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版本的《新華字典》是如何誕生的

2020-12-09 澎湃新聞

原創 郭戈 中華讀書報

長按二維碼訂閱《中華讀書報》

魏建功(1901—1980)是我國現代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教育家。葉聖陶(1894—1988)是現代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和出版家。在新中國初期,他們先後在出版總署編審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一起共事五年,尤以創立新華辭書社、編纂聞名遐邇的《新華字典》而永載史冊。這既是魏建功先生擔任社長的新華辭書社為社會做的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也是葉聖陶先生領銜的人教社為新中國奉獻的除了中小學各科教科書之外的又一份厚禮。2020年是新華辭書社建社70周年,也是人教社建社70周年,值此之際,謹以此文表示紀念和慶賀。

魏建功

葉聖陶

新華辭書社創立

新華辭書社是我國第一家國家級辭書編纂機構,署名「新華辭書社編」的《新華字典》(1953)是新中國第一部以白話釋義、用白話舉例的現代漢語規範字典。對此,魏建功主編功勞最大,葉聖陶終審功不可沒。他們倆對編寫這樣的字典,一直都有著多年的情懷和夢想,新華辭書社的創立也緣於此。

鑑於過去字典辭書多為大部頭、不便翻查,而小字典或學生字典錯誤多、不甚準確、也不好用等問題,葉聖陶早在開明書店任總編輯時,就想編一本適合一般文化程度使用的小字典,還曾多次討論過字典的編輯事宜。新中國成立以後,擔任出版總署副署長兼編審局局長的葉聖陶,在負責各種教材編寫之餘,仍惦記著適時邀請一位熱心辭書的名家來主持編寫這樣一本字典。同樣,編纂一本大眾需要的新字典,也是魏建功的夙願。他在解放前夕擔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時,曾與周祖謨、金克木、張克強和吳曉鈴等北大同仁,商量編纂一本新型的實用性字典獻給即將誕生的新中國。他還草擬了一個「突破傳統字典部首檢字法,採取音序排列檢字」的《編輯字典計劃》,並把它寄給了開明書店。新中國成立後,也在編審局兼職工作的魏建功,與葉聖陶一拍即合,都認為隨著中小學教科書編寫修訂工作步入正規,應該有一部新的普及性字典,而且時機已經成熟,於是決定在編審局建一個以「新華」為字頭的直屬機構——「新華辭書社」,並由魏建功出面主持,著手早有計議的小字典,即後來命名為《新華字典》的編寫工作。

對此,《葉聖陶日記》都有具體記載: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傍晚,魏建功來訪,談渠與同氣四人計劃開明編字典之事。其字典注重於活的語言,以聲音為綱,一反從前以字形為綱之辦法,的是新創。有計劃書甚長,各點餘大多同意。唯須用工作人員至少五人,又有五位主編者,歷時又恐不會甚暫,如此規模,是否為開明所能勝,餘未敢斷言。」由於魏建功頗為葉聖陶所賞識,因而將其拉到了葉聖陶直接領導的教科書編審委和編審局兼職工作,幫助審訂中小學語文教科書,甚至還承擔了召集北大同人編寫新中國第一本高中語文課本(即周祖謨、遊國恩、楊晦、趙西陸、劉禹昌、魏建功編《高級中學語文課本》)的任務。結果大半年下來,編字典的事情被暫時擱置下來,魏建功反倒參與不少教科書編審的事情。

他們兩個人再次談及編字典之事,便到了1950年春天,起因是教育部有意將掛靠在北京師大的大辭典編纂處改屬出版總署(後來實際上並未接收)。葉聖陶藉機詢問魏建功「可否由渠主持其事。渠謂於字典辭典頗有雄心,唯須北大方面職務能擺脫方可」。於是,葉聖陶兩次致函北大校長湯用彤,商調中文系主任魏建功教授到出版總署編審局主持籌建辭書機構、領銜字典編寫事宜。北大同意後,魏建功和葉聖陶隨即開始謀劃新華辭書社籌備事宜,也為「將來還擬成立辭書出版社,專門出版供各方面需要的字典辭書」做準備,並明確由魏建功負責「延致人員」。

