化,寧願出大錢,讓孩子課外去讀國粹經典。與此同時,社會上也湧現出了許多適應中小學生課外教育的「國學讀書班」。這種社會現象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也說明,我國現行的中小學語文、歷史和政治的教育內容,已經到了非徹底改革不可的時候了。

  因此,特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在國家層面組建我國中小學教科書編撰委員會,由大師級人物領銜,廣泛吸收社會各界賢達和有識之士參與,深入聽取各方意見,從傳承歷史文化、重構國民道德、復興中華民族的根本大業出發,重新審視傳統道德文化教育的價值,編撰好新世紀的中小學語文、歷史、道德教育大綱,為進一步全面改革中小學相關教科書內容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二,在全國範圍內抽調精兵強將,解放思想,破除樊籠,全面評估民國以來、乃至於全球「漢字文化圈」的中小學國文、國史教科書,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在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結合的原則下,以全新的角度,多層次、多風格、多特色地挖掘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道德文化,編撰出一套適應新時代育人需求的教科書。

  第三,在傳統歷史文化和道德文化的教育上,要徹底根除應試教育的弊端。要積極引導學生立足於學習、認識和領悟,重在踐行友善、孝敬、誠信的學習態度。同時,要倡導活潑多樣的聯繫生活實際的討論式教學方法,使基礎教育成果真正深入學習者的骨髓,成為學生一輩子矢志以行的原則。

  (作者系中國光彩事業促進會常務理事)

