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語文課程和教學改革有五大特點

2020-12-12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0未名語文教育論壇發布「語文教育藍皮書」——當前語文課程和教學改革有五大特點

本報訊(記者 褚清源)11月21日,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共同主辦的2020未名語文教育論壇上,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蔣承發布了《語文教育藍皮書:中國語文教育發展報告(2020)》。

藍皮書課題組基於2020年度中小學生語文學科學習情況調查顯示,有八成以上的學生對新教材表示喜歡,有41.25%的學生表示非常喜歡。從學生對新教材內容板塊的偏好來看,有51.68%的學生最喜歡的教材板塊是課文,學生不太喜歡的板塊「語文園地」佔6.06%,「寫作文」佔5.55%,「課後練習」佔2.73%。因此,課題組認為,在保證課文選文質量的前提下,豐富其他板塊內容,使之符合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各板塊在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中的作用,是新教材修訂的一個重要目標。

語文學科學習難度的認知情況調查顯示,有約4.9%的學生認為語文在各科中最好學,有19.99%的學生認為語文比較好學,有38.65%的學生認為語文學習難度一般,另有31.59%的學生認為語文比較難學,4.87%的學生認為語文最難學。學生對語文學科學習難度的認知差異顯著,總體上有較多的學生認為語文難學。

課題組還對學校組織閱讀活動時長進行了調查,發現只有6.71%的學校從來沒開展過閱讀活動。67.55%的學校每周組織課外閱讀時長在1小時以上,其中閱讀時長1小時至2小時的有46.71%,2小時至3小時的有11.55%,3小時以上的有9.29%,可以看出大部分學校比較重視閱讀活動的開展。

藍皮書指出,語文課程和教學改革具有以下五大特點:

一是堅持先進課程理念的指導。「語文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在頂層設計層面對語文學科的課程功能和課程性質進行了調整與更新。圍繞這一核心理念,在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細化改革,並在語文教育實踐中逐步推進理念的落實。

二是堅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孰輕孰重,長久以來一直爭論不休。此次語文課程改革基本上解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爭端,「核心素養」四個方面的相互依存關係事實上代表著兩者的統一。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語文學習中有內在聯繫,不能相互否定或相互取代,堅持二者的統一,才能真正培育良好的語文素養。

三是堅持突出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實踐性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特點,以「語文知識」為中心的傳統學科體系,容易陷入靜態的知識傳授和以獲取知識為目標的機械訓練,教師單向的知識講解難以使學生成為教育主體。「核心素養」與「學習任務群」的提出從根本上引導教師與學生共同建立語文學習的情境,通過在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語文能力與綜合素質,真正實現從「學知識」到「用知識」的轉變。

四是堅持語文教育素質化導向。在新時代背景下,語文課程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作用得到重視。語文課程目標的根本指向,就是培養具有完善人格和健全思維的人,培養知識與品德全面發展的人。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兩個修養,即人文審美修養與思想品德修養,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是堅持語文教育信息化導向。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廣泛使用,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現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對信息技術同語文教育結合的探索,已成為課程改革的重點研究領域。