1950年8月1日,新華辭書社成立,杜子勁、李九魁、張克強、蕭家霖、孔凡均、李文生先後入職。其中,杜子勁系葉蠖生(時任出版總署辦公廳副主任)介紹,李九魁由金燦然(編審局秘書長)推薦,張克強、蕭家霖、孔凡均則為魏建功推薦(介紹蕭家霖的還有劉鴻文),李文生是分配來的輔仁大學畢業生。

《新華字典》的誕生

1950年12月1日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葉聖陶兼任社長、總編輯,魏建功被任命為首屆社務委員,兼新華辭書社社長。成立不久的新華辭書社轉隸人教社,都在出版總署院內一起辦公,並組建了辭書社務委員會,成員有葉聖陶、魏建功、金燦然和蕭家霖。魏建功仍為兼職,一半時間在人教社編字典,一半時間在北大教書,其工資兩家各付一半。

1951年1月,社務會決定「加添人員,加勁工作」,魏建功便先後招來了朱衝濤、張廼芝(女)、李伯純、劉慶隆(黎錦熙介紹)、王蘊明(女)以及繕寫員遊禹承(後為趙桂鈞),工作人員翻了一番。他安排了四位年齡較大者各負責一攤。據劉慶隆回憶說:「1951年初,根據工作需要劃分了三個組:編寫組由魏建功、蕭家霖兩位負責,資料組由杜子勁負責,總務組由朱衝濤負責。」

1951年4月,新華辭書社人員在原出版總署院內合影

1952年2月,教育部工作會議決定成立教科書編審委員會,加強對教科書和人教社的管理和支持力度,其中人力配備之一項,擬以教育部名義調北大的魏建功和清華的呂叔湘專職到人教社工作。為此,葉聖陶還同他們分別談過話。其中,魏建功對完全辭去已做多年的北大教授職位一直下不了決心,而呂叔湘「自言不甚宜於我社之工作,謂較近者為語法研究」。結果,魏建功繼續在人教社兼職,主持辭書社全面工作,蕭家霖協助負責日常工作。呂叔湘也到了人教社兼職工作,任副總編輯,主要領導中學《漢語》課本的編寫,並極力推薦張志公入社協助其工作。1952年6月,人教社編輯部門遷至教育部院內小紅樓辦公,各編輯組改為編輯室,新華辭書社則改為辭書編輯室(但對外仍叫新華辭書社),魏建功任主任,葉聖陶繼續分管。

1953年1月,新華辭書社編寫的第一本工具書《常用字用法舉例》(1954年11月三版時,改書名為《常用字彙》)正式由人教社出版。10月,魏建功及同人積三年之功、幾易其稿的音序排列的《新華字典》也由人教社出版,封面「新華字典」四個字由魏建功題寫。12月,葉聖陶調惲逸群擔任辭書編輯室副主任(辭書社副社長),參與該室領導工作。這樣,魏建功和蕭家霖便有更多時間用於部首排列的《新華字典》的編寫工作。1954年11月,這個版本的《新華字典》得以順利出版,也由魏建功題寫書名。至此,魏建功多年來編字典的心事了卻,意願達成。之後,他便逐漸淡出辭書社的工作(業務由蕭家霖主持),而忙於北大尤其是國家文字改革的事情,將精力投入到《漢字簡化方案》制訂和《常用字簡化表草案》修訂的工作之中。

1953、1954年人教社出版的《新華字典》(音序版和部首版)

人教社1953年印裝的布脊紙面精裝《新華字典》

1954年12月1日,辭書編輯室(新華辭書社)整體劃歸文化部出版局管轄的古籍出版社。其間,編寫組又根據《漢字簡化方案》和《漢語拼音方案(草案)》,對《新華字典》音序本進行了一次全面修訂。1956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並責成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寫一部規範的現代漢語中型辭典。7月1日,辭書編輯室(新華辭書社)又併入中科院語言研究所,並與中國大辭典編纂處的編輯人員和語言所部分人員一起組建了詞典編輯室,從此投入到《現代漢語詞典》的編纂工作,同時也意味著已存在六年的新華辭書社的完結。1957年,《新華字典》由人教社轉交商務印書館出版(新1版),此後《新華字典》一直由商務印書館負責修訂再版。

