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0未名語文教育論壇」分別在北京和武漢舉行。2020年11月21日—22日,「2020未名語文教育論壇」(北京)由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共同主辦,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高中教育大數據實驗室承辦。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創始所長、統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中學語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原理事長、浙江師範大學教授顧之川,北京十一學校聯盟總校校長李希貴,北京大學中文系汪峰教授等專家作主旨報告。有關省市教科研人員、中小學校長、教師以及大學生代表,圍繞「閱讀改變教育」的主題作大會發言。北京大學教育學院高中教育大數據實驗室主任蔣承發布了2020年度的《中國語文教育發展報告(藍皮書)》。
溫儒敏發言
溫儒敏針對會前收集的中小學語文教師廣泛關注的24個問題,進行了一一解答。這些問題涉及識字寫字、群文閱讀、習作練習、詩詞教學、教學目標設置、教學情境創設等中小學語文教學的諸多方面。他強調,語文教學要遵循語文學科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要按照教學梯度施教,不能層層加碼,不要搞提前量;語文學科的人文要素和語文要素不是兩條並行線,而是相融交叉;要注重課內外大量閱讀;識字教學要堅持認寫分開,多認少寫;古詩文教學不要過分索解,不必逐字逐句講解闡釋,要重視當堂成誦,減少不必要的課外負擔。
顧之川發言
顧之川針對中小學生如何學語文的問題,提出了講好語文課、多讀課外書、聽說讀寫並重、參與生活實踐等四條學習途徑,強調要引領中小學生養成享受閱讀、善於思考、積極表達交流、自主學習、隨時閱讀的良好習慣。
李希貴發言
李希貴指出,未來需要成長型人才,成長型人才應具備三種思維方式,要用好三種成長助推工具。他認為,成長型人才要善於尋找內歸因,不斷改變自己,才能更好地發展自我;倡導以解決問題為主線的學習,以此破解工作和生活難題。
來自教研和教學一線的代表,以開放、多元的視角,分別就閱讀與教學、閱讀與書香校園、閱讀與生活、閱讀與人生在論壇上作專題發言。山東省濰坊市教科院院長李慶華,結合濰坊市十多年來的探索和實踐,講述了以閱讀推動、改善教育教學生態的有效經驗;黑龍江省教育學院中學教研室教研員劉穎異,就深度閱讀對語文的重要性和具體措施進行了闡釋;吉林省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第一中學校長王永彪,介紹了語文主題學習對教師專業發展、學生素養提升、書香校園建設的重要作用;浙江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肖培東,提出語文教師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養,還要尊重學生的天性;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第一小學教師李永強,分享了與孩子學在一起、樂在一起,在生活中學語文的經驗。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在讀研究生姚張卓玥結合本人讀書成長的經歷,闡釋了閱讀的力量與價值。
論壇現場
蔣承代表主編團隊發布了《中國語文教育發展報告(2020)》藍皮書。他扼要介紹了藍皮書的背景意義、工作團隊以及主要內容,指出語文教育藍皮書是一項久久為功的工作,旨在為我國的語文教育提供科學、系統的研究基礎。
藍皮書封面
北京大學中文系副主任宋亞雲出席開幕式並致辭,他在致辭中說,北京大學中文系與語文教育研究所將繼續推進高校師生走進中小學校園活動,積極參與語文教材建設和中小學教師研訓活動,為語文教育的發展提供更多思路,做出更多貢獻。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教育教學管理者和研究者、一線語文教師等共500餘人參加了本屆論壇,超過80萬人次在線上觀看了論壇活動。
12月12日—13日,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共同主辦「2020未名語文教育論壇」(武漢)。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程鬱綴,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雨等知名語文教育專家圍繞「閱讀改變教育」,縱論語文與變革,閱讀與人文,用思想激蕩教學,用理念引領課堂,讓閱讀的力量在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詩意綻放。程鬱綴、楊雨作學術報告;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研究員汪鋒,蔣承作專題報告。
程鬱綴在其「古典詩歌與人文精神」報告中,從《詩經》《楚辭》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傳統發端,講到建安風骨、六朝綺麗、唐宋風流,追溯中國古代詩歌的恆常主題,剖析中華文化的優秀基因。《國風》的批判精神、《孟子》的「民貴君輕」、屈原的高潔獨立、曹操的襟懷抱負、陶淵明的田園留戀、杜甫的聖人境界,都在他的講述中生動可感,讓聽眾感受到強烈的心靈震撼。程教授保持了課堂板書的習慣,引用的詩句都以書寫呈現,規整美觀的板書、流暢大氣的書法讓人讚嘆,整場講座充滿古典的氣韻和美感。
活動現場
楊雨講述了「古典詩詞的正確打開方式」,她以大量經典詩詞為案例,解密古典詩詞優美意境和古代詩人鍊字用詞的密碼和鑰匙,作為語文教師,應該具體音韻學、文章學、文獻學等基礎學術本領,善於運用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等文本解析方法,還要掌握天文、生物、地理、政治、經濟、時尚等多方面的知識,這是攀登古典詩詞高峰的必備「錦囊」。楊教授以她的優雅、知性、淵博,折服了在場的眾多聽眾,收穫無數「粉絲」。
汪鋒的報告「審辨思維與語文教學」,闡述了審辨語言概念的重要性,強調語意的正確解讀需多方面綜合考量,解讀者應以開放、多元的學術態度面對所有合理的可能性。蔣承作「以閱讀改變教育生態」專題報告,用大量科學、嚴密的數據,解讀中小學語文課堂和語文教學,闡釋和分析學生閱讀行為,提供了觀察語文教育的全新視角。
武漢論壇上,深圳市福田區教育局局長田洪明介紹了福田區開展閱讀教學的探索和經驗,福田區建立從校園到教室、到家庭「閱讀之場」,讓中小學生感受到了閱讀的魅力。湖北省語文特級教師劉曉紅分享了提升學生讀寫素養的做法和思考,劉曉紅抓住「課文」「課堂」「課程」「課例」等關鍵詞,講述了「語文主題學習」帶來的教學觀念、教學方法、課堂模式等方面的改變,有效提升了學生的讀寫能力。武漢市育才小學孫琳老師和武漢市第六初級中學許麗芬老師在論壇上展示了各具特色的課堂教學。湖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中學語文教研員蔣紅森和武漢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小學語文教研員張鳳英分別進行了點評。許麗芬老師執教「走近魯迅」專題課,以設置問題、討論探究的方式,引領學生完成了《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風箏》《藤野先生》三篇文章的閱讀;孫琳老師執教一年級《雪地裡的小畫家》,拓展閱讀「語文主題學習」叢書《下雪啦》。許老師的課程意識和對傳統語文課堂的反思意識;孫老師堅持以學定教,重視識字、寫字和朗讀指導的做法,受到專家和聽課老師的好評。武漢市江岸區中小學師生在論壇開幕式上表演了精彩的歌舞劇,展現了新時代教師和學生的精神風貌,贏得觀眾陣陣掌聲。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專家學者、教育教學管理者和研究者、一線語文教師等共500餘人參加了本屆論壇,超過50萬人次在線上觀看了武漢論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