相關焦點

  • 素養之賽,推動語文教學改革
    同時相關專家也一再倡導「大賽不是作文考試,是語文素養測試」。在此理念下,從2014年起大賽增加了閱讀能力的測試,因為閱讀是語文素養最直接的表現之一,也是提升寫作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漆永祥指出,此處「創新」在今日特定中小學語文教育環境下,是指與「高考體」有別的寫作內容與方式,是在中學生作文模式化、套路化、假大空泛濫的當下,提倡回歸基礎、回歸現實、回歸語文基本素養、回歸寫作基本規範的創作,即用清新真摯、樸素雅潔的語言,用當代題材與現實生活中所聞所見,寫自己所思所想,而不是杜撰遙遠的「故事」,或者無心無肝地空發議論和讚美時代。
  • 語文教學:致敬傳統,回歸常識
    致敬傳統,回歸常識作者:陳益林摘要:熱鬧中的空虛,忙碌中的虛擲。「聽說讀寫」的語文四功正被機械繁重的「做」和「練」取代。「核心素養」的空中樓閣,看不上去很美,但總顯得那麼不接地氣。致敬傳統,回歸常識,是當前語文教學的當務之急。
  • 精確閱讀,讓閱讀回歸語文教學的正道
    對於語文教學,葉聖陶先生說:「教的雖是一篇一篇的課文,目的卻在於使學生善於看、善於讀其他的書。」那麼,可不可以姑且稱課堂上的閱讀為精確閱讀呢?薛法根老師說:「語文教師要教得更專業,活得更有職業尊嚴。」 然而,現實不容樂觀。語文承載了太多重任,以至於忘記了其獨當之任——學習語言文字運用。
  • 聚焦高考改革:語文重要性增大 英語回歸工具
    改革方案出臺 各方觀點不一改革方案一出臺,就有不少人表示認同:「英語早就該降降溫了」。的確,相對於語文,目前國內英語教育幾乎被推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從小學一年級就開設英語課,中考、高考,英語是必考科目,考研、考博,不論是什麼專業,英語也是必考科目。很多學生表示,受了這麼多年英語的折磨,這回總算是減輕些負擔了。
  • 優秀傳統文化嵌入小學語文的課堂教學——部編本教材的創新教學
    我國國家領導人曾提出:"傳統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從教材和課程入手,讓傳統文化回歸中小學教育,既是對'去中國化'現象的糾偏,同時也能使中小學生更加全面地發展。" 小編理解的"從教材和課程入手",就是挖掘教材與課程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以此為載體,引領學生感受傳統文化,讓課堂成為學生走近、走進、走入傳統文化的主陣地!
  • 語文課成大學必修課:傳統教育能否順利回歸?
    語文課成大學必修課:傳統教育能否順利回歸?    不久前,教育部建議高校面向所有大學生開設語文課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高校已     經把語文課列為必修必選課。語文課成為必修課,傳統教育能否由此順利回歸呢?
  • 2016:讓語文高考理性回歸語文
    6月7日上午參加2016年語文高考研討會時,言猶未盡,索性草成此文,以就教於各位命題專家和廣大語文同仁。 盤點9套語文高考試題的命題策略、命題方式,我的最突出、最強烈的印象,就是今年命題人有一個共同的追求,即:讓語文高考理性回歸語文。 第一,命題策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 中國傳統文化下談語文教師的職業理想
    一時間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揚創新產生了異常濃厚的興趣。立在傳統文化發揚陣地最前沿的語文教育這面旗幟是否仍在迎風飛揚,護旗手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趁著《唐宮夜宴》的熱潮,今天來談談語文教師的職業理想。 [摘要] :要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徹底改變原來的功利主義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切實打好語文基礎。
  • 語文教學呼喚哲學的回歸,語文素養是終身發展的基礎
    美國哲學家羅蒂&34;語文在生成和運行過程中內在的哲學&34;,讓語文顯現出思辨的色彩。語文的深處是哲學。語文教學呼喚哲學的回歸。;)指出,&34;新課標還進一步強調&34;所謂&34;,傳統的語文教學更傾向於把它理解為,對語文知識和語文能力的掌握。
  • 《維新小學語文》,語文教育最徹底的變革?
    從二年級開始,教材嘗試融入了歷史知識,每冊教材講述一個朝代,從周朝、春秋戰國一直講到清朝,著重講述每個歷史時期中最輝煌的片段。張健介紹,教材進行了學科整合,將語文、國學、歷史、德育融為一體,淡化了單純注重字、詞、句的標準化教學方式,突出語文學習素養和文學藝術教學,並實現模塊化教學,以創新視角解讀語文教育。
  • 中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作者拋專引玉,意在說明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語文和閱讀教學的改革中,教材和教師的重要性。上個世紀90年代,我們這一批初中畢業的小中專生,成了那個時代最優秀的師範畢業生,到農村最偏遠的鄉村當老師,撐起了農村基礎教育的半邊天。如今,這麼一批優秀的教師,卻沒有得到優秀的待遇,人們對教師期望過高,關愛過低。
  • 回歸本義是開啟語文教學的正確方式
    (法制晚報)  又一個學期即將開始,今年讓人們特別關注的莫過於,在部編版一年級教材中,一改過去上學先學拼音的「傳統」,第一篇識字課文就是「天、地、人、你、我、他」。相信,很多人也記得過去「日、月、水、火、土,口、耳、目、鼻、舌」的小學一年級識字課,文字配圖片,既形象科學,又易學易記,讓漢字之美躍然紙上。這些現在已成為幼兒教學內容,但卻啟示我們,語文教學應該回歸自然與社會的本義。
  • 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
    中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正是在未來的一代心裡播下傳統文化的種子,在其身上發揚傳統文化豐富的思想內涵、道德審美。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包含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其中有很多的文章都對個人或者是群體的優秀的品質描寫。其中如仁民愛物,修省立誠等品質,通過對學生加強基礎教育,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思想品質。學生會在中學階段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知識,對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 語文教育與傳統文化的碰撞
    其實,所舉臺灣中學的國文試題,並不是很難,多 屬傳統文化方面的常識,只要大體接觸過一些古代典籍,讀過不少詩文名篇,具有一定的閱讀和領會能力,是不會被難住的。其他一些 國文試題,也都如此,並非艱難深奧之題。可惜這樣一些臺灣中學生也能答上來的國文試題,卻使內地的博士不知所措。   博士答不來中學國文試題,除了我們多年來對傳統文化重視不夠、學生讀古代經典太少的緣故外,還與教育部門的失誤以及命題者的思路、水平有關。
  • 人民教育出版社促進語文教育改革
    本文將從語文改革的三個節點上簡要說明人民教育出版社促進語文教育改革的貢獻,並捎帶說明我和這三個節點的關係。  第一個節點是把統一的語文課分解為「漢語」和「文學」。1956年至1958年我國曾試行漢語和文學分科教學改革,分別編出了兩科的教科書。這是語文教育改革中的創舉,具有重要意義。
  • 大語文時代,K12在線教育機構高途課堂牢牢把握語文教學新趨勢
    2019年9月,全國中小學生全部啟用部編版語文教材,新版語文教材大幅增加了傳統經典內容,重視閱讀量和閱讀能力的提高。同時在高考改革中,語文的學科地位和重要性更加突出,「得語文者得天下」成為未來高考的新趨勢。近年來,《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國家寶藏》等文化節目的熱播也讓語文的教育與培訓成為關注的焦點。
  • 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
    語文教學存在什麼問題   中國教師報:從國際視野看,我們的語文教學存在哪些問題?   吳忠豪:我國語文教育改革長期關注的主要是教學層面的問題,很少從課程層面去反思語文教育癥結所在。其實,我國語文教育的問題更主要的是存在於課程層面。
  • 動態|回歸語文本質 強化語文實踐——2015年海峽兩岸及港澳地區小學語文教學交流活動綜述
    馬建華秘書長以簡短的致辭表達兩岸四地與會者的心聲:讓語文教學回歸課程本質,使學生「得意、得言、得法、得能」,真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來自兩岸四地的嘉賓代表潘志明先生、劉筱玲女士、吳敏而女士、陳先雲先生、徐輝先生、鄧沁泉先生共同為大會剪彩。
  • 語文出版社社長:語文教育問題導致"不會說話"(圖)
    而三年級語文教材作為課文輔助而選用的周杰倫《蝸牛》還「待定」,需要等待專家意見和教育部審定。王旭明認為,語文教育違背規律、脫離本真的問題至今仍普遍存在,此次修訂總的目標是力求使教材更貼近語文性,用語文的方法解決語文的問題。並且,語文教育四種因素:考試、教學、教材和教師是一個整體,他對除教材之外的其他因素改革與進步的方向也發表了觀點。
  • 新課程標準解讀——語文課程性質與改革思路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許多方面都有發展與突破,尤其是在四個方面:(1)語文課程性質與改革思路;(2)語文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3)學習任務群與教學改革;(4)學業質量標準與考試評價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