商務印書館1957年出版、新華辭書社編的新1版《新華字典》

首部「新型小字典」編撰始末

《新華字典》是魏建功主持的新華辭書社的代表作,也是人教社編輯出版的第一部字典。這部精品力作由魏建功主編、葉聖陶終審,辭書社10餘人直接參與,前後編寫了整整三年時間,多次徵求多方意見,反覆修改,幾易其稿,精益求精,凝聚了我國老一輩語文、教育特別是辭書人的智慧和心血。其工作量之大、編寫難度之高,歷程之艱辛和複雜,可想而知。

《新華字典》項目啟動於新華辭書社成立之時,參與其框架設計的有葉聖陶、魏建功、呂叔湘、蕭家霖、孔凡均、杜子勁、李九魁、張克強等。經過比較幾種方案,最後確定按照魏建功先前制定的「以音統字、以字統義、以義統詞」為總體例的字典編輯計劃施工,以中國大辭典編纂處增訂註解的《國音常用字彙》為基礎,編纂一個適合一般文化程度查用的新型小字典,既要注音,更要釋義和例句,且全用白話,還穿插配圖,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別於以往和市面上的各種字典。接著,編寫組成員寫成了一些條目樣稿,商討和明確了字典體例和如何注釋等一系列技術問題後,便先拿出一個「部分油印本」(葉聖陶語,下同)去徵求意見。葉聖陶評價說:「覺諸人所見均齊,所撰字典當可勝常一籌。」

《新華字典》初稿形成於1951年。由於新華辭書社轉隸人教社,人員添加一倍,字典編寫工作大大提速,大家全力以赴投入資料搜集和初稿編寫工作,經過半年時間,於1951年夏拿出一個「寫定之字典稿」即初稿。葉聖陶審看數月,「一一提出修改意見」,認為「辭書社所編字典尚非敷衍之作,一義一例,均用心思。唯不免偏於專家觀點,以供一般人應有,或嫌其繁瑣而不明快。深入淺出誠大非易事也」。據劉慶隆回憶說:「有的稿子像作文一樣進行修改,有的地方提出意見,供編寫人員參考研究,有時也和大家一起討論」。同時,魏建功又將初稿徵求行家(如呂叔湘、王力、張中行等)意見,還分別召開了由專家、中小學教師和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幹部參加的座談會。根據各方意見反饋,魏建功帶領編寫組對問題多多的字典初稿進行了全面修改。原計劃是1952年完稿出版,但計劃落空,因為「大家已捲入三反之浪潮,經常工作幾乎全部停止」,而魏建功在人教社是兼職,按要求必須回北大參加思想改造運動。此外,稿子分歧較大,很難統一,還存在思想性、科學性、通俗性協調一致的問題。

《新華字典》第二稿或重寫稿,形成於1952年。魏建功從北大回來後,按照葉聖陶關於「辭書社須研究整頓,方可做出成績」的指示,開始整頓社務、推進工作。經過了三反運動和思想改造學習,大家主動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思想逐步統一,一致認為要對字典初稿進行全面改造,甚至重寫。為了改變過去缺乏統籌、各自為戰、互不溝通、效率不高等問題。這次集中大修訂或重寫工作實行了初編、看稿、定稿三個環節,並採取流水作業、平行進行的方式。初編的人分成小組,每個人編的稿子,由小組互審提意見,個人進行修改,然後交魏建功定稿。初編者用藍墨水,看稿人修改用紅墨水,定稿者用綠墨水。魏建功定稿後,交趙桂鈞(繕寫員,接遊禹承)刻寫油印,分送葉聖陶、金燦然等領導和專家、中小學教師以及一部分讀者對象去審閱提意見。就這樣,魏建功重新帶領辭書社人員,經過半年的努力工作,於1952年9月拿出一個「重新改定之字典稿」即第二稿。

接著,便進入一個較為漫長(近一年)的修訂和完善階段。魏建功一如既往地從各方面收集意見和建議,然後據此進行再加工和完善。其中,僅人教社就有副總編輯辛安亭、呂叔湘,中小學語文編輯室朱文叔、黎季純(黎明)、劉御、王泗原、隋樹森、王微、蔡超塵、孫功炎、張中行等參與其中。葉聖陶更是率先垂範,這次審讀如同初稿閱改一樣,耗費數月且仔細認真,但他不厭其煩,樂在其中。甚至在字典交稿付排中,還在不停地修改,如同他審讀教科書一樣,實為「流水作業」的審訂者或終審者。在字典定稿之前,為慎重起見,魏建功再次請專家與有一定文化程度者各座談一次,取得意見再作必要修改。同時,以《人民日報》一篇文章為例,摘出其中主要用詞,視字典中是否都予以解決,結果漏字者有之,已列而解釋未周者有之。

