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未名語文教育論壇發布「語文教育藍皮書」——當前語文課程和教學改革有五大特點
本報訊(記者 褚清源)11月21日,在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北京大學中文系、北京大學語文教育研究所共同主辦的2020未名語文教育論壇上,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蔣承發布了《語文教育藍皮書:中國語文教育發展報告(2020)》。
藍皮書課題組基於2020年度中小學生語文學科學習情況調查顯示,有八成以上的學生對新教材表示喜歡,有41.25%的學生表示非常喜歡。從學生對新教材內容板塊的偏好來看,有51.68%的學生最喜歡的教材板塊是課文,學生不太喜歡的板塊「語文園地」佔6.06%,「寫作文」佔5.55%,「課後練習」佔2.73%。因此,課題組認為,在保證課文選文質量的前提下,豐富其他板塊內容,使之符合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各板塊在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中的作用,是新教材修訂的一個重要目標。
語文學科學習難度的認知情況調查顯示,有約4.9%的學生認為語文在各科中最好學,有19.99%的學生認為語文比較好學,有38.65%的學生認為語文學習難度一般,另有31.59%的學生認為語文比較難學,4.87%的學生認為語文最難學。學生對語文學科學習難度的認知差異顯著,總體上有較多的學生認為語文難學。
課題組還對學校組織閱讀活動時長進行了調查,發現只有6.71%的學校從來沒開展過閱讀活動。67.55%的學校每周組織課外閱讀時長在1小時以上,其中閱讀時長1小時至2小時的有46.71%,2小時至3小時的有11.55%,3小時以上的有9.29%,可以看出大部分學校比較重視閱讀活動的開展。
藍皮書指出,語文課程和教學改革具有以下五大特點:
一是堅持先進課程理念的指導。「語文核心素養」理念的提出,在頂層設計層面對語文學科的課程功能和課程性質進行了調整與更新。圍繞這一核心理念,在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細化改革,並在語文教育實踐中逐步推進理念的落實。
二是堅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孰輕孰重,長久以來一直爭論不休。此次語文課程改革基本上解決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爭端,「核心素養」四個方面的相互依存關係事實上代表著兩者的統一。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語文學習中有內在聯繫,不能相互否定或相互取代,堅持二者的統一,才能真正培育良好的語文素養。
三是堅持突出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實踐性是語文學科的重要特點,以「語文知識」為中心的傳統學科體系,容易陷入靜態的知識傳授和以獲取知識為目標的機械訓練,教師單向的知識講解難以使學生成為教育主體。「核心素養」與「學習任務群」的提出從根本上引導教師與學生共同建立語文學習的情境,通過在多樣化的實踐活動中不斷提高語文能力與綜合素質,真正實現從「學知識」到「用知識」的轉變。
四是堅持語文教育素質化導向。在新時代背景下,語文課程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育作用得到重視。語文課程目標的根本指向,就是培養具有完善人格和健全思維的人,培養知識與品德全面發展的人。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注重培養學生的兩個修養,即人文審美修養與思想品德修養,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五是堅持語文教育信息化導向。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廣泛使用,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現科技強國的必然要求。對信息技術同語文教育結合的探索,已成為課程改革的重點研究領域。
《中國教師報》2020年11月25日第4版 版名:現代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