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出自《詩經·大雅》。現在,有一套以「維新」命名的小學語文教材即將面世——教育部「十二五」規劃課題「傳統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研究」的收官之作《維新小學語文》已進入審訂階段,即將在今年5月正式出版。
這是我國首部針對海外華人子女編寫的語文教材,將語文、國學、歷史、德育融為一體,淡化了字詞義的標準化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健全人格和文學藝術底蘊。
這究竟是一套怎樣的語文教材?其「新」在哪裡?又如何將多學科知識融通一體?
淡化字詞句,融合人格教育理念
翻開一年級《維新小學語文》上冊樣書,撲面而來一種恬靜樸實、率真自然的氣息。一位長衫先生在接受學生們的鞠躬問好、雨中撐著油紙傘三三兩兩走向學校的小學生,配圖古樸而詩意,頗有豐子愷先生漫畫的神韻。
第一單元不是拼音識字,而是「開蒙言志」,課文有「先生訓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禮義廉恥,國之四維」。
第二單元「識數字」中,則引入了宋代邵康節的《山村詠懷》和三字經片段。
課題組執行主任、中國國學文化藝術中心秘書長張健介紹,教材按六年學制編寫,全套12冊。
每冊教材有6至7個單元,具體為國學、人文主題、詩詞基礎、華文文法、現當代文學、中國歷史和寫作。每個單元有3至7篇文章,是由專家精挑細選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
如在國學單元,有孔子、孟子等經典內容,分為「論君子」「論人性」「論學習」等主題;在文學單元,既有賈平凹的 《秦腔》、冰心的《觀舞記》、季羨林的《病榻雜記》,還有安徒生的《一個貴族和他的女兒們》等。
從二年級開始,教材嘗試融入了歷史知識,每冊教材講述一個朝代,從周朝、春秋戰國一直講到清朝,著重講述每個歷史時期中最輝煌的片段。
張健介紹,教材進行了學科整合,將語文、國學、歷史、德育融為一體,淡化了單純注重字、詞、句的標準化教學方式,突出語文學習素養和文學藝術教學,並實現模塊化教學,以創新視角解讀語文教育。「我們希望孩子在低年齡階段,在最需要文學和文化知識的時候,給他最適合的東西,國學經典、高雅的文學作品都能涵養並引導孩子的精神境界。」
《維新小學語文》並不唯古與復古,而是吸收了中西方文化的精華,教材中也融合了德育以及西方人格教育理念。「例如小學一年級下冊中,有一篇《學生規範》」,張健說,與以往的學生守則不一樣,該守則完全從人文角度為小學生提出了13條必須遵守的生活學習準則,包括「人人平等,不可輕視他人」「遵守秩序」「小秘密可以告訴媽媽」等,每一條都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教材還設立了主題教育,如正直、勇敢、合作等,參照卡特爾人格特質理論,幫助孩子塑造人格。「人格特性80%在小學階段定型,因此要在最小的時候告訴他最有用的東西。」張健說。
增加國學經典,給孩子思想文化和文學藝術修養
「國學範兒」是這套教材的顯著特點之一。張健介紹,國學、詩詞佔40%,按照教學目標,學生們將學會中國傳統的律詩、絕句的創作,進行聲韻詞賦啟蒙。
「中國語言的美有自己的特性,比如簡約的美、對仗的美等,現在的孩子寫文章沒有深度,也缺乏美感,如果按照中國傳統優秀的文學美去作文,會非常漂亮。」張健介紹,教材從基礎的平仄、對仗開始,逐步教授楹聯、絕句、律詩、詞,共介紹了8種詞牌,能達到訓練學生用排比、對仗等手法寫出文章、作出詩歌的目的。
「因為是課題研究,我們研究的內容要超前於當代5到10年,不受大部分現行政策的束縛,認為什麼教學內容應該給孩子,就可以編入教材,因此這套小學語文可以說是最徹底的一次變革。比如介紹不同朝代的文學,應該給學生的是此朝代文化、文學的整體感覺,而不是讓孩子背幾首詩。
現在中國語文教育到了必須改革的地步了,文學藝術修養問題不能變成標準化考試,比如段落大意,孩子讀完有不同感受,描述出來就夠了,為什麼要統一到一個答案?」
不設標準答案,怎樣考試?
「能很好地寫出一篇文章來,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文詞流暢優美且思路清晰即可,再高一點學生還能創作詩詞曲賦,這就足夠了。學科教學,達到人格、人文素養的提高才是目的,也就是回歸教育的本質:人的教育。
所以中國教育真正改革要從教育目標轉變開始,最能體現變革的就是語文。語文教育是中國教育改革的核心問題,教材創新的最終目標是給孩子思想、文化和基本文學藝術修養,讓語文教育回歸其基本功能『文以載道』。」張健說。
國內學校有望試用
《維新小學語文》編寫歷時三年,編寫者多達百餘人,包括語文學科教育專家、國學教育專家、全國各地中高級教研員、人格教育研究學者等。
而實際上,這套教材只是教育部「十二五」規劃課題「傳統文化與中小學生人格培養研究」的很小一部分。「傳統文化教材是個龐大的出版工程,共用了12年時間,完成了從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各階段的傳統文化教材的研發工作,而且對應每個省,還編有不同版本。」
張健表示,目前各地高考改革的信號均指向增加傳統文化內容,但考什麼、怎麼考又是一個難題。「什麼是傳統文化?我們的概念界定是,應包括國學經典、民族藝術和民俗三部分。
我們研發的高中版傳統文化教材就要出版了,但現在的高中學生沒有任何國學基礎,也沒有合適的老師,學起來會非常難。好在,現有的中小學傳統文化實驗區已做了6年課程實驗,孩子們有很好的傳統文化和國學基礎,到高中再學這套教材就順利多了。」
「隨著傳統文化進入中高考,社會有這方面需求時,才會看到還有一套《維新小學語文》也是為此做準備的,這些教材的價值要幾年之後才會凸顯。」張健說。
據了解,《維新小學語文》出版發行後,將在今年下半年率先在海外大範圍發行,同時有望在北京通州、江西上饒、河北灤縣、青海湟中等多個課題實驗區試用。按照科研管理條例,教材要至少通過一個教學周期的試用後,再經專家論證及版本修訂,並通過教育主管部門審訂後,才有可能真正進入中小學課堂。
【這些年我們曾追過的「語文課本」】
事實上,在學校課本之外,民國語文課本(包括「開明」、「商務」和「世界書局」三個版本)也曾在讀者中引發過不小反響。《開明國語課本》由葉聖陶撰寫,豐子愷手繪,兩位大師級的人物聯手,堪稱絕配。與此構成「老課本」系列的,還有1917年張元濟校訂的《商務國語教科書》、魏冰心等編寫的《世界書局國語讀本》。
不妨來欣賞一下這些老課本的內容。
先來看看《開明國語讀本》——
、
再來看看《商務國語教科書》——
都是多麼淺顯而基本的道理!
細細研讀,你會發現這些課本至今仍有許多值得回味的地方。文字簡潔、精粹,能一字傳神。 貼近兒童生活,充滿趣味。又把生活道理、人生哲理寓於其中,潤物細無聲。
這也難怪有如此之高的水準,因為參與編寫的大多是像蔡元培、葉聖陶、豐子愷、黎錦暉、陳鶴年、陳伯吹這樣的大家!
本帳號文章除註明外均為原創,轉載請註明《文匯教育(ID:wenhui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