《新華字典》定稿完成於1953年。經過大半年的反覆修改、技術加工、核查體例、平衡條目和添加繪圖(插圖500多幅,由人教社繪圖科繪製)等,於1953年7月中旬完稿,並交人教社總編室,由葉聖陶籤發,送出版部發排。葉聖陶評價這部字典時說:「我人之字典為應讀者之需,總得為讀者解決問題,雖不能盡善盡美,終當有多少優點。」魏建功則謂:「此字典僅屬草創,總算脫了窠臼,不如其他字典之抄來抄去。至於求其精純正確,無懈可擊,只得俟諸異日。」此外,魏建功還起草了《新華字典》檢字表、凡例、附錄和宣傳稿,也是由葉聖陶修改審定的。

首部《新華字典》的出版與印裝

《新華字典》出版和印裝環節(1953年7—12月)也不簡單,需要做的工作很多。當時是傳統手工鉛字排版印刷,裝訂除了訂書機和切紙刀是半機械化作業,其餘基本上都是手工作坊,耗時費力又分散,很容易出錯,尤其是在最後印裝過程中,還差一點犯了政治性錯誤(不是出版而是編輯的責任)。

在《新華字典》即將發排時,葉聖陶、魏建功協調各方,統一行動,落實責任,召集辭書社、總編室、出版部等多部門,會商字典的排印出版問題,對版式、裝幀、插圖、校對、宣傳各方面皆有計劃和要求。其中,初版計劃印製50萬冊,初次印數30萬冊。葉聖陶要求各部門一定要高度重視,明確任務,步調一致,密切配合,還特別強調:「字典是典範性書籍,這又是新中國第一本字典,不能有絲毫差錯。」並且,按照人教社出書程序和出版印製公約,辭書社與出版部籤訂出版合同,明確兩家以及各環節和相關人應負之責。比如,每次排版校樣出來以後,都要一式兩份,一份交辭書編輯室校核,一份由出版部校對科進行校對。關於版式和設計,葉聖陶、魏建功與出版部主任吉少甫、設計科科長李惠喬等幾次商量《新華字典》的設計和排版問題,在多個版式和封面樣張的設計中,選擇了一個簡潔、樸素、美觀的方案。最後確定下來初次印刷的30萬冊《新華字典》均為布脊紙面精裝。

《新華字典》排印後,校對環節十分重要。葉聖陶與魏建功、吉少甫等多次談到這個問題,要求認真校對,嚴格把關,杜絕差錯。出版部主任吉少甫挑選了懂拼音、有豐富校對經驗的部門負責人專門負責稿子的校對工作,每次樣稿出來,他們就輪流校對,夜以繼日地一直到四校核紅籤字付印(還不包括抽查全書後300頁校樣)。此外,辭書社編輯也在同時審核校對,平日書籍出版是「三審三校」,《新華字典》則是「四審四校」。

印刷和裝訂是《新華字典》出版過程的又一重要環節。第一次印刷30萬冊精裝書,這在當時是一個不小的印裝工程。印刷全部由國營大廠北京新華印刷廠承印,質量應該沒有問題,但該廠卻承接不了裝訂。於是,負責校對的方國楣又被派去負責印裝工作,他們便將印廠印好的散頁拿到社會上的6家裝訂社去完成裝訂,一方面提出嚴格質量標準要求,一方面派多人下廠專門監督檢查。他回憶說:「因為初次出版這麼大量的精裝書,又是新中國第一本字典,大家沒經驗,生怕出紕漏。從分批交貨到最後全部交到新華書店,沒有因印裝質量被拒收,基本上過關。」