《中國教師報》2020年11月25日第4版 版名:現代課堂

相關焦點

  • 淺談中學語文的課程改革
    當前現行語文課型中存著一些弊病,隨著教學課程改革的日益深化,這些弊病顯得尤為突出,語文課型轉換問題就被提上意識日程。本文就現行語文課的弊端、語文課型的種類、語文課型的轉換的依據,提出個人的見解,為我國的語文教學提供一定的參考。
  • 當前課程與教學改革理論之爭
    理論基礎之爭  一種觀點主張以西方後現代主義、建構主義等理論為指導;另一種觀點堅持認為,要堅定不移地以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全面發展學說作為理論依據。  課程與教學改革的理論基礎問題,是事關改革成敗和基本方向的大問題,決不可掉以輕心。究竟當前我國中小學課程與教學改革應該以何種理論為指導?其理論基礎是什麼?
  • 新課程標準解讀——語文課程性質與改革思路
    高中語文新課程解讀系列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祖國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在許多方面都有發展與突破,尤其是在四個方面:(1)語文課程性質與改革思路;(2)語文核心素養與課程目標;(3)學習任務群與教學改革;(4)學業質量標準與考試評價改革
  • 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
    語文教學存在什麼問題   中國教師報:從國際視野看,我們的語文教學存在哪些問題?   吳忠豪:我國語文教育改革長期關注的主要是教學層面的問題,很少從課程層面去反思語文教育癥結所在。其實,我國語文教育的問題更主要的是存在於課程層面。
  • 初中語文課程整合的方法、意義及特點
    以農耕文化為指導的初中語文學科課程整合,將教學中零散的知識點有機地連接成一個有意義的整體,這不僅帶來了課程內容組織的改革,也帶來了語文課程設計理念的創新。在初中語文課程整合中,根據學段的教學安排,調整教學順序,以實現課內外語文知識的整合、跨學科的課程。
  • 教學與課程改革
    ;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和課程標準]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和經國務院同意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育部決定從2001年秋季開始在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區進行義務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工作,為此,印發了供實驗區使用的《義務教育課程設置實驗方案》和義務教育階段全日制學校語文、數學、英語、日語、俄語、科學
  • 語用學與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
    本文原刊於《課程·教材·教法》2014年第9期語用學與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作者:王元華摘要:基於語用學的建構,基礎教育語文課程改革呈現出統一、有 序、明 晰、高瞻遠矚的格局,即以語用體驗為核心,以話語為基本單位,將語言要素和規則層面的語形、語義和生活體驗層面的個人狀況、自然和社會情境,整合為 「人—文語境」。
  • 王寧先生:走進新時代的語文課程改革
    例如:改革力度和教學質量發展不平衡,一些省份和地區師資隊伍跟不上形勢,仍然習慣於依靠教科書和高考試卷進行教學,選修課程未能順利實施,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問題仍然沒有徹底解決……10年的改革經驗需要總結、反思、提升、鞏固,新形勢下產生的新問題必須正視,存在的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語文課標的修訂是形勢的需要,也是語文教師迫切的要求和心願。
  • 消息│閱讀教學的基本定位是什麼?語文課程改革又該指向哪裡? ——「中國語文人在線」第九、十期如期舉行
    10月17日上午,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二級教授黃厚江先生做了題為《閱讀教學的基本定位和基本策略》的報告。黃老師指出,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定位和基本策略是緊密地糅和在一起的,講閱讀教學的基本定位過程中也必然滲透基本策略。語文閱讀教學的基本定位,通俗地說就是,語文閱讀教學是什麼。
  • 新課程改革語文教學有哪些重點?小學教師要學會把課堂留給學生
    要適應新課改教學的要求,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上必須在課程目標和內容、教學觀念及教學手段和學習方式等諸方面進行系統的改革。而要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教學改革,我個人認為首要的是需要小學語文教師樹立良好的改革意識,更新教育觀念,從我做起。
  • 四級課程體系+五大核心內容,荷小魚打造孩子主動要學的語文啟蒙課
    四級課程體系+五大核心內容,荷小魚打造孩子主動要學的語文啟蒙課 近年來,隨著素質教育深度改革的推進和中國家長教育理念的優化,孩子語文素養的提升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