字典辭典與教科書一樣都不容出一點錯,一旦印製或問世之後發現問題需要立即處置、妥善解決。《新華字典》在第一版印製過半的時候也出現了這樣的緊急情況。成品樣書一送到金燦然(出版總署出版司副司長兼人教社副總編輯)手中,他就發現了該書的一處嚴重錯誤,葉聖陶當即「作書至建功、家霖,告以燦然自字典中看出毛病,頗嚴重,宜急謀補救,作勘誤」。第二天,葉聖陶、魏建功、蕭家霖、惲逸群一起「商補救錯誤之辦法。尚有200萬冊(實際是20萬冊——筆者注)未印,可以改版。已印之300萬冊(實際是30萬冊——筆者注)只得勘誤矣」,同時明確了具體責任人:「當時油印分發原稿, 多數人看過,餘亦看過,未經發覺,僅惲一人曾標明應改動,而蕭君等未之改。」由此可見,當編輯做編校歷來都不是件輕鬆的活,當編輯自己著書尤其是編寫字典、教材更是不省心。

最後,是《新華字典》初版的發行和再版的修訂(1954年7~12月)。《新華字典》初版全部由新華書店發行,上市不到半年,即全部銷售一空。對初版的修訂再版,又提到了議事日程。本應適當修訂,稍微改動,加以完善,但《新華字典》初版為音序排列,北方人對國家通用語言和注音字母掌握問題不大,而南方人方言重則不然,查閱起來比較費勁。於是,魏建功決定修訂再版,「改按音序排列為部首排列」,「既按部首則悉照《康熙字典》」。過去一直忙碌不停、此時已60歲的葉聖陶決定放手,讓魏建功完全負責《新華字典》部首版的最後審讀和出版工作。

字典不同於一般書籍,是人人要看的工具書,如同教科書是學生都要精讀的書一樣,是非常特殊又十分重要的精神產品。它們既要有簡潔性、可讀性、科學性、思想性,更應具有規範性、標杆性、經典性、權威性,而且不容忍出現在一般書籍裡正常出錯的編校失誤。正因為如此,魏建功、葉聖陶才會在建國之初成立一個編寫辭書的專門機構——新華辭書社,專心編寫供大眾和學生閱讀的字典——《新華字典》,也才會在百忙之中費了三年多時間不知疲倦、不辭勞苦地反覆修改和不斷打磨這本小字典,即便最後把自己折騰得筋疲力盡、苦不堪言,也在所不惜、無怨無悔。難得可貴的是,他們倆除了理性認識、職業習慣和責任感、使命感之外,還有一份濃濃的字典情懷和志趣,由此才能堅持不懈並樂此不疲,持續地保持興味。還有,對這個字典,魏建功一直主持並主編,葉聖陶始終扶助並終審,但他們都沒有在出版的《新華字典》上署名,更沒有因此得利,在那個創立初心的年代,毅然地使《新華字典》在眾多字典中脫穎而出、獨佔鰲頭。雖然他們對這本字典自我評價不高,如魏建功一句謙虛地自評 「此字典僅屬草創,總算脫了窠臼,不如其他字典之抄來抄去」,卻創造了一個精品力作,創新一個圖書品牌,至今無人超越,縱然多次改版仍不更其名。

(本文作者為人民教育出版社總編輯、課程教材研究所所長)

本文為中華讀書報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留言。歡迎轉發到您的朋友圈。

歡迎訂閱《中華讀書報》

書業的風向標

學者作家的交流平臺

教師學生的課外園地

編輯的案頭參考

書店圖書館的採購嚮導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中華讀書報》由光明日報和中國出版協會主辦,對開大報,每周三出版。每期20版,15萬字,單價3元;全年50期,總價150元。新出好書、學術前沿、文壇風雲盡在其中!

郵發代號:1-201

國內統一刊號:CN11-0160

原標題:《最早版本的《新華字典》是如何誕生的》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新華字典》簡介
    《新華字典》是中國第一部現代漢語字典,中國第一部通用字典。最早的名字叫《伍記小字典》,但未能編纂完成。自1953年,開始重編,其凡例完全採用《伍記小字典》。從1953年開始出版,經過反覆修訂,但是以195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新華字典》作為第一版。
  • 傳《新華字典》刪去"自由" 回應:該版本非正版
    傳《新華字典》刪去"自由" 回應:該版本非正版   北京青年報記者查閱第11版《新華字典》後發現,這則消息並不屬實,「自由」一詞仍保留在字典之中。商務印書館相關工作人員亦表示,網友所展示的圖片並不是《新華字典》的內容,「2013年最新版」的說法也不成立。
  • 新版《新華字典》「是最好的一個版本」(圖)
    增加「房奴」「曬工資」,刪掉「手機」「秘書」「合作社」,新版增刪詞彙惹爭議,厲兵教授認為  核心提示  自最新版本《新華字典》面世以來,由於其增加了「房奴」、「曬工資」、「秀場」、「學歷門
  • 《新華字典》成史上最暢銷書 專家:漢語崛起-新華字典,暢銷,銷量...
    《新華字典》責編宿娟介紹,由於當時人民教育出版社還要承擔教材教輔等的出版工作,根據出版主管部門的安排,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新華字典》,「所以,195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新華字典》,叫做『商務新一版』」。「最早,《新華字典》的主要功能是『掃盲』,因為那時候識字的人不多,編字典可以方便大家學習。最初《新華字典》收錄的漢字只有六七千字,釋義也比較簡單。」
  • 《新華字典》最新版發布,有變化
    更與時俱進的是,新版新華字典還推出了有聲版本,為了彰顯辭書可查可聽的數字有聲融合傳播,讀者打開第12版《新華字典》App,掃描頁面上方二維碼,可聽標準發音、標準筆順、寫法講解,暢享增值服務。圖源:《新華字典》App人類出版史上的奇蹟《新華字典》從誕生那天起,陪伴了幾代中國人的成長。從父輩到孩子的書櫃,都會立著這本國民工具書。
  • 《新華字典》手機版確認!有語音念字了
    說起《新華字典》中國人都不會陌生。現在,這本國民漢語啟蒙工具書在成為全球最暢銷書籍的同時,也傳出了再次修訂的消息。 曾數次參與《新華字典》修訂編輯工作的商務印書館漢語編輯中心主任餘桂林在接受《京華時報》採訪時表示。《新華字典》每5至7年修訂一次。
  • 新版《新華字典》全國上架 小字典見證大時代
    央視網消息:《新華字典》第12版八月正式出版發行以來,已完成全國新華書店的上架工作。經過12次修訂的《新華字典》,發行已超過6億冊。新版《新華字典》到底新在哪?第12版《新華字典》歷經五年反覆論證修改,有50多個專項全面升級,更加適合新時代讀者,特別是中小學生的需要。其中,增添的新詞達到100多個,比如「初心」「刷屏」「二維碼」等;增補了50個字詞的新義新用法,包括「賣萌」「拼車」「被會員」等。第12版《新華字典》首次同步推出紙質版和應用程式。
  • 《新華字典》修訂將加注常用網絡流行用語
    一年前受吉尼斯紀錄關注在中國,很多人的童年都會跟一本巴掌大的小書有過交集,它就是《新華字典》。誕生於1953年的《新華字典》是新中國成立後編寫的辭書,作為新中國第一部以白話釋義、用白話舉例的字典,至今已走過近60餘年的歷程,為全民教育、文化普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堪稱「國典」。「這本字典銷售5億餘冊,可謂驚人的成就。
  • 《新華字典》將推手機版:可以語音念字
    原標題:《新華字典》將推手機版:可以語音念字   此前有報導稱,《新華字典》這本國民漢語啟蒙工具書成為全球最暢銷的書籍,而日前該工具書也再次傳出了修訂的消息。   曾數次參與《新華字典》修訂編輯工作的商務印書館漢語編輯中心主任餘桂林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新華字典》每5至7年修訂一次,自誕生以來,《新華字典》共修訂過11次,每一次修訂都體現了強烈的時代特徵,目前,第12次修訂正在進行中。   在第12次的修訂當中,《新華字典》將收錄更多近幾年表達方式較為固定的網絡新詞彙,進一步豐富內容,使這本工具書更加順應時代潮流發展。
  • 《新華字典》:小字典映射大時代
    曾參加1953年版《新華字典》編寫的劉慶隆先生說:「建國之初雖然還沒有推出推廣普通話和漢語規範化,但從《凡例》中就可以清楚看出這本字典的編寫是向著這個方向努力的。」《新華字典》在普通讀者學習漢語漢字和普通話方面功不可沒。
  • 《新華字典》獲吉尼斯紀錄 學者:漢語影響力提升