  • 教師招聘新課程小學語文教學設計與案例
    根據兒童"先快後慢"地遺忘規律,當堂和認字之後兩三天內進行複習、鞏固尤為重要。總之,認字教學一定要把工夫花在千方百計讓學生和生字多次見面上,力求做到當堂認識,當堂鞏固。因此,生字地學習,除了當堂課鞏固,課後還要及時鞏固。  17、語文課程地基本理念  全面提高學生地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地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地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地課程。
  • 改革呈現了四大特點
    聊城高新區教育局一直致力於深化小學語文課程改革,我曾多次參加該區組織的教學現場會,並且深入學校考察,深入課堂聽課,與師生座談交流。我看見了高新區語文課程改革取得了豐碩成果。我認為,他們的改革呈現了以下四個特點:一、真正回歸了語文教育的本真。
  • 李海林評當前語文教育改革中的幾種傾向
    但是,也應該承認,在當前的語文教育改革中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傾向,這些傾向是錯誤解讀《語文課程標準》的產物,是新形勢下語文教學出現的新的歧路;在最深刻的意義上,它也是語文教學的一些歷史積弊在新的條件下的惡性發展。它的實質,是語文教育的自我放逐,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將在很大程度上消弭掉語文教育的本體價值和根本內涵。因此,我們對這些傾向應該引起高度警覺!
  • 積極推廣群文閱讀課堂教學,助力語文學科課程改革
    為了進一步深化群文閱讀理論與實踐研究,促進全區初中語文學科課程改革的深度推進,旌陽區研培中心中語室組織全區語文教師精心準備,積極參加「德陽市2020年初中語文群文閱讀優質(光碟)課評選活動」。此次活動最終收到來自德陽中學、德陽二中、德陽七中、德陽九中、德陽十中共11堂光碟課例。
  • 這些學校讓課程和教學成為永恆的主旋律
    ,傳達會議精神,研究做好課程和教學工作的方法措施。,圍繞三個問題:「如何根據幼兒的學習特點,開展遊戲化教學?集體教研各科教師對照此次會議的最新精神,語文教研組提出了要樹立「大語文」觀,重視學生課外閱讀,提升學生「人文素養」的科研方案;數學教研組根據學科特點,繼續紮實做好「班級學習小組」建設,實施「小組帶動」課堂教學策略;英語教研組按照教學實際情況,決定實施「學生增加詞彙量,教師引領多閱讀」的教學新思路。
  • 李海林:語文教育的自我放逐 ——評當前語文教育改革中的幾種傾向
    進入21世紀,語文教育呈現出一種生氣勃勃的嶄新面貌,在閱讀教學方法、寫作教學理念和口語交際教學目標上都有重大突破。應該說,成績是主要的。但是,也應該承認,在當前的語文教育改革中出現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傾向,這些傾向是錯誤解讀《語文課程標準》的產物,是新形勢下語文教學出現的新的歧路;在最深刻的意義上,它也是語文教學的一些歷史積弊在新的條件下的惡性發展。
  • 中語視點│聚焦課程意識 培養從教素養:尋找「語文課程教學論」的學科尊嚴——「理想的語文教學論是什麼樣的」之一
    編者按:語文教學論,作為師範教育的基礎課程對師範生的培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好的教學論,就應該培養出合格甚或優秀的教師。但由於歷史原因及相關基礎研究的封閉內循環,對「語文是什麼」「語文教什麼」「語文怎樣教」等核心問題的認識仍然有待澄清。反映在各師範院校的語文師資培養,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尷尬的現實:課程設置問題意識不突出,針對性、實踐性相對不足。按教科書講,句句話都正確,但似乎對學生今後的從教並不能起什麼作用,以致於在一些師範院校,這門課有被「邊緣化」的危險。
  • 學科語文考研面試之新課程改革(臨陣磨槍!)
    下面繼續回答一些讀者的提問:問題1:語文新課程改革在教育理念上有哪些創新?新課標則對這三大能力進行了繼承與發展,凝練成了語文學科四大核心素養:「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新課標將學生語文學習過程中應培養的關鍵能力與素養進行了高度聚焦,確定了「以核心素養為本,推進語文課程深層次改革」的方針,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為語文課程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與路徑。
  • 《紀錄片創作》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當前的教學過程中存在缺乏良好創作氛圍、學生創作視角單一和題材局限、理論和實踐環節時間不均衡、評價體系不夠完善等問題,針對上述問題進行創作氛圍營造、教學內容優化設置、評價體系和評價方式的改革和嘗試。因此,對《紀錄片創作》課程的教學改革研究就十分必要。 一、教學現狀 以往的教學過程沿襲傳統的教學模式,課堂上教師先講紀史論內容,然後學生創作紀錄片,教學過程以課堂教學為主,作為一門應用性較強的課程,存在以下問題。 1.缺乏良好的創作氛圍,創作視角局限、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