    《新華字典》線裝本 商務印書館供圖  《新華字典》獲榮譽:獲兩項金氏世界紀錄  13日,《新華字典》獲兩項吉尼斯世紀記錄的消息被廣泛報導,迅速引起各方關注。  「這本字典銷售五億餘冊可謂是驚人的成就。人們可以輕易想像出它在推廣漢語學習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新華字典》一直執行低價策略 不斷修訂升級
    60年代版本  70年代版本  4月12日下午,在倫敦,金氏世界紀錄高級副總裁馬克·弗裡加迪正式確認《新華字典》是世界「最受歡迎的字典」和「最暢銷的書」。它誕生60多年來,已經成為新中國一個重要的文化符號,以及億萬讀者心中的精神聖典。  就在去年7月,也就是兩項紀錄統計的計算截止月,本報往事版曾刊登過一篇名為《1962年的<新華字典>》的文章,平遙讀者王振穎在文中說:  我有一件珍貴的「家庭級」文物——《新華字典》,它是我於1962年讀小學時買的。
  • 追憶上世紀五十年代人教版《新華字典》
    在新中國教育史上,1953年底誕生的《新華字典》至今已經歷了整整一個甲子的風風雨雨,修訂多達十幾次,累計發行量超過5億冊,對昌明教育、開啟民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 新華字典修訂將加注常用網絡用語 有望推手機版
    一年前受吉尼斯紀錄關注  在中國,很多人的童年都會跟一本巴掌大的小書有過交集,它就是《新華字典》。誕生於1953年的《新華字典》是新中國成立後編寫的辭書,作為新中國第一部以白話釋義、用白話舉例的字典,至今已走過近60餘年的歷程,為全民教育、文化普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堪稱「國典」。  「這本字典銷售5億餘冊,可謂驚人的成就。
  • 學者:漢語影響力提升《新華字典》獲兩項吉尼斯紀錄
    它是新中國第一部現代漢語字典,被稱為「全球各國和地區漢語學習者的必備工具書」。  「1953年,《新華字典》第一版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新華字典》責編宿娟介紹,由於當時人民教育出版社還要承擔教材教輔等的出版工作,根據出版主管部門的安排,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新華字典》,「所以,1957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新華字典》,叫做『商務新一版』」。
  • 《新華字典》五年一「整容」 不斷增加新語詞 年過六旬仍時尚
    剛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帶著「任務」對盼著她放學回家的媽媽說:「老師說,請家長給準備一本《新華字典》,明天上課用!」   其實不僅是今年的這一天才有這樣的場景和語言。自這一天一直回溯到每一年的每一天直到1953年,也就是《新華字典》誕生的那一年,在全中國的不同角落,都曾有過這樣的孩子。
  • 海南日報數字報-《新華字典》背後的故事
    1950年8月1日,新華辭書社正式成立,魏建功出任社長,那本尚未問世的小字典也被命名為《新華字典》。  《新華字典》之父  《新華字典》在中國可謂是婦孺皆知,但其編纂者卻鮮為人知,直到近年來,隨著一些媒體的報導和當事人的回憶,魏建功的名字才逐漸為人所熟悉,並被人們譽為「《新華字典》之父」。
  • 《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選哪個版本才最好?教你選購工具書
    問題一  工具書是如何定價的?以《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為例,這兩本工具書所用的紙張是高級字典紙。這種紙的特點是又薄又韌,不易破損,折裂。  很多和《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差不多厚度的工具書用的都是膠版紙或書寫紙,又厚又脆,容易破損,因此價錢不大相同。一本涵蓋內容很少,只有厚度的工具書是不可取的。所以購買工具書時要根據書的裝訂質量、用紙、涵蓋內容多少來考慮它的價值。
  • 《新華字典》破金氏世界紀錄:漢語影響力提升(1)
    《新華字典》線裝本 商務印書館供圖《新華字典》獲榮譽:獲兩項金氏世界紀錄13日,《新華字典》獲兩項吉尼斯世紀記錄的消息被廣泛報導,迅速引起各方關注。「這本字典銷售五億餘冊可謂是驚人的成就。人們可以輕易想像出它在推廣漢語學習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捍衛「新華字典」之名
    商務印書館訴討商標權近年來,市面上出現了冠以「新華字典」字樣的多種版本的圖書。庭審現場,原被告雙方帶了共計200多本各種版本的《新華字典》,鋪滿法庭地面。其中僅原告一方就帶來了160多本《新華字典》,包括商務印書館自1957年至今出版的全部11個版本的《新華字典》,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於1953年出版的第1版《新華